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四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民国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5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92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四册)》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丁治磐(1894—1988)
尹俊(1910—1987)
毛楚雄(1927—1946)
毛泽建(1905—1929)
王天培(1888—1927)
王竹溪(1911—1983)
丘国珍(1894—1979)
丘琼荪(1893—1964)
白薇(1894—1987)
任显群(1912—1975)
向贤德(1904—1977)
曲滋纲(1925—1986)
朱元鼎(1896—1986)
朱葆三(1848—1926)
朱蕴山(1887—1981)
吴大羽(1903—1988)
吴伯箫(1906—1982)
吴佩明(1902—1987)
吕海寰(1842—1927)
吕焕炎(1892—1930)
李方桂(1902—1987)
李林风(191l—1988)
李培基(1885—1969)
杜宝晋(191l—1986)
周仁(1892—1973)
周西成(1893—1929)
周应龙(1933—1987)
林一民(1897—1982)
武士敏(1892—1941)
段霖茂(1905—1975)
洪士奇(1903—1982)
范馨香(1918—1987)
倪海曙(1918—1988)
郝梦龄(1898—1937)
张冲(1900—1980)
张克侠(1900—1984)
张开儒(1869—1935)
张笃伦(1892—1958)
张鸿烈(1886—1962)
许涤新(1906—1988)
郭永怀(1909—1968)
陈公哲(1890—1961)
陈光远(1873—1939)
陈振铣(1909—1984)
陈逢源(1893—1982)
陈楚楠(1884—1971)
陈璧君(1891—1959)
陆锦(1880—1946)
彭佐熙(1900—1986)
曾昭抡(1899—1967)
贺昌群(1903—1973)
冯德麟(1866—1926)
黄文弼(1893—1966)
黄谷柳(1908—1977)
黄国书(1905—1987)
慈航法师(1895—1954)
杨石先(1897—1985)
杨光洼(1900—1942)
杨振声(1890—1956)
叶圣陶(1894—1988)
靳云鹗(188l—1935)
廖梦醒(1904—1988)
赵连芳(1894—1968)
刘启光(1905—1968)
蒋经国(1910—1988)
卢次伦(1858—1929)
萧冀勉(1902—1987)
应修人(1900—1933)
谢侠逊(1888—1987)
罗明佑(1901—1967)
严孝章(1921—1986)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四册)》:
  丁治磐,字似庵,江苏省东海县富安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八九四年元月十九日),父祖孝,母李氏,兄弟三人,治磐居长(仲弟介禾、季弟介冰),幼读经史,勤治举业,书法融合王羲之、颜鲁公、欧阳询、柳公权、李北海、赵孟频诸家,而独创一格;习制艺诗文有成,而清廷诏示停止科举,遂投笔从戎。民国元年三月,考入江苏陆军讲武堂一期步科;十一月,毕业授陆军少尉,分发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旅,任排长。二年秋,二次革命失败,散归故里。三年,以欧战爆发,中国即将参战,复从军任江苏四路要塞步兵一旅上尉副官,旋再人江苏陆军军官教育团正班一期进修。五年十一月,毕业,供职陆军七十六混成旅(旅长张仁奎)步兵一五一团(团长陈兆丰),驻防南通、海门一带,历任上尉连长、少校营长。七年冬旧历新年,治磐撰春联于营门,南通闻人张季直(謇),过而见其辞句、书法极佳,乃向卫兵询其联语系何人手笔,卫兵对日:“丁连长也。
  ”张氏礼贤下士,枉顾治磐而嘱其时相过从问学,结为忘年之交。又韩国大儒金沧江(泽荣),党于安重根,重根败,流寓南通张氏之所,治磐尝就正古文辞及诗,语格,辄用笔谈出隽句,师事五载,因而古文义法益精进。治磐自言:“金师一日书一纸讽余日:诗为烂漫无用之物,子何用事此为?盖其时东邻日本侵凌我甚,师以是励余专戎事耳。从此余远征燕赵、齐鲁间,师殁狼山下,迨余归主江苏省政,以“赤贼”之乱,未能展拜墓园为憾。”十四年春,升任宣抚军卫队旅(旅长方永昌)旅部中校主任参谋,旋离开苏北,升任陆军二十三师(师长徐源泉)上校参谋长,兼“讨赤军”二、七方面军前敌总司令(徐源泉)部参谋长,时南方(广东)国民革命军,由联俄容共,而逐渐实施清党,南北政府后先遥相呼应(北方先“讨赤”,南方后清党)。十五年十二月,升任陆军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少将参谋长、兼任镇威军中路总指挥(徐源泉)部中将参谋长(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六月兼“讨赤军”第二路总指挥部参谋长)。十七年六月,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全国统一,治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部中将参谋长(军团下辖第十一军、十二军、十三军);冬,部队实施编遣,第六军团缩编为陆军第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治磐调任师部少将参谋长。该师于十八年春南调江苏,拱卫南京;五月,参加临汝、洛阳、郏县等讨逆之战;十二月,唐生智背叛中央,称兵自雄,第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因服从中央指挥,擢任第十军军长,治磐亦升任军部参谋长。十九年七月,兼任讨逆军第十六路总指挥部(总指挥徐源泉)中将参谋长,中原大战期间,参加临颍、许昌、漯河、陈州、扶沟、洛阳诸役,积功奉颁三等宝鼎勋章。二十年二月,于漯河宣誓加入中国国民党;五月,调任第十军新增之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第一二一旅旅长;时中共军队徐向前部在鄂东,企图与中共军队贺龙部(踞鄂中洪湖)遥相策应,以威胁武汉,该旅奉令参加蕲水及洪湖“剿赤”之役。二十二年四月,治磐晋授二等宝鼎勋章;十月,考取陆军大学正则班十二期(驻地南京,校长杨杰;二十三年十二月各军事学校校长均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兼,原任校长改为教育长,仍负实际责任),致力于国防大战学理之研究(带旅长原职受训)。
  ……
