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绛口述历史

陈绛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志坤 著,陈绛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陈绛
  • 回忆录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名人
  • 清华大学
  • 教育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1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46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绛口述历史》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经济史学会原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绛对家世、人生、师友、事业的回顾。从知情者的角度,对市委统战部罹为“潘汉年案”重灾区、“黄逸峰压制批评”、“红皮书”批判改写、“周而复出访违纪”、顾准著述出版波折等许多事件提供了外人鲜知的情况;以当事者的亲历,为《上海的早晨》创作经过、盛宣怀档案整理、中国家谱整理、赫德日记翻译、《近代中困》创办、《辞海》编修等当代学术文化重要项目的记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以亲炙者的感受或目击者的眼光,为董慧、许涤新、黄逸峰、丁曰初、蒋立(姜铎)等前辈留下了生动翔实的风范写照;以“末代帝师”后人身份,追叙六子科甲的家世,体验谦恭处世的家风,记载伯叔姑母的嘉言懿行,俱为“螺洲陈”研究提供了参考材料。

目录

编撰说明
引语
一、我的“被生日”和母亲的诗教
二、父亲淡泊名利的“身教”
三、缠足母亲千里伴我行
四、新稷下学社
五、抗战胜利那一天
六、父亲不希望我读医学法
七、侥幸考入圣约翰大学
八、二十一岁被复旦研究所录取
九、最初工作:编写《反映》内刊
十、为小说《上海的早晨》提供素材
十一、遇上”潘汉年案
十二、黄逸峰强调调查研究
十三、“红皮书”的多舛命运
十四、去北京参加世界科学大会
十五、在“文革”中焚邮票
十六、投荒呼玛
十七、初任责任编辑
十八、重返复旦
十九、初出国门·哈佛一年
二十、为周而复辨诬
二十一、盛宣怀档案的整理——我的“乐生要素”
二十二、一种真实的视角:中国家谱中的经济史研究
二十三、轮船招商局研究与在澳门讲演
二十四、《辞海》第五、六版分科主编
二十五、译事难求“信达雅”
二十六、译介《李鸿章评传》
二十七、“重塑赫德铜像
二十八、赴日参加“太平洋战争再考察”研讨会
二十九、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参加“上海企业史”讨论会
三十、上海高考历史学科命题
三十一、所谓“比尔·盖茨代替了毛泽东”
三十二、关于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刍见
三十三、何必“攀龙附凤”
三十四、任圣约翰大学校史编委
……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陈绛口述历史》:
  二、父亲淡泊名利的“身教”
