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子語錄

硃子語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李道傳 編,徐時儀,潘牧天 整理
圖書標籤:
  • 宋代文獻
  • 理學
  • 硃熹
  • 語錄
  • 經典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教育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66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748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92
字數:71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硃子語錄》是以宋刻《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及明刻《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閤編而成,《硃子語錄》保存瞭硃熹講學時的語言原貌,《硃子語錄》是瞭解和研究硃子思想和古白話的重要文獻。

內容簡介

  硃熹弟子多有記錄師說筆記者,晦庵生前已互相傳閱,硃子亦有手定。硃熹歿後,門人弟子和私淑後學搜集傳寫,於是硃子講學筆記逐漸流傳。嘉定八年,李道傳持節池陽,將其所收集的廖明德、輔廣等多傢筆記委托硃子及門弟子整理刊誤,編為《硃子語錄》四十三捲,簡稱“池錄”。之後,黃士毅又以《池錄》為底本,將各傢所記硃熹語錄按照理氣、鬼神等分為二十六類,編為《硃子語類》一百三十七捲。可見《池錄》是研究硃子學的一部承上啓下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徐時儀,男,1953年生,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漢語史,《漢語大詞典》主要編纂人,《古文字詁林》編委。著有《慧琳音義研究》、《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玄應眾經音義研究》、《漢語白話發展史》和《佛經音義研究通論》等,校注有《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閤刊》。
  潘牧天,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目錄

整理說明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二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五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六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十二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十三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二十七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二十八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二十九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一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二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三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七
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錄捲三十八

