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怀瑾一起读 孟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一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和南怀瑾
  • 国学
  • 经典
  • 传统文化
  • 思想
  • 哲学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7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4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1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巍巍乎有岩岩泰山之气象;《孟子》,是真正的智库,焕焕乎有皇皇琼林之瑰丽!

  南怀瑾先生讲解《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内涵深远。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丝毫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内容简介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

  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深刻、*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作者简介

  赵一,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图书出版行业,至目前为止,已策划出版图书上百部,在社科励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众保健、女性美容等众多领域均有畅销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圣人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生立身的三宝:正义、尊严、人格

孟子的人格魅力在选择中彰显

君子三乐:事亲、做人、育人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第二章 义与利的千古辩论

人生就是围绕着利进行的圆周运动

舍私利求大义,活出人生极致

君子争义,小人争利

伪君子的暗箭难防,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

人性的弱点:难以挣脱的蝇头小利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第三章 自古至今的追求:天下定于一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女人为何要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

孟子王道政治路线中的社会福利观

孟子心中的“桃花源”

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第四章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承担意识与批判精神

民族气节铸就民族之魂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平民为什么要为战争埋单?

一方青山,万代共享

第五章 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心淡如水,无欲则刚

追求仁慈之心,讲究与人为善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方正做人,圆滑处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名利钱财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第六章 眼睛看到之处就是能够达到的地方

从“士无恒产有恒心”到“有恒产者有恒心”

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两种特征:温润如玉和铮铮铁骨

成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

宁做搏击长空的苍鹰,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

扼住命运的咽喉,舞出精彩的人生

成功的最短路径是曲线

第七章 人情练达的学问

投其所好与交际之道

尊重他人始于尊重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服他人的方法: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顾左右而言他,化尴尬于无形

孔子的识人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以大事小是仁者风范,以小事大是明智之举

人生需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八章 用人之道与领导哲学

取才之道:不拘一格选人才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领导者的最低标准:在其位,谋其政

领导者的大忌: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上行下效的力量

“情”字蕴含的领导哲学

第九章 气度决定人生

养浩然正气,做上品圣人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坚持君子之勇,拒绝匹夫之勇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持物我两忘之心,处红尘悠闲自在

第十章 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

得意失意,皆以平常心处之

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另类解读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生短暂,把握当下

精彩书摘

  第五章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孟子一句“君子远庖厨”,使后世“君子”们如获至宝,从此将狭小的厨房扔给了女人,而他们只一味地在饭桌上享受!

  “君子远庖厨”真的承载了让女人掌管人间烟火的内涵吗?南怀瑾先生说,这句话其实被后人曲解了。为何如此说,又怎样被曲解?这得回到历史现场来寻找答案。

  孟子在齐国时,一次,他看见齐宣王用一只羊代替牛来做祭品。于是说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们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厨房远远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心理正是一种恻隐之心,跟君子把厨房留给女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此,不得不佩服后世君子们曲解经典以“为我所用”的功力,真是登峰造极。

  远庖厨,是恻隐之心的表现,君子就入佛吃斋不杀生了吗?非也,酒肉穿肠并不是君子所不为。再说,植物也是生命啊,是否就不进食了呢?当然不是,因此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阐述的是如何面对人生的一些不得已。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吃素食也好,吃肉食也罢,总是一种不得已。认识到这种不得已,从而产生恻隐之心、远庖厨,这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并非是要做给谁看。

  在社会中,在人生中,我们也有很多不得已,首先我们要明确那是不得已,是要尽量避免的,奴隶的身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奴隶的人竟然抚摸着伤口体会出做奴隶的美来。吃牛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班牙人把虐杀公牛当成一种娱乐;吃驴肉也不见得如何可恨,可恨的是有的国人想出活剥驴皮这种残暴的行为。远庖厨就在于一种勇于自责的清醒和试图摆脱的渴望。

  因此,面对人生的不得已,要常怀恻隐之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唯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然会产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

  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

  一次,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只剩7天寿命了,心中不忍,于是叫小沙弥返家看望父母。结果7天过后,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发现小沙弥寿命得以延长,于是比丘问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小沙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说了一件他自认为很普通的事情。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河边的一个蚁穴,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12年的寿命,后来他更加认真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小沙弥护住蚁洞一事,看似举手之劳,却因其怀有一颗恻隐之心,自得善报。

  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使人不至于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良而又高尚的动机。

  但是不是任何恻隐之心都会得到回报,在大发你的同情心时,也要分清状况,认清对象,并想到后果,否则,就会陷入东郭先生的境地。

  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记载了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背着一口袋书,在去中山国谋官的途中,遇到一只受伤的狼,狼恳求他帮忙,以便逃过猎人的追捕。东郭先生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便把狼藏在了自己的书袋里。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去向,结果东郭先生骗过了猎人。等猎人走远后,他又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搏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幸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将狼重新骗入口袋中,并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红楼梦》中有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本来喻指人忘恩负义,其实狼的本性如此,一切都是由于东郭先生乱动恻隐之心导致的。所以凡事要辩证对待,不可一味地偏执于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总之,君子远庖厨,呼唤的就是一颗恻隐之心。对万物常怀恻隐之心,愿意珍重一切生命,这样也就找到了做人的快乐。

