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政治神学

保罗政治神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acob,Taubes 著,吴增定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神学
  • 保罗神学
  • 新约神学
  • 基督教政治
  • 宗教与政治
  • 保罗
  • 神学
  • 圣经
  • 社会伦理
  • 基督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2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7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4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作者陶伯斯在西方政治哲学界名气不小,陶伯斯与卡尔·施米特的接触与交往,在当时的学界早已中所周知。陶伯斯承认,自己的一生如果“真学到了什么东西,那都是从施米特那儿学到的。”
2.《保罗政治神学》阐释的问题可概括为:“终末”或“弥赛亚”观念与政治神学的关系,严格来讲,应该是“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与保罗”。
3. 《保罗政治神学》并非是陶伯斯写的一本书,而是他临逝前几个星期在海德堡的福音学会研究坊的四次学术报告(1987年2月23-27日)。本书在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增添了“陶伯斯谈施米特”和“陶伯斯与施米特书信往来”两个附录。

内容简介

陶伯斯在西方政治哲学界名气不小,但他一生仅写过一本小书,即1947年他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欧洲终末论》。这本24岁的年轻人完成的论文(仅62页)当然不会给陶伯斯带来什么学界声誉,直到他去世过后,人们才意识到这本书的确有点名堂。
《保罗政治神学》并非是陶伯斯写的一本书,而是他临逝前几个星期在海德堡的福音学会研究坊的四次学术报告(1987年2月23-27日)。本书在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增添了“陶伯斯谈施米特”和“陶伯斯与施米特书信往来”两个附录。
《保罗政治神学》这个书名让人以为陶伯斯是在全面阐释保罗书信,其实,这个讲题阐释的仅仅是一个与施米特的“政治神学”概念相关的问题:“终末”或“弥赛亚”观念与政治神学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 陶伯斯(Jacob Taubes,1923-1987)出生于犹太教家庭,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习宗教学,于1947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欧洲终末论》(Abendländische Eschatologie)。
陶伯斯是西方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宗教学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包括《欧洲终末论》和《保罗政治神学》。陶伯斯影响了许多当代思想家,如阿冈本、马歇尔·伯曼等。
译者 吴增定,男,1971年8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德国哲学(包括尼采哲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早期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迄今为止,已出版四部专著:《尼采与柏拉图主义》(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2011,上海人民出版社)、《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2011,北京三联书店)和《〈敌基督者〉讲稿》(2012,北京三联书店);此外,出版译著数部,发表论文十几篇。

目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 1

德文版编者前言 / 1

引言 / 1
第一部分《罗马书》讲解 / 19
一、《罗马书》的收信人 / 19
二、法:律法与称义 / 34
三、受拣选与被抛弃 / 44
四、圣灵:对救赎史的逾越和这个世界的克服 / 63

第二部分 《罗马书》的影响 / 91
一、这个世界的陌生人:马克安及其后果 / 91
二、绝对者和决断的奋锐党人:施米特与巴特 / 101
三、作为世界政治的虚无主义以及审美的弥赛亚主义:本雅明与阿多诺 / 115
四、出圣经宗教记:尼采与弗洛伊德 / 127

附记:陶伯斯—施米特的故事 / 159

德文版编者后记 / 173
引言 / 173
一、《罗马书》讲解:一个新的共同誓约的正当化与塑造 / 175
二、《罗马书》的影响:保罗与现代 / 196
三、政治神学 / 207

德文版编者注 / 215

附录一
根特 编 陶伯斯谈施米特(王蕾译,汤沛丰、温玉伟校) / 219
编者按 / 221
施米特:反革命的末日预言家 / 223
陶伯斯致莫勒的信 / 242
关于施米特的一次争论 / 248

