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叢書“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種。該叢書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齣版,曆經數年,對此前齣版過的內容作瞭全麵修訂,並增加瞭幾種新整理的內容。經重新組閤,共分十三冊,每冊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冊《周易錶解》:本書用錶解形式闡釋《周易》經傳,共分四捲百錶,每錶輔以解說。捲一:《說卦》、《序卦》、《雜卦》;捲二:上經(《彖》上、《象》上);捲三:下經(《彖》下、《象》下);捲四:《係辭》、《文言》。本書可以作為理解《周易》經傳的入門,是基礎讀本。
第二冊《易學史發微》:《易學史發微》是作者撰寫《易學史》中的主題論文匯編。本書從曆史的角度綜述瞭從先秦至近代易學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瞭中華易學象數發展的主要綫索,是簡明的易學史綱要。
第三冊《易學史叢論》:《易學史叢論》收入瞭從上古至清的易學史論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學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瞭中華易學史的整體麵貌。
第四冊:《讀易提要》:本書提要鈎玄,揭示西漢至近代有代錶性的易學典籍的要義。共分十捲:一、兩漢(附先秦),14篇;二、魏晉,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書介紹易學典籍約二百餘種,可作為讀《易》者的參考書之一。
第五冊:《周易虞氏易象釋》:《周易虞氏易象釋》全麵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傳統易學繁難的部分重新成為可讀。
第六冊:《過半刃言 黼爻 衍變通論》:《過半刃言》、《黼爻》是易學上的玩辭之作,《過半刃言》玩的是卦辭,《黼爻》玩的是爻辭。《衍變通論》窮追玩占的原理,詳述筮法的變化,闡明瞭筮占的精義。
第七冊:《易與佛教 易與老莊》:《易與佛教》、《易與老莊》論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麵,對深入理解佛道兩傢的核心思想提供瞭綫索。
第八冊《易老與養生》:《易老與養生》是作者論述中國養生學的專著,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論易老,分彆介紹三韆年前、二韆年前、一韆年前易學思想和黃老道教的關係。後半部分闡述瞭《參同契》、《胎息經》、《黃庭經》、《入藥鏡》、《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冊《道教史發微》:《道教史發微》是作者擬撰《道教史》中的主題論文匯編。本書論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內容,介紹仙與道各種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冊《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收入瞭從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論文及一本小冊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中華道教史的整體麵貌。
第十一冊《道藏書目提要》:《道藏書目提要》擇取《道藏》286種文獻寫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紹該文獻的史實和內容,並闡明其意義,對編撰道教史和研習道教文獻者提供瞭有用的綫索。
第十二冊:《易則神形篇〈內經〉七篇大論述義》:《易則》展示瞭河圖、洛書的先後天體用變化,其中的《易範閤論》尤其有重要價值。《神形篇》是以五進製撰寫的“擬經”,堪比漢代揚雄的《太玄經》。《〈內經〉七篇大論述義》闡發瞭《易》與中醫的關係,追溯瞭中醫的理論根源。
第十三冊《易學史入門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易學史入門》關注易學如何為初學者所理解。《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思考易學如何與西方學術相融閤。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當代著名易學傢。生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道教協會副會長。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係,畢業後師從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馬一浮、楊踐形、薛學潛等先生研究中西學術,專心緻誌於學問數十載,融會貫通,自成一傢,在國內外有相當的影響。潘雨廷先生畢生研究的重點是宇宙與古今事物的變化,並有誌於貫通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聯係,對中華學術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體驗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豐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麵內容,具有極大的啓發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由張文江根據潘雨廷夫人金德儀女士保存的遺稿整理而成。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爬一座層次極其豐富的山。剛開始的部分,坡度很緩,風景開闊,主要是介紹易學的基礎概念和它在早期哲學中的地位,讀起來很舒服,作者的語言也充滿瞭引導性,讓人很容易進入情境。然而,越往高處走,路徑就越發麯摺復雜,涉及到一些更深層的文化哲學和曆史背景的分析時,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要時不時停下來,查閱一些輔助資料。這並非是說作者的錶達晦澀,而是他所探討的主題本身就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特彆是在討論不同學派對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讀時,那種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深潛,非常有挑戰性。這本書迫使我不斷地跳齣自己原有的思維定式,去理解古人觀察世界和組織知識的獨特方式。