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繁荣: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 [Thrive: The Power of 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

隐性繁荣: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 [Thrive: The Power of 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理查德·莱亚德 等 著,曹理达 译
图书标签: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 社会发展
  • 心理动力学
  • 证据为基础
  • 繁荣
  • 个人成长
  • 心理健康
  • 社会心理学
  • 影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7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575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rive: The Power of 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我们揭开这个时代严重的不公正议题--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足

联合国倡导以"国民幸福指数"来代替"国内生产总值"。 21世纪社会繁荣的基石,不再单纯指向国民生产力,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国民的内心世界。


内容简介

  “如果你的身体病了,你会及时去医院治疗;但如果你的心病了,你会去治疗吗?”现如今,社会竞争如此之激烈,我们所承受的心理问题、精神压力有时远甚于身体疾病,这一点在职场人士之中尤为明显。我们可能会因为心理问题而无法发挥自己全部的才智,因为精神压力而寝食难安,甚至落得在职场中饱受歧视的境地。试想,如果人们能够保持尽可能健康的心智,那么将会对自身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有多么大的促进作用。本书逻辑架构清晰,从心理问题的本质和层级出发,进而描述该问题所造成的外显行为,再进一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就像一本操作手册,使读者可以有迹可循地进行自我认识及治疗。

作者简介

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

英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顾问团成员,工党"终身贵族",被授予爵士称号。莱亚德是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提出并推动政府践行"幸福无疑是社会值得努力的目标"这一理念。


戴维o克拉克(David M. Clark)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临床心理学教授、Maudsley医院焦虑障碍和创伤中心主任。他也是英国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会员,美国认知治疗研究院杰出的创始会员,曾任英国行为和认知治疗协会与国际认知治疗协会主席等职。

克拉克是美国心理学会公认的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领域的专家。由于其在焦虑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方面的杰出贡献多次获得英国和美国心理学界的荣誉和奖励。


精彩书评

在本书作者的游说下,英国政府推行了具有标志意义的"提高心理治疗可及性"(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项目。这个项目可以称为"举世瞩目"。

--《自然》杂志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我们都知道精神疾病造成的毁灭性的后果。的确,不幸福在按历史标准如此富裕的社会普遍存在,没能应对精神疾病是原因之一。如果有关这些疗法有效性的说法属实,那么我们没有提供这些疗法,不仅仅是一种犯罪,更是大错特错了。我们绝不能让陈旧的偏见阻止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

