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欧文·L.,贾尼斯 著
图书标签:
  • 决策学
  • 心理学
  • 群体决策
  • 思维模式
  • 认知偏差
  • 社会心理学
  • 错误决策
  • 风险评估
  • 团队合作
  • 行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538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洞察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决策背后的团队心理过程

通过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交叉研究,洞察决策团队内聚性与是非成败的关联

“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是乔治·奥威尔《1984》“双重思维”(doublethink)概念的现实升级


内容简介

“团体可以产生好的决定,也可以做出差的决定,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团体决策的地方,就难免有决策失误。本书认为,造成团体决策失误的,在众所周知的人类错误根源之外,存在一种非常强大的、由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造成的有缺陷的判断——追求一致的倾向导致过于乐观,缺乏警觉,总是把外部其他团体看作虚弱和不道德的。

以美国外交史为主要事实依据,本书研究内聚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小集团思维,即人数不巨、成员相互熟悉、参与共同决策过程的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作者通过美国历史上五个惨败的决策案例和两个成功的决策过程,分析、总结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八个主要特征、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避免的方法。

作者认为小集团思维的症状包括:对小组实力、道德的高估,对外界相反信息的忽视,对对方领导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对团队一致意见的维护、成员抑制自己和其他成员不同声音的出现,等等。从而造成对于备选方案和目标的不全面调查、对所偏好的选择会带来的风险缺少充分分析、缺少对一开始排除的备选方案进行再评估等集体的缺陷,导致决策失败。

作者进而将“小集团思维”这种由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交叉的研究方法,由政府外交决策推衍至其他决策团体,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为预防小集团思维提供了种种处方,如:让团队每一个成员扮演批评性的角色,不以领导人的先入之见予以暗示和诱导,对同一决策过程设立若干讨论小组,等等。


作者简介

欧文·L. 贾尼斯(Irving L. Janis,1918—1990),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生于纽约州,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7年受聘于耶鲁大学心理学系,1985年退休后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他在普通心理学、危机和压力状态下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特征,以及团队心理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学术荣誉。 在他十余种著作中,根据1972年出版的《小集团思维的牺牲品:对外政策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Victims of Groupthink: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一书,于1982年扩充再版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影响比较大。

贾尼斯曾于1967年获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奖,198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 1991 年度杰出科学家奖。

2002年一项心理学领域的调查显示,在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中,贾尼斯的作品的引用率位居79位。

精彩书评

贾尼斯的书令人振奋,发人深省,对学术界和与政策有关的文献做出了多项重要的贡献。

——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George,美国著名对外政策和政治心理学家)

如果不给小集团思维留一定的空间,任何关于团队决策的研究,都是不完整的……只要谈到政治团队,贾尼斯的理论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显而易见不能忽视的视角。

—— 戴维?P. 霍顿(David P. Houghton,美国政治学家)

贾尼斯是倡导团队决策中过程与结果之间关联性具影响的学者。……贾尼斯的分析在专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被教科书所广泛引用。

——菲利普·E. 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

对于进一步思考这种特殊的过程对团队决策产生影响的其他学者来说,贾尼斯的思想是一个有价值的起点。

——马克?谢弗(,美国政治学家)、斯科特 ·克里奇洛(Scott?Crichlow,美国政治学家)