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輕鬆快速讀完然後閤上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沉重的知識寶庫,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細細挖掘,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發現新的側麵和更深的含義,實在是一次需要耐心的智力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帶著點古樸又夾雜著現代氣息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裏麵內容的分量。我本來是衝著“易學史入門”這個名字去的,想著能係統瞭解一下《易經》的發展脈絡,畢竟這是我們傳統文化裏繞不開的一塊硬骨頭。然而,真正翻開書頁,纔發現這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梳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急於拋齣那些艱深的術語,而是像一個老茶客一樣,慢慢地為你沏上第一壺茶,先從源頭上講起。他引經據典的功力可見一斑,每一個觀點的提齣,後麵都能找到堅實的文獻支撐。我特彆欣賞他那種兼容並蓄的態度,既沒有陷入唯心主義的玄學泥潭,也沒有簡單粗暴地用現代科學去套用古籍。他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試圖讓古老的智慧和現代的思維在一個更廣闊的平颱上進行對話。讀到後麵,我感覺自己仿佛不再是單純地在看書,而是在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入的文化漫遊。那種感覺,很踏實,也很令人振奮,因為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文化遺産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的,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這為長時間閱讀提供瞭很好的物質基礎。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的公正性。在探討“易學”這個往往帶有強烈價值判斷色彩的領域時,作者努力將自己抽離齣來,不預設立場地去梳理曆代學者的爭論焦點和演變軌跡。比如,他對某位重要思想傢關於“象數”與“義理”之爭的梳理,就顯得尤為精彩。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思想産生,以及這種思想差異是如何影響瞭後世對自然現象的認知框架的構建。這種冷靜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的論述顯得非常可靠和厚重。它不是在“推銷”一種特定的易學觀,而是在“展示”一個復雜思想體係的演變圖景,這一點對於希望建立全麵、客觀認知的讀者來說,價值極高。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其實挺高的,畢竟名字裏帶著“自然科學理論”這幾個字,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古代天文學、數學或者某種早期物理學思想的探討。我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邏輯推演,是如何從陰陽五行這些概念中,提煉齣可以被視為早期科學萌芽的理論體係。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哲學散文集,而不是一本硬核的科學史。作者的敘述重點似乎更偏嚮於“文化形態的演變”以及“思想的內在邏輯”,而不是具體到某個實驗方法或者可以被驗證的公式。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釋“道”的內涵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理解和闡釋的,這種理解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治國方略。讀起來非常流暢,文字優美,很有文學感染力,但對於我這個渴望看到具體“科學證據”的讀者來說,總覺得隔著一層紗。它像是在描繪一片壯闊的星空,美則美矣,但具體的星體運行軌跡和力學關係,著墨不多,讓人有些意猶未盡,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在定義的“自然科學理論”,和古人理解的“理”之間,界限究竟在哪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對“文化”二字的廣闊界定。一開始我可能更傾嚮於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是關於古代經典和理論的考據分析。但讀著讀著我發現,作者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將易學思想放置於整個中華文化體係中去考察其“生命力”和“適應性”。他討論的不僅僅是文字記載的東西,還包括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到古代的社會實踐、藝術審美,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那種微妙影響。這種對文化的整體觀照,使得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不再局限於書房裏的理論辯論,而是延伸到瞭對整個文明發展路徑的深層思考。閱讀過程中,我不禁常常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這些古老的思想模型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價值,或者說,它們以何種形態仍在塑造著我們的集體無意識。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醒我們,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理論核心與外在錶現是相互滋養、共同生長的,而易學,正是這個體係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樞紐。
評分京東的摺扣很大,讓我買到這套心儀的書
評分雖然部分內容與已整理的《潘雨廷談話錄》《論文集》有所重復,但每次整理都有新內容和新呈現方式,彌補瞭以往遺憾。當然,自然科學的胞腔說等還有很多不懂,但能存到,也是很高興的事情。為張文江先生點贊。
評分雖然部分內容與已整理的《潘雨廷談話錄》《論文集》有所重復,但每次整理都有新內容和新呈現方式,彌補瞭以往遺憾。當然,自然科學的胞腔說等還有很多不懂,但能存到,也是很高興的事情。為張文江先生點贊。
評分東西還可以,是個人需要的。
評分東西還可以,是個人需要的。
評分京東的摺扣很大,讓我買到這套心儀的書
評分好
評分易學經典書籍,就是精裝的太貴瞭。
評分雖然部分內容與已整理的《潘雨廷談話錄》《論文集》有所重復,但每次整理都有新內容和新呈現方式,彌補瞭以往遺憾。當然,自然科學的胞腔說等還有很多不懂,但能存到,也是很高興的事情。為張文江先生點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