  方正做人,圆滑处事

  孟子曾引用过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第一个制作陶泥人用来陪葬的人,不会有后代吧!这就是一种行为心理学。因为他虽然没有用活人去陪葬,但所做的陪葬陶泥人和活人一样,在心理上,还是存在以活人陪葬的想法。南怀瑾先生用一个例子来论证这种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他说:“许多标榜素食的人,跑到素食馆里,大吃素鸡素鸭。虽然吃到的仍旧是豆腐、豆皮、豆干等,但如果心理上存了吃鸡吃鸭的念头,就和吃荤没有两样。”与前面的“始作俑者”相同,都是意在说明行为是心理的一面镜子。

  因为人的心理是行为的依据,通过行为可以很容易捕捉到一个人的心灵品质。

  《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中载有“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年轻的时候曾一起到外地访师求学,二人关系很好。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对此,管宁无动于衷,依然挥锄不止,就当锄去瓦砾一样;华歆则捡起金子扔到一边。还有一次,他们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恰好一位达官贵人乘坐华丽的官车从门外经过,前呼后拥,好不热闹,管宁就像没听见一样,仍旧读书,而华歆却跑出去看了一会儿才回来。等华歆回来后,管宁就把坐席割断,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只因二人的追求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后世人认为管宁是不为荣华所动的君子,而华歆是向往富贵的人,其人品高下自现。

  正是行为如镜可观心。只有德馨才能身正,向来具有金玉人品、正直人格的人才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也是为人们所传颂、赞扬的人。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刚刚从日本留学归国。有一次,在路过武昌总督府时,他想见一见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就让守门人传一张便条进去。张之洞打开这张便条,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之洞没听过这个人,好奇其有如此大的口气,于是问道:“他是什么人?”

  守门人说:“一个书生。”

  张之洞非常不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出来,将便条递给孙中山,孙中山看过之后,从容地在上面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又将便条传了进去,张之洞看过之后,连忙说:“请!”

  孙中山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可见其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和不惧怕权贵的精神。同时,当时身在高位的两广总督能折服于孙中山的气势,也可看出他的器量及识才爱才之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孙中山运气好,恰遇君子,否则遇一昏官,早给他吃闭门羹了。

  为人处世,需要一颗方正的心。但是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点样的人,他们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不会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并把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方”乃做人之根本,“圆”乃立世之道。纵观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方圆之中,而方圆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魏文侯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文侯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文侯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文侯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文侯恼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听罢,觉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请了进来。

  上文中第一种人一心曲意逢迎,为人圆滑却失其德,失其筋骨;而任座过于刚正,险些因之获罪;最后一位大臣,柔中带刚,既使魏文侯喜悦,又救了人,是最上乘的处世之道,即内方外圆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妙计。只有内方,具有正直的品格,为人处世才能无愧于天地,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过于刚直则易折,因此凡事要学会变通,要讲究圆融,即外圆。外圆是以万变来处理内方这一不变。懂得这一道理,行走于人世间就会游刃有余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度,正确运用处世的方法谋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让人生之路通达顺畅。

