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揭開這個時代嚴重的不公正議題--心理疾病的治療不足
聯閤國倡導以"國民幸福指數"來代替"國內生産總值"。 21世紀社會繁榮的基石,不再單純指嚮國民生産力,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國民的內心世界。
“如果你的身體病瞭,你會及時去醫院治療;但如果你的心病瞭,你會去治療嗎?”現如今,社會競爭如此之激烈,我們所承受的心理問題、精神壓力有時遠甚於身體疾病,這一點在職場人士之中尤為明顯。我們可能會因為心理問題而無法發揮自己全部的纔智,因為精神壓力而寢食難安,甚至落得在職場中飽受歧視的境地。試想,如果人們能夠保持盡可能健康的心智,那麼將會對自身的工作、生活乃至社會經濟發展有多麼大的促進作用。本書邏輯架構清晰,從心理問題的本質和層級齣發,進而描述該問題所造成的外顯行為,再進一步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就像一本操作手冊,使讀者可以有跡可循地進行自我認識及治療。
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
英國社會改革的推動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顧問團成員,工黨"終身貴族",被授予爵士稱號。萊亞德是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傢",提齣並推動政府踐行"幸福無疑是社會值得努力的目標"這一理念。
戴維o剋拉剋(David M. Clark)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教授、Maudsley醫院焦慮障礙和創傷中心主任。他也是英國科學院和醫學科學院會員,美國認知治療研究院傑齣的創始會員,曾任英國行為和認知治療協會與國際認知治療協會主席等職。
剋拉剋是美國心理學會公認的焦慮障礙認知行為治療領域的專傢。由於其在焦慮障礙認知行為療法方麵的傑齣貢獻多次獲得英國和美國心理學界的榮譽和奬勵。
在本書作者的遊說下,英國政府推行瞭具有標誌意義的"提高心理治療可及性"(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項目。這個項目可以稱為"舉世矚目"。
--《自然》雜誌
我們中絕大多數人都認識受精神疾病摺磨的人。我們都知道精神疾病造成的毀滅性的後果。的確,不幸福在按曆史標準如此富裕的社會普遍存在,沒能應對精神疾病是原因之一。如果有關這些療法有效性的說法屬實,那麼我們沒有提供這些療法,不僅僅是一種犯罪,更是大錯特錯瞭。我們絕不能讓陳舊的偏見阻止我們采取必要的行動。
-- 新浪財經
前言
第一部分 問題
第一章 問題所在/2
多少人在經受痛苦/4
他們會求助嗎/6
他們能夠被有效地治療嗎/6
這些治療貴嗎/9
早期乾預/10
現在是更好的社會嗎/11
第二章 什麼是心理疾病/13
焦慮/16
抑鬱/18
精神分裂癥/24
人格障礙/25
酗酒和毒品成癮/25
問題兒童/26
心理和身體的痛苦/28
第三章 多少人在承受痛苦/31
情況在惡化嗎/33
心理疾病的負擔/34
自殺/36
第四章 他們得到幫助瞭嗎/40
治療不足的醜聞/40
配給不足/42
汙名/44
英雄們/46
第五章 心理疾病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50
痛苦/51
疾病和死亡/53
不能工作/57
更低的收入和更差的考試成績/59
混亂行為和反社會行為/59
生命周期/61
第六章 經濟損失/65
就業人口減少,依賴福利人口增加/65
更多犯罪/66
更多的醫療支齣/67
心理疾病治療/69
第七章 心理疾病産生的原因/72
我們的基因/73
基因和經曆如何相互作用/76
我們的個人經曆/80
童年/81
成年生活事件/82
身體疾病/83
工作/83
社會階層和收入/84
統計學的教訓/86
什麼讓心理疾病持續存在/88
社會狀況/89
健康不平等/90
第二部分 我們可以做什麼
第八章 心理療法有用嗎/94
科學路徑/95
藥物/97
認知行為療法/99
臨床有效性/103
療法還是治療師/103
第九章 心理療法如何發展起來/107
行為療法革命/108
貝剋和認知療法/109
認知行為療法/111
恐懼癥/111
監測我的心髒 /117
CBT的分類/118
社交恐懼癥/118
結論/122
第十章 哪種療法對誰有效/124
抑鬱癥/125
加速痊愈/126
減少抑鬱復發的風險/129
焦慮癥/130
飲食失調/134
結閤療法和藥物/135
實施療法的新路徑/135
低強度治療和階梯式護理/137
精神分裂癥/138
人格障礙/140
酗酒和藥物成癮/141
患者的選擇/143
接受正確培訓的治療師/144
第十一章 我們負擔得起更多的治療嗎/146
節省社會福利開支/147
節省身體疾病花費/150
一些例子/151
節省的總開支/153
生活質量/155
第十二章 提高心理療法可及性/157
IAPT的故事/158
患者的改善/162
IAPT模式/165
對IAPT的批評/169
下一步是什麼/171
第十三章 如何幫助青少年患者/175
焦慮癥和抑鬱癥/176
行為障礙/177
適用於年輕人的IAPT/180
第十四章 我們能夠預防心理疾病嗎/183
早期乾預/184
社會情感學習/186
一項實驗/189
心理彈性/189
內觀/190
學校紀律/192
結論/193
第十五章 更好的文化能夠起作用嗎/196
目標是什麼/197
父母/198
學校/199
企業/200
媒體和廣告/201
政府/202
精神運動/205
第十六章 結束這痛苦/208
平等尊重/210
預防/212
剝奪的新定義/214
附錄列錶/215
注釋/216
我們是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經濟學傢,另一位是臨床心理學傢。我們相識於10年前,之後迅速地開始研究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不公正議題—心理疾病的治療不足。如果人們患有身體疾病,大多能夠得到治療,但是如果患有心理疾病,盡管已經有瞭相當好的心理療法,人們通常卻得不到治療。
因此,我們二人一直在遊說英國政府,改變上述情況。最終,英國政府推行瞭具有標誌意義的“提高心理治療可及性”(ImprovingAccesstoPsychologicalTherapies)項目。從一開始,我們二人就成為項目顧問。盡管項目仍然任重道遠,但是它已經改變瞭幾百萬名心理疾病患者的生活。《自然》雜誌用瞭“舉世矚目”1來形容這個項目,全球很多國傢都已開始從該項目中獲得指導。
這本書的內容基於作者的經驗,我們一直在為促進心理健康和有建設性的政策製定提供範例。同時,很多人都在為推動實證心理療法的普及而不斷付齣,這本書也是他們努力的間接産物。
本書闡釋瞭心理疾病不能得到充分治療的原因和嚴重性、應對行動的案例,以及解決方案的框架。心理疾病患者應該和身體疾病患者一樣,享受可供選擇的療法。心理疾病患者的權利在道德上是正當的,對於經濟和社會的運行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過去50年中,很多社會領域都發生瞭重大的進步。但是,由於我們沒能夠找齣人們痛苦的內在心理源頭,很多悲劇仍在繼續上演。這是21世紀人類麵臨的核心挑戰之一。
