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世紀哲學:曆史與哲學導論》是進入中世紀哲學的標杆式導引。
內容簡介
《中世紀哲學:曆史與哲學導論》將視野拓展至中世紀根源於古代晚期思想的四個主要的哲學傳統:拜占庭傳統、拉丁傳統、阿拉伯傳統和猶太傳統。采取曆史的分析的方法,遵循寬容理解的原則,以當代哲學傢可以理解的術語,並根據與當今哲學問題的關聯重構瞭曆史文本的論證和立場,勾勒齣從公元200年至1700年西方哲學的麵貌。綫索清晰、論述嚴整,避免瞭對於中世紀哲學"中空化"的認識。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整個中世紀哲學的知識地圖,更可看到哲學思想、論題的沿襲、流變、發展與迴應。
作者簡介
(英)約翰·馬仁邦John Marenbon,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教授。
目錄
中世紀哲學:曆史與哲學導論
目錄
“西方古典學研究”總序1
中譯本導論1
前言7
引用凡例9
縮寫11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中世紀哲學中的古代傳統
第一節何謂古代哲學?
第二節亞裏士多德主題舉要
第三節柏拉圖與希臘化學派
第四節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
第五節波菲利與亞裏士多德邏輯學
第六節揚布裏柯與普羅剋洛
第七節舊宗教與新宗教
第八節翻譯、拉丁哲學與拉丁教父
第九節奧古斯丁
第三章舊傳統與新開端
第一節波埃修與古代晚期的邏輯學課程
第二節隱修士與百科全書派:525—789年間的西方拉丁世界
第三節最後的異教哲學傢及其基督教學徒
第四節東方:從查士丁尼到倭馬亞王朝
第五節阿拔斯王朝統治下哲學的多樣性
第六節阿爾昆和查理曼宮廷的哲學
第七節約翰·司各托·愛留根那和9世紀
第八節評注傳統:拜占庭與西方拉丁世界
第四章傳統分道而行
第一節中世紀猶太哲學的開端
第二節凱拉姆傳統
第三節法拉比
第四節伊斯瑪儀派與新柏拉圖派
第五節阿維森納
第六節11世紀西方拉丁世界的古代哲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
第七節安瑟爾謨
第八節普謝羅斯、伊塔洛斯與12世紀拜占庭的亞裏士多德派
第五章12世紀的拉丁哲學
第一節12世紀初的邏輯學與語法學
第二節彼得·阿伯拉爾
第三節學校、柏拉圖主義和孔什的威廉
第四節普瓦捷的吉爾伯特
第五節拉丁經院神學的開端
第六節12世紀晚期的柏拉圖主義
第七節12世紀晚期的巴黎學校
第八節巴黎之外:科學傢與翻譯傢
第九節12世紀拉丁哲學的多樣與特色
第六章12世紀伊斯蘭的哲學
第一節伊斯蘭教神學與阿維森納
第二節安達盧斯的哲學
第三節阿維洛伊
第四節邁濛尼德與猶太亞裏士多德主義
第七章巴黎與牛津的哲學:1200—1277年
第一節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翻譯、課程體係與哲學寫作的形式
第二節語法學與邏輯學
第三節藝學碩士與神學傢:1200—1250年
第四節巴黎的神學:波那文圖拉和大阿爾伯特
第五節托馬斯·阿奎那
第六節拉丁阿維洛伊主義:13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的巴黎藝學院
第七節1277年譴責及其意義
第八章大學裏的哲學:1280—1400年
第一節阿爾伯特傳統
第二節根特的亨利、方丹的戈弗雷和彼得·約翰·奧利維
第三節鄧斯·司各托
第四節司各托與奧康之間
第五節奧康的威廉
第六節巴黎藝學院與14世紀的阿維洛伊主義
第七節奧康之後牛津與巴黎的神學
第八節現代派邏輯
第九節約翰·布裏丹
第十節14世紀晚期
第九章大學以外的哲學:1200—1400年
第一節大學之外:西方拉丁世界的哲學、宮廷與方言
第二節拜占庭哲學
第三節伊斯蘭世界的哲學
第四節猶太哲學
第十章並非尾聲:1400—1700年的“中世紀”哲學
閱讀材料指南
縮寫
常引網站縮寫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中世紀哲學中的古代傳統
第三章舊傳統與新開端
第四章傳統分道而行
第五章12世紀的拉丁哲學
第六章12世紀伊斯蘭的哲學
第七章巴黎與牛津的哲學:1200—1277年
第八章大學裏的哲學:1280—1400年
第九章大學以外的哲學:1200—1400年
第十章並非尾聲:1400—1700年的“中世紀”哲學
參考文獻
索引
翻譯說明
精彩書摘
《中世紀哲學:曆史與哲學導論》:
哲學女神避免上述矛盾的方式是否認(12)。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哲學女神並不質疑隻有真的纔能為人所知,也不質疑“對某事的判斷不同於它實際的存在”意味著錯誤的而不是真的判斷。但是,哲學女神指齣,簡單地談論A知道x,其中A代錶任何認知者,而x則是知識的對象,將問題過度簡化瞭。她宣稱:
這一錯誤的原因在於每個人都認為,所有所知的事物為人所知,是根據所知的事物的力量和本性。真相恰恰相反。因為所有所知的事物被人把握,不是根據它自己的力量,而是根據那些知道它的人的能力。
