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資料詳實,條理清晰。內容分為上中下篇。上篇為中國古代箏的發展曆史,多為文字記載的相關考證和辨析。中篇與下篇分彆為曆代文獻史料和詠箏文學作品選注。本書為拓展民樂專業教育、豐富民族樂器曆史研究具有使用價值。
謝曉濱,1956年生於重慶,1975年迴江西樟樹老傢插隊(知青),早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學院藝術係、上海音樂學院民樂係。現任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音樂傢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揚琴、古箏的演奏、創作、教學和理論研究。其創作與改編的多首作品獲XX級、X級奬項。先後齣版《揚琴藝術論要與演奏技法》《古箏藝術與名麯》等多部著作。本人已入選《中國音樂傢辭典》《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傢名典》。姚品文,1934年生,湖北建始縣人。曾任江西師範夫學中文係占代文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發錶元明清戲麯、小說、詩文等論文數十篇,專著多種。其中研究明朝寜獻王硃權生平及貢獻的有《硃權研究》《寜王硃權》《太和正音譜箋評》《王者與學者——寜王硃權的一生》等4種,被稱為“國內硃權研究知名人士”。與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謝曉濱教授閤作研究占箏史,共同撰寫論文《古代箏樂的文仡屬性》等數篇。
序王中山
自序
上篇箏史探釋
一、箏之源(上)——箏的源起諸說
一、箏之源(下)——頌瑟與秦箏
三、漢魏六朝箏樂的成熟與鼎盛
四、唐代箏樂與詩歌
五、宋代箏樂
六、遼金元箏樂
七、明清箏樂簡說
中篇古箏文獻史料選主
一、素女鼓瑟
一父子爭瑟
三、古人迂拙,後漸巧利
四、施弦高急,箏箏然
五、濛恬造箏說
六、仁智之器
七、京房準
八、彈箏搏髀真秦之聲
九、五弦築身樂
十、箏以指彈,築以筋擊
十一、民間酒會彈箏鼓缶
十二、趙王鼓瑟與趙彈秦箏
十三、頌琴象箏
十四、阮瑀《箏賦》(節錄)
十五、傅玄《箏賦》(節錄)
十六、斬泗濱之梓以為箏
十七、魏文彈箏
十八、桓伊撫箏諫
十九、遊楚
二十、謝仁祖撫箏歌《鞦風》
二十一、何承天等彈箏
二十二、三公樂
二十三、羊侃《采蓮歌》
二十四、袁紹帳中箏
二十五、羅敷彈箏
二十六、顧野王《箏賦》(節錄)
二十七、上聲歌
二十八、嵇康:聲無哀樂論
二十九、《舊唐書·音樂誌》(節錄)
三十、唐教坊搊彈傢
三十一、驃國箏
三十二、雲和箏
三十三、薛瓊瓊
三十四、唐教坊李青青、龍佐等
三十五、郭暖婢鏡兒
三十六、秀奴、七七
三十七、崔氏女夢獲十麯
三十八、瀋廉叔、陳君寵傢伎傳麯
三十九、白翎雀
四十、雅托噶
四十一、依箏樣造瑟
四十二、乾隆帝說琴箏
四十三、箏為俗中雅樂
下篇曆代詠箏文學作品選注
賦選
一、箏賦(節錄)(晉)賈彬
二、箏賦(節選)(晉)陳窈
三、箏賦(逸句)(晉)顧愷之
四、箏賦(節選)(梁)簡文帝
詩選
五、詠箏詩(梁)瀋約
六、詠彈箏人(梁)蕭統
七、詠箏詩(梁)王颱卿
八、詠箏(唐)李嶠
九、聽箏(唐)張九齡
十、春日行(唐)李白
十一、觀搦箏(唐)王灣
十二、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唐)岑參
十三、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唐)盧綸
十四、箏(唐)白居易
十五、廢琴(唐)白居易
十六、鄧魴張徹落第(唐)白居易
十七、聽夜箏有感(唐)白居易
十八、偶於維陽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
詩來走筆戲答(唐)白居易
十九、聞箏(唐)李端
二十、箏柱子(唐)硃灣
二十一、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
(唐)吳融
二十二、贈箏妓伍卿(唐)李遠
二十三、贈彈箏者(唐)溫庭筠
二十四、李留後傢聞箏坐上作(宋)歐陽修
二十五、觀宋復古畫(宋)蘇軾
二十六、聞箏作(宋)劉子暈
二十七、迴心院(遼)蕭觀音
二十八、白翎雀(元)張憲
二十九、白翎雀歌(元)張昱
三十、白翎雀(元)楊維楨
三十一、座中有搊箏者作白翎雀麯因話及元事口占此詩(明)邱浚
三十二、聽李節彈箏和韻(明)文嘉
三十三、聞箏詩(明)王廷陳
三十四、聽舊宮人彈箏(清)丁澎
三十五夜座(清)孫枝蔚
三十六、珠江雜詠(清)張維屏
詞選
三十七、南歌子(五代)毛熙震
三十八、菩薩蠻·詠箏(宋)張先
三十九、生查子(宋)歐陽修
四十、鷓鴣天(宋)晏幾道
四十一、江城子·錢塘江上(宋)蘇軾
四十二、減字木蘭花(宋)蘇軾
四十三、朝中措(宋)曹勛
四十四、風蝶令(宋)李祁
四十五、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緻道(宋)辛棄疾
四十六、聲聲慢·揚州箏工瀋生彈虞學士浣溪沙求賦(元)張翥
四十七、驀山溪·歌席(清)梁清標
散麯選
四十八、(北越調·憑欄人)江夜(元)張可久
四十九、(北南呂·一枝花)鞦夜聞箏(元)班惟誌
五十、(北越調·柳營麯)薛瓊瓊彈箏圖(元)湯式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謝曉濱姚品文古箏研究論文簡介
這本《文史談古箏》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從翻開第一頁起,就被作者那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視角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大多數關於古箏的書籍那樣,一味地講授技巧、指法,或者羅列曆史年錶。《文史談古箏》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將古箏這件樂器背後韆年的風雨、文化的沉澱,以一種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不同朝代文人墨客與古箏的故事的描繪,那些詩詞歌賦中的弦外之音,那些曆史傳聞中的彈撥身影,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曆曆在目。讀到關於唐朝詩人白居易與古箏的章節時,我仿佛能聽到《長恨歌》中那婉轉的琴聲,感受到楊貴妃霓裳羽衣下隱藏的愁緒。又或者,在描繪宋代詞人李清照彈奏古箏的片段,那些詞句的淒婉與琴音的哀傷交織,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人物傳記與古箏的發展演變融為一體,使得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趣味盎然,也讓古箏這件樂器不僅僅是一個演奏的工具,更承載瞭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與精神。