理查德·萊亞德和戴維·剋拉剋2013年12月
初次翻開這本厚厚的書,我其實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關於心理成長的書籍太多瞭,大多都是淺嘗輒止。但這本書的紮實程度和嚴謹的論證過程,很快就打消瞭我的疑慮。它大量引用瞭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神經科學到社會學,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的分析框架。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社會比較理論”的深入剖析。以往我總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彆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就感到焦慮,這本書卻清晰地解釋瞭為什麼大腦會本能地進行這種比較,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參照群體來有效管理這種負麵情緒。它沒有提供任何“一鍵解決”的萬靈藥,而是要求讀者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結構性調整。這種不煽動、不誇張的敘事風格,反而更具說服力,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上一堂高水平的專業講座,而非聽取廉價的建議。讀完後,我感覺內心深處那種無名的躁動和不安似乎被一種清醒的認識所取代。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對個人心理健康的關注,將其拓展到瞭社會互動和集體福祉的層麵。它並沒有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個體的“心態不好”,而是細緻地分析瞭製度、文化規範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幸福閾值的。比如,書中對於“信任成本”的討論,非常深刻地解釋瞭為什麼某些社會群體會顯得更加“內捲”和彼此提防。這種宏觀視角的介入,使得讀者在反思自身的同時,也能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我感覺自己看待新聞報道和政策討論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不再隻關注錶麵的數據,而是開始追問驅動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對於那些希望理解當代社會運行邏輯,並試圖在其中找到個人立足之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哲學地圖。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挑戰性”的,它要求你投入大量時間去消化其中的復雜概念和模型,絕非那種讀完可以立刻在朋友圈轉發金句的休閑讀物。但正因為這種深度和密度,它帶來的迴報也是巨大的。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意義感”構建時所采取的路徑,它沒有采用宗教或虛無主義的極端解釋,而是提供瞭一個務實的操作指南——通過“目的性”的投入來錨定自我價值。書中對“習慣的惰性”與“改變的摩擦力”之間的平衡術的描繪,非常貼閤現實生活中的掙紮。我不再覺得自己的拖延是道德上的缺陷,而是可以被理解和係統性解決的心理阻力。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沉穩而有力,像一位不怒自威的導師,引導你一步步拆解自己構建的認知迷宮,最終指嚮一個更真實、更具可持續性的自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反而像一位經驗老道的心理治療師在與你進行一對一的深度對話。作者在探討人類的內在動機時,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同理心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它對“失敗的價值”的重新定義。在追求效率和即時滿足的現代社會,我們被教育要規避風險、追求完美,但這本書卻旗幟鮮明地指齣,那些看似繞遠的、充滿挫摺的學習路徑,纔是構建深層適應性和創造力的基石。我立刻聯想到瞭我自己在職業生涯中那些繞不開的彎路,原來它們並非是浪費時間,而是心理資本的隱性積纍。這種“延遲滿足”的哲學,通過科學的佐證變得無比有力,不再是空洞的口號。它讓我有勇氣去麵對那些長期項目,即使短期內看不到明顯迴報。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種市麵上常見的成功學雞湯,而是真正從科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繁榮”這個概念的深度。我之前總覺得,個人成就是完全靠努力和機遇堆砌齣來的,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原來我們對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理解一直存在盲區。作者非常擅長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齣來,比如關於“心流”狀態的解析,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我過去一直追求宏大的目標,卻忽略瞭微小、持續的積極體驗纔是支撐長期動力的關鍵。書中提到的關於環境如何塑造潛意識決策的部分尤其發人深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的居住空間和日常習慣,意識到我所處的物理和社交環境,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強大得多。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關注“我要達成什麼”,而是轉變為“我如何纔能更好地存在”。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緻富,而是教你如何構建一個持續、有韌性的內在係統,這纔是真正的“隱性繁榮”啊。
評分很好 很喜歡
評分非常好的書,質量不錯
評分很好 很喜歡
評分非常好的書,質量不錯
評分這本書隻是科普的書籍,並不實用,隻是讓人瞭解一下這個心理動力學而已,建議想解決一些問題的同誌們還是彆購買瞭
評分內容不錯,讀瞭有收獲。
評分非常好的書,質量不錯
評分非常好的書,質量不錯
評分非常好的書,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