-- 新浪财经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问题
第一章 问题所在/2
多少人在经受痛苦/4
他们会求助吗/6
他们能够被有效地治疗吗/6
这些治疗贵吗/9
早期干预/10
现在是更好的社会吗/11
第二章 什么是心理疾病/13
焦虑/16
抑郁/18
精神分裂症/24
人格障碍/25
酗酒和毒品成瘾/25
问题儿童/26
心理和身体的痛苦/28
第三章 多少人在承受痛苦/31
情况在恶化吗/33
心理疾病的负担/34
自杀/36
第四章 他们得到帮助了吗/40
治疗不足的丑闻/40
配给不足/42
污名/44
英雄们/46
第五章 心理疾病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50
痛苦/51
疾病和死亡/53
不能工作/57
更低的收入和更差的考试成绩/59
混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59
生命周期/61
第六章 经济损失/65
就业人口减少,依赖福利人口增加/65
更多犯罪/66
更多的医疗支出/67
心理疾病治疗/69
第七章 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72
我们的基因/73
基因和经历如何相互作用/76
我们的个人经历/80
童年/81
成年生活事件/82
身体疾病/83
工作/83
社会阶层和收入/84
统计学的教训/86
什么让心理疾病持续存在/88
社会状况/89
健康不平等/90
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做什么
第八章 心理疗法有用吗/94
科学路径/95
药物/97
认知行为疗法/99
临床有效性/103
疗法还是治疗师/103
第九章 心理疗法如何发展起来/107
行为疗法革命/108
贝克和认知疗法/109
认知行为疗法/111
恐惧症/111
监测我的心脏 /117
CBT的分类/118
社交恐惧症/118
结论/122
第十章 哪种疗法对谁有效/124
抑郁症/125
加速痊愈/126
减少抑郁复发的风险/129
焦虑症/130
饮食失调/134
结合疗法和药物/135
实施疗法的新路径/135
低强度治疗和阶梯式护理/137
精神分裂症/138
人格障碍/140
酗酒和药物成瘾/141
患者的选择/143
接受正确培训的治疗师/144
第十一章 我们负担得起更多的治疗吗/146
节省社会福利开支/147
节省身体疾病花费/150
一些例子/151
节省的总开支/153
生活质量/155
第十二章 提高心理疗法可及性/157
IAPT的故事/158
患者的改善/162
IAPT模式/165
对IAPT的批评/169
下一步是什么/171
第十三章 如何帮助青少年患者/175
焦虑症和抑郁症/176
行为障碍/177
适用于年轻人的IAPT/180
第十四章 我们能够预防心理疾病吗/183
早期干预/184
社会情感学习/186
一项实验/189
心理弹性/189
内观/190
学校纪律/192
结论/193
第十五章 更好的文化能够起作用吗/196
目标是什么/197
父母/198
学校/199
企业/200
媒体和广告/201
政府/202
精神运动/205
第十六章 结束这痛苦/208
平等尊重/210
预防/212
剥夺的新定义/214
附录列表/215
注释/216

前言/序言

  我们是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经济学家,另一位是临床心理学家。我们相识于10年前,之后迅速地开始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不公正议题—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足。如果人们患有身体疾病,大多能够得到治疗,但是如果患有心理疾病,尽管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心理疗法,人们通常却得不到治疗。
  因此,我们二人一直在游说英国政府,改变上述情况。最终,英国政府推行了具有标志意义的“提高心理治疗可及性”(ImprovingAccesstoPsychologicalTherapies)项目。从一开始,我们二人就成为项目顾问。尽管项目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它已经改变了几百万名心理疾病患者的生活。《自然》杂志用了“举世瞩目”1来形容这个项目,全球很多国家都已开始从该项目中获得指导。
  这本书的内容基于作者的经验,我们一直在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有建设性的政策制定提供范例。同时,很多人都在为推动实证心理疗法的普及而不断付出,这本书也是他们努力的间接产物。
  本书阐释了心理疾病不能得到充分治疗的原因和严重性、应对行动的案例,以及解决方案的框架。心理疾病患者应该和身体疾病患者一样,享受可供选择的疗法。心理疾病患者的权利在道德上是正当的,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50年中,很多社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们没能够找出人们痛苦的内在心理源头,很多悲剧仍在继续上演。这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理查德·莱亚德和戴维·克拉克2013年12月


