梦想与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2004-2014)

梦想与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2004-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骥跃,班妮 著
图书标签:
  • A股
  • 股市
  • 投资
  • 金融
  • 证券
  • 中国经济
  • 公司上市
  • 资本市场
  • 十年回顾
  • 梦想与浮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3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65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上市必读:60余家公司IPO案例总结
  献礼注册制:十年间IPO相关制度演变梳理
  本书以投行业内人士的视角记录了2004年到2014年间中国企业上市的真实案例,以及中国证券市场IPO政策的演变过程,从而见证并解读这意义非同寻常的十年。


内容简介

  时,势,运,成就了不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不同结局。通过对十年间60余个IPO案例本身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延伸讨论,我们想展现企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等市场参与各方之间的角力,以及他们与一个时代的惯性所做的角力——企业上市的过程是一场多方博弈。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分析、揭露甚至拷问运行了这些年的中国式IPO,能不能助力企业发展,能不能倡导价值投资,能不能在不久的未来与成熟市场看齐。
  在观察十年间中国企业IPO历程的同时,我们也梳理了这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情况:保荐制的确立及发展,发审委制度的建立,询价制的演变,中小板、创业板的开板,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IPO发行从审核制到注册制的逐步摸索。
  本书以投行业内人士的视角记录了2004年到2014年间中国企业上市的真实案例,以及中国证券市场IPO政策的演变过程,从而见证并解读这意义非同寻常的十年。

作者简介

  王骥跃,华泰联合证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资深保荐代表人。在十余年投资银行从业经历中,专注于IPO项目执行业务近十年之久,熟悉A股市场IPO案例及政策背景变化,见证其间中国A股市场的风云变幻。主持或参与的IPO项目有:国通管业、恒源煤电、盾安环境、新海股份、报喜鸟、中恒电气、香雪制药、汉缆股份、海达股份、海澜之家、音飞储存等十余家。

  班妮,德邦证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曾在国内律所、投行、PE工作,亦在香港从事过跨境并购财务顾问工作,目前在上海、香港两地从事跨境并购财务顾问和与证券公司相关的国际业务。财经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亲历投行》、《专注的力量》,为腾讯财经、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路透中文、《陆家嘴》、《智富》、《中国故事》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目录

推荐序 市场的记忆
引子 为什么是IPO十年
第1章 2004年
十年轮回的起点 / 1
两面针
2 / 2004年第一只新股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发审委制度简介 / 13
凤竹纺织
8 / 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小公司
宁波东睦
16 / 第一家外资控股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板开板:一个计划外的孩子 / 21
江苏琼花
25 / 带病上市,十年方上正轨
苏宁电器
33 / 借力资本市场腾飞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保荐制度(一):保荐制起航 / 38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一):询价制的预备 / 39
第2章 2005年
大刀阔斧改革年 / 43
包头铝业
48 / 上市后“寿命最短”的企业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证券市场上目前
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 44
晶源电子
56 / 一次绝妙的卖壳新法
江苏三友
62 / 实际控制人变更的一桩悬案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二):试水询价制 / 68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保荐制度(二):保荐制入法 / 71
第3章 2006年
IPO审核规范化 / 73
工商银行
79 / 航母级公司驾临A股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首发办法》明确规范IPO审核标准 / 74
中国国航
87 / 从破发到9倍
东华合创、众和股份
90 / 龟兔赛跑式的命运捉弄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保荐制度(三):保荐制规范化 / 100
南岭民爆
94 / 2分钱的代价
第4章 2007年
历史顶点的到来 / 103
中信银行
104 / 万亿打新资金会否抽血股市
宏达经编、中核钛白
109 / 疯狂的上市首日涨幅
怡亚通
114 / 另类公司登陆A股市场
绿大地
119 / 中小板造假第一股
中国石油
128 / 见证A股癫狂的落幕
太平洋证券
136 / 独一无二上市路
第5章 2008年
熊市逼停新股发行 / 143
紫金矿业
144 / 面值0.1元
烟台氨纶
152 / 扯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立立电子
161 / 无冕之王碾碎上市梦想
大东南
168 / 三次上会,终圆上市梦
第6章 2009年
市场化发行起步 / 173
桂林三金
174 / 发行价格管制放开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三):放开新股定价管制 / 179
神州泰岳、机器人
186 / 被中小板拒绝的创业板明星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创业板开板:十年磨一剑,落地快速成长 / 182
探路者
194 / 服装企业如何登上创业板
阳普医疗、金龙机电
196 / 破百的发行市盈率如何炼成
华谊兄弟
200 / 影视公司如何玩转资本市场
第7章 2010年
新股发行的盛宴 / 205
蓝色光标
206 / 创业板重组专业户
汉王科技
210 / 一场官司带来的八个亿
碧水源
214 / “耐克型”成长曲线
海普瑞
216 / 造富神话与质疑
宁波GQY
223 / 这个名字有点怪
苏州恒久
227 / 专利失效引发的血案
高德红外
230 / 意外的二次发行
超日太阳
235 / 行业兴衰与企业命运
胜景山河
239 / 一步之遥,天堂地狱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保荐制度(四):保荐制缺陷及争议 / 244
二重重装
247 / 福岛核事故引发央企退市
农业银行
249 / A股织布机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四):监管预期与市场力量的博弈 / 254
第8章 2011年
市场调节显成效 / 257
八菱科技
258 / 市场不相信眼泪
华锐风电
263 / 史上最惨痛的打新记忆
庞大集团、比亚迪
267 / 同行业公司,发行不同命
双星新材
273 / 新华保险自酿苦酒
万福生科
276 / IPO造假产业链
第9章 2012年
市场化之路中断 / 289
天能科技
293 / 预披露新政狙击造假上市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惊天一问:IPO不审行不行 / 290
海达股份
298 / 发行新规引起中止发行
洛阳钼业、浙江世宝
302 / 限价发行遭遇市场检验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五):重回新股定价管制时代 / 306
慈星股份
309 / 猝死的保代
新大地
314 / IPO造假何时休
第10章 2013年
没有IPO的一年 / 321
322 / 财务核查风暴
327 / 艰难转型的中国投行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年终改革:暗藏风险的IPO重启 / 331
第11章 2014年
监管与市场博弈 / 335
奥赛康
336 / 被紧急叫停的IPO
众信旅游
341 / “价低者得”的发行逻辑
我武生物
346 / 自主配售权的橘枳之变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IPO询价制度(六):询价变成解方程 / 351
兰石重装、中科曙光
353 / 连续涨停哪家强
京东商城、阿里巴巴
357 / 好企业都去海外上市?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保荐制度(五):制度红利消失 / 362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投石问路注册制 / 364
结语 敢问路在何方 / 369
后记 / 375