目录

译丛总序1

译者序

探索决策研究的新思路1

前言1

致谢5

第一编大失败

第一章引言:为什么有这么多误算?3

人无完人3

团体决策之不足4

团体内聚的结果5

与团体规范保持一致6

政治决策的观念7

什么是小集团思维?9

大失败的选择11

小集团思维和大失败之间并不完美的联系13

愚蠢团体的冷酷决定14

第二章猪湾入侵:完美的失败16

“开局不利的冒险”16

顾问团队核心成员的资格18

六个主要的误算21

为什么顾问团队失败了?29

官方的解释32

官方的解释够吗?34

肯尼迪总统顾问们中间的小集团症状37

结论50

第三章卷入朝鲜战争:“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错误的战争”52

杜鲁门总统和谐的顾问团队53

存在缺陷的决策57

被忽略的风险59

对红色中国和苏联的刻板印象62

没有能修正错误认知64

在关键的会议上错失的最后机会66

将怒火撒向集团以外69

规范传递者:“我告诉过我的顾问,我们得针锋相对。”72

团队对领导者的影响:“我的立场和其他所有人是一样的。”74

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第四章回首珍珠港:堡垒何以沉睡?78

“不可能在这里发生”78

从“魔术”中所获得的内部信息80

被误读的战争预兆81

与基梅尔心心相印的顾问团83

嘈杂的警报信号和愿景思维86

共享的自我辩解:为什么不会在这里发生?90

一个传递规范并不有趣的笑话94

有海军军官不接受坚不可摧的迷思96

陆军加强了海军的乐观98

华盛顿进一步加强这种自信98

罗斯福顾问的神安气定100

关联小组的集体小集团思维102

第五章越南战争的升级:如何发生的?104

需要解释什么?104

约翰逊总统的核心圈子106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对“沼泽迷思”的批评109

一种“巨大的误判”和随后的误算112

错误的主要来源116

应用小集团思维的假设117

集团内聚压力的效果118

集团决策之前承诺的影响119

保持一致的压力123

违规者的下场: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被解职126

团队内部的一致129

忽略风险130

破坏了和平的模糊之花135

小集团思维假设的限制139

第二编相反的案例

第六章古巴导弹危机143

危机的背景143

执行委员会的使命144

在13天的危机中做出的决定148

小组内的分歧149

“猪湾事件”的遗产151

导弹危机期间表现出的新的团队规范154

主观不适159

谨慎的评估:作为小集团思维的对立面160

为什么执行委员会的决定是成功的?170

结论171

第七章制订马歇尔计划173

战后经济危机173

政策规划小组的成功174

凯南委员会的任务175

避免琐事177

对批评性评估的“极度不适”180

更多的小组,更多的折磨182

一个松散的委员会中的苦与乐184

没有小集团思维的团队内聚力185

领导人的角色186

让更多小组介入以避免隔绝187

第三编理论、含义及其运用

第八章小集团思维综合征191

小集团思维的症状191

后果192

前提条件194

小集团思维症状有多普遍?195

尼克松、福特、卡特以及里根政府时期误判的备选案例196

只出现在美国吗?204

欧洲失败的备选案例205

小集团思维与其他导致误判的原因212

第九章掩盖“水门事件”:聪明的操控者缘何陷入一个本可

避免的困境218

本案例研究的独有特点218

授权潜入水门大厦的决定219

对形成掩盖失败政策的解释221

大事记:掩盖“水门事件”的主要事件225

尼克松的助手们是与总统一起参与掩盖真相的决策,还是

唯唯诺诺的人?229

决策团队是一个内聚的团队吗?233

有缺陷的决策在导致这个大失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吗?238

能看到小集团思维的症状吗?240

在小集团决策过程中是否一直存在共同的坚不可摧的感觉?242

有无潜在的不同意见被压制的迹象?250

有集体自我辩解的表现吗?251

有无表明团队相信自己天生就道德高尚的迹象?254

团队是否依赖赤裸裸的刻板印象?254

团队是否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并表现出与小集团思维

有关的症状?257

形成小集团思维的条件存在吗?260

是否有启发性的新线索?266

结论268

第十章归纳:什么时候,谁,为何会陷入小集团思维?270

一个工作假设:谁容易受到影响?270

理论模型概览271

内聚的团队注定会成为牺牲者吗?272

什么时候出现小集团思维的其他假设:组织的结构错误277

压力作为激发情境性因素的作用278

解释理论的基本原理282

八种症状的心理机制284

第十一章预防小集团思维289

一个麻花状的问题289

