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修订版”,老实讲,阅读体验不算愉快,更像是完成了一项学术任务而非享受一次知识探索。全书的文字风格异常的“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和模型解释,仿佛作者极力想在每一个章节末尾都留下一个可以被考试检验的知识点。我尤其受不了它在描述某些现象时的那种“抽离感”。比如,当谈及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时,它会引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统计图表来论证某个因素如何影响了延迟满足的倾向,但整个过程中,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一个活生生的孩子的影子。那些文字描绘的不是我的学生,不是那些会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而瞬间崩溃的孩子,而是一堆被量化、被标准化的“研究对象”。这种过度依赖量化分析的倾向,让这本书失去了作为一本教育心理学读物最宝贵的东西——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我期待看到的是,理论如何与真实的、充满变数的幼儿互动场景相结合,而不是一篇篇冷冰冰的实验报告的总结。读完后,我脑海中留下的只有密密麻麻的理论名词,却难以在我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找到可以立刻被激活并应用的心灵触点。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修订版”依然延续了过去那种略显过时的设计风格。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比较紧凑,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全书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视觉辅助工具来帮助理解复杂的心理学模型。那些原本可以通过流程图、思维导图或者色彩标记来清晰展示的理论关系,在这里全都是依靠冗长的文字段落进行描述。这对于习惯了视觉化学习和信息碎片化处理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记得我在阅读关于“信息加工理论”的那一章时,光是试图在文字中梳理出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的层级关系,我就不得不反复回看好几次。如果出版方能在这次修订中,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版面优化和视觉设计升级,哪怕只是增加一些高质量的插图和图表,这本书的易读性和学习体验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的状态,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份打印出来的、未经美化的学术讲义,而不是一本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精心准备的、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不理想,给人的感觉是时而拖沓,时而又仓促收尾。在前期的基础概念介绍部分,作者似乎过于注重详尽的定义和引证,每一个小的概念都要花上好几页去铺陈其历史渊源和不同学派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读起来非常磨蹭,阅读效率很低。你得耐着性子翻过大量的背景铺垫才能接近核心的论述。然而,一旦进入到实践应用或者复杂情境的分析阶段,篇幅又明显不足了。比如,在讨论“依恋类型”对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时,作者草草地总结了几种主要的应对策略,但对于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的依恋问题,以及在有限的师生比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几乎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指导。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使得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都无法做到完美的平衡。它像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完了马拉松的前十公里,然后在最后冲刺阶段却直接跳过了终点线,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在最需要指导的实操环节。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保守”。虽然名称上写着“修订版”,但我阅读下来,感觉大部分内容更像是对上一个版本进行了文字上的微调和资料的更新,核心的理论框架和论述路径似乎从根本上就没有动摇过。它似乎非常谨慎地避开了那些在当前教育界存在较大争议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例如,关于“天赋与环境”的辩论,这本书给出的似乎是一个非常中庸的折中答案,既不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提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整合视角。这对于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明确立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失望。现在的教育环境变化太快了,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引领思考、敢于挑战既有范式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将已经发生和被广泛接受的知识点忠实地记录下来,但它缺乏那种“拓荒精神”。它提供的知识是安全的、可靠的,但也因此显得缺乏新意和锐气。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跨文化教育心理学差异的探讨,或者关于如何运用神经科学最新发现来重新审视传统学习模式的激进观点,但这些在这本书里几乎是空白地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儿童发展的书浩如烟海,一本能被冠以“修订版”字样的,总该有些真知灼见或者更新颖的视角吧。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到的更多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平铺直叙。它像一个非常详尽的教科书大纲,把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主要的理论流派,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再到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按照时间线和学术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如果你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的初学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能让你迅速建立起对学科的基本认知体系。它的好处在于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但是,它在深入挖掘那些真正触及教育实践核心的灰色地带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探讨当代数字媒体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时,内容就略显单薄,引用的是几年前的数据,缺乏对当下技术浪潮下儿童心智模型变化的敏锐捕捉。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激发思考、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干预策略的深度分析,而这本书更偏向于“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我们该怎么办”。它更像是一份标准的学术地图,精确地标示了已知的领地,但很少带领我们探索未知的丛林。
评分很经典的,里面的例子也都很不错
评分我是一个妈妈,想看看这样的书提高自己对小孩的了解,书很厚,感觉是非常专业的,正因为此也读得比较费劲,毕竟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但还是打算耐心看完的,应该是本好书!
评分还没看,书可以,看不懂
评分李燕燕,桑标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正相关。现有研究几乎都认为更多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斥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 服务也很好 还没有看 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很好的书,快递很给力
评分很好的书,快递很给力
评分教科书式,看看翻翻,还行
评分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Leslie指出,假装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从此假装游戏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装游戏中,更多参加角色扮演的儿童,或者在幻想测验上得分更高的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其他儿童要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