  1940年7月,我在闽侯县立圣庙中心学校毕业,随后考取了福州格致中学初中。父母对我小时的教育算是严格的,不过,父亲不太管我的学校功课。他生于光绪十二年丙戌四月初三(1886年5月6日),1962年11月30日(农历十一月初四)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名懋丰,字来章,谱名泽穰。他考取清末最后一科秀才,科举制度便告废除,大伯祖父陈宝琛对他说:“你赶上关城门了。…'关城门”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末班车”。我推测他是因为陈宝琛的关系,在新设不久的度支部当郎中,一个低级的官员。度支部是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清代原由户部理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组部院各衙门,将户部更名为度支部,原掌管的民政事务划归新设的民政部,主管官为度支部大臣,另有左、右侍郎和左右丞、左右参议;下设承政、参议二厅及田赋、漕仓、税课、莞榷、通阜、库藏、廉俸、军饷、制用、会计等十司与金银库。当时(1907-1911)度支部大臣是载泽(逊敏斋),陈宝琛著名的《落花诗》便是和他的原韵而作。父亲在陈宝琛的推荐下,进了度支部,在会计司行走,时年二十五岁。不久便去日本留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青年掀起赴日留学的潮流,父亲和舅父吴涛(陶庵)一同去日本。父亲人日本大学(简称“日大”),这是日本一所著名的大学,不论学生还是教授人数,都居于日本各大学的前列。前几年我托日本大学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小岛淑男教授查阅该校档案,承他告诉我,父亲是大正三年(1914)在该校商科毕业。回国后,他见到清王朝已被推翻,便居家不出。他不谋功利,淡泊仕途,随遇而安,终其一生不再担任过一官半职。我的曾祖父光禄公(陈承裘)在咸丰壬子年(1852)考中进士以后,没有利用他的祖父尚书公(陈若霖)湖广、四川总督、工部、刑部尚书和他父亲布政公(陈景亮)山东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的官场人脉关系,而是不慕仕进,请假回乡侍亲。父亲是否多少因袭了这个遗传因子呢?不得而知。
  家中生计,最初主要靠钱庄的赢利。钱庄名为“慎昌”,开设在福州城内南街郎官巷口,在南台中亭街有分号,父亲作为东家,自己并不具体经管,他也不善经营,全靠管事(一个管事名叫张子良),大约在1928年初一次挤兑风潮(福州话叫“滚票”)中收盘,只得将田产和从塔巷至郎官巷三进房屋中前两进让给伯父,才渡过难关,这是我出生前一两年的事(当时族中有人提出,三进房屋全部让给伯父,母亲挺身而出说,这样,我们子女住在什么地方呢?因而终于保留下第三进。)钱庄收盘以后很久,还有人拿钱庄开出的庄票兑现,父亲照样用现款付还。1950年土地改革中,我们这一房已从螺洲迁居福州城内,在乡下没有土地,却因祸得福,土改运动中没有波及。伯父就被评为地主兼工商业者。钱庄的庄票都成了废纸。我小时在家里还看到厅堂角落堆放着一叠叠已变成废纸的庄票。——的确是“坏事变成好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自报家庭成分为职员,因为家中开支初期靠出租部分余屋收入,后来几个哥哥长大做事了,靠他们的工薪资助。
  父亲眼睛近视,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癯,持身严饬,谨慎平直,待人温和。他一生淡泊,与世无争。也许年轻时出仕清朝,便遭国变,其后继承祖业,又因委托非人,经营不善,负债卖田,家道中落,使他视名利为缰绳,满足于平淡的生活,别无他求。即使家务,他也少有过问,柴米油盐,全由母亲操劳。从我有记忆起,我没有见过他同人争吵过,或者厉言疾色,恶声相向;偶尔为了什么小事,和母亲龃龉,也总是低声细气,至多闷声不吭气。
  ……