附录二
陶伯斯与施米特往来书信(温玉伟译) / 265

精彩书摘

德文版编者前言

1987年1月4日,鲁道夫(Enno Rudolph)发出邀请,商量在海德堡的福音学会研究所(FEST)举办一次学术报告。当时拟定的报告人是柏林自由大学的陶伯斯教授,他被请求“在研究所就《罗马书》做一次为期四天的讲座”。这个约定是怎么发生的呢?鲁道夫一开始邀请陶伯斯于1986年秋到福音学会研究所做一次哲学报告。陶伯斯的报告题目是“最后期限:穿越时间的启示录时间经验”。对于陶伯斯来说,这个问题在1986年秋仍然是一个宽泛的哲学问题,但到了1987年2月底却变成了一个生存的困境。当陶伯斯来到这里举行讲座时,他正处在癌症晚期。他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以至于一直到活动结束,我们仍然不清楚他能否按照原定的计划做完报告。讲座被安排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五,而星期四(顺便说一句,那一天刚好是他的生日)一整天,陶伯斯大多时候在加护病房中度过。
或许有人问,陶伯斯在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为什么不取消这个约定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知道,陶伯斯并非把他的保罗研究看成是一个学术义务的规定,而是理解成对他精神不安的核心的总结。在这些前提下,很清楚的是,他身体状况极端脆弱的事实,本来使他连参加一次普通的活动都变得不可能,但现在却恰恰成为一种关于身体和灵魂的最后期限;这一最后期限不仅使得他要说的东西成为可能,而且为它提供了一个预定的框架。
所以就很容易理解,陶伯斯为什么连站一会儿的力气都没有,却能够怀着最高强度的精神给我们做报告。他的报告一周做了四次,每次都是三小时,报告的内容是他对《罗马书》的解读和语境复原。最后期限的压力和遗嘱式的处境,使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完成最后的目标。因此,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些邀请他履行这次承诺并且支持他实现这一计划的人:感谢鲁道夫负责联系福音学会研究所,感谢阿克森费尔德(Edith Picht-Axenfeld)持久的兴趣和动听的构想,最后要感谢舒伯特(Klaus von Schubert),我们的主办人,感谢他友好、慷慨、公开地举办了一次极不寻常的活动,并且感谢在一周里倾听并且参与讨论的受邀者。库尔曼(Thomas Kuhlman)保存了必要的书籍和录音记录。蒂森(Rudi Thyssen)陪伴陶伯斯的行程,并且照顾他。我们同样非常感谢瓦普涅夫斯基(Monika Wapnewski),他在星期天下午的“圣经课程”上,让陶伯斯有机会向一小群柏林的听众讲述他的提纲。
在海德堡的“保罗”周即将结束时,陶伯斯向我们承诺,他会认真保管讲座的文字,并且期待它的出版。他毫不怀疑,他的这份精神遗嘱具有核心的价值和高度的严肃性。现在,经过六年多的拖延之后,我们仍然实现了他的出版愿望。拖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文本的完成有一些困难;讲座不仅必须有人誊写和编辑,而且还在许多朋友和知情者中间流传,他们的专业意见、增补和校正都必须被加工到文本之中。其次,编者们也有一些顾虑,他们想要确保这一点:在造成一个口头文本不利于陶伯斯的接受这一危险之前,陶伯斯最重要的书面著作能够被出版。第三,陶伯斯的一些私人朋友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必须保护他不受这些文字的损害:他们指的是他对待书面文字的谨慎态度,以及他对将文字公开出版的重大疑虑。
最后,我们希望感谢所有帮助我们完成对陶伯斯的承诺的人。阿古斯(Aharon Agus)、巴拉施(Moshe Barasch)、鲍威尔(Jochannan E. Bauer)、古德曼-陶(Evelyne Goodmann�睺hau)、佩恩斯(Shlomo Pines)、谢克德(Shaul Shaked)、施特鲁穆萨(Guy G. Stroumsa,耶路撒冷)、坎茨克(Hubert Cancik,图宾根)和西奥兰(Emile Cioran,巴黎),他们都参与了手稿的加工。受福音学会研究所资助的格尼尔斯(Andrea Gnirs)负责誊写。没有对编辑小组的积极支持,全部任务不可能轻易完成。