前言/序言

  市场的记忆
  “股民的记忆只有7秒”,是2015年夏天“去杠杆”股灾中调侃融资客的一句戏言。股灾让一些融资炒股的人血本无归,但是市场稍有企稳,一些人又加上更高的杠杆杀入股市,把刚刚得到的教训抛到九霄云外。
  其实何止融资炒股的投资者没有记忆,在A股市场,监管者、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媒体、学界等各个相关方面,似乎也在整体上缺乏对市场的记忆。市场制度建设总是在重复一个接一个相同的错误,而对于错误本身的讨论,也往往在基本问题上陷入迷思。短短十年间制度演进曲折往复,恍若唐德刚所述“历史的三峡”。
  王骥跃与班妮的新著《梦想与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2004~2014)》来得很及时。在IPO这个切面上,这本书以专业人士的视角汇总和分析了并不久远,却已经碎片化和被部分遗忘的历史演进。十年得失虽不能盖棺定论,但归纳事实,以资镜鉴,是方方面面形成共识的重要基础。
  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其中IPO又是所有融资安排中最重要的机制,它一方面为股票市场提供新的投资标的,增加证券供给;另一方面也为更早期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从而将资本市场的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然而在A股历史上,IPO却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市场化。最近十年,中国证监会虽然一直致力于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部分财务造假丑闻也对改革进程形成了阻力。
  1994~2015年,IPO经历了8次暂停。每一次起因都是市场的大幅下跌,但是每一次停发IPO也均未改变市场的趋势。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名义伤害市场机制,却客观上造成市场低位时没有新股供给,上涨阶段IPO扎堆,投资者为买新股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对新股发行价格的抱怨在2014年年初形成新一轮高潮,中国证监会采取了老办法——管制发行价格。从那之后直到股灾发生之前,所有新股的价格都可以用招股书中的计划募集资金规模和发行股票数量算出来。复杂的公司定价变成了一道小学算术题。不但价格被管制,发行节奏也被控制,基本上按月“均衡安排”。
  市场皆大欢喜。因为新股的定价明显低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金打新股,甚至是加上十几倍、数十倍的杠杆也不稀奇。每个月发行窗口期申购资金的冻结和解冻,对货币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扰动。
  只是我们忘记了,2009年创业板推出时,证监会已经放弃了对发行价格的窗口指导。新股发行价一度飙升,但是经过两年的充分博弈,由于新股的不断供给和投资者趋于理性,一些新股如朗玛信息和八菱科技甚至出现过发行失败。这一改革成果随着2012年10月IPO暂停而消弭,却足以证明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投资者不加分别地申购新股,可能也加剧了财务造假的风险。发行人为了达到向公众销售股票的目的,重点并不在于面对投资者的挑肥拣瘦——他们此时为了博取新股的巨大差价已经饥不择食,而是如何过审核这一关。尽管中国证监会将IPO注册制列为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但是它却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段一样承担着为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的责任,从而也是在为发行人背书。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买卖双方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现实却是买方和卖方都不尽责,一切的责任最后落到监管者身上,那么自然地,监管者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权力。
  IPO已经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市场机制,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跟踪,要理解我在上面提到的一些基本矛盾可能也有些困难。这里没有丝毫贬低读者的意思,因为作为一名一线的财经记者,我经常发现有名望的学者在论及IPO的问题时也会犯错误——这无关学养,仅仅是因为市场变化太快。如今的A股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已经今非昔比,不借助专业人士,我们恐怕很难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
  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立足点。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两位作者,他们也都是我很好的采访对象。王骥跃的工作是在投行内部对项目把关,这个岗位让他熟悉企业、市场和监管。班妮有境内外的投行从业经验,也是业内小有所成的笔杆子。通过他们,我不但能保持市场新闻的更新,也加深了对市场的理解。有别于“高大全”和“纯批判”的语境,更不是耸人听闻的八卦演义,这本书从市场运行的事实和逻辑出发,采撷十年来的典型案例,既有宏观架构,也有微观层面的细致展开。在许多细节上,读者可能还会有拍案惊奇的发现,谁说严肃作品就没有阅读乐趣?
  对于市场建设,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最起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讨论才有意义。作为市场参与者,专业人士群体当然有自己的利益取向。但是如果不信任专业人士,我们又何从了解市场?这就好比医生和患者之间需要信任一样。既然这是一本从事实出发的书,作者的观点当然也是可以证伪的。我相信,在浮躁而焦点混乱的A股舆论场中,这本书会更有价值。
  蒋飞财新传媒高级记者