前言/序言

  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硃熹以博學多聞的纔識,結閤宋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融儒、釋、道於一體,潛心探索道德性命之理,提倡明義理、經世務,論學著述皆以聖賢之道為宗,修己治人為要,形成瞭獨特而嚴密的理學思想體係,把居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傢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硃熹的理學思想體係宏闊,統治我國思想界達七百多年,不僅對中國文化結構、政治生活、倫理思想、價值取嚮、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理想人格等方麵都産生瞭十分重大的影響,而且還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綫,遠播海外,在十五世紀影響朝鮮,十六世紀影響日本,對日本、韓國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各國的思想文化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且在朝鮮和日本曾被視為國學。十七世紀又隨東學西漸傳至歐洲,一七一四年在歐洲翻譯齣版瞭硃子全書,漸發展成為東方文化主流的硃子學。硃子講學語録的內容博大精深,關乎硃子著述的詮釋和硃子的經學、文學、史學、自然學、書院文化以及硃子後學的研究等,既是硃子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哲學、文獻學、語言學、辭書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文獻。
  一、語録體與硃熹講學語録
  傳統哲學著述的特點是多為語録體,起源於講學時師生的問答對話。講學必然運用大量的口語,一般語句簡短,多用問答形式,隨事記録,不避俚俗,而隨事問答與辯難則沒有充裕的時間去斟酌措辭,修飾文藻。這就如同考試時筆試與口試的不同,前者須於解答辨析中見齣文辭之美及行文布局之功,後者則重在應對之便捷與精神意藴之領會。語録體常常采取點悟式的話語錶達方式,點到即止,不作長篇大論的引申發揮,具有一種精煉簡約、片言百意的錶達效果,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刻畫齣人物的精神風貌,闡明事理的是非麯直,帶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春鞦時,由孔門後學記録整理的孔子講學語録論語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語録體著作。論語可以說是孔子與其弟子門徒問學論道探討社會人生的真實而傳神的實録,雖然經過整理,但大緻與當時口語不會相差太遠。沿至宋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宋儒不再墨守前人陳說,而敢於標新立異,提齣異議,講學之風大盛。宋儒多在書院解說儒傢經典,遂有其講學或談話的記録,即宋儒語録。如硃熹輯程氏遺書二十五篇皆程子門人所記程顥和程頤講學答問之詞。又如近思録是南宋硃熹、呂祖謙二人精選北宋理學大傢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語録而成的一部理學入門書,又是學習四書的階梯。
  儒傢承孔子用白話口語講學論道,至硃子語録可謂集大成。硃熹的講學語録內容廣博,自天地萬物之源,至一草一木之微,從自然界到人類本身,無所不及,且皆為師生間往復詰難、相互研討學問時的隨問隨答,氣氛比較自由,不像著書立說那樣嚴肅鄭重,態度比較真切,往往更注重實情。其中不乏思想火花的即興迸發,評述時事的真情流露,往往揮灑自如,生動活潑,一顰一蹙,縴悉詳現,在硃子之學中猶如畫龍點睛,讀之有破壁飛騰之感。值得指齣的是硃熹不同時期不同場閤的講學內容由來自不同地域的一百多位門生記録,同一內容的錶述用詞不盡相同,門人弟子所記又各有側重,或詳或略,有同有異,而同一門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閤記録同一內容,不同的門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場閤記録同一內容,不同的門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閤記録同一內容,同一門人前後所記或有不同,來自同一地域的不同門人所記也或有不同,來自不同地域的門人更難免有同有異,而硃子語録中往往注明各傢所記語録的異同,據其所注內容及各本異文可探具體講學時間,還原齣硃子講學內容原貌,知人論世,從中可見硃子的人格人品和門人的人格人品及學習態度,考探其時同門聽講的弟子有哪些和彼此間的交往及硃熹對這些門人的評價,‘聽’到硃子的經國之謀,濟民之政,齣處之義,交際之道,‘看’到當時師生問答的鮮活場景,尤其是慶元黨禁時的人情世態和硃子的心態,可以說更為真實地反映瞭一代理學大師硃熹的思想演變脈絡和南宋當時的社會生活及語言使用狀況。
  二、文白轉型與硃熹講學語録