  ……

前言/序言



《智者的回响:一次与孟子的深度对话》 一、 引子:智慧的种子,跨越千年 时光荏苒,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星辰,穿越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孟子,这位儒家学派的伟大学者,便是其中一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的学说,如同饱含深情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然而,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洪流中,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境,去倾听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那回荡在历史长河中的声音?《智者的回响:一次与孟子的深度对话》正是为此而生,它并非一次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人性本善、仁政理想、浩然之气等核心思想的现代性审视与激活。 本书试图打破学术研究的藩篱,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孟子那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世界。我们并非要重现历史的某个片段,也非要复述前人的注解,而是要借由孟子的思想,去照亮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挑战。这趟旅程,将是一次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寻人生价值的深刻体验。 二、 思想的光芒:人性本善的基石与现代启示 孟子思想的核心,无疑是他那掷地有声的“性善论”。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便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这种对人性的乐观主义,在充斥着各种复杂与挑战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在当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似乎让“人性本善”的理念显得有些飘渺。然而,当我们细心观察,那些感人的互助行为、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性善论”最生动的注脚吗?本书将深入剖析孟子是如何通过“四端”的推演,论证其性善之说的。我们将探讨,为何在孟子看来,这些天生的善端是如此重要,它们构成了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石,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追问:孟子的性善论,在现代社会是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教育领域,如何以“性善”的理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社会治理中,如何激发人性的善意,构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在个人修养上,又如何通过涵养“四端”,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抵御外在的诱惑与负面影响?本书将尝试回答这些现实问题,让孟子的智慧,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能落地生根,成为我们改造现实、提升自我的有力工具。 三、 仁政的蓝图:理想的呼唤与实践的困境 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所倡导的“仁政”理念,至今仍是中国政治哲学中的瑰宝。在他看来,政治的根本在于“民心”,在于“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奠定了孟子政治思想的人本主义基调。 本书将深入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我们不仅会梳理他关于“王道”、“霸道”的辨析,理解他为何坚信“仁者无敌”,更会仔细研读他对“王制”、“井田制”等具体政策的设想。我们会看到,孟子并非空谈理想,他有着非常具体的治国方略,试图通过改善民生,富民强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社会的政治格局与治理方式早已与孟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孟子的仁政理念,是否已经过时?本书将尝试进行一番审慎的评估。我们将探讨,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如何理解和践行“民本”思想?如何借鉴孟子关于“德治”的智慧,去构建更加公正、公平、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同时,我们也会诚实地面对孟子仁政理想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局限,并从中汲取教训。这并非是要否定孟子的伟大,而是为了让他的思想,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审视后,焕发出更具生命力的光彩。 四、 浩然之气的修炼:个体精神的升华之道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修炼的深刻概括,更是对一种独立、自主、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浩然之气,是一种充盈于天地之间,刚正不屈,顶天立地的精神力量。它来源于内心的正义感、道德的自觉,以及对真理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与压力,许多人感到迷失,甚至被外在的物欲所裹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去“养吾浩然之气”?本书将从孟子的角度出发,探索浩然之气的源头活水。我们将理解,这种精神力量是如何通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得以体现。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来逐渐积累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对道德底线的坚守,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孟子的哲学智慧中,汲取力量,去战胜内心的恐惧与软弱,去保持精神的独立与清醒,最终达到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从容与淡定。这是一种内在的强大,一种足以支撑我们抵御一切外在风浪的精神堡垒。 五、 跨越时空的对话:经典重读的时代意义 《智者的回响:一次与孟子的深度对话》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之门的窗。我们不求复制孟子当年的语境,也非要以古人的方式去理解古人的话语。相反,我们希望通过一种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孟子那些穿越时空的思想。 本书将以一种生动、流畅的语言,辅以恰当的现代语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孟子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将从孟子丰富的思想宝库中,挖掘那些最能与当下社会产生共鸣的价值,探讨那些最能启迪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这是一次关于智慧的探索,一次关于人性的追问,一次关于理想的呼唤。通过这场与孟子的深度对话,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更加从容、坚定、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本书的目标,是让孟子的思想,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纸张触感,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想要沉下心来研读的冲动。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有传统楷书的端庄,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内页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用心,注释和正文之间的分隔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不会让学习者在查找释义时感到迷茫。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原典时的规范性,清晰的标注让读者可以轻松地追溯到出处,这对于深入理解文本的脉络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属性和设计细节,就已经为一次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掌控得非常好,这一点在处理长篇论述时尤为重要。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学派间的思想交锋作为佐证。每当感觉思维有些疲惫,准备停下来休息时,作者总会适时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一个极富洞察力的反问,瞬间又能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文本的核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长达数个小时的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或压迫。它仿佛精心设计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出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原本看似遥远的目的地。这种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和愉悦感,是衡量一部优秀读物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进行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在解读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很多关于古代经典解读的作品,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艰涩的学术化阐述,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是过度“白话化”的通俗解读,虽然易懂,却失却了原著的精髓与韵味。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没有用浮夸的语言去“迎合”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于“陪伴者”的姿态,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孟子的思想迷宫。我尤其关注它处理那些关键性的哲学概念时所采用的对比和类比手法,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困扰已久的疑问,其根源在于对前置概念理解的偏差。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简直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我对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注释体系表示高度赞赏。在对待一些有争议的孟子原句的理解上,作者并未武断地下定论,而是呈现了多种主要的学术观点,并辅以自己的审慎分析。这种开放的、不强加于人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对思想自由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文化素养的体现。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某个术语时,会追溯到先秦时期该词汇的演变脉络,这对于真正想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考古工作”。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解读指南,更是一把通往古代学问世界的钥匙,它的价值是深远而持久的。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对经典思想的重新激活。我们常常谈论“义利之辨”或“浩然之气”,但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显得空泛而遥远。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将这些概念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代人面临的职业选择、道德困境、乃至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让原本厚重的历史文本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审视周遭发生的一切,原本只是一桩桩琐碎的日常烦恼,在孟子思想的透镜下,似乎都有了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这种阅读带来的心性上的涤荡和视野上的拓宽,远超出了仅仅学习知识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它真正触及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构建层面。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好评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