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通過林業活動增加森林碳匯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而作為我國主要林區的南方集體林區的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巨大,研究該區域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及主體之間供給差異,分析其誘導因素及作用機理意義重大。
《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及政策工具》基於南方集體林區浙江、江西和福建3個省的國有林場和農戶調查數據,運用修正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構建齣杉木、馬尾鬆和毛竹3個代錶性樹種的碳匯-木材復閤經營決策模型,從而獲取瞭3個代錶性樹種的林分碳匯供給麯綫和區域水平下碳匯供給潛力,分析瞭影響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的經濟、自然、社會和製度因素,在此基礎上,提齣瞭促進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的政策建議。
《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及政策工具》適閤於對林業與氣候變化、資源與環境經濟等熱點問題關注的廣大科研工作者、相關政府部門人員和相關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節 文獻迴顧與實踐進展
一、文獻迴顧
二、實踐進展
第三節 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內容
第四節 研究點選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點選擇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主體特徵分析
第一節 南方集體林區及案例省森林碳匯實踐進展
一、南方集體林區概況
二、浙江省林業概況及森林碳匯實踐進展
三、江西省林業概況及森林碳匯實踐進展
四、福建省林業概況及森林碳匯實踐進展
第二節 森林碳匯供給主體的特徵分析
一、國有林場特徵
二、農戶特徵
三、小結
第三章 杉木碳匯供給研究
第一節 杉木碳匯供給研究:基於國有林場調查數據
一、模型選擇和數據來源
二、杉木成本收益分析
三、杉木碳匯供給麯綫分析
第二節 杉木碳匯供給研究:基於農戶調查數據
一、模型選擇與數據來源
二、杉木成本收益分析
三、杉木碳匯供給麯綫分析及碳匯供給量影響因素分析
第三節 研究結論
一、基於國有林場研究
二、基於農戶研究
第四章 馬尾鬆碳匯供給研究
第一節 模型選擇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選擇
二、數據來源
第二節 馬尾鬆成本收益分析
第三節 馬尾鬆碳匯供給麯綫分析
一、林地期望值與最優輪伐期變化
二、馬尾鬆碳匯供給麯綫分析
第四節 馬尾鬆碳匯供給量影響因素分析
一、利率
二、木材價格
三、勞動力價格
第五章 毛竹碳匯供給研究
第一節 模型選擇和數據來源
一、毛竹碳匯計量模型
二、數據來源
第二節 毛竹成本收益分析
一、毛竹經營成本收益地域差異分析
二、毛竹分類經營成本收益差異分析:以浙江省為例
三、毛竹經營周期成本收益差異分析
第三節 毛竹碳匯供給麯綫分析
一、不同省份毛竹碳匯供給差異分析
二、毛竹不同經營類型碳匯供給差異分析
第四節 毛竹碳匯供給影響因素分析
一、碳匯價格
二、竹材價格
……
第六章 區域水平代錶性樹種碳匯供給潛力分析
第七章 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八章 促進森林碳匯供給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各國麵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通過林業活動增加森林碳匯(減緩碳釋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中國政府已經將通過林業活動增加森林碳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碳排放總量日趨增長的重要時期,發展森林碳匯意義深遠,勢在必行。
從資源基礎與自然條件來看,南方集體林區的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巨大,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的重點實施區域。但是南方集體林區碳匯供給潛力到底如何?不同樹種、不同區域是否存在差異?尤其是在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後,隨著農戶經營自主權的擴大,其經營目標是否與政府增加碳匯的目標兼容及需要提供何種激勵等問題急需實證研究。
本書以南方集體林區的浙江、江西、福建3省作為研究範圍,選擇杉木、馬尾鬆、毛竹3個代錶性樹種為研究對象,圍繞“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及政策工具”主綫逐層展開,探討瞭南方集體林區開展森林碳匯的背景、現狀、供給潛力、影響因素及政策。全書共8章,各章的研究內容與結論如下。
第一章係統梳理和分析瞭國際碳匯市場的形成、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國內森林碳匯市場、交易相關研究與碳匯實踐狀況,論述瞭研究目標、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闡述瞭南方集體林區概況,以及浙江、江西、福建3省林業及森林碳匯實踐進展,並且對森林碳匯主要供給主體(農戶、國有林場)的特徵進行瞭分析。
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瞭杉木、馬尾鬆、毛竹3個代錶性樹種的碳匯供給情況。通過對Faustmann-Hartman模型的適應性改進構建齣3個代錶性樹種的碳匯.木材復閤經營決策模型,從而獲得3個代錶性樹種的林分碳匯供給麯綫。主要結論是:①比較瞭3省林場和農戶杉木碳匯供給情況。結果顯示無論何種林地條件,在相同的情況下(碳匯價格、利率等),林場經營的杉木單位麵積碳匯供給量高於農戶。從總的情況看,隨著碳匯價格的增加,杉木碳匯供給量呈上升趨勢;隨著利率和木材價格的變化,優等林地的碳匯供給量變化不顯著,中等和劣等林地的變化較顯著。②隨著碳匯價格上升,3省馬尾鬆單位麵積年均碳匯供給量基本保持穩定,僅在20元/t時有所提升;隨著利率增加,馬尾鬆單位麵積年均碳匯供給量平均降低47.73%;隨著木材價格上升(從-40%到40%),馬尾鬆單位麵積年均碳匯供給量平均降低11.82%。③在經營周期為60年的假設下,3省毛竹單位麵積年均碳匯供給量平均為4.49t/(hm2.年),毛竹林不同經營類型單位麵積年均碳匯供給量平均為3.98t/(hm2.年)。以浙江省為例,隨著碳匯價格上升(從0元到800元),毛竹單位麵積碳匯供給量增長10%;隨著竹材價格上升(從-50%到80%),毛竹單位麵積碳匯供給量增長87%;隨著利率提高(從2%到8%),毛竹單位麵積碳匯供給量降低77%。
第六章分析瞭區域水平下代錶性樹種的碳匯供給潛力。基於現有種植麵積、土地利用變化及適宜土地3種情景,分彆分析瞭3個代錶性樹種的區域水平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結果錶明增加森林碳匯收入將明顯增加林地價值,隨著碳匯價格的提高,輪伐期呈現延長趨勢,而林地價值的增加將存在其他土地轉化為林地的可能性,但不同樹種的結果有差異。從不同樹種碳匯供給總潛力比較來看,無論何種情景,毛竹供給潛力>杉木供給潛力>馬尾鬆供給潛力。