  漢語的文白轉型深刻廣泛地影響瞭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和演說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正體現瞭不同文化和不同階層的人們使用同一種語言的必然發展趨嚮,即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雅俗相融互補、既求雅又從俗的價值取嚮。據我們近年來的研究,漢語的文白演變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價值觀念的更新等諸多方麵。一般而言,書麵語多崇尚典雅,往往排斥口語,而硃子的講學語録直記當時言語則使一大批昔日難登書麵語大雅之堂的口語進入書麵語中,保存瞭大量的方俗口語材料,可以說最能反映當時的語言實録。今傳各本硃子語録行文簡潔而不避俚俗,句式靈活而用語多變,根據錶達的需要變換文雅語體和白話語體,既有講學時引經注的雅言舊詞與硃熹解說所用白話口語的曆時層次差異和曆代記録修訂的差異,也包含有不同地域、不同階層門生弟子各自慣用方俗詞語的差異,充滿瞭各種性質和各種層次的言語成分,文白相間,雅俗共存,新舊質素交融,舊義的延續和新義的誕生共存於同一平麵,形成瞭絶對動態演變、相對靜態聚集,多源而一統、同處而異彩的語言淵藪,相當於一個立體的網路,疊置著從曆史上各個時期傳承下來的不同曆史層次的詞語和宋代産生的新詞新義,從整體上看是一種既非純粹口語又非一般文言的文人口語體,介於便俗語體和典雅語體間,具有文白並用和雅俗交融的多元語言特色,[一]可以說是書麵形式的口語,客觀上如實反映瞭當時宋以前漢語原有單音詞和唐宋以來新産生的復音詞並存的語言事實和上古漢語和近代漢語新舊質素交融的演變概貌,有裨於探討硃熹和門人弟子在課堂討論中所用文言雅詞與通俗白話相融閤的價值取嚮,闡析一些理學詞匯的義理內涵,考察言語與語言間意義生成、製約的互動機製,研究漢語文白新舊質素的興替和演變過程,考索漢語文白演變和典雅的精英文化與通俗的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閤的發展趨勢,揭示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在社會交際中趨雅趨俗相融互補、由古典形態走嚮現代形態的新舊交替規律。
  三、現代文明與硃熹講學語録
  偉大的哲學傢或思想傢是以他思考問題的分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定位的,而這問題必然具有曆史的規律與超曆史的意義之雙重性,同時又牽連著當下時代的弊病與難題,關乎人類命運的希望與福祉。在我國曆史上,宋代是儒傢學者們覺醒的時期,當時絶大多數的儒學傢們都在努力於振興儒學,要使儒傢學派的地位重新居於佛道兩傢之上,改變長期以來佛道兩傢的聲勢都淩駕於儒傢之上的狀態。學者們由不信漢唐注疏,進而大膽懷疑古代儒傢經典,並且從當時的社會政治需要齣發,或明或暗地吸收和汲引釋道兩傢的心性義理之學,重新解釋經書,提齣新的見解。理學大師硃熹則以其博學多聞的纔識,融儒釋道於一體,在講學中錶達瞭其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評估和意義理解,提齣瞭他對當時文化的建構藍圖,深刻地介入瞭時代的文化繼承和再創造。
  任何民族都有維係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即倫理道德。在中國儒學史上,硃熹融閤儒、釋、道而集理學之大成,建立起一個貫穿天、地、人的理學思想體係,涵括瞭人生、社會、自然等領域,摺射著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民族主體精神的追求和人類文化價值走嚮的關切,尤其是強調以天下為己任的曆史自覺性,充分體現瞭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理想境界。這一理想境界貫穿著儒傢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傳統,適應瞭近世中國社會的文化需要,確立瞭那一時期倫理道德的價值規範,而弘揚硃子學倫理價值體係中的精華,揚棄過時的糟粕,凝聚成中華文明‘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認同,將個人情感和利益等融入群體共同理想和價值,在全社會、全人類培壅齣新型的社會良知與生存範式,由此轉變為巨大的群體動力,導嚮人文化成的和諧境界,這不僅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邁嚮現代化的客觀需要,而且對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更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根治現今道德意識漸趨淡漠的價值取嚮危機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方麵無疑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硃子認為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誠信也是立國之本和為政之方。我們不可能奢求人人都成為彬彬有禮的仁人、義士和智者,但我們卻不能不要求所有社會成員都應具備誠實守信這一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品德。近年來中華民族正在走嚮偉大的復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奇跡,而如果要有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那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復興。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哲學、社會學、曆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新論點新貢獻,我們應該有更高端、更富有文化含量和學術含量的齣版物,而不是一大堆鄙陋的八卦與破碎的段子。隻有物質的富裕,是沒有辦法給人們帶來真正幸福的。我們的國民不僅僅能買得起LV箱包等高級奢侈品,而且更應有誠信的品質、良好的舉止、文明的修養,更應有足以與中國文化相匹配的氣質。在某種意義上,文化決定著人們生活的品質與民族的命運。隻想著搞笑搞樂,隻想著惡搞解構,隻想著利潤的最大化,隻能無奈地以調侃聊以度日,消磨寶貴的時光,這樣的文化,弄不好是文化的萎靡甚至墮落,也是民族的悲哀。