《民国风云录:时代变革中的群像剪影》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那么一段时期,如同一块巨大的熔炉,锻造出无数鲜活而复杂的人物群像。民国,便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承载着旧制度的残垣断壁,也孕育着新思想的萌芽与激荡。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社会变迁的通论,而是试图透过一系列生动的个体命运,去触摸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探寻那些在历史十字路口徘徊、挣扎、选择的“人”的故事。他们或许是叱咤风云的政要,或许是默默无闻的学者,或许是奋起抗争的热血青年,又或许是深陷泥淖的普通民众。他们的选择,共同编织了那段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岁月。 第一辑:北伐前夜的思潮暗涌与地方势力角逐 本辑聚焦于辛亥革命后,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前的关键十年。这是一个权力真空与思想解放交织的时期,军阀割据的阴影笼罩着神州大地,而西方思潮的涌入,则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变革欲望。 一、北洋时代的文化精英与学术争鸣: 本部分细致描摹了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一批致力于保存文化火种、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学者群像。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坚守大学的独立性,如何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本土方案。重点关注几位在哲学、文学、史学领域开创先河的人物,剖析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国民精神塑造。例如,某位在南方大学主持国学研究的耆宿,如何在日记中记录下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传统文化重塑的迫切愿望,以及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古典学问来影射和批判当时的政治乱象。 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与区域治理模式: 民国初年的权力结构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的特征。本章将不再聚焦于中央的权力斗争,而是深入探讨几个重要的地方实力派的兴衰轨迹。例如,以某一省份为根据地的“实业派”军阀,他们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兴修水利等方式,在相对稳定的地盘上建立起一套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治理体系?他们的成功与局限,反映了中央集权瓦解后,地方自主性提升的复杂面向。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经济政策和文化生态,我们可以看到民国“一国多制”的治理现实。 三、革命洪流中的激进与温和派的张力: 这一时期,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正致力于整合力量,推动统一大业。本部分将侧重于探讨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立前后,党内不同派系在战略选择上的分歧与妥协。我们选取了几位关键的幕后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信件和内部会议记录,揭示出革命理想在现实操作层面所遭遇的巨大阻力,以及最终形成统一战线所付出的代价。 第二辑: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本辑将目光投向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的城市化进程、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果与深层矛盾。 一、城市空间中的新旧交替: 以首都南京及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为样本,本章考察了民国时期城市面貌的剧烈变化。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有轨电车的轰鸣、西式服饰的流行,这些外在的“摩登”景象之下,隐藏着深层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我们将描绘城市中“新式知识女性”与传统家庭结构之间的张力,以及新兴市民阶层与底层劳动人民在城市生活空间中的摩擦与共存。例如,通过对某个特定街区商业活动的考察,可以折射出外资、本土资本以及手工业者之间的复杂经济关系。 二、教育改革与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 教育被视为救国之本。本辑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政策,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取向。然而,在强调“三民主义”教育的同时,知识分子对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呼声从未停止。本部分将通过记录几位大学生的日记和他们参与的社团活动,展现青年群体在国家认同、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彷徨与探索。他们既渴望新知,又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种精神状态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底色之一。 三、经济建设的起步与财政困境的隐忧: 在国际经济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尝试推行一系列旨在稳定币制、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本章将侧重于考察几位财政和实业领域的关键人物,分析他们推行的具体措施(如推行法币、建立特定工业区等)。然而,成功的现代化努力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对地方资源的过度汲取。我们将探讨这种“精英驱动式”的现代化模式,是如何在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埋下了日后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隐患。 第三辑: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流亡中的文化薪传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将无数民国人物推向了民族存亡的考验面前。本辑着重表现他们在巨大灾难下的民族精神、以及知识与文化如何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软实力”。 一、文化机构的西迁与学术的“流亡”: 当主要城市沦陷,大批高校和研究机构被迫向西南内陆迁移。这一过程是极其艰辛的。本部分将描绘迁徙路上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聚焦于“西南联大”等机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延续,而是民族精神在困境中对文明价值的坚守。