沧海桑田:百年金融风云录 一卷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一段穿越百年的金融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时间段的股市博弈,而是将历史的镜头拉长,深入剖析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工业化进程交织的背景下,金融体系如何塑造国家命运、影响社会结构,并最终沉淀为一部部鲜活的商业与人性故事。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去理解金钱、权力与梦想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互动。 第一部:熔铸与萌芽(1840s – 1920s):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蹒跚起步。从晚清时期为应对外患而设立的官办金融机构,到民国初年民间资本的首次大规模涌现,我们细致描摹了早期银行、钱庄、票号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及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重点探讨了早期股票交易所的诞生——那些在租界或通商口岸建立的、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交易场所,它们如何成为民族资本家尝试力量的试验田,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实业救国”的沉重期望。 章节侧重: 跨国借贷的压力、白银与法币的转换、民族资本在洋行夹缝中的生存哲学、早期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流失。我们通过对特定家族和企业的案例分析,展现出在动荡年代,金融资本的脆弱性与关键性。 第二部:战火中的金融秩序(1930s – 1940s): 这一时期的金融活动充满了极端的不确定性。本书将深入研究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为维持战争机器运转而采取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这不是一个关于“上市”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信用”的故事。我们考察了法币发行的极限、恶性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的无情洗劫,以及民间在物资短缺背景下如何发展出以物易物、地下钱庄等影子金融体系来维持基本交易。 案例精选: 考察特定历史时期,如陪都重庆的金融活动中心如何形成,以及在极度稀缺的资源环境下,金融家们如何运用策略来保护国有资产和民间存款。这一阶段的叙事,充满了道德困境与历史的无奈。 第三部:计划经济与资源配置的试验场(1950s – 1970s): 进入新中国后,金融体系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资本积累和市场交易的工具,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计划分配的“毛细血管”。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单一制银行体系如何运作,信贷决策如何服务于国家五年计划,以及资金的流转如何严格地服从于政治经济的需要。 深度分析: 对比了苏联模式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了在没有私有产权和自由定价的背景下,如何衡量投资效率。本章旨在揭示,即使在没有“股票市场”的时代,资源的竞争与权力博弈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信贷审批和项目分配之中。 第四部:开放的序曲与制度重构(1980s – 1990s):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金融体系迎来了剧烈的结构性变革。本书详尽记录了从最初的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股份制改造的探索,以及第一批证券交易所(如上海、深圳)的建立及其初期的野蛮生长。这十年是“制度发明”的时代,无数概念、规则和监管框架都在实践中摸索而成。 聚焦领域: 探讨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复杂性,早期“老三股”的运作模式,以及监管层如何平衡市场效率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上市”的总结,而是关于“市场基石”如何被一块块奠定的艰辛历程。我们关注的是,当金融工具重新获得市场定价权时,社会各阶层对其的不同反应和参与方式。 第五部:全球化视野下的金融脉动(2000s – 2010s 早期): 本阶段我们观察中国金融市场如何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影响。焦点从国内的制度建设转向国际资本的涌入与流出,以及国内市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周期的波动。我们探讨了外汇储备的积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金融创新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所扮演的角色。 探讨范畴: 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初步引入,以及监管机构在应对国际资本流动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控制力”与“适应性”。我们关注的是,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金融体系如何支撑实体经济的“走出去”战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风险的积累与化解。 结语:金融的永恒主题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金融本质的探讨:无论制度如何更迭,从钱庄到交易所,从计划信用到市场信贷,金融的底层逻辑始终围绕着信任的建立、风险的定价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理解当下的金融格局是如何由百年的制度探索、历史事件的冲击和人性的复杂驱动共同塑造而成。它不是一本关于“致富秘籍”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国家经济意志、社会财富流变与个体决策的宏大叙事。阅读此书,如同登高望远,方能洞察金融风云变幻中的不变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最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厚重感。2004到2014年,恰好是中国经济结构剧烈转型、互联网浪潮初起又迅速席卷的黄金十年。作者巧妙地将个体的“上市梦想”置于这个宏大叙事之下,展现了彼时中国资本市场那种既充满野心勃勃的活力,又夹杂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混沌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市场情绪波动时所采用的文学化表达,那些关于“泡沫的呼吸”和“信心的重塑”的段落,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张力。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速成的“投资秘籍”,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底层思维框架。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在缺乏成熟制度保障的市场里,信息不对称是如何被利用和放大的?那些成功者,究竟是运气眷顾的宠儿,还是遵循了某种不易察觉的周期律?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特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记录的历史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年鉴式记录,反而像是一部悬念迭起的商业大戏。作者通过穿插讲述若干标志性企业的上市故事,成功地将抽象的金融概念具象化了。我仿佛能闻到当时交易所里弥漫的烟草味,感受到承销商们深夜加班时的焦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监管政策变迁的梳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窗口指导或政策松动,是如何在幕后引发市场巨大的震荡和方向的逆转。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历史叙事的反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森林是如何由无数棵正在向上生长的树木共同构成的。它让我们明白,A股的“浮沉”并非随机事件,而是各种力量拉扯、角力的必然结果,充满了权力博弈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过去十年的市场数据,更深入地探讨了中国A股市场在特定时期(2004年至2014年)的内在逻辑和生态演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作者对于“上市”这一事件的剖析,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里程碑,而是被塑造成一个充满博弈与权力的场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企业家在冲刺上市路上的挣扎与权衡,他们如何在政策的潮汐中调整航向,如何在资本的诱惑与监管的约束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对微观决策背后宏大叙事的捕捉,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财经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商业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观察手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不同行业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差异时,展现出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功上市”背后的真实成本和社会意义。