隐性繁荣: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 引言:社会繁荣的深层密码 当我们审视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往往会将目光聚焦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政策制度的完善,或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些宏观层面的指标固然重要,它们如同大厦的钢筋水泥,构筑起社会运转的骨架。然而,是什么让这栋大厦真正稳固、人性化,并能让居住其中的个体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又是什么驱动着群体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向上,而非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隐性繁荣: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将引领我们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却深刻影响着社会走向的心理学力量。 本书并非对既有社会发展理论的简单复述,也不是对经济或政治模式的评判。相反,它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内在机制”——人类的心理动力。这些动力,从个体的心智模式到群体的情感连接,从对意义的追寻到对公平的感知,它们如同一股股暗流,悄无声息地塑造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乃至最终的发展轨迹。作者认为,理解并激活这些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是实现真正、可持续、且富有韧性的社会繁荣的关键。 第一部分:个体的心智基石——幸福感的内在源泉 社会的繁荣,归根结底是构成社会的个体的繁荣。而个体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富足,更在于内心的充盈与幸福感。本书将首先聚焦于个体层面的心理动力,探究是什么构成了个人幸福感的坚实基础,以及这些内在因素如何影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意义感与目标导向:超越功利的生活动力。 在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常常被短期的利益和即时满足所驱使。然而,研究表明,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以及清晰、长远的目标,是支撑个体长期幸福感和韧性的重要支柱。本书将深入探讨“意义感”是如何产生的,它如何超越物质回报,成为驱动个体投入、克服挑战的内在动力。我们将审视那些伟大的社会变革者、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往往并非仅仅为了个人财富,而是被更宏大的目标所驱动。同时,也会分析当个体丧失意义感时,社会可能面临的空虚、焦虑和行为失范等问题。 掌控感与自我效能: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资源。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个体需要拥有“我能行”的信念。掌控感,即认为自己能够对生活和环境施加影响的信念,是抵御压力、积极行动的关键。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本书将阐述如何培养个体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例如通过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尝试、积极反馈以及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当个体普遍拥有较高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时,社会将展现出更强的创新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的韧性。 感恩与利他:连接个体的情感纽带。 幸福并非完全是单向的索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其中感恩和利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感恩之心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并促进积极的社会互动。利他行为,即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不仅能为社会带来益处,更能为个体带来深度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教育、家庭和社区层面培养感恩和利他的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如何转化为社会中的信任、合作和互助,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社会。 心智模式的塑造:成长型思维与积极认知。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智模式。本书将重点介绍“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发展,而非固定不变。这种思维模式使个体更愿意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实现更大的成就。相反,“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导致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新事物的排斥。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和社会氛围来推广成长型思维,以及它如何促进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学习和进步。 第二部分:群体的情感共振——凝聚社会的心理动能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协作与共识。本书将进一步深入到群体层面,解析那些能够将个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社会动能的心理机制。 归属感与认同感:连接个体的情感网络。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归属感的需求根植于我们的基因。当个体感受到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份子,并对该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会更愿意为群体付出,也更能从群体中获得支持和安全感。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历史叙事、文化活动和包容性的社会政策。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可能导致个体的疏离、社会的分裂和极端主义的滋生。 信任与互惠:社会合作的基石。 信任是社会交往和合作的润滑剂。当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水平时,交易成本会降低,合作会更加顺畅,社会创新也会更加活跃。互惠原则,即“你帮我,我帮你”的心理倾向,是建立和维系信任的重要机制。本书将分析影响社会信任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通过透明的制度、公平的规则和持续的社会互动来培育和增强信任。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其发展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将显著高于低信任度的社会。 公平感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心理锚。 对公平和公正的感知,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体满意度的关键。当人们认为社会分配、机会获取以及决策过程是公平的,他们就更愿意遵守规则,支持现有秩序。反之,感知到的不公可能导致不满、怨恨,甚至引发冲突。本书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公平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法律体系中融入心理学视角,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平感。 情绪传染与社会模仿:群体行为的潜在力量。 群体中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而社会模仿则是人们学习和采纳他人行为的普遍倾向。这些心理现象,既可以成为传播积极力量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负面情绪和不理性行为的放大器。本书将分析情绪传染和社会模仿的心理机制,并探讨如何引导这些力量,例如通过倡导榜样、推广积极的叙事、以及利用媒体的力量来传递正能量。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心理维度——优化发展环境的策略 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动力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深刻地受到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影响。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心理动力,并提出基于心理学洞察的社会发展策略。 教育与学习的心理学:培养未来公民的心智。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智模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过程。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体系,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教学方法、鼓励探索的氛围以及关注个体差异,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心理发展的教育体系,是社会持续繁荣的根本保障。 