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2011年5月4日20點23分,吳律師第yi次以微博的方式將帶助理的心得記錄下來,取名《和助理說》。它不是每天工作的日記,而是對心得、故事的記錄。為本書齣版,吳律師精選瞭自己多年來的攝影作品作為微博配圖。本書共收錄327條微博,327張原創圖片(彩色印刷),14篇律師培訓演講稿。
《和助理說》非純粹的故事,更非抽象的心靈雞湯,而是原汁原味的法律執業細節,加上大律師評點、建議或者急於告知助理的寶貴經驗。
也許讀者不能從中獲取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理,看到的隻是某助理的某個舉止、某一句話等某個細節的得失與簡單評點,但正是這種素材真實的小故事與身臨其境的指導老師個性化的評點,使得《和助理說》的樸實有瞭與眾不同的味道。
作者簡介
吳清旺,浙江星韻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一級律師,浙江省攝影傢協會會員,本書插圖作者。主要從事民、商事訴訟、仲裁、企業法律顧問。現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浙江省政法委特邀督查員、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谘詢專傢。曾任浙江省律協第*、二屆民商委主任、第*、二屆金融保險委員會主任。榮獲杭州市“律師行業突齣貢獻奬”與浙江省優秀律師稱號。連續15年為浙江省律師上崗培訓課講授《關注細節,成功律師的法門》。
精彩書評
《和助理說》一書涵蓋一名優秀助理應具備素質的方方麵麵,對現在大多數沒有吃過太多苦、遇到太多挫摺、普遍缺乏社會閱曆的九零後助理來說更是一本成長指導書。也許,年輕的小夥伴們看後會說這些道理我知道,可我想說:“道理人人懂、關鍵在行動。”希望未來的律師們能將清旺律師和你們所說的道理付諸行動,爭取從優秀助理華麗轉身,成為一名優秀律師。
——浙江省律師協會會長 鄭金都
讀完清旺的“和助理說”,不禁讓我有瞭人生就要“守住一牆花開”的感悟。時光匆匆,生命短暫,每個人能不忘初衷、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從平凡到優秀,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大英華公司董事長 喬聰啓
當思想都隻屬於個人時,是不需要文字的。比思想更重要的,是有人聽,聽得懂。吳律師之聰明之處,是先設瞭助手這個聽眾,然後把一段一段傢常文字,簡簡單單地說齣來。讀者變成瞭旁聽人員,閱讀便變成瞭輕鬆的事。
——上市公司通策醫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呂建明
精彩書摘
【助理該如何訓練寫作?】有助理問:你說律師寫作很重要,我們該怎樣訓練呢?我說,第一,凡經辦的案件均寫代理意見,無論法院采納多少,甚至看不看;第二,凡過手的法律服務均留下法律文書;第三,以案帶讀,凡經辦的案件都打破沙鍋問到底,大量閱讀、討論、思考之後立即形成文字;第四,寫原創微博或日記;第五,研討會必交文章。
2012年11月13日16:34
【助理,請留意加班的師父或同事】記得我在上崗培訓時講過一句話:下班後往往可以學到真功夫,但非常不容易。這不,現在已是八點,肚子已經嚴重抗議,但要寫一篇像樣的代理意見十分容易,除瞭將事實情節以及法律關係爛熟於心,還要在安靜的環境下仔細琢磨、整理,將其變為邏輯嚴密的文字。這就需要細細品味瞭。如果助理在場,我會把心得及時告知他/她。吃飯去囉!
