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资料详实,条理清晰。内容分为上中下篇。上篇为中国古代筝的发展历史,多为文字记载的相关考证和辨析。中篇与下篇分别为历代文献史料和咏筝文学作品选注。本书为拓展民乐专业教育、丰富民族乐器历史研究具有使用价值。
谢晓滨,1956年生于重庆,1975年回江西樟树老家插队(知青),早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现任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扬琴、古筝的演奏、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其创作与改编的多首作品获XX级、X级奖项。先后出版《扬琴艺术论要与演奏技法》《古筝艺术与名曲》等多部著作。本人已入选《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家名典》。姚品文,1934年生,湖北建始县人。曾任江西师范夫学中文系占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等论文数十篇,专著多种。其中研究明朝宁献王朱权生平及贡献的有《朱权研究》《宁王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王者与学者——宁王朱权的一生》等4种,被称为“国内朱权研究知名人士”。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谢晓滨教授合作研究占筝史,共同撰写论文《古代筝乐的文仡属性》等数篇。
序王中山
自序
上篇筝史探释
一、筝之源(上)——筝的源起诸说
一、筝之源(下)——颂瑟与秦筝
三、汉魏六朝筝乐的成熟与鼎盛
四、唐代筝乐与诗歌
五、宋代筝乐
六、辽金元筝乐
七、明清筝乐简说
中篇古筝文献史料选主
一、素女鼓瑟
一父子争瑟
三、古人迂拙,后渐巧利
四、施弦高急,筝筝然
五、蒙恬造筝说
六、仁智之器
七、京房准
八、弹筝搏髀真秦之声
九、五弦筑身乐
十、筝以指弹,筑以筋击
十一、民间酒会弹筝鼓缶
十二、赵王鼓瑟与赵弹秦筝
十三、颂琴象筝
十四、阮瑀《筝赋》(节录)
十五、傅玄《筝赋》(节录)
十六、斩泗滨之梓以为筝
十七、魏文弹筝
十八、桓伊抚筝谏
十九、游楚
二十、谢仁祖抚筝歌《秋风》
二十一、何承天等弹筝
二十二、三公乐
二十三、羊侃《采莲歌》
二十四、袁绍帐中筝
二十五、罗敷弹筝
二十六、顾野王《筝赋》(节录)
二十七、上声歌
二十八、嵇康:声无哀乐论
二十九、《旧唐书·音乐志》(节录)
三十、唐教坊搊弹家
三十一、骠国筝
三十二、云和筝
三十三、薛琼琼
三十四、唐教坊李青青、龙佐等
三十五、郭暖婢镜儿
三十六、秀奴、七七
三十七、崔氏女梦获十曲
三十八、沈廉叔、陈君宠家伎传曲
三十九、白翎雀
四十、雅托噶
四十一、依筝样造瑟
四十二、乾隆帝说琴筝
四十三、筝为俗中雅乐
下篇历代咏筝文学作品选注
赋选
一、筝赋(节录)(晋)贾彬
二、筝赋(节选)(晋)陈窈
三、筝赋(逸句)(晋)顾恺之
四、筝赋(节选)(梁)简文帝
诗选
五、咏筝诗(梁)沈约
六、咏弹筝人(梁)萧统
七、咏筝诗(梁)王台卿
八、咏筝(唐)李峤
九、听筝(唐)张九龄
十、春日行(唐)李白
十一、观搦筝(唐)王湾
十二、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唐)岑参
十三、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唐)卢纶
十四、筝(唐)白居易
十五、废琴(唐)白居易
十六、邓鲂张彻落第(唐)白居易
十七、听夜筝有感(唐)白居易
十八、偶于维阳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
诗来走笔戏答(唐)白居易
十九、闻筝(唐)李端
二十、筝柱子(唐)朱湾
二十一、李周弹筝歌(淮南韦太尉席上赠)
(唐)吴融
二十二、赠筝妓伍卿(唐)李远
二十三、赠弹筝者(唐)温庭筠
二十四、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宋)欧阳修
二十五、观宋复古画(宋)苏轼
二十六、闻筝作(宋)刘子晕
二十七、回心院(辽)萧观音
二十八、白翎雀(元)张宪
二十九、白翎雀歌(元)张昱
三十、白翎雀(元)杨维桢
三十一、座中有搊筝者作白翎雀曲因话及元事口占此诗(明)邱浚
三十二、听李节弹筝和韵(明)文嘉
三十三、闻筝诗(明)王廷陈
三十四、听旧宫人弹筝(清)丁澎
三十五夜座(清)孙枝蔚
三十六、珠江杂咏(清)张维屏
词选
三十七、南歌子(五代)毛熙震
三十八、菩萨蛮·咏筝(宋)张先
三十九、生查子(宋)欧阳修
四十、鹧鸪天(宋)晏几道
四十一、江城子·钱塘江上(宋)苏轼
四十二、减字木兰花(宋)苏轼
四十三、朝中措(宋)曹勋
四十四、风蝶令(宋)李祁
四十五、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宋)辛弃疾
四十六、声声慢·扬州筝工沈生弹虞学士浣溪沙求赋(元)张翥
四十七、蓦山溪·歌席(清)梁清标
散曲选
四十八、(北越调·凭栏人)江夜(元)张可久
四十九、(北南吕·一枝花)秋夜闻筝(元)班惟志
五十、(北越调·柳营曲)薛琼琼弹筝图(元)汤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谢晓滨姚品文古筝研究论文简介
不得不说,《文史谈古筝》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别致,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也没有通俗读物那样过于轻松随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古典文化的深切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古筝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进行的细致梳理和解读。在古代诗词、小说、戏剧中,古筝的身影常常出现,而《文史谈古筝》这本书就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书中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弹奏古筝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剖析,解读了琴声所传达的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敏感。又或者,在对唐传奇的解读中,作者能够从中挖掘出古筝作为一种媒介,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如何烘托人物情感。这种将文学作品与乐器演奏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的语言很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立体,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我之前对古筝的了解,大多局限于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几位著名演奏家的名字。