  據現代生命科學,人類基因有99%與動物靈長類相同,那麼人類與動物差彆何在?即孟子所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可貴的不同隻是1%或再略多一點點,這1%或再略多一點點就在於人類有倫理道德意識,也就是荀子所說‘人之異於禽獸者’。硃熹的倫理思想與道德理論建立在以理製欲和以義導利的基礎上,重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注重修養上的自律和內省,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的品格。硃子學的人文精神錶現在:提倡‘心統性情’,強調身體、心知、靈性與情感的融會貫通,用心、性、氣的相互作用來解讀四德五常的社會功能;重視格物緻知的功夫,建立道德理性,提齣道心與人心、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統一;力主重民、貴民、安民、愛民、恤民;敬重古道熱腸,敬祖積善,崇文尚禮,忠厚仁義,中庸和諧,勤儉重農,樂生進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把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之中,通過存天理去私欲,達到個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英諺雲:寜可失去英倫三島,不可失去莎士比亞。原因在於,莎士比亞代錶的英國文化是英國的人心、英國的品性與風格、英國人的驕傲與嚮心力,而硃子學的這些人文價值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世界多元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為東亞及世界文明的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
  今天電腦的迅速發展已將人類引入瞭一個全新的信息化社會,宇航技術的發展又使人類的空間視野拓伸至浩淼的星際世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基因的破譯,人類對生命奧秘的研究也取得瞭突破性進展。新世紀伊始,人類已拉開瞭剋隆和納米時代的序幕。然而,高科技的發展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迫切地呼喚著精神文明的建設。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變革不僅給人們提供瞭新的時空觀和對自然界的新錶述,還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衝擊著人文領域中的一些傳統學科。人們在歡呼‘生物學世紀’到來之時也不無憂心忡忡地看到科學技術的雙刃作用,尋求著物我閤一迴歸自然的化境。隨著人類諸多幻想的美夢成真,生態環境的保護、貧富兩極的分化、轉基因生物的利弊等正引起有識之士極大的關注。眾所周知,和平與發展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鏇律,也是當今人類社會的共同要求。人類麵臨著一係列全球性的共同問題,諸如地球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人口膨脹、戰爭威脅、傢庭倫理破壞等。一九九九年十月,國際聯閤教科文組織(UNESCO)發錶瞭二十一世紀倫理的共同架構一文,其內容包括(一)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二)自由施行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以達成個人的自我實現;(三)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相成相補;(四)通過正義,維持和平。硃熹一生都在從事學術的研討、傳授和著述,講學在硃熹的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硃子語録中的記載可以看到硃熹思想中的精華與國際聯閤教科文組織提齣的二十一世紀倫理的共同架構也有相通之處,對根治現今社會的種種弊病也具有現實意義。硃熹的講學是以修身與窮理並重,主旨在於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在傢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在社會交往中仁義誠信,在公乾私誼中履責守義。因而對硃子學及其影響進行現代審視和分析評價,探討硃子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及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係,闡析硃子學的東方文化意義,有裨於發掘繼承其超越時代的精粹閤理成分,迴應時代的挑戰,以其深厚的人文傳統來治理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一些弊病,為新時代提供健康文明的啓示。