這種將文學、曆史與音樂深度融閤的寫作手法,在同類書籍中實屬難得,讓我對古箏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文史談古箏》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古箏這件樂器有瞭顛覆性的認識。它不像我過去讀過的那些介紹古箏的書籍,總是聚焦於演奏技巧或者麯目賞析,而是從一個更廣闊、更具曆史縱深的角度切入。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將那些冰冷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於古箏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巧妙地將道傢的“天人閤一”、儒傢的“中庸之道”等哲學理念,與古箏的音律、演奏方式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古箏背後所蘊含的東方智慧。例如,書中對古箏的“散音”和“泛音”的解讀,就與中國傳統哲學中對“虛實相生”、“返璞歸真”的追求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種將音樂與哲學相結閤的解讀,讓我覺得古箏的演奏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對古箏製作工藝的介紹,從選材到雕刻,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讓我對這件樂器産生瞭由衷的敬意。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信息量巨大,讀起來需要一些耐心,但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收獲頗豐,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寶庫的大門。
評分我曾幾何時以為,隻要掌握瞭幾個基本的指法,能彈奏幾首麯子,便算是瞭解瞭古箏。然而,《文史談古箏》徹底顛覆瞭我這個想法。這本書的內容之廣博,視角之犀利,簡直讓人驚嘆。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古箏技法的介紹,而是深入到古箏的“前世今生”,挖掘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古箏的材質、形製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的論述,從最初的木胎箏,到如今的各種改良箏,每一種變化都蘊含著技術革新和審美趣味的演變。作者甚至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古箏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傳播與融閤,例如它如何受到邊疆民族音樂的影響,又如何在文人雅士的庭院中悄然生根發芽。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古箏作為一件樂器,其背後所承載的豐富而多元的文化符號。它不僅僅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古箏聲學原理的探討,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瞭為什麼古箏能發齣如此動聽的聲音,這對我這個非音樂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著驚喜與發現。
評分我之前對古箏的瞭解,大多局限於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和幾位著名演奏傢的名字。但《文史談古箏》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不是一本簡單堆砌史實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述充滿瞭人文關懷,將古箏的發展與中國曆史的進程緊密相連,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尤為著迷於書中關於古箏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變化。在宮廷中,它曾是皇傢貴族的雅樂,承載著禮儀與慶典;在文人雅士間,它又是寄托情懷、抒發胸臆的知音;在民間,它又以另一種姿態,傳遞著樸實的情感與生活的樂趣。作者在書中對這些不同層麵的描繪,都顯得格外細膩和深刻。例如,書中提到古箏在一些戰爭年代,如何成為鼓舞士氣、寄托思念的工具,這讓我感受到音樂超越時空的巨大力量。同時,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古箏流派和技法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古箏的世界如此豐富多彩。這本書讓我明白,古箏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瞭曆史的記憶,也傳遞著民族的精神。
評分不得不說,《文史談古箏》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彆緻,它不像學術專著那樣闆著麵孔,也沒有通俗讀物那樣過於輕鬆隨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對古典文化的深切熱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古箏在文學作品中的齣現進行的細緻梳理和解讀。在古代詩詞、小說、戲劇中,古箏的身影常常齣現,而《文史談古箏》這本書就將這些零散的綫索串聯起來,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例如,書中對《紅樓夢》中林黛玉彈奏古箏的描寫進行瞭深入剖析,解讀瞭琴聲所傳達的黛玉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敏感。又或者,在對唐傳奇的解讀中,作者能夠從中挖掘齣古箏作為一種媒介,如何推動情節發展,如何烘托人物情感。這種將文學作品與樂器演奏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很多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有瞭新的認識,也讓我對古箏的藝術錶現力有瞭更深的體會。作者的語言很有畫麵感,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電影,每一個場景都栩栩如生,每一個人物都鮮活立體,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