2012年6月5日20:09
【入門新人,除瞭工資低,什麼纔是最可怕的?】某實習律師告訴我:自己工資低,給師父白打工。我迴復說:許多同樣境遇的年輕人並不一定這樣想;律所及師父的對錯先不談,除非你改變他,若不能就嘗試改變自己;雖不認為待遇低閤理,但深知最可怕的是成天無所事事,把你晾著;若忙碌著,一定不會白打工。若乾年後當你成為指導老師時,再來看我今天這句話,一定覺得味道不同。
2012年3月15日13:12
【彆人下班,你的機會來瞭】@鄔輝林律師提到:“僅僅權當工作或差事”,真是如此。這樣的情形不少:師父餓著肚子琢磨案子,助理早沒瞭影子,或來敲門說:“我下班瞭。”哪個老師說:“不行,一起來討論案子”。果真這樣,則是助理的幸運,但可能被誤解為不近人情。其實,一年裏探討探討有價值案子的時間並不多。
2012年2月16日22:28
【先有顆做好小事的心吧】普通人遇大事難,遇小事易,有人做細做精做齣道道來,以小搏大。假如你是打字員,接觸法律文書最多,可惜沒整理,沒仔細研讀,機會每天從指縫中溜走。諸如此類的小事每天有很多,尤其是剛入門的新人,哪怕是同所同師門,結果如何?有人,怨氣衝天;有人,欣喜若狂!何故?心不同也。
2011年12月5日 15:34
【拖延的代價】總聽身邊人抱怨辦事拖拉。要知道,凡事都有最佳時間點,有早有遲,但客戶、同事、師父委托之事通常宜早不宜遲,拖拉會付齣代價:懷疑、誤解、不放心、乾脆放棄、沒有第二次、不再信任…… 切記:鮮美的雞湯要趁熱吃,涼瞭就沒味瞭;手頭上事抓緊做,遲做不會變簡單,而是沒瞭效果。
2011年12月3日 18:02
【不缺學到東西的律所,隻缺主動學習的律師】 剛進所的年輕人往往覺得缺機會,考核時也常聽到抱怨沒學到東西,他們通常講的學習往往指接案、齣庭、寫文書,或者說是上培訓班,其實,隻要律所正常營業,學習的機會就無處不在,除瞭人人都看到的耀眼場閤,還要看到身邊不經意的平常事,除瞭工作八小時見到的,還要看到八小時之外的工作。
2011年8月16日 23:54
【助理,留心下班後的機會】今天餓著肚子加班到8點45分,為瞭趕一份標書。由於經常做,也就是資料整理和局部修改,雖然容易,但沒做過的助理未必會,尤其是懂得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最閤適。我不想拖到明天,快下班纔開始,等我完成初稿和框架,周圍早已靜悄悄,如果某助理在,也許順便要他幫忙整理,他也就會瞭。
2011年8月16日 23:16
【接受委托便是責任】代理百萬元案件,手續已辦,庭前對方提起數韆萬萬元反訴,已為反訴準備數日,要求委托人考慮反訴代理費,委托人隻同意標的的萬分之五付費!暈!我告訴助理:金錢除瞭代錶財富,還代錶對他人工作的尊重,委托人不尊重我們的工作,但我們還得堅守執業規範和職業道德,即便委托人拒絕付費。
2011年8月16日 11:42
【有些成功要無動於衷】新人起步,逆嚮而為,做大眾不太願做的事,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終於某一天,這樣的傻帽恰恰就是最聰明的人,傻帽恰恰就是成功的原因,哪怕是不成功,換來的也是無比寶貴的安寜。要知道:心靈的安寜比金子重要萬倍!誰不羨慕嬰兒熟睡的安詳?
2011年8月8日 10:48
【沒有理由不認真寫好法律文書】想想博士教授寫文章,你就沒有理由不認真寫訴狀和代理詞,他們苦思冥想數十天終於熬齣一篇卻沒地方發錶,總算有人相中瞭卻要給點版麵費。反觀律師寫文書,研讀案情趣味性強,立刻在法庭上發錶且對方觀點全掌控成就感強,還能得到客戶及認真法官認可,客戶還付幾十萬!不認真沒良心啊!
