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这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引文多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西方哲学史》
这是畅销多年的经典版本,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版,是目前市场上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版本。
编者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珍贵的历史插图,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注释,也对书中许多重点知识进行了梳理,为读者全面扫除阅读障碍,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全书。
本系列图书销量累计突破90万册,与其他版本相比,内容更全面,配图更完备,但价格更低,是性能价格比高的版本。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西方哲学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其目的是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所以,在本书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辟有专门的章节来作详细的论述,比如,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与文化的关系、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等等。罗素认为“哲学家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的”,因此在写作本书时,他特别注重阐述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历史关联。
本书内容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大板块,由古希腊文明说起,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原子论、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一直说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之间的关联。书稿章节明晰,内容详实,语言通俗,全书近五十万字,可谓一部规模宏大、逻辑严谨的哲学史著作,表现了罗素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河南唐河人。
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3年起历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1948年后,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代主席、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篇》等。
伯特兰.罗素,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著名、影响很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还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其代表作品有《数学原理》《西方哲学史》《幸福之路》等。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译者简介:译者耿丽,祖籍山东莱芜,曾从事翻译工作,现执教于徐州工程学院外语系。有外国翻译作品多部,代表作有《鸟的天空》《西方哲学史》《金枝》等。 “近代哲学”三大板块,由古希腊文明说起,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原子论、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一直说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之间的关联。书稿章节明晰,内容详实,语言通俗,全书近五十万字,可谓一部规模宏大、逻辑严谨的哲学史著作,表现了罗素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 。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
西方哲学史
编译者语 / 1
绪论 / 1
第一卷??古代哲学
第一章??希腊文明 / 3
希腊文明的兴起................................ 4
米利都学派.................................... 6
毕达哥拉斯.................................... 8
赫拉克利特................................... 11
巴门尼德..................................... 17
恩培多克勒................................... 20
第二章??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 25
雅典——希腊城邦的骄傲....................... 26
阿那克萨戈拉................................. 28
原子论者..................................... 31
普罗泰戈拉................................... 36
第三章??苏格拉底 / 39
《申辩篇》................................... 40
神秘的苏格拉底............................... 43
第四章??斯巴达及其影响 / 47
斯巴达的社会结构............................. 48
斯巴达的军事地位............................. 51
斯巴达的宪法................................. 53
第五章??柏拉图 / 55
柏拉图理论的来源............................. 56
柏拉图的乌托邦............................... 59
柏拉图的理念论............................... 64
柏拉图的不朽论............................... 70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74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77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及希腊早期的天文学 / 79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80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8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91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100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106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110
第七章??希腊化时代 / 115
由于不幸,他们不得不成为无赖 ............... 116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120
伊壁鸠鲁派.................................. 125
斯多葛主义.................................. 129
第八章??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 133
罗马帝国与被征服国家的相互影响.............. 134
普罗提诺.................................... 142
……
吾非历史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则似有一点可值提及。
中国近来,史学颇有进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与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对于中国古代之知识,与前人所知者亦大异。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对于此种“古史辩”,王船山、崔东壁即已有贡献;不过近人更有意地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于写此哲学史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见解。积之既久,乃知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近人皆知其多为“查无实据”者。然其同时亦多为“事出有因”,则吾人所须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顾颉刚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谓此哲学史中所说之中国古史,即真与事实相合。不过在现在之“古史辩”中,此哲学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点值得提及而已。
此书初稿成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分送师友请正。其经改正者,及书中采用师友之说之处,皆随文注明。谨乘此机会,向诸师友致谢。
这本《哲学史经典: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全3册)》真是太给力了!我最近沉迷于对人类思想脉络的梳理,手头也看过不少零散的哲学入门读物,但总感觉少了点系统性。拿到这套书,首先被它的厚度和分量所震撼,这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快餐读物。我特别欣赏它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史并置的手法,这在很多单一介绍的通史上是看不到的。例如,当你在读到西方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崛起时,对照着中国的诸子百家争鸣,那种跨文化的对比思考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两条河流的源头和走向,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它对关键概念的界定,非常扎实,不是那种含糊其辞的概述。比如,书中对“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以及它与西方“逻各斯”的异同比较,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阅读体验是那种循序渐进的充实感,每翻过一章,都像是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上了一块坚固的基石。对于想建立全面哲学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值得信赖的基石,它让你知道,思考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一场跨越千年、横贯东西的宏大对话。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套书的主要目的是想系统地理解近代哲学思潮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长期拉锯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笛卡尔、洛克、休谟等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思想家置于他们所处的政治和科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还深入探讨了其对早期工业革命思潮的推动作用,这种宏大叙事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而当我转到中国哲学部分,看到对魏晋玄学的讨论时,我立刻感受到了那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论的构建,转向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体察。这种从外向内、从客观到主观的巨大转向,在这套书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两本独立的哲学史,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人类认识世界、解释自身的思维地图,让人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在面对共同的生存难题时,是如何发展出不同维度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非常满意,这在学术类书籍中其实不算常见。三册的组合,使得内容的划分非常合理。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中国哲学史时,似乎更侧重于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对社会治理的关切;而在介绍西方哲学史时,则更着重于其内部的断裂性、辩证发展以及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持续追问。这种处理方式绝非简单的并列,而是体现了作者对两种文明思想特性的深刻理解。例如,读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部分,行文的严谨和对逻辑结构的拆解,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注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反观中国哲学部分,虽然文字相对流畅,但对历史背景的交代极其详尽,保证了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冲突。这种对不同文化传统采用不同叙事策略的智慧,让整套书读起来既有整体感,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和鲜活度。我个人认为,这套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两者之间难得的平衡点。
评分我是一个对阅读效率比较看重的人,所以一套书的索引和辅助材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这套《哲学史经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册书的末尾都有详尽的名词解释和人名索引,对于经常需要快速回溯特定概念的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而且,作者在穿插介绍时,总能适当地引用一些经典原文片段,这些片段的选择非常精准,往往是能立刻抓住该哲学家核心思想的那一两句话,既避免了长篇大论的枯燥,又保证了引用的权威性。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某一哲学流派的“继承与批判”关系时,那种清晰的逻辑梳理。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如何吸收了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同时又批判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这种脉络清晰的对比,让原本复杂的思想演变过程变得井井有条,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总而言之,这套书的设计初衷显然是服务于深度学习者,但其完善的配套体系和严谨的结构,也为初学者提供了极佳的导航工具,让你在浩瀚的哲学海洋中,能稳稳地找到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套书的“经典”二字会不会意味着内容晦涩难懂,毕竟哲学史的教材常常是学者的自嗨,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通过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来引入哲学思潮。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博闻强识的长者娓娓道来人类智慧的演进史。作者在讲述中国哲学时,那种对语境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解读,让人非常佩服。比如,对宋明理学中“理”与“气”的探讨,书中不仅梳理了朱熹、陆九渊等人的核心观点,还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这个层次的剖析,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任何版本。而转向西方哲学,比如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部分,作者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和对人文主义兴起的铺陈,也做到了有理有据,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拍案叫绝。总之,如果你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害怕被那些晦涩的理论吓跑,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让你既能领略到思想的深度,又不至于在半途迷失方向。
评分速度挺快
评分慢慢看了,不过从价位上来说已经不错了
评分这个套装很实惠,印刷质量很好,忍不住买来占上,就是内容还没看。
评分喜欢读书
评分速度挺快
评分这个套装很实惠,印刷质量很好,忍不住买来占上,就是内容还没看。
评分速度挺快
评分很好。。。。。。。。。。。
评分哲学系朋友推荐的大家之作,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