  曆史啓示我們,任何文明的傳承都建立在經典文獻的傳承基礎之上,任何文明的光大也離不開經典文獻的啓迪,而任何經典文獻都需要在一代一代人們的不斷解釋中弘揚其生命價值,從而介入當時的文化傳承和再造,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硃子講學語録的內容涉及自然現象、生産勞動、物質文明、社會關係、日常生活、意識形態、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麵,不僅從物質層麵和精神層麵反映瞭中華文明所倡人際和諧與天人和諧的價值取嚮,而且對時下抵禦外物誘惑而重振道德良知仍能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當今社會物質相對豐裕,而信仰迷茫也伴之而來,道德約束力下降導緻誠信危機。因而以硃子語録為中心探討硃子集理學之大成的思想演變綫索以及硃子學的承傳與創新,夯實硃熹講學語録的堅實文獻和語言基礎,由硃子語録的研究拓展至硃子學研究的方方麵麵,以文本可靠的語料和確詁的詞義從哲理層麵來探索硃子齣佛入儒的思想發展曆程,闡發硃子語録所藴含硃子學倫理價值體係的豐厚思想文化內涵,鑒古以知今,弘揚硃子學的精華,闡發硃子學中與時俱進且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人文精神,從而使今天的讀者能更加深刻地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成中華文明‘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認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全人類培壅齣新型的社會良知與生存範式,導嚮人文化成的和諧境界,形成世界上多元文明多嚮度雅俗交融的發展趨勢和價值取嚮,這不僅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邁嚮現代化和進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而且對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和不同文明的共存互補、平等發展也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
  四、宋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
  硃熹門人弟子從師受學多有記録師說的筆記,硃熹生前已互相傳閲,硃熹且親手改定輔廣所録,並編定與蔡元定(字季通)論學之語為翁季録。[二]硃熹逝世後,門人弟子和私淑後學搜集傳寫,硃子講學筆記漸漸流傳到社會上,但因黨禁而未能刊印。嘉泰二年弛黨禁,各傢語録遂刊行,種類之多也是前所未有。考魏瞭翁眉州刊硃子語類序雲:‘開禧中,予始識輔漢卿於都城。漢卿從硃文公最久,盡得公平生語言文字,每過予,相與熟復誦味,輒移晷弗去。予既補外,漢卿悉舉以相畀。嘉定元年(1208),予留成都,度周卿請刻本以幸後學。’‘後數年,竟從予乞本,刊諸青衣。彼不過餘所藏十之二三耳。’‘其後,李貫之刊於江東,則已十之六七。’據魏瞭翁所說,他與輔廣(字漢卿)最早整理硃熹講學語録,度正(字周卿)則於嘉定初(1211~1214)率先編刊瞭硃熹語録。李道傳(字貫之)於嘉定八年(1215)持節池陽,又將其收集到的廖德明、輔廣等三十三位硃熹門人所記筆記委托給硃熹的及門弟子潘時舉和葉賀孫加以整理,削其重復,正其訛誤,編為硃子語録四十三捲,簡稱池録。[三]池録刊行後,流傳甚廣。嘉定十二年(1219)黃士毅以池録為底本,又收集瞭三十八位硃熹弟子記録的筆記,將各傢所記的硃熹語録按講學內容分為理氣、鬼神、性理、學等二十六類,編為硃子語類一百三十七捲,嘉定十三年(1220)刊於眉州,簡稱蜀類。蜀類刊行後,嘉熙二年(1238)李性傳在其兄道傳所編池録基礎上又於饒州刊印硃子語續録,收録何鎬、程端濛、周謨、潘柄、魏椿、吳必大、楊若海等人所記録的受學筆記,共分四十六捲,簡稱饒録。[四]淳佑九年(1249),蔡杭也於饒州刊印硃子語後録,[五]收録包揚、楊方、劉炎、劉子寰、邵浩、劉砥、李輝、陳芝、黃灝、黃卓、汪德輔等人所記録的筆記,共分二十六捲,簡稱饒後録。嘉熙、淳佑年間,王佖在徽州刊印有婺録。淳佑九年(1249)至十二年(1252)洪君勛、張文虎和魏剋愚又翻刻蜀類,增補饒録九傢為徽類一百三十八捲。淳佑十二年(1252),王佖又在婺録的基礎上增加新獲部分,按黃士毅語類門目於徽州刊印硃子語續類,收録黃士毅等人所記筆記,共分四十捲,簡稱徽續類。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據黃士毅所訂的類目,糅閤諸傢刊印的硃熹語録,編為硃子語類大全。鹹淳元年(1265),吳堅在建安刊印硃子語彆録二十捲,簡稱建彆録。諸傢匯編硃熹門人筆記的刊本大緻分為‘語録’和‘語類’兩個係統,語録是按所記録的人編排,語類是按講學內容的類編排,而在每條之下注明記録者的姓名。鹹淳六年(1270),黎靖德又據建彆録修訂其所編的硃子語類大全,綜閤瞭硃熹弟子記録的筆記,削其重復,總諸傢刊本之大成,編為現在的通行本硃子語類一百四十捲。[六]捲首的硃子語録姓氏列舉硃熹門人弟子的姓名,每人名下又注明記録的年代及其在諸傢原刊本中的捲數。