第七章分析瞭影響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的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利率、木材/竹材價格)、自然因素(立地條件、樹種)、社會因素(社會需求、主體認知意願)和製度因素(碳匯産權、碳匯補貼和碳稅)等。①從經濟因素來看,在優等、中等、劣等3種不同立地條件下,利率水平越高,杉木、馬尾鬆兩個樹種的輪伐期越短,碳匯供給量越低;毛竹經營收益會降低,一定程度下農戶會放棄毛竹的經營,減少碳匯供給。杉木、馬尾鬆的輪伐期和碳匯供給量均隨著木材價格的上漲呈現縮短和降低的趨勢。而毛竹價格越低,農戶經營毛竹的收益越少,也會導緻碳匯供給量減少。②從自然因素來看,立地條件越好,撫育和采伐勞動力、肥料及運輸價格等營林成本就越低,碳匯供給量越高,即隨著立地等級提高,碳匯供給量會增加。對樹種而言,相比於杉木和馬尾鬆2個主要用材樹種,毛竹生物量中等,但生長較快,年均碳匯供給量較高,是南方集體林區主要的適宜碳匯營林樹種。⑨從社會因素來看,國際和國內壓力導緻的需求,CDM機製及自願市場産生的需求等社會減排需求的日益增長,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森林碳匯供給。同時,森林經營主體如農戶參與意願也會影響森林碳匯供給,林地質量、營林培訓次數和地區差異等顯著影響農戶參與森林碳匯的意願。④從製度因素來看,碳匯産權界定、轉移、收益權的分配及碳匯産權保護等製度的建立,將極大地促進碳匯供給;碳匯補貼和碳稅政策的實施也將促進森林碳匯供給增加。
第八章提齣瞭促進森林碳匯供給的政策建議。主要有:完善有利於森林固碳增匯的法律法規;創設基於明晰産權的森林碳匯交易製度;強化基於森林碳匯供給的科技政策;完善有利於碳匯造林和經營的資金政策;促進森林碳匯供給的風險保障政策。
《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及政策工具》 引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麵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而森林在減緩氣候變化、吸收二氧化碳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碳匯,即森林通過光閤作用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其森林碳匯的潛力與利用方式對於實現國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中國南方地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中集體林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集體林區森林碳匯的供給潛力如何,又該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工具來激發和提升這一潛力,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的供給潛力,並在此基礎上,係統梳理和分析現有及潛在的政策工具,以期為提升集體林區森林碳匯能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本書的研究對象聚焦於中國南方集體林區,這一定位不僅因為該區域森林資源的豐富性,更在於集體林權主體多樣、經營管理模式復雜,其碳匯潛力釋放麵臨著獨特的挑戰和機遇。 第一章: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的森林生態係統與碳匯基礎 本章將首先勾勒齣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的自然地理概況,包括氣候特徵、土壤條件、主要森林類型(如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及其分布格局。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生態係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重點闡釋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即通過光閤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以生物量(樹乾、枝葉、根係)和土壤有機質的形式儲存起來,形成森林碳匯。 我們將詳細介紹森林碳匯的組成部分,包括生物量碳(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碳。針對南方集體林區的特點,分析不同森林類型、不同年齡結構、不同經營管理狀況下,其固碳能力和儲碳量的差異。研究將援引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量化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的理論基礎和現狀水平。同時,本章還將審視南方集體林區當前麵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如森林退化、病蟲害、火災風險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森林的碳匯能力。 第二章: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評估方法與現狀分析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科學、準確地評估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的供給潛力。我們將梳理和介紹現有主流的森林碳匯評估方法,包括基於遙感和GIS技術的空間分析方法、基於模型模擬的固碳量估算方法(如生物量擴展因子法、過程模型法等),以及實地調查與采樣分析相結閤的實測方法。 在此基礎上,本章將結閤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的具體情況,闡述評估其碳匯潛力的關鍵指標和影響因素,例如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平均年生長量、森林健康狀況、森林經營強度、土地利用變化等。我們將分析不同因素對碳匯潛力的貢獻程度。 隨後,本章將呈現基於現有數據和研究成果,對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整體及區域性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量化評估結果。研究將探討其潛力釋放的空間異質性,識彆碳匯潛力較高的地區和森林類型。同時,本章還將深入分析當前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所麵臨的製約因素,例如産權不清晰、經營者積極性不高、技術推廣不足、資金投入缺乏等,為後續政策工具的設計提供現實依據。 第三章:激發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的政策工具體係構建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將圍繞如何構建一個係統、有效的政策工具體係來激發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展開。我們將對現有與森林碳匯相關的政策工具進行梳理與分類,主要包括: 市場機製類工具: 森林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 深入分析在南方集體林區開展森林碳匯項目的可行性,包括項目設計、監測、報告與核查(MRV)體係的建立。探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TS)和自願碳市場在南方集體林區碳匯交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激勵林農參與。 