评分

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观察视角。尽管记录的是十年前的往事,但其中描绘的关于“期望管理”、“信息披露的艺术”以及“与权力保持距离的艺术”的讨论,在今天的市场中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梦想”与“浮沉”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每一个上市的背后,都有一群人耗费心血构建的宏大叙事,但资本市场的残酷性在于,它只认实打实的成果和市场共识。作者没有美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学家姿态,记录了这场集体性的、充满了希望与幻灭的宏大实验。读完后,对A股这块土地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敬畏。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聚焦于特定历史区间的财经书籍兴趣不大,总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局限于特定情境。然而,《梦想与浮沉》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往昔事件的简单复盘,而是着重分析了那十年间中国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模式的固化与变异。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对那些“错失”上市良机或“折戟沉沙”于审批环节的企业描写,充满了令人唏嘘的戏剧性。这不仅是对商业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在快速发展期,制度的滞后性如何被市场主体用尽智慧去适应和规避。它教会我,理解金融市场的“人性”部分,远比死记硬背技术指标更为重要。

评分

买了好多本,快递速度快,书挺好的!后续会继续关注的

评分

送货快,还便宜,大赞京东!

评分

优惠力度还得继续!多来点200-100吧!另外还要把包装质量提高上去!

评分

内容很丰富,好书值得反复阅读揣摩。京东送货很快。

评分

挺好用的,挺好用的, 挺好用的

评分

非专业读者,虽然不是期待的内容,原本想了解十年行情特别有故事的行业或公司,但书里内容十分切题,按照编年史详尽描述了公司如何上市的故事。估计投行入门学习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评分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梳理了十年来A股IPO的规则变幻与十年来上市过程中各方的博弈,对十年间舆论与股民关心的问题做了梳理,明确其原因,有分析有深度,对于投行新人来说非常实用,并且可读性强。

评分

不错123456789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