  一般而言,傳世的文獻語料有同時資料和後時資料之分,現傳存的語料大部分是後時資料,後時資料很有可能經過後人的改動,因而研究硃子語録的首要工作就是文獻語料的鑒彆和選擇。文獻語料如果不可靠,研究也就失去瞭基礎。就硃熹門人所記硃熹講學內容而言,從最初各傢所記‘語録’到匯編為‘語類’,其中各本異文錯綜復雜,後世刊印的傳本也多有不同,既有同一版本不同門人記録的異文,又有不同版本同一門人記録的異文,還有不同版本不同門人記録的異文,更有匯編者或後世傳抄刊刻者改動形成的異文。其中有書寫形式的多樣、輾轉傳抄刻寫導緻的訛誤、不理解文意而妄改的異文,也有一些有目的有依據的改動、受上下文或行文習慣影響而形成的異文。學界以往研究多依據通行的明成化年間刊刻的黎靖德編硃子語類或清人張伯行所輯八捲本硃子語類輯略,而硃子語録的早期傳本尚存有李道傳編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葉士龍編晦庵先生語録類要、楊與立編硃子語略和黃士毅編硃子語類校正本等數種,尤其是颱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刻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七捲和明抄宋刻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十一捲,國傢圖書館藏宋刻本晦庵先生語録大綱領十捲,日本九州大學藏朝鮮古寫寶佑二年再校徽州本硃子語類皆為孤本,其中有不少內容不見於今通行本,且與硃熹的論著也有異同,從中可見未經刪削改易的大量原始記録,保存瞭硃熹門人所記講學語録的原貌,而宋至明清各本在編排和內容上的異同又形成互補和參證,可供考察池録和蜀類的編纂體例,探討黃士毅和黎靖德分類匯編所成硃子語類的通例和取捨異同,還原池録和蜀類的原貌,尋究各傢所記語録的承傳淵源,考斠黎靖德編硃子語類今傳各本編排的異同,考探硃子語録的流傳綫索和硃子學在東亞的傳播。
  池録收録廖德明、輔廣等三十三人所記語録,[七]共四十三捲,各弟子下以記録時間為序編排。今存宋刻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有捲二十七至三十一、捲三十七、三十八共七捲,分彆為黃義剛、淵、襲蓋卿、廖謙、孫自修、曾祖道、瀋僩所記語録。六冊一函,左右雙邊,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頁心為白口雙魚尾。上象鼻有大小不一的數字,下象鼻有不同刻工的名字,依稀可識彆的刻工有蔡浩、王辰等人。書中捲首標題下等處鈐有‘金菊子’藏印。每捲捲首有捲數,如‘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捲二十七’;次行空三格題記録者,如‘黃義剛録’;捲數和記録者之下或有記録的時間,如‘甲寅所聞’、‘丁巳所聞’、‘戊午所聞’;有的還記有地點如‘臨安’。該書版框高18。8公分,寬13。9公分。[八]避諱止於光宗,‘玄’、‘畜’、‘殷’、‘恒’、‘貞’、‘慎’、‘徵’、‘匡’都有缺筆或改字。凡正文提及‘高宗’、‘神宗’、‘太宗’、‘孝宗’、‘真宗’、‘本朝’、‘今天子’等字眼,均空兩到四個字的位置以錶敬,而不避寜宗以後的宋諱。[九]宋刻本池録兼具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錶性,校勘極精,幾未見錯訛。惜僅存七捲,且捲二十七殘破不堪,多有不能辨識處。[一]
  今存明抄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有捲二、捲五至六、捲十二至十三、捲二十九至三十三、捲三十八共十一捲,分彆為輔廣、李閎祖、李方子、潘時舉、董銖、襲蓋卿、廖謙、孫自修、潘履孫、湯泳、瀋僩所記語録。[一一]五冊一函,烏絲欄抄本,每頁十行。版框高26。5公分,寬15。7公分。其捲名、語録條目與宋池録的排序幾乎完全一緻。明抄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每行字數不定,字體也多不甚工整,其筆跡顯然非齣一人,為多人所抄。如捲十二即有兩種筆跡交替,捲三十八似有七種筆跡交替。[一二]據明抄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所抄注文的錯行,可推知其所據底本與今存宋刻本晦庵先生硃文公語録相同。
  明抄本池録與宋本池録重復的有捲二十九、捲三十、捲三十一、捲三十八,可比勘二者的異同;而獨有的捲二(輔廣録)、捲五(李閎祖録)、捲六(李方子録)、捲十二(潘時舉録)、捲十三(董銖録)、捲三十二(潘履孫録)、捲三十三(湯泳録)共一韆零一十三條則可補宋本池録之闕。現存兩種池録共計十八捲,三十一萬一韆餘字。除去重復的部分,尚存十四傢録文,共約二韆二百七十五條,二十七萬餘字。一九四年前藏於北平圖書館,抗戰期間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現北京國傢圖書館善本閲覽室藏有該書的縮微膠片,[一三]原物則藏於颱北‘故宮博物院’。[一四]
  據我們比勘,池録保留瞭較多硃子講學時語境和細節等原初狀態。如記師生問答一般都有‘先生曰’、‘答曰’和門人的姓、名或字,如‘陳安卿’、‘鬍叔器’、‘蔡仲默’‘顯道曰’等。又如:
  ‘若今人恁地畏首畏尾,瞻前顧後,粘手惹腳,如何做得事成!恁地莫道做好人不成,便做惡人也不成!’(先生至此,聲極洪。)(29。750)
  例中‘如何做得事成’,池録作‘如何做得事’;‘先生至此’,池録作‘先生語至此’。其中有許多內容是今傳黎靖德匯編本所沒有的。如:
  ‘而今看文字,古聖賢說底不差。近世文字惟程先生、張先生、康節說底不差,至如門人之說,便有病。’
  ‘剛柔始交是震,此是龜山說“震一索而得男”也。’
  又如池録捲三十八:‘古語雲:“巫峽多漏天。”老杜雲:“鼓角漏天東。”言其地常雨,如天漏然。’此條為瀋僩録,下有注:‘“漏”字今本訛作“滿”。’此注徽州本和成化本皆無。
  池録還保留瞭大量的成段的異文,如:
  ‘要看易,須當恁地看,事物都是那陰陽做齣來。’(74。1895)
  池録此條下有小字:‘甘本注:其體謂之易,此體是個骨子。’
  ‘形是這形質,以上便為道,以下便為器,這個分彆得最親切,故明道雲:“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又曰:“形以上底虛,渾是道理;形以下底實,便是器。”’(75。1935)
  池録作:‘形而上者,形而下者。形以上底虛,渾是道理,形以下底實,便是器。這個分彆得精切。明道說:“隻是這個截得上下最分明。”又曰:“形是這形質,以上便為道,以下便為器。這個分彆得最親切。”故明道雲:“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池録還有一些與今傳黎靖德本內容差異較大的異文。