阿雷达·阿斯曼
1993年3月24日于海德堡

前言/序言

中译本说明
刘小枫
陶伯斯(Jacob Taubes, 1923-1987)在西方政治哲学界名气不小,但他一生仅写过一本小书,即1947年他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欧洲终末论》(Abendländische Eschatologie)。这本24岁的年轻人完成的论文(仅62页)当然不会给陶伯斯带来什么学界声誉,直到他去世过后,人们才意识到这本书的确有点名堂(1991年重印时编者增加了一个附录,2007年第三版增加了编者后记,有意文[1997]、法文[2009]、英文[2009]、西班牙文[2010]译本)。博士毕业后,陶伯斯再没写过专著。他去世后由学生辑录的文集《从敬拜到文化:历史理性批判的砖石》(VomKultzur Kultur. Bausteinezueiner Kritik der historischen Vernunft. Gesammelte Aufsätzezur Religions — und Geistesgeschichte, München 1996),篇幅也不大。《保罗政治神学》并非是陶伯斯写的一本书,而是他临逝前几个星期在海德堡的福音学会研究坊的四次学术报告(1987年2月23-27日)——作报告时,陶伯斯手上连讲稿都没有……
《保罗政治神学》这个书名让人以为陶伯斯是在全面阐释保罗书信,其实,这个讲题阐释的仅仅是一个与施米特的“政治神学”概念相关的问题:“终末”或“弥赛亚”观念与政治神学的关系。陶伯斯在“引言”中说,他解读保罗的《罗马书》与新约神学研究无关,而是与施米特相关,他所讲的内容源于他自己与施米特一起阅读《罗马书》9至13章——当时他刚50岁出头,施米特则已经90高龄。因此,这本书的书名严格来讲应该是“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与保罗”。陶伯斯承认,自己的一生如果“真学到了什么东西,那都是从施米特那儿学到的。”倘若如此,他学到的东西是什么呢?
陶伯斯还强调,他是作为犹太人而非作为哲学教授阅读《罗马书》——保罗既是犹太人又是基督徒,这与陶伯斯的生存位置颇为相似。陶伯斯出生在维也纳,他父亲是有学养的拉比,犹太教社群的高级祭司。13岁那年(1936),陶伯斯随父亲迁居苏黎世,在拉比中学毕业后,陶伯斯就读巴塞尔大学哲学系(辅修史学),却喜欢与住在巴塞尔的两位20世纪的神学泰斗——新教的巴特和天主教的巴尔塔萨——接触。他的博士论题“欧洲终末论”属于哲学系思想史专业,而非神学系的教义史专业。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陶伯斯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49),在纽约的犹太神学院(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任宗教哲学助教,同时也听施特劳斯、蒂利希、阿伦特等流亡美国的犹太裔学者讲课。两年后,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任教的著名犹太教思想史家索勒姆(Gershom Scholem)给陶伯斯提供了一个宗教哲学讲师的教职,但陶伯斯在耶路撒冷仅待了两年,因与索勒姆在学问上谈不拢,他又申请洛克菲勒奖学金回到美国,在哈佛大学做了三年访问学者(1953-1956),然后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史与宗教哲学教授。陶伯斯早年在苏黎世念博士时就自称“激进左派”,在美国时,他与同样是犹太裔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比如马尔库塞、阿多尔诺)混得很熟——十年后(1966),陶伯斯受聘为柏林自由大学的犹太学和解释学教授——同时兼任巴黎的“人文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的教授,直到去世。