工作场所的心理学:激发个体潜能,促进组织效能。 工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作场所的心理环境对个体的幸福感、敬业度和生产力有着直接影响。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积极的工作场所文化,例如通过提供发展机会、认可贡献、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来提升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幸福感。同时,也将分析领导力中的心理学要素,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激发团队潜能。 社区的心理学:构建连接与支持的社会细胞。 社区是连接个体与宏观社会的桥梁。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能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更宜人的公共空间、鼓励社区参与、支持互助组织以及促进跨代际交流,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韧性。 科技与媒体的心理学:驾驭信息时代的双刃剑。 科技和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书将分析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科技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集体情绪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利用科技和媒体来传播积极信息、促进理性讨论、以及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同时,也会警示过度依赖科技、信息茧房等潜在的负面效应。 结论:通往真正繁荣之路 《隐性繁荣: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并非一套僵化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种全新的观察社会、理解发展的视角。它邀请我们跳出对物质指标的过度迷恋,去倾听那些沉默的心理动力,去感受那些在群体中涌动的能量。作者坚信,只有深入理解并积极引导这些被遗忘的心理学动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种可持续的、有韧性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繁荣,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丰盛。这是一条需要耐心、智慧和共同努力的道路,而本书,正是点亮这条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将其拓展到了社会互动和集体福祉的层面。它并没有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个体的“心态不好”,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制度、文化规范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幸福阈值的。比如,书中对于“信任成本”的讨论,非常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会显得更加“内卷”和彼此提防。这种宏观视角的介入,使得读者在反思自身的同时,也能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和政策讨论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只关注表面的数据,而是开始追问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对于那些希望理解当代社会运行逻辑,并试图在其中找到个人立足之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哲学地图。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鸡汤,而是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探讨“繁荣”这个概念的深度。我之前总觉得,个人成就是完全靠努力和机遇堆砌出来的,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理解一直存在盲区。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比如关于“心流”状态的解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过去一直追求宏大的目标,却忽略了微小、持续的积极体验才是支撑长期动力的关键。书中提到的关于环境如何塑造潜意识决策的部分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习惯,意识到我所处的物理和社交环境,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要达成什么”,而是转变为“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存在”。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致富,而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持续、有韧性的内在系统,这才是真正的“隐性繁荣”啊。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其实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成长的书籍太多了,大多都是浅尝辄止。但这本书的扎实程度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大量引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科学到社会学,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分析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社会比较理论”的深入剖析。以往我总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就感到焦虑,这本书却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大脑会本能地进行这种比较,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照群体来有效管理这种负面情绪。它没有提供任何“一键解决”的万灵药,而是要求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结构性调整。这种不煽动、不夸张的叙事风格,反而更具说服力,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堂高水平的专业讲座,而非听取廉价的建议。读完后,我感觉内心深处那种无名的躁动和不安似乎被一种清醒的认识所取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反而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心理治疗师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对话。作者在探讨人类的内在动机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同理心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的价值”的重新定义。在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现代社会,我们被教育要规避风险、追求完美,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那些看似绕远的、充满挫折的学习路径,才是构建深层适应性和创造力的基石。我立刻联想到了我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那些绕不开的弯路,原来它们并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心理资本的隐性积累。这种“延迟满足”的哲学,通过科学的佐证变得无比有力,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它让我有勇气去面对那些长期项目,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战性”的,它要求你投入大量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复杂概念和模型,绝非那种读完可以立刻在朋友圈转发金句的休闲读物。但正因为这种深度和密度,它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意义感”构建时所采取的路径,它没有采用宗教或虚无主义的极端解释,而是提供了一个务实的操作指南——通过“目的性”的投入来锚定自我价值。书中对“习惯的惰性”与“改变的摩擦力”之间的平衡术的描绘,非常贴合现实生活中的挣扎。我不再觉得自己的拖延是道德上的缺陷,而是可以被理解和系统性解决的心理阻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沉稳而有力,像一位不怒自威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拆解自己构建的认知迷宫,最终指向一个更真实、更具可持续性的自我。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

读了之后觉得是写了心理疾病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

读了之后觉得是写了心理疾病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

这本书只是科普的书籍,并不实用,只是让人了解一下这个心理动力学而已,建议想解决一些问题的同志们还是别购买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