《明鏡高懸:中國古代官員的清廉與擔當》 捲首語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璀璨星辰閃耀,其中,那些身居廟堂、手握權柄的官員,他們的品行與作為,往往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時代的走嚮。他們是王朝的基石,是民生的依靠,更是道德與律法的守護者。然而,權力如水,時而滋養萬物,時而也能淹沒良知。在權力與欲望的較量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如同一麵明鏡,高懸於案,映照齣清廉的光輝,他們的身影,在曆史的塵埃中依舊清晰可見。 本書《明鏡高懸》並非旨在梳理曆代帝王的功過,亦非贅述朝代的興衰更迭,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紛繁復雜的政治漩渦中,依舊堅守初心、恪盡職守的清官廉吏。我們不探究他們的傢國情懷有多麼宏大,也不追溯他們的官場沉浮有多麼麯摺,而是試圖從他們日常的點滴作為中,挖掘齣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那份對民生的關切,以及那份不為私利所動的堅韌品格。 韆百年來,人們對官員的期望,始終包含著“清廉”二字。這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理想,更是一種社會對秩序與公正的樸素追求。從周秦的循吏,到漢唐的良相,再到宋明的鐵筆,盡管時代變遷,政治體製幾經革新,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卻從未褪色。這些官員,他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偉業,沒有石破天驚的功勛,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瞭何為真正的“公僕”,何為真正的“士大夫精神”。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這些清官廉吏的“明鏡”之質。我們將審視他們如何麵對誘惑,如何抵製腐蝕,如何在復雜的官場環境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清醒的頭腦。我們將看到,他們的清廉並非是一種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到他們日常工作的方方麵麵,體現在他們處理每一個案件,每一個政務,每一次與民交往的細節之中。 第一章:權力之刃的審視:清廉的基石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成為治理國傢的利器,也能成為腐蝕人心的毒藥。對於身居高位的官員而言,如何駕馭這把“權力之刃”,決定瞭他們的政治生命,也決定瞭國傢的命運。本書第一章將深入探討,在古代中國,官員是如何被要求審視和約束自身的權力,並以此構建清廉的政治生態。 我們將追溯從先秦時期就已萌芽的“德治”思想,以及由此衍生齣的對官員道德品質的嚴苛要求。例如,諸子百傢中關於君子、小人的論述,以及對統治者“以身作則”的強調,都為後世官員的道德修養奠定瞭理論基礎。漢代的“察舉製”和“徵闢製”,雖然存在其局限性,但也體現瞭對官員德行的初步考察。而“舉孝廉”的選官標準,更是將傢庭倫理與政治品格緊密相連。 到瞭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成熟,官員的選拔更加製度化,但對官員德行的考察卻並未放鬆。宋朝尤其重視官員的政績與品德。我們將在這一章中,詳細介紹宋代對官員的考核體係,包括“考課法”的演變,以及如何將官員的廉潔度納入考核範疇。例如,對官員的奏疏、判詞,甚至日常生活的考察,都可能影響其升遷。 此外,我們將重點關注曆史上那些因“貪腐”而被嚴懲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們對後世官員産生的警示作用。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清廉並非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偶然,而是製度約束與個人自覺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章:民生之念的擔當:責任的溫度 清廉的官員,其品格的光輝,最終會體現在對百姓的責任擔當之中。他們不僅僅是朝廷的“橡皮圖章”,更是連接朝廷與民間的橋梁。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都可能牽動萬韆傢庭的生計。本書第二章將聚焦於那些真正將民生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員,他們的擔當,讓“清廉”二字有瞭溫度。 我們將看到,在飢荒、水患等自然災害麵前,那些敢於擔當的官員是如何挺身而齣,冒著政治風險,為百姓爭取生存空間的。例如,在宋朝,範仲淹等官員提齣的“慶曆新政”,雖然最終未能完全實現,但其關注民生、改革弊端的精神,卻留下瞭深遠的印記。他們提齣的“保甲法”、“義莊”等製度,都體現瞭對底層民眾的深切關懷。 本書也將考察官員在製定賦稅、徭役等政策時的審慎態度。那些優秀的官員,他們會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承受能力,力求製定齣既能滿足國傢財政需求,又不至於過度壓榨百姓的政策。我們將會看到,一些官員為瞭減輕百姓負擔,甚至會主動承擔風險,力諫君主,或者在執行政策時留有餘地。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那些在司法公正方麵做齣貢獻的官員。在古代社會,司法不公往往是民怨的根源。那些秉持公正、不畏權貴、為民伸張正義的官員,他們的存在,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我們將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他們如何以其智慧和勇氣,化解矛盾,撫平創傷。 第三章:誘惑之網的掙脫:意誌的堅韌 官場,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大染缸”。名、利、權,如同無形的網,時刻考驗著官員的意誌。那些能夠掙脫誘惑之網,始終保持清醒與堅韌的官員,他們身上所閃耀的光芒,尤為可貴。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些官員是如何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守護住內心的淨土。 我們將探討古代官員麵對的各種形式的誘惑,包括但不限於:金銀財寶的賄賂、官職晉升的交易、裙帶關係的糾纏、甚至是利用職權為親友謀取私利。這些誘惑,往往包裝得精美絕倫,讓人難以辨彆。 本書將重點分析那些留下的關於官員如何拒絕賄賂的記載。有些官員,他們會發明各種巧妙的方式來拒絕,比如“避而不見”、“以退為進”,甚至是用自己的清貧來“羞辱”行賄者。他們的行為,不僅僅是對個人品德的維護,更是對整個官場風氣的淨化。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那些在親情、友情與公事之間做齣艱難抉擇的官員。當親人朋友犯下錯誤,或者需要他們的幫助時,他們如何在維護公平正義與顧及個人情感之間找到平衡。一些清官,他們甚至會主動與犯錯的親人劃清界限,以示公正。 第四章:名節之守的傳承:曆史的迴響 “名節”二字,在中國古代文人的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於官員而言,名節更是其政治生命與人格尊嚴的體現。本書第四章將探討,這些清官廉吏如何將“名節”視為生命,並將其傳承給後世,成為曆史長河中的迴響。 我們將審視那些在重大曆史轉摺點上,為瞭堅守氣節而選擇辭官歸隱,甚至犧牲生命的官員。他們的行為,或許在當時不被理解,但在後世看來,卻是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良知的象徵。 本書也將關注那些在文壇上留下筆墨,用文字記錄自己政治理念和道德追求的官員。他們的著作、奏疏、詩文,都成為瞭我們今天研究他們思想和品德的重要依據。例如,歐陽修、蘇軾等文人官員,他們的作品中,常常流露齣對清廉政治的嚮往和對腐敗官場的批判。 最後,我們將思考,這些清官廉吏的精神,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被後人所銘記和傳承的。他們可能沒有宏偉的陵墓,沒有顯赫的傢族,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品德,卻通過史書、傳說、民間故事等多種形式,代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為官者。 結語:鏡鑒古今,警醒當下 《明鏡高懸》所呈現的,是中國古代官場中那一抹抹難能可貴的清廉之光。它並非是粉飾太平,也並非是曆史的浪漫化,而是通過對真實案例的梳理與分析,展現齣在權力與欲望的洪流中,依然有人選擇堅守正道,擔當責任,守護名節。 這些“明鏡”,映照齣的是一種對公義的追求,一種對民生的關懷,一種對個人操守的堅守。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曆史的意義,更在於當下。在任何一個時代,對於掌握公權力的人而言,如何保持清廉,如何擔當責任,都是永恒的命題。 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麵曆史的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過去,藉鑒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警醒當下,激勵我們更加珍視和守護那份來之不易的清廉政治生態,讓“明鏡高懸”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它不像傳統綫性敘事那樣簡單,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並行的手法,像一張精密編織的網,將不同的人物命運和曆史片段巧妙地串聯起來。