前言/序言


文献述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图景与社会脉动 一、 时代的回响:晚清至民国知识群像的深度剖析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晚清至民国这一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与思想碰撞的黄金时代。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少数精英人物的刻板描摹,转而深入探究活跃于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内在的思想光谱。 全书伊始,从科举制度的黄昏与新式学堂的兴起到民国精英的养成,细致勾勒了知识分子阶层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的身份困境与价值重塑。重点剖析了“留学潮”对中国思想界的颠覆性影响——不仅是西方科学技术的输入,更是哲学思辨、政治理念和文化模式的全面渗透。我们详细梳理了早期留日学生群体、早期留欧群体的思想嬗变过程,以及他们回国后如何通过报刊、社团和教育机构,成为重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 二、 理念的交锋:中西文化论战与思想流派的兴衰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投向了二十世纪初期最为激烈的思想战场——中西文化论战。这不仅仅是关于“取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的争论,更是关乎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根本性抉择。我们通过梳理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论述,揭示了实用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扩散的路径与内在逻辑。 特别关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意涵。它超越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口号,深入到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彻底解构与重建之中。书中详细考证了白话文运动中语言革新与国民启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学革命如何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的前奏。我们试图展现,在那个看似思想解放的年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路线分歧和深刻的自我怀疑。 三、 边缘的张力:地方性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连接 与主流叙事侧重于京沪等大都市的精英讨论不同,本书致力于挖掘那些在地方层面进行知识传播与社会改良的“非主流”知识分子群体。这包括在省会、县城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家,投身乡村建设的学者,以及在教会、实业团体中发挥作用的技术专家。 通过对地方档案、私人信札和区域性出版物的细致爬梳,我们重建了知识分子与具体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例如,考察了教育如何与地方绅商的利益联盟交织,地方精英如何利用现代知识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在内陆地区的流亡与知识传承的艰辛。这部分内容力求展现,现代知识的“中国化”并非自上而下的单一过程,而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宗族关系和地域文化进行反复博弈的结果。 四、 政治的阴影:知识分子的信仰抉择与时代悲剧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政治局势的动荡,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变得日益艰难与充满风险。本书第三篇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大政治力量拉拢、压制与争夺下的复杂处境。 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介入政治”与“保持独立性”的争论。部分学者选择投身于政治实践,成为政治的理论家或参与者;而另一部分人则试图在学术的“孤岛”中坚守知识的纯粹性,以对抗日益严峻的政治高压。书中不回避对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软弱性、机会主义乃至妥协的批判性审视,同时也颂扬了那些在逆境中坚守良知、以笔为枪的知识勇士。通过对“左翼文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等概念的细致辨析,揭示了他们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信仰历程。 五、 文化的遗产:知识生产与知识断裂的代际传承 最后,本书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结构重组对知识分子阶层带来的根本性冲击。从对传统学术体系的改造,到院系调整对学科设置的影响,再到知识分子身份的社会角色转变,我们试图勾勒出这一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消逝与转化。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意识形态化的知识分子史观,强调他们思想的复杂性、行动的矛盾性以及他们对现代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产生的持久影响。它是一部关于“人”在巨变时代中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定位自身的深刻记录。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未刊文稿和口述回忆的参照,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充满挣扎与光辉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之流畅与深邃,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以一种近乎“潜入式”的笔法,带领我们走进了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息,感受到历史洪流冲刷下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坚韧。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没有停留于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被扁平化处理的面孔,在这里变得立体、鲜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蕴含深意的段落,思考其背后的社会肌理和文化变迁。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复杂人性的哲学著作。全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对个体微小情感的细腻捕捉,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人”的刻画入木三分。历史往往被简化为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但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活生生的人,那些在时代夹缝中努力生存、挣扎、甚至光芒万丈的个体。作者没有将他们塑造成道德上的完人或罪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人性的多面性——软弱、勇敢、自私、奉献,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真实的那个时代。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历史宿命感下的无奈与抗争,那些无力回天的悲怆,以及偶尔闪现的、令人热泪盈眶的希望之光。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具备了永恒的价值。它让我们反思,在任何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我们如何坚守自我,如何面对选择的代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种阅读障碍。他似乎有一套独特的“导航系统”,总能在关键时刻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参照点,使得我们能够平稳地穿越历史的迷雾。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和深度,又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悬念设置,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发现自己常常是抱着一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然后再回味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积极,它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将知识强行灌输给我们。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向导,带着你走过一条崎岖却风景绝佳的小径,让你在欣赏沿途风光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就到达了目的地,而且对沿途的一切都记忆犹新。

评分

从整体的编排和资料的运用来看,这本书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虽然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史料的精挑细选和交叉印证,绝非信手拈来。我能体会到,为了构建出这样一套逻辑自洽、证据确凿的叙事体系,幕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准确性,它做到了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每当出现关键的论断时,总能感受到其背后坚实的史实支撑,这给了读者极大的信心去接受和吸收其中的观点。这本书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待历史应有的尊重和审慎态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过往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的典范。它摒弃了那种干巴巴、说教式的历史陈述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富画面感和叙事张力的文风。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像是一帧精心构思的电影镜头,色彩饱满,光影分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词汇,去勾勒出事物最本质的状态。这种语言的魅力,使得即便是关于一些看似枯燥的制度变迁或社会结构分析,读起来也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这本书被改编成舞台剧或影视作品,它自带的文学底蕴将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题材,完全可以与卓越的文学表达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审美愉悦与智识满足的双重盛宴。

评分

朴实无华的历史口述。

评分

挺好的资料,新书,未开封。

评分

好书一本

评分

好书一本

评分

送货快,品相佳,很满意。

评分

好!

评分

挺好的资料,新书,未开封。

评分

这一套书很不错,唯一就是价格定得高了些

评分

朴实无华的历史口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