生態補償機製: 研究基於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包括碳匯功能)的補償政策,如何設計閤理的補償標準、資金來源和發放機製,以補償集體林區為碳匯供給所付齣的成本,提高林農的參與意願。 綠色金融工具: 探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森林保險等金融産品如何支持集體林區的可持續經營和碳匯提升。 管理與製度類工具: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分析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如何進一步明晰産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為集體林區的碳匯供給提供製度保障。 森林經營管理政策: 探討優化森林經營方案,推廣科學的造林、撫育、采伐等經營措施,以提高森林的生長量和固碳能力。例如,推廣碳匯林經營模式。 技術推廣與服務體係: 分析如何建立健全森林碳匯技術推廣體係,包括優良種質資源的選育推廣、先進的造林育林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森林健康監測技術等。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 探討建立透明的信息公開平颱,鼓勵社會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到集體林區森林碳匯的監督和支持中來。 法律與標準類工具: 森林碳匯相關法律法規完善: 研究製定和完善與森林碳匯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為碳匯項目的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技術標準與方法學: 探討建立適用於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的森林碳匯監測、報告和核查(MRV)技術標準和方法學,確保碳匯計量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信度。 第四章: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釋放的路徑與模式 本章將基於前幾章的分析,提齣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模式,以期在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有效地釋放森林碳匯供給潛力。 創新集體林區森林碳匯項目開發模式: 探索適閤集體林區特點的碳匯項目開發模式,例如,以林農閤作社、林業大戶為載體,通過集中管理、統一核算的方式開發碳匯項目。研究如何降低項目開發成本,提高項目成功率。 構建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機製: 強調碳匯收益在集體、林農、項目開發方之間的閤理分配,確保林農能夠從碳匯供給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從而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 推動科學經營與精細化管理: 倡導基於碳匯潛力的森林經營理念,推廣科學的造林、撫育、采伐技術,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和固碳穩定性。例如,推廣碳匯優先的森林撫育模式。 加強能力建設與技術培訓: 針對集體林區的林農和基層林業技術人員,開展關於森林碳匯知識、項目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麵的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和參與能力。 強化部門協同與政策聯動: 強調林業、環保、財政、金融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配閤,形成政策閤力,共同推動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釋放。例如,將碳匯提升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 探索碳匯“在地化”發展模式: 結閤南方集體林區特色,研究如何將碳匯開發與鄉村振興、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産業相結閤,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第五章:案例分析與政策效果評估 為瞭更好地驗證和說明本書提齣的理論與方法,本章將選取中國南方部分具有代錶性的集體林區(例如,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不同類型集體林區)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將涵蓋: 典型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的現狀與特點: 對選取的案例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其森林資源稟賦、經營狀況、碳匯潛力現狀。 現有政策工具在集體林區實施的效果評估: 重點關注森林碳匯項目、生態補償、林權製度改革等政策在案例區的實施情況,分析其帶來的積極影響與存在的問題。 成功經驗與典型模式的提煉: 總結案例區在激發森林碳匯供給潛力方麵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藉鑒。 政策執行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障礙: 深入分析案例區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睏難,例如,市場機製不完善、農民接受度不高、技術支持不足等。 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書將能夠更具體地評估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識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並為未來的政策製定和優化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議。 結論與建議 本書最後將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重申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重要性,以及發揮其作用的關鍵意義。在此基礎上,本書將提齣一係列綜閤性的政策建議,涵蓋政策層麵的優化、市場機製的完善、技術支撐的加強、能力建設的推進以及國際閤作的展望等。 這些建議將是基於本書前麵各章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旨在為國傢和地方政府、林業管理部門、集體林權所有者、項目開發商以及其他相關利益方提供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共同推動中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碳匯供給潛力的充分釋放,為實現國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構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強調實踐應用,旨在為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