起初,我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去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但一旦適應瞭這種敘事節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張力和美感。作者對篇幅的控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個章節的收尾都恰到好處地留白,激發你對下一段旅程的好奇心。更令人稱道的是,盡管人物眾多,背景龐雜,但作者始終能保持敘事的清晰度和邏輯的嚴謹性,沒有齣現絲毫的混亂或牽強。這種復雜性與清晰性的完美結閤,無疑是展現作者深厚功力的一個標誌。我個人認為,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喜歡深度思考、享受解謎般閱讀體驗的讀者,它不僅僅是消遣,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每解開一個結構上的謎團,都會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觸動的是它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對現實的深刻關照。雖然題材可能涉及古代的教誨或曆史的片段,但其探討的主題——關於如何麵對睏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安頓自己的內心——卻是跨越時空的永恒議題。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直麵生活的殘酷性與復雜性,但同時,又以一種近乎慈悲的筆觸,為讀者指引齣一條通往內在平靜的道路。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對照自身經曆進行反思,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著驚人的印證性。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即閱讀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和成長的過程。它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和情感上的盲區,迫使我們去尋求更堅實、更可靠的立足點。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案頭書,可以時常翻閱,每一次重讀,想必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題材的書是抱持著一絲謹慎態度的,總擔心會過於晦澀或者說教性太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讀起來毫不費力,仿佛鄰傢智者在午後陽光下與你閑談。作者巧妙地將深奧的道理融入到生動的生活場景之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理念,變得觸手可及、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不是直接灌輸,而是通過一個個小小的案例和對話,引導我們自己去發現和領悟其中的精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遠比生硬的說教來得有效和持久。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悟和疑問,仿佛在與書中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以更開闊的視角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和周遭的世界,對於提升個人心性修養,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一絕,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親眼見證著曆史的變遷。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無論是人物的衣著、環境的描摹,還是對話中的細微語氣變化,都處理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復雜人性的刻畫,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抉擇,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生怕驚擾瞭那份沉靜而磅礴的曆史氛圍。情節的推進張弛有度,高潮迭起卻又絕不落入俗套,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拋齣新的懸念,吊足瞭讀者的胃口。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句式長短錯落有緻,偶爾齣現的哲思片段更是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點綴其間,引人深思。讀完之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我久久無法從故事的世界中抽離齣來,需要時間來整理思緒,消化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和情感衝擊。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大畫捲,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從純粹的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韻律感極強,讀起來有一種古典音樂般的流暢和和諧。它不像一些當代作品那樣追求極端的口語化或實驗性,而是保持瞭一種典雅而不失生動的文風。大量的排比、對仗和富有畫麵感的比喻,使得文字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詞語的精準選用,或者某個句子的精妙排布而感到由衷的贊嘆。這種對語言的敬畏之心,在當今快節奏的閱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急於讓你明白“是什麼”,而是讓你先去感受“怎麼樣”,通過音韻和節奏構建起一種情緒基調,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到故事的氛圍之中。對於那些對手頭文字質量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盛宴,它證明瞭好故事不僅需要好的內容,更需要精雕細琢的語言外殼來承載。

評分

硃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六年(1270年)刊為《硃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硃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硃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硃子語類》基本代錶瞭硃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硃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評分

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王褘

評分

很好,希望下次再搞活動。

評分

徐時儀,男,1953年生,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漢語史,《漢語大詞典》主要編纂人,《古文字詁林》編委。著有《慧琳音義研究》、《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玄應眾經音義研究》、《漢語白話發展史》和《佛經音義研究通論》等,校注有《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閤刊》。

評分

硃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六年(1270年)刊為《硃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硃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硃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硃子語類》基本代錶瞭硃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硃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徐時儀,男,1953年生,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漢語史,《漢語大詞典》主要編纂人,《古文字詁林》編委。著有《慧琳音義研究》、《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玄應眾經音義研究》、《漢語白話發展史》和《佛經音義研究通論》等,校注有《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閤刊》。

評分

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評分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飲水詞校箋(典藏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