我们将考察学者们如何在简陋的茅草屋中,坚持完成那些日后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以及他们如何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二、在沦陷区的抗争与隐秘的抵抗: 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西迁。本辑也关注那些选择留在沦陷区,或以其他方式参与抵抗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如医药、通讯)协助抗日组织,也可能是通过文化、教育等相对隐蔽的领域,进行精神上的抵抗。他们的故事往往是沉默的、不易被史书记录的,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坚持,构成了全民族不屈意志的一部分。 三、战争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也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社会伦理和家庭结构。本部分将通过对几份流亡家庭的书信往来、或战地记者的观察报告,探讨在生死考验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是如何交织呈现的。战时的物资短缺、社会秩序的松动,对个体道德观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互助与牺牲精神。 结语: 《民国风云录》力求超越对民国历史的脸谱化描绘,通过对具体人物复杂心路历程的挖掘,呈现一个充满张力、不断探索的时代侧影。这些人物的命运,既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是国家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求索的缩影。他们的抉择与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第十四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叙事的功力之深厚。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其叙事节奏的把控。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在描写一些关键转折点时,笔触会骤然收紧,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而在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时,又会慢下来,细致入微地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比如,其中一位学者的童年片段,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个贫寒但志向坚定的少年形象,这种“少说多做”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油灯下昏黄的灯光,以及在简陋书桌前伏案疾书的身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饮,听他娓娓道来尘封的往事。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开始关注这本书中对“时代背景”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个体,而是将他们的命运紧密地编织进民国初创与动荡的大背景中。每一个传主的奋斗与挣扎,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比如,对几位从传统私塾教育转向新式学堂的人物描述,不仅是记录了他们个人的教育经历,更是描绘了整个知识体系在西风东渐冲击下的断裂与重塑。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你读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群人在面对历史洪流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与背负的沉重代价。读完之后,对“民国”二字的理解,又增添了许多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对于史料的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档案研究基础之上的,各种引用的信件、日记片段,都为人物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然而,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这些史料堆砌起来显得生硬晦涩。相反,这些一手资料如同精美的珠宝,被巧妙地镶嵌在流畅的叙事结构之中,既提供了论据,又丰富了故事的可读性。比如在论述某位实业家的商业决策时,穿插了数段他与合伙人往来的电报原文,那些简练、充满火药味的措辞,比任何旁白都更能体现当时的商业环境的残酷与激烈。这本书的严谨性,足以让历史研究者信服,而其精彩程度,也绝对能吸引普通历史爱好者。

评分

我必须提及本书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与力量。作者似乎深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在处理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结局时,他没有使用煽情的笔墨去刻意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事实。正是这种克制,让情感的力量得以沉淀和爆发。读到其中一位知识分子因政治风波被迫流亡海外的章节时,那种深沉的家国之思和无可奈何的失落感,透过文字间隙直击人心。读者需要自己去填补那份留白,去体会人物内心翻涌的情绪,这比直接的描述更具穿透力。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廉价的眼泪,而是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的,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印记的深刻共鸣。

评分

这本《民国人物小传(第十四册)》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手写体的书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选择上的独到眼光,不像市面上那些常见的传记那样聚焦于那些“大人物”,而是挖掘了许多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同样光彩夺目的侧面人物。每一篇小传的篇幅适中,既不会让人感到冗长乏味,又能将人物一生的主要脉络勾勒得清晰到位。尤其是对一些女性角色命运的刻画,细腻而深刻,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抗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历史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个特定时代复杂性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