陶伯斯生前在政治哲学界的名气其实与施米特相关——早在1955年,30岁刚出头的陶伯斯因编书的机缘给施米特写了一封信,随后,他收到施米特寄来的题赠的所有著述。主动与同纳粹政权有过牵连的施米特联系,这件事情难免会招惹非议,何况陶伯斯还是一个犹太人。然而,从陶伯斯的忆述中我们看到,当时他所在的哈佛悄悄读施米特的年轻人其实不少——包括年轻的基辛格……陶伯斯在19岁时第一次读到施米特的《政治的神学》,佩服得不行。不过,尽管施米特给陶伯斯寄了书,陶伯斯没敢继续与施米特保持联系,甚至没有回信。直到20年后,已经在柏林任教的陶伯斯才开始与施米特有个人接触——施米特去世时,《法兰克福汇报》用了一整版篇幅刊登了三篇悼念文章,陶伯斯就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可见,他与施米特的交往在当时的学界早已众所周知。
20世纪70年代,作为柏林自由大学的教授,陶伯斯组织了一个小型研究坊,专门研究施米特提出的“政治神学”问题,成果是以“宗教理论与政治神学”(Religionstheorie und Politische Theologie)为题的三卷本文集:卷一,《此世的王侯:施米特及其追随者》(Der Fürstdieser Welt. Carl Schmitt und die Folgen, 1983),卷二,《灵知与政治》(Gnosis und Politik, 1984),卷三《神权政制》(Theokratie, 1987)——这是陶伯斯的教授生涯留下的唯一学术成果。
“终末”或“弥赛亚”是犹太教—基督教的根本观念,在陶伯斯看来,这个观念给欧洲文明打上了决定性的品格印记。换言之,欧洲文明是地道的犹太—基督教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早就被犹太—基督教文明作为“异教”割除掉了。即便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反基督教者——从罗马帝国时期的克尔苏斯到19世纪末的尼采,看似坚定地拒斥基督教,要回到古希腊的世界观,也仍然与犹太—基督教的根本观念脱不了干系。从而,要理解欧洲文明及其问题,必须深入理解犹太—基督教的决定性观念:“终末”或“弥赛亚”。陶伯斯的博士论文已经把“终末”观念与整个欧洲思想史联系起来,从他的临终学术报告《保罗政治神学》来看,他仍然关切的是“终末”或“弥赛亚”观念与欧洲思想史的关系——尤其是与20世纪思想的关系。如果陶伯斯一生想的都是这个问题,那么,当他承认自己的一生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从施米特那儿学到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从陶伯斯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施米特让他懂得,“终末”观念支配了欧洲文明的政治生存感觉。换言之,年轻时的陶伯斯还仅仅是从哲学观念上来看待“终末”观念,施米特却让他恍悟到,“终末”观念塑造的是欧洲人的政治生存方式。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新锐的阿甘本不过是在尽力扩展这个论题——如今可以称之为施米特—陶伯斯论题。
陶伯斯属于那种读书多、问题想得深但笔耕不勤的学者,这类学者在学界并不少见。要从这类学者那里学到东西,就得听他讲课或谈话——《保罗政治神学》就是证明。
附录中的“陶伯斯谈施米特”和“陶伯斯与施米特书信往来”是我们增补的,原书中没有这两个附录。除“施米特:反革命的末日预言家”是刊于《法兰克福汇报》的悼文外,其余都是陶伯斯生前未公开刊布的谈话和书信——感谢徐戬博士提供相关文献。需要提到的是,这里迻译的“陶伯斯与施米特书信往来”并非两人之间的全部书信,晚近出版的《施米特与陶伯斯书信往来》(Briefwechsel Carl Schmitt — Jacob Taubes, Thorsten Palzhoff/Martin Treml编, München 2012)才堪称完备。此外,《布鲁门伯格与陶伯斯书信往来》(Hans Blumenberg — Jacob Taubes. Briefwechsel 1961-1981,Herbert Kopp-Oberstebrink/Martin Treml编,Berlin 2013)想必也是一笔思想史财富。