因此,该怎么办?290

三个处方及其负面作用292

更多避免被隔绝的处方296

更多抵消领导人偏见的处方298

提升创新的手段304

道义问题306

对小集团思维了解不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吗?308

注释310

参考文献358

索引372


前言/序言

节选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尼斯的贡献在于,他在研究美国入侵古巴这一失败政策的过程中,关注和利用了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材料,找出了决策小组的内聚性与对外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艾利森的三个模式不同的对外政策决策模式,丰富了对外政策分析的视角,推动了对外政策研究的深入。他的研究进一步告诉人们,在从事对外政策决策研究时,如何运用不同模式、选用不同的材料展开研究的问题。如果一个分析者在研究对外政策时选取了理性行为模式,那就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国家目标上,寻求能够体现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等要素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的材料,说明国家是如何选择的。如果一个分析者选取了官僚政治模式作为研究的框架或“导游图”,就需要寻找反映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同一政策上不同立场的材料,并按照这一模式探讨这些不同的立场之间的分歧和政治斗争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如果选取了小集团思维的模式,那就需要思考决策者是否为一个内聚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否存在导致小集团思维的先决条件,决策团队有无表现出小集团思维症状,决策过程是否有瑕疵,等等。

一个例子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对德国执行的“绥靖政策”的解读。中国国际关系史的教科书都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纵容德国,将纳粹德国的“祸水”“东引”向社会主义的苏联,这是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政策。这种方法是一种理性行为主义的解读思路。邝云峰的研究则从认知的视角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僵硬外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导致英法国家领导人对德国采取了相对缓和的“绥靖政策”,是历史的记忆和认知过程影响了英法领导人,使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执行了“绥靖政策”。 贾尼斯在本书中则提出,小集团思维是导致高度内聚的张伯伦内阁执行这样政策的原因。

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与不同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竞争一样,增加了人们从不同视角对同一现象的理解,推动了学术的进步。这也是一切科学进步的共同特点。概念模式是可操作化的理论,不同的对外政策分析模式的背后是不同的理论,它们给研究者提供了使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选择和利用不同的材料,找出不同要素对政策结果的影响,提出竞争性解释的途径,加深了人们对国家间关系中重大对外政策的理解。它们之间谁优谁劣的判断标准,并不在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而在于谁的解释证据更充分,材料更丰富,逻辑更严谨,结论更有说服力。从这一点看,贾尼斯提出的小集团思维分析模式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种分析对外政策的新模式,让人关注以前研究所没有关注的要素和资料,探讨以往研究所没有关注的现象与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给研究对外政策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的价值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肯定,是国内学界并不十分熟悉的。这是我们翻译这本著作的动因。