2011年6月9日
【旁聽前應該做些什麼?】新人總認為,庭審就是訴訟,同事庭審就想去旁聽。其實,學訴訟僅僅瞭解案情或隻是旁聽,若未全程參與,尤其是案情梳理、策略確定、庭審模擬,甚至接案、庭後總結等環節纔是核心秘笈。單一的旁聽,除瞭熱鬧新鮮、瞭解程序,幾乎沒有實際價值!畢竟,你已不再是純粹瞭解庭審程序的學生。
2015年8月24日 20:50
【搜狗怎麼可以成為依據?】某日,我審核助理法律文書,見“贈予閤同”。我問:規範錶述是“贈予”還是“贈與”?幾分鍾後,他肯定地告訴我:兩種都可以。原來,他輸入拼音後同時跳齣“贈予”與“贈與”。我立馬覺得問題嚴重:法律思維錯誤!律師的依據隻在法律規定,而不在搜狗!當然,閤同法上寫著“贈與閤同”!
2015年8月23日 10:55
【挖掘活的教材】新人進所,麵對真實的糾紛,頓時覺得教材上說的概念原理、司考的答題技巧有點高遠。於是,問我讀什麼書?我說,讀同事經辦的案例,讀身邊法院作齣的判決,讀最高法院源源不斷印刷齣來的司法解釋,讀某局某委齣颱的文件,讀法學院見不到的客戶閤同,讀師父的法律意見書,聽他的執業心得!
2015年7月10日 22:45
前言/序言
拆解復雜性,掌控全局:一份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指南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職場中,如何確保每一次行動都精準、高效,並能帶來最大化的價值?本書並非教你如何成為一名律師,而是提煉瞭頂尖法律專業人士處理復雜事務、進行深度分析和有效溝通的核心思維模型與實戰技巧。它是一本關於結構化思考、前瞻性規劃與強勢執行力的實操手冊,旨在幫助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從項目經理到初創企業創始人,從技術專傢到市場營銷高管——像最精明的法律顧問一樣,係統性地管理工作中的“案件”。 我們深知,職場中的“案件”可能是需要快速決策的危機公關、是需要層層論證的産品迭代方案,或是需要復雜利益平衡的跨部門協作。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專業知識,而在於你如何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思維框架來處理信息、評估風險並清晰地錶達你的立場。 本書將帶領你進入一個深入的、實踐驅動的學習旅程,核心圍繞“構建你的認知框架”(The Architecture of Thought)展開,確保你能夠以一種結構化、可復製的方式應對任何挑戰。 --- 第一部分:構建你的“案捲”——信息收集與事實核查的黃金法則 (The Foundation of Fact) 如同律師在接手一個案件之初必須徹底掌握所有捲宗細節一樣,高效能人士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無懈可擊的事實基礎。本部分重點不在於信息本身,而在於信息過濾、驗證與優先級排序的藝術。 1. 偵查性提問的力量:穿透迷霧,直擊核心 成功的辯護始於正確的提問。我們探討的不是泛泛而談的溝通技巧,而是“穿透式提問法”(Penetrating Inquiry)。這包括: 假設推翻技術 (Assumption Reversal): 係統性地挑戰你和團隊對於現狀的所有基本假設。如果A成立,那麼B是否依然成立?如果不是,核心驅動力是什麼? 溯源與路徑分析 (Root Cause Tracing): 如何通過連續的“為什麼”追溯到問題的真正源頭,而不是僅僅修補錶麵的癥狀。 利益相關者地圖繪製 (Stakeholder Mapping): 精準識彆每一個決策點上的關鍵影響者(KLI)及其潛在動機。我們不猜測他們的想法,而是根據證據推斷他們的行動邏輯。 2. 證據的層級與權重 (Evidence Hierarchy): 在海量數據麵前,如何區分“傳聞”、“推測”、“數據報告”和“無可辯駁的實際結果”?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證據權重評估體係,幫助你在壓力下迅速判斷哪些信息是你可以據此製定策略的“事實依據”,哪些隻能作為背景參考。 3. 零碎信息的結構化整閤:從數據點到敘事鏈 單純的列錶和報告是無力的。法律思維的精髓是將分散的、看似無關的事實編織成一個邏輯嚴密的敘事鏈。我們將教授你如何使用“事實矩陣”(Fact Matrix)和“時間軸重構”(Timeline Reconstruction)工具,將雜亂的數據轉化為支持你結論的清晰證據鏈。 --- 第二部分:構建你的“論點”——結構化分析與風險預判 (The Argument Blueprint) 一旦事實基礎牢固,下一步就是構建一個無懈可擊的分析框架。本部分聚焦於將復雜的商業或運營問題,轉化為清晰、可論證的結構模型。 4. MECE原則的深度應用:分而治之,而非簡單拆解 我們超越瞭教科書式的定義,探討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相互獨立,完全窮盡(MECE)原則進行係統分解。重點在於,如何界定分解的邊界,確保你的分析範疇是完整且無冗餘的,避免“分析癱瘓”。 5. 風險建模與壓力測試 (Stress Testing Your Strategy): 頂尖的法律策略總是預見對手的下一步動作。本書強調“雙嚮辯證法”的應用:在構建你的核心策略(Proposition)的同時,必須同步構建針對該策略的最強反對意見(Counter-Argument)。 情景規劃 (Scenario Planning): 建立“最佳情況”、“基綫情況”和“災難情況”三種模型,並量化每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及影響。 弱點防禦部署 (Defensive Positioning): 在論證的早期階段就植入對潛在弱點的承認和相應的補救措施,從而增強整體論點的可信度和彈性。 6. 邏輯樹與論證橋梁的搭建 (Building the Logical Bridge): 如何確保你的結論不是憑空跳躍齣來的?我們將詳細解析如何使用“邏輯樹”(Logic Tree)來展示每一步推理的有效性,並使用“論證橋梁”(Argument Bridges)來平滑地連接不同的證據塊,確保聽眾或決策者能夠毫不費力地跟隨你的思路。 --- 第三部分:執行與“庭審”——清晰錶達與影響力投射 (Execution and Advocacy) 最好的計劃如果不能清晰、有力地傳達齣去,就毫無價值。本部分專注於將深度的分析轉化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溝通成果,無論是在高層會議、項目匯報還是跨團隊協商中。 7. 結果導嚮的溝通框架 (The Executive Summary First): 職場溝通的黃金法則:永遠從結論開始。我們教授如何提煉核心觀點,構建一個極度精簡的“一句話摘要”,它必須包含你的主張、依據和所需行動。這要求你對自己的論點有極高的掌控力。 8. 敘事的力量:數據與故事的融閤 (The Power of Narrative Integration): 冰冷的數據需要情感的載體纔能産生共鳴。本書探討如何將枯燥的分析結果,嵌入到與聽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故事綫”中。這不是情感操縱,而是將抽象的風險具象化,使決策者能夠“感受”到你所提齣的方案的必要性。 9. 應對質疑的“預演”與臨場反應 (Rehearsal for Resistance): 如同法庭辯論,會議和匯報常常充滿意外的提問和挑戰。我們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質疑預演”流程,讓你在匯報前就準備好針對核心痛點和敏感問題的標準迴復集。這包括如何承認異議、重申核心、並引導迴預定軌道的技巧。 10. 行動方案的精確化:從“建議”到“指令” (From Suggestion to Command): 高效的收尾是確保你的工作能被有效執行的關鍵。我們深入探討如何將一個復雜的分析報告,轉化為一份清晰、可量化、有明確責任人(Who, What, When)的行動路綫圖(Action Blueprint),確保分析的成果能夠無縫地轉化為可執行的業務成果。 --- 本書價值總結: 《拆解復雜性,掌控全局》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SOP(標準操作程序),而是一套適應性極強的思維工具箱。它訓練你的大腦,使其能夠像受過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士一樣,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保持鎮靜、邏輯清晰,並能夠以結構化的方式,係統性地解決你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任何高難度挑戰。掌握這些方法,你將不再是被動地反應問題,而是主動地設計解決方案,成為驅動變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