2015年8月
于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黎明之光:政治信仰的内在张力与现代社会的演进》 内容梗概: 《黎明之光:政治信仰的内在张力与现代社会的演进》一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政治理论家的著作进行详尽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政治与信仰之间错综复杂且持续演变的内在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发展乃至面临的挑战。本书追溯了人类历史长河中,宗教、哲学思想与政治实践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漫长历程,旨在揭示驱动现代政治秩序形成的关键动力,剖析当下社会结构中信仰的多元化表现及其对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政治并非仅仅是权力分配与利益博弈的冰冷机制,其背后往往根植于人们对终极意义、道德法则以及理想社会的深层渴求,这些渴求便是“政治信仰”的体现。这种信仰可以是显性的宗教教义,也可以是隐性的哲学理念、历史叙事,甚至是对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忠诚。它为政治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依据,驱动着社会变革,也常常成为冲突与分裂的根源。 第一部分:根源与奠基——信仰在政治秩序中的早期印记 开篇,本书将读者带回到古代文明的摇篮,审视早期社会中,神权与王权如何紧密结合,宗教仪式如何成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从古埃及的神王崇拜,到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宗教,再到罗马帝国对多元信仰的整合与最终基督教的兴起,都清晰地展示了信仰作为一种集体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强大力量,如何为政治结构的稳定与延续提供精神支撑。 本书将深入分析犹太教的“选民”观念、早期基督教的“上帝之城”理想,以及伊斯兰教法对政治伦理的构建,探讨这些具有普世性的宗教信仰如何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界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超越世俗权力的道德与精神框架。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思想家如何挑战教会的权威,并无意中为政治主权理论的兴起埋下了伏笔,探讨宗教分裂如何引发政治动荡,并促使新的国家形态和主权观念的形成。 第二部分:启蒙与现代性的黎明——世俗化浪潮中的信仰重塑 进入启蒙时代,本书着重分析理性主义的兴起,以及科学精神对传统宗教权威的冲击。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道德法则,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如何将信仰的焦点从神圣领域转移到人的理性与自由,为现代政治的基石——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等奠定了哲学基础。 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流变,探讨启蒙思想家们如何尝试在失去宗教约束的情况下,构建一种新的“公民宗教”或“世俗道德”,以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分析,尽管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但其背后依然隐藏着对某种理想秩序、正义原则的深层信仰。这种对“理性”本身的信仰,以及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主义,构成了早期现代政治的强大驱动力。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角逐——信仰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刃 进入19世纪及20世纪,本书将笔锋转向意识形态的蓬勃发展及其对政治格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何将宗教和传统道德视为“人民的鸦片”,试图以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构建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天堂”;自由主义的个体自由与市场经济,如何被视为通往繁荣与幸福的必由之路;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将国家、民族的认同与忠诚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力量与集体行动。 本书将通过对各种主要意识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它们如何为不同政治派别提供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动员民众、争夺权力、塑造社会形态的强大工具。本书将分析,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政治冲突如何从局部的权力争夺演变为关乎人类未来方向的宏大叙事。法西斯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国家崇拜,共产主义的阶级革命与乌托邦理想,民主自由主义的个体权利与市场竞争,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不仅塑造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也为当下的政治生态留下了深刻的遗产。 第四部分:信仰的多元化与现代政治的困境——后现代语境下的审视 步入21世纪,本书将重点关注信仰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现代政治提出的新挑战。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宗教的复兴与边缘宗教的兴起,非主流哲学思潮的传播,以及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都使得“政治信仰”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 本书将探讨,当单一的、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意识形态逐渐式微,个体对意义的追寻变得更加多元和私人化时,政治共识的建立变得困难重重。政治极化、身份政治的兴起、民粹主义的泛滥,都与信仰的解体、价值的真空以及对确定性的焦虑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将审视,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理解那些依然存在的、但形式更加隐蔽或多样的“政治信仰”,它们如何驱动着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为人们提供归属感与方向感。 结论:在张力中前行——政治信仰的当下意义与未来展望 《黎明之光:政治信仰的内在张力与现代社会的演进》的最后一章,将回归本书的核心主题,强调政治信仰并非需要被消灭的“非理性”因素,而是理解人类社会与政治运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维度。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普世的“政治正确”指南,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自身以及他人政治立场背后所承载的信仰根源。 本书呼吁,在承认信仰必然存在的现实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和塑造健康的、包容的政治信仰,如何避免信仰沦为排他性、攻击性的工具,如何在这种内在张力中,寻求更具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以应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并为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政治复杂性、反思自身信念的深刻视角,而非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它是一次关于人类政治心灵的探索之旅,邀请每一位读者参与其中,共同点亮理解的“黎明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初捧于手,便被那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装帧所吸引。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沉稳而又深邃的气息。作者似乎对人类社会的根源问题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究欲,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逐步深入到个体精神的微观层面。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那种将哲学思辨与现实关怀熔于一炉的笔法,着实令人赞叹。它不像那些生硬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夜长谈,充满了启发性与挑战性。尤其是书中对于“秩序”与“混沌”之间张力的描绘,细腻而又富有洞察力,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日常所依赖的那些结构性框架的本质。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作者的语言风格兼具学院派的精确和散文家的抒情性,这使得即便是探讨那些艰深晦涩的议题时,阅读体验也保持着一种流畅和愉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阐释某些经典文本时,总能挖掘出被前人忽略的细微之处,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书中对人性的弱点、对权力运作的机制的刻画,入木三分,其深刻性足以与顶尖的人文社科著作媲美。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困境的镜子,坦诚得令人心悸,却又因此而充满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开篇的几章如同引人入胜的序曲,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勾勒出核心议题的轮廓,让人心生向往。随后,论证开始变得扎实而有力,作者并未回避那些棘手、充满争议的议题,反而迎难而上,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我看来,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视角。它不迎合任何主流思潮,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甚至带着一丝悲观的清醒,去审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困境。读到最后,我感到自己像经历了一场智力上的长途跋涉,虽然疲惫,但收获了沿途壮阔的风景和对前路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罢全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学术上的满足感。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严密且自洽的理论体系,其逻辑的严密性让人联想到古典哲学的典范。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比如某种古典文献的注释、某个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巧妙地编织进他宏大的论述框架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炫技的辞藻,只有层层递进的推理,如同雕刻家对待手中的璞玉,小心翼翼地,却又无比坚定地展现出内在的结构美感。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沉浸在这部作品的完整叙事中,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潜水”。

评分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消化这本书中的核心概念,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庞大而精妙,每一个章节似乎都与其他章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建起一个近乎完美的思想穹顶。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学习一套全新的思维工具。书中关于“传承”与“断裂”的辩证关系,尤其触动了我——它揭示了历史是如何在不断的回响中前进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回响中找到立足之地。对于任何严肃的思考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案头必备的参考,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我们进入更广阔的知识疆域。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难买全。。。。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