《群体狂热:集体情绪的诞生与蔓延》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体并非总是独立思考、理性决策的孤岛。相反,我们常常发现自己身处人群之中,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裹挟,情绪如同潮水般涌动,观念在集体共鸣中被放大、固化,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阻挡的洪流。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群体狂热”。它并非仅仅是少数人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独特的集体心理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理性被暂时搁置,情绪成为主导,判断力在群体的氛围中摇摆。 本书《群体狂热:集体情绪的诞生与蔓延》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而迷人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将从现象出发,追溯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探讨其形成与演变的轨迹,并审视它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不是一本关于抽象理论的书,而是试图通过鲜活的案例、严谨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为何会陷入群体狂热,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集体情绪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一章:群体狂热的显现——那些难以置信的集体行为 群体狂热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揭示群体狂热的多种面貌。 股市的非理性繁荣与恐慌: 从郁金香狂热到互联网泡沫,再到金融危机中的恐慌性抛售,市场总是在非理性乐观与悲观之间摇摆。投资者们并非都经过严谨的分析,更多时候是看到了别人的疯狂,便也加入了这场狂欢,或者在恐惧的蔓延中,不假思索地跟随。 社会运动中的激情与失控: 从争取权利的和平游行,到演变为暴力冲突的街头事件,群体情绪的煽动性和感染力在此展现无遗。个体的诉求在集结中被放大,正义感与愤怒交织,有时甚至会导向过激的行动。 文化潮流的兴衰与迷恋: 某种音乐风格、时尚趋势、娱乐明星的爆红,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追捧与狂热。粉丝们对偶像近乎崇拜的迷恋,以及围绕特定文化符号形成的群体认同,都体现了群体情绪的强大力量。 网络空间的“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 互联网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得群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可以瞬间在网络上发酵,形成铺天盖地的指责与攻击,个体在匿名和群体效应的掩护下,展现出惊人的破坏力。 宗教狂热与集体仪式: 某些宗教集会中,参与者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信念所笼罩,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种集体的精神体验,既能带来慰藉与归属感,也可能导致极端行为。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将初步认识到群体狂热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并为接下来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群体狂热的驱动力——是什么让个体失去自我? 个体在群体中为何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是什么力量剥夺了他们的理性判断,并将他们卷入情绪的漩涡?本章将深入挖掘群体狂热背后的心理机制。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减弱,责任感被分散, anonymity(匿名性)会鼓励个体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当个体感到自己不再是独立的“我”,而是“我们”中的一员时,约束力便会大大减弱。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并通过与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来构建自我认同。在群体狂热中,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被极大强化,个体的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期望,即使这些规范与个体的原有价值观相悖。 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 情绪和行为可以像疾病一样在群体中传播。一个人的表情、声音、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引发周围人的模仿和共鸣,从而形成情绪的链式反应。这种传染性在群体密度高、信息交流密集的环境中尤为明显。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讨论往往会使原有的观点更加极端。人们倾向于与观点相似的人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双方的观点都会被加强,最终导致群体做出比个体原初判断更极端的决定。 信息压力与从众(Conformity): 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信息的影响,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内心有所怀疑,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认为他人掌握了更多信息,个体也会选择随波逐流。 权威的诱惑与服从: 在某些群体情境下,具有权威地位的个体或象征,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控制群体的行为。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和服从,使得群体成为执行指令的工具,有时甚至会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 理解了这些心理驱动力,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群体狂热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群体狂热的演变——从萌芽到失控的轨迹 群体狂热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并可能走向失控的过程。本章将勾勒出群体狂热的动态演变轨迹。 萌芽期: 潜在的社会不满、共同的利益诉求、特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某种强烈的思想观念,为群体狂热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此时,可能已经存在一些意见领袖或先驱者,他们开始聚集志同道合者。 酝酿期: 意见的传播、情绪的交流,以及初步的组织行动开始出现。网络、集会等平台成为信息和情绪汇聚的节点。此时,个体的参与度可能还不高,但氛围已开始形成。 爆发期: 某个契机点引爆了积蓄的情绪,群体狂热进入高潮。情绪的感染力最强,个体的理性思考被大大削弱,行动的冲动性增强。此时,群体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激进性。 扩张期: 群体狂热的影响力向外扩散,吸引更多原本犹豫不决的个体加入。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导向,都可能加速这一过程。成功的群体行动会进一步强化其合法性和吸引力。 趋缓与瓦解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狂热的动力可能会逐渐减弱。当目标达成,或出现严重分歧,或外部压力增大,或群体内部出现“冷静者”的反对声音,群体狂热便可能开始趋于平缓,甚至分崩离析。有时,群体狂热也可能因为其行为的极端性而走向覆灭。 后遗症: 即使群体狂热消退,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仍然可能持续存在,包括心理创伤、社会分裂、价值观的重塑等。 第四章:群体狂热的塑造者与推手——谁在利用这股力量? 群体狂热并非总是自发产生的,它往往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引导和利用。本章将探讨那些在群体狂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塑造者与推手。 政治家与煽动者: 他们善于利用公众情绪,通过夸大问题、制造敌人、煽动民族主义或阶级对立等方式,来凝聚支持者,实现政治目的。 媒体与信息平台: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情绪化的标题、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都可能在无形中放大某些声音,制造社会议题的热点,并加速情绪的传播。 意见领袖与网红: 他们在特定领域拥有影响力,其言论和行为很容易被追随者模仿和接受,从而在群体狂热的形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营销与商业巨头: 利用消费者的群体心理,通过制造稀缺感、流行趋势,或利用粉丝效应,来驱动消费行为。 极端组织与意识形态: 它们致力于传播其特定的思想观念,并通过组织和动员,将个体纳入其体系,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行动力的群体。 了解这些“幕后推手”,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看待群体现象。 