但《文史谈古筝》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是一本简单堆砌史实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将古筝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尤为着迷于书中关于古筝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变化。在宫廷中,它曾是皇家贵族的雅乐,承载着礼仪与庆典;在文人雅士间,它又是寄托情怀、抒发胸臆的知音;在民间,它又以另一种姿态,传递着朴实的情感与生活的乐趣。作者在书中对这些不同层面的描绘,都显得格外细腻和深刻。例如,书中提到古筝在一些战争年代,如何成为鼓舞士气、寄托思念的工具,这让我感受到音乐超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同时,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古筝流派和技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古筝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这本书让我明白,古筝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传递着民族的精神。
评分这本《文史谈古筝》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那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关于古筝的书籍那样,一味地讲授技巧、指法,或者罗列历史年表。《文史谈古筝》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将古筝这件乐器背后千年的风雨、文化的沉淀,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朝代文人墨客与古筝的故事的描绘,那些诗词歌赋中的弦外之音,那些历史传闻中的弹拨身影,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历历在目。读到关于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古筝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长恨歌》中那婉转的琴声,感受到杨贵妃霓裳羽衣下隐藏的愁绪。又或者,在描绘宋代词人李清照弹奏古筝的片段,那些词句的凄婉与琴音的哀伤交织,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与古筝的发展演变融为一体,使得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趣味盎然,也让古筝这件乐器不仅仅是一个演奏的工具,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精神。这种将文学、历史与音乐深度融合的写作手法,在同类书籍中实属难得,让我对古筝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文史谈古筝》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古筝这件乐器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那些介绍古筝的书籍,总是聚焦于演奏技巧或者曲目赏析,而是从一个更广阔、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切入。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于古筝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巧妙地将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哲学理念,与古筝的音律、演奏方式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古筝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例如,书中对古筝的“散音”和“泛音”的解读,就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虚实相生”、“返璞归真”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将音乐与哲学相结合的解读,让我觉得古筝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古筝制作工艺的介绍,从选材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让我对这件乐器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信息量巨大,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收获颇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
评分我曾几何时以为,只要掌握了几个基本的指法,能弹奏几首曲子,便算是了解了古筝。然而,《文史谈古筝》彻底颠覆了我这个想法。这本书的内容之广博,视角之犀利,简直让人惊叹。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古筝技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古筝的“前世今生”,挖掘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古筝的材质、形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的论述,从最初的木胎筝,到如今的各种改良筝,每一种变化都蕴含着技术革新和审美趣味的演变。作者甚至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古筝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传播与融合,例如它如何受到边疆民族音乐的影响,又如何在文人雅士的庭院中悄然生根发芽。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古筝作为一件乐器,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古筝声学原理的探讨,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古筝能发出如此动听的声音,这对我这个非音乐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着惊喜与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