黑體部分的陳述(“認知模式原則”)要求知識根據擁有不同類型的知識對象的認知者的不同層級而相對化。哲學女神首先(V.4)以一種復雜的方式發展瞭這一方案,將其聯係到認知的不同層級及其不同對象。根據波埃修的新柏拉圖主義,悟性(intelligence),即上帝認知事物的方式,它區彆於理性,亦即人類(但不是其他動物)理智地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區彆於人和其他動物分享的兩種認知層級:感知和想象——即對象不在場時的感性認識(如當我記起你的麵容時)。每一個認知層級都有其專有的對象。對悟性而言,它是哲學女神所說的純粹形式,她還將其等同於上帝。理性把握的是從特殊事物中抽象而來的共相——例如不同的人類得以成為人的人性。想象將形象(images)作為其對象,而感覺則是特殊的物質事物。哲學女神的方案是等級製的:她斷言一個認知者知道的不僅是它專有的對象,還有所有低級的認知者通過它們各自專有的對象所知的內容。
在解釋瞭這一觀念之後,哲學女神專注於其中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方麵。
……
前言/序言
《思想的迷宮與智慧的曙光:一場穿越中世紀心靈史的探索》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中世紀,那個常常被誤讀為“黑暗時代”的漫長歲月,卻孕育瞭思想史上最為深邃、也最富活力的篇章。當羅馬帝國的輝煌落幕,當古典世界的知識似乎被塵封,一種全新的思想景觀正在悄然形成。這片土地,既是戰火紛飛、信仰激蕩的戰場,更是理性與啓示、邏輯與神秘交織的熔爐。本書《思想的迷宮與智慧的曙光》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邀請讀者深入中世紀心靈史的史詩級冒險,一場在迷宮般的思想圖景中尋找智慧曙光的旅程。 本書將帶領您告彆曆史的刻闆印象,穿越韆年時光,去邂逅那些塑造瞭西方思想基石的偉大緻理學傢、神學傢和哲人。我們將一同審視,在那個被宗教信仰深刻影響的時代,哲學是如何在神學的光芒下,既被束縛又被激發,最終綻放齣獨特的光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年代羅列,也不是對抽象概念的機械搬運,而是一次對思想傢們鮮活生命、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們為解答永恒問題所付齣的不懈努力的深度描繪。 第一捲:文明的斷裂與重塑——奠基石的鋪就 旅程的起點,我們將迴到古羅馬帝國晚期,審視基督教的興起如何深刻地改變瞭西方世界的精神麵貌。基督教的齣現,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帶來瞭對彼岸世界的關注,對人類罪與救贖的思考,以及一套獨特的道德倫理體係。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可避免地與古希臘羅馬的理性傳統發生瞭碰撞、融閤與張力。 在這裏,我們將深入探討早期教父們的思想。他們是構建基督教神學體係的奠基者,是試圖用哲學語言來闡釋神聖啓示的先行者。聖奧古斯丁,這位偉大的思想巨匠,他關於時間、記憶、自由意誌以及“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深刻論述,不僅影響瞭整個中世紀,其思想的餘韻至今仍在哲學和神學領域迴響。我們將剖析他的《懺悔錄》如何揭示個人內心的掙紮與對神聖之愛的追尋,以及《上帝之城》如何為理解曆史與人類命運提供宏大的視野。 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古典哲學的影響並沒有因此消失。柏拉圖主義的二元論、對理念世界的推崇,如何被基督教吸收,用以解釋神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朽?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又在何種程度上被後來的思想傢所藉鑒和改造?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些古典遺産在中世紀的接受、轉化與再創造過程。我們看到,即使在看似“基督教一傢獨大”的時代,古希臘的智慧之光依然在黑暗的隧道中穿梭,為後來的思想發展提供瞭重要的養料。 第二捲:神學與哲學的雙重奏——理性在信仰的國度裏 當曙光照亮歐洲大陸,各個王國開始形成,修道院成為知識的避難所和傳播中心。本書將把目光投嚮這個充滿活力的時期——九世紀到十二世紀。這是一個神學日益成為哲學主導的時代,但同時也是理性開始被重新發掘和應用的時代。 我們將迎來查理曼大帝的復興運動,這場運動雖然政治色彩濃厚,卻也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保存與傳播,為後來的哲學復興埋下瞭伏筆。波愛修斯的《哲學的慰藉》將成為我們重要的閱讀文本。在獄中,他以一種超然的姿態,探討瞭命運、自由、善與惡等根本性問題,將哲學從抽象的思辨引嚮瞭對人生苦難的慰藉與引導。 本書將重點探討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興起。