第五章:群体狂热的阴暗面——失控的集体如何吞噬理性 虽然群体狂热有时能带来积极的社会变革,但其失控的一面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后果。本章将深入剖析群体狂热的阴暗面。 暴力与破坏: 群体狂热一旦失控,极易演变成暴力行为,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甚至社会动荡。 非理性决策与错误判断: 在情绪的驱动下,群体可能做出事后看来极其愚蠢和有害的决定,例如错误的投资、对无辜者的攻击等。 道德滑坡与群体责任的逃避: 群体中的去个性化效应,使得个体更容易放弃个人道德原则,甚至参与到不道德的行为中,并将责任推卸给群体。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群体内部倾向于过滤掉不符合群体共识的信息,加剧了个体的认知偏差,使得他们更难接受不同的观点。 对社会信任的侵蚀: 极端的群体行为会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对立,降低社会整体的信任度。 对个体自由的压制: 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可能会受到压制,形成一种“沉默的大多数”的现象。 第六章:在群体狂热中保持清醒——个体与社会的应对之道 面对群体狂热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个体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本章将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与建议。 培养批判性思维: 质疑信息来源,辨别事实与观点,不盲从、不轻信,是抵御群体狂热的第一道防线。 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即使身处群体之中,也要努力保持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空间,审视自己的情绪和判断。 认识到个体责任: 即使在群体中,我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建立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 避免信息茧房,主动接触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学会情绪管理: 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被群体情绪轻易裹挟。 社会层面的建设: 推动信息透明化,加强媒体素养教育,鼓励理性对话,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警惕“群体即正确”的思维模式: 历史已经证明,大多数人并不总是正确的。 结语 群体狂热,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汇聚力量,推动进步,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理解群体狂热的心理机制、形成过程及其潜在影响,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与清醒的关键。本书希望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群体世界,并从中找到安顿自我的力量,避免被无形的浪潮卷走。在理解和尊重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们更应珍视和守护个体独特的价值与理性判断,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笔上看,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乏文学作品的韵味。我很少看到一本如此专业的研究书籍能有如此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读者一步步引入到对决策机制的深层探索中。尤其是那些关于个体与群体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和冲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心理导师,引导我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面对信息洪流时,不再轻易接受表象,而是去探究背后的心理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既有严谨的理论支撑,又不失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复杂心理学原理时,总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进行阐释,这让书中的内容仿佛就在我身边发生一样。读到一些关于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章节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回顾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对当时的情境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分析“别人”的决策,更是在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那些关于信息过滤和确认偏误的讨论,让我对媒体信息和社交圈子的影响力有了更警惕的认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实用的思维工具,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去实践和验证书中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厚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心理学专著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失败的根本性心理根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如何系统性地扭曲我们的判断力那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证明了我们的大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依赖的那些“捷径”往往才是导致错误决策的元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仔细揣摩其中的深意,甚至会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概念与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进行对照。这确实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宝贵资料,对于任何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就给我一种很沉重、很深刻的感觉,光是看到“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去阅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决策失误的原因。作者似乎对人类的认知偏差和群体心理有着非常深入的洞察力,文字间流露出一种对人性的审视和反思。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省的旅程,不断地在文字中与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对话。我发现,许多我们自以为理性的选择,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非理性的驱动力,而这本书似乎就致力于揭开这些“幕后黑手”。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思维盲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震撼且启发的。它以一种近乎无情但又充满智慧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理性边界的脆弱性。我喜欢作者没有采用过于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评判读者的思维缺陷,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探索性的口吻,邀请我们一起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认知陷阱。书中的一些观点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判断。特别是关于信息共享和群体盲从的论述,让我对未来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决策流程有了更审慎的规划。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强大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清醒的力量在引导着自己。

评分

便宜,朋友推荐的,很不错的东西,质量好,速度给力。

评分

包装不严实,内容没的说。关于小团体决策的负面因素的叙述。

评分

本人对决策理论很感兴趣 不知这本深浅如何

评分

希望多做活动,支持京东

评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书!

评分

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评分

速度那是相当的快呀,质量不错,性价比合适。推荐大家购买。快递小哥赞赞赞!!!

评分

全书以互联网产品定义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思维学习的RAC模型,通过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和创造产品三个阶段去培养产品思维和产品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