經院哲學並非鐵闆一塊,它經曆瞭漫長的發展過程,其核心特徵是通過嚴謹的邏輯分析和辯論,來理解和闡釋神學真理。我們將詳細介紹早期經院哲學傢如安瑟倫,他關於“本體論證明”的精妙構思,以及他對信心的角色與理性的關係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迎接亞裏士多德思想的“迴歸”。在阿拉伯世界的翻譯與注釋下,亞裏士多德的著作重新被引入西方,這在中世紀思想史上是一場革命。這一時期的思想傢們,如彼得·阿伯拉爾,他大膽地質疑傳統,提倡通過理性來理解信仰,他的倫理思想和邏輯學研究,展現瞭中世紀思想的創新活力。 第三捲:高峰與辯論——亞裏士多德的遺産與大學的誕生 十三世紀,是中世紀哲學發展的高峰期,也是經院哲學最輝煌的時代。大學的興起,為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平颱。托馬斯·阿奎那是這個時代的巨擘,他試圖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與基督教神學進行一次宏大的綜閤。本書將深入剖析阿奎那的《神學大全》,解讀他如何運用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來構建一個嚴謹而完整的神學體係。我們將探討他關於上帝的存在證明、自然法、美德以及人與上帝關係的論述,理解他為何被譽為“經院哲學的王子”。 然而,阿奎那的綜閤並非沒有挑戰。本書也將呈現對阿奎那思想的不同迴應與批判,例如方濟各會的思想傢們,如鄧斯·司各脫,他質疑瞭阿奎那的一些論點,強調上帝的意誌自由和人的自由意誌,以及信仰與理性的界限。我們將看到,即使在統一的信仰框架下,思想的火花依然在不斷碰撞,辯論是這個時代思想發展的常態。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中世紀哲學在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的重要貢獻。例如,我們如何理解中世紀思想傢對普遍名(universals)的爭論,即實在論與唯名論的對立,這背後反映瞭關於現實本質的深刻哲學分歧。在倫理學方麵,我們將看到,雖然基督教教義是倫理學的核心,但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思想也對中世紀的倫理思考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四捲:思想的餘波與轉摺——走嚮啓濛的序麯 隨著中世紀的黃昏降臨,一些新的思想潮流開始湧現,它們預示著嚮近代哲學的過渡。我們將審視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的一些重要思想傢,如奧卡姆的威廉,他的“奧卡姆剃刀”原則,以及他對邏輯和語言的分析,預示瞭經驗主義的萌芽。他對普遍名概念的簡化處理,也為後來的唯名論思潮開闢瞭道路。 本書將探討,在中世紀晚期,人們對教會權威的質疑,對個體經驗的重視,以及對科學探索的初步興趣,這些都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到來埋下瞭伏筆。我們看到,那個被貼上“黑暗”標簽的時代,實際上孕育瞭通往現代的關鍵思想種子。 結語:穿越時空的智慧迴響 《思想的迷宮與智慧的曙光》並非止步於曆史的陳列。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中世紀哲學如何迴應人類麵臨的永恒問題:宇宙的起源與本質,人性的善惡,自由與命運,信仰與理性,生命的目的與意義。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被提齣,卻在中世紀的思想傢那裏,獲得瞭深刻而獨特的解答。 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是學習曆史,更是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您將理解,那些曾經在修道院的幽靜燭光下,在大學的辯論廳裏,在戰火紛飛的十字路口,哲學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點亮人類思想的星空。他們的睏惑、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發現,至今仍在我們內心深處迴響,為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世界提供寶貴的啓示。 本書將以清晰的脈絡、生動的敘述、深入的分析,引導讀者穿越中世紀思想的復雜迷宮,去發現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曙光”。這是一場關於思想的深度探索,一次對人類心靈史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我們自身理解能力的拓展。準備好,踏上這場激動人心的智慧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