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簡史作為世界曆史中的大國,英國在曆史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世界上其他國傢。不僅如此,隨著現代社會的頻繁變化,人們不斷湧現齣關於曆史的新觀點,而英國的曆史總是帶給我們全新的認識。2013—2014年,在我寫作期間,英國政府麵臨著可能分崩離析的形勢,因為在2014年9月的公投期間,蘇格蘭可能會投票錶決是否要脫離英國獨立。不管這一事件是否發生,英國政府齣現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反映瞭當今社會形勢明顯不同於過去的大環境,哪怕僅僅是20年前的整體形勢。實際上,幫助籌辦這次公投的蘇格蘭議會也僅成立於1997年,那時工黨在英國大選取勝後進行瞭一次公投。1999年蘇格蘭議會進行第一次投票錶決蘇格蘭的地位。在這次公投中,蘇格蘭獨立被駁迴。我非常清楚那些在發展變化著的曆史觀,因為變化的過程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新曆史觀的齣現勢不可擋,也解釋瞭為什麼個彆曆史學傢需要重新評估他們個人的觀點、重新調整他們的研究方嚮。對國傢曆史,人們尤其需要變化發展的曆史觀。如果沒有對過去的理解,我們就不能夠鑒彆我們的現狀、考慮我們的未來。曆史賦予國傢和民族特彆的身份,同時也展現瞭其個性和社會凝聚力,因為集體記憶也是公共教育的關鍵。曆史不僅是事件,更是一種過程,它不僅僅是過去一定數量的事件的集閤,更是今天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件之間如何聯係、為什麼發生、怎樣發生、結果如何、又發生瞭什麼變化等問題的理解。理解瞭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纔有可能看清曆史作為一個過程是怎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是怎樣在漫長歲月中發生改變的。
另外,曆史不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樣對決策有參考意義。1215年,英國貴族迫使約翰王簽訂的協議是以亨利一世加冕時所頒布的《自由憲章》為根據的,亨利一世承諾不再像前任國王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一樣濫用王權。隨後,約翰王不得不同意接受1215年的《大憲章》。17世紀早期,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以及查爾斯一世(1625—1649年在位)統治期間,《大憲章》成為限製王權、反對皇室特權的聲明和製定法案的憲法依據。曆史的參考作用延續著。查爾斯,第十一世諾福剋公爵(1746—1815),堅定的輝格黨人,在他的封地阿倫德爾城堡,意圖建一座八角大樓來紀念《大憲章》訂立600周年。這座大樓旨在獻給“英國貴族在約翰王統治下獲得的自由”。
曆史是關於時間的,而時間又包裹著其間的環境背景和時代變化。這種關係可以從結構和事態兩個方麵,或者說環境和事件兩個方麵大緻簡化。這種劃分對復雜的動態變化並不公平,但也隻能如此。畢竟這就像我們通過語言錶達自己,卻也因為語言而使得錶達受到限製一樣。
英國曆史的關鍵結構要素在某種程度上是區域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前者,很顯然,島嶼脫離鄰近大陸的海岸,全國大多數地區都接近海洋和港口。溫和的氣候貫穿整個英國人類史,這裏有充足的雨水以及一年內極少數低於冰點的氣溫。這樣的氣候使得英國的農業不受限於人工灌溉,全年的漁業、航運業同樣也很發達。此外,英國還擁有豐富的建築和能源資源,包括木材、石料、磚塊以及煤礦。
英國曆史上的綜閤要素也是其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産物。其發展是復雜而麯摺的,關於其發展的探討涉及國傢性質和文化的認可,同時也要經受國傢特例論的質疑。然而,法律的性質和典型角色,財産、權利、傢庭結構以及政治自由這些要素對英國社會和政治文化都至關重要。同樣,無論在實踐中受到怎樣的條件限製,追尋自由對英國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綜閤要素明顯齣現在比較語境中。英國帶來的許多不幸,如果不算是罪惡的話,如帝國主義和奴隸貿易,事實上並不是英國獨有的,對它的批評大多數是沒有站在曆史的角度,而更多的是從現代社會議題的角度。實際上,在這些特例中,英國政府有限的職權很大程度地影響瞭英國帝國主義特質的形成,尤其但不僅限於殖民地接收瞭大量英國移民的情況。另外,很多被帝國主義侵占的國傢,尤其是印度,已經被占領的土地仍然頻繁地被其他帝國徵服。英國或多或少引進瞭帝國主義的危害,用大英帝國取代瞭原有的另一個帝國。18世紀,英國可恥地成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領頭軍,但其在隨後結束奴隸貿易的過程中也發揮瞭關鍵作用。19世紀,英國皇傢艦隊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扮演著監管整頓的角色。
然而隨後的英國帶頭反對暴政和侵略,包括反對熱衷於戰爭、貪得無厭的法國擴張者和獨裁者拿破侖(1799—1815年在位),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英國在“二戰”中為反對納粹、捍衛自由所投入的能量和資源達到瞭巔峰,這可以說是正義,甚至是英國的使命。無論修正主義的過去和進展多麼受人忽視,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個人和社會團結一緻共同麵對這些睏難和挑戰,不僅拯救瞭自己的國傢,更多的是改變瞭人類的曆史,這些都是值得銘記的。雖然20世紀60年代,激進的社會文化巨變使得前幾代人的信仰受到挑戰。事實證明,這種集體的信仰對1945年之後的英國公共文化是至關重要的。
聚焦英國社會和政治文化的特質,要同時考慮多種因素,尤其是:這種政治文化是如何形成、保持並得以發展的?為什麼這種文化成為英國的?這種文化對英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傢有什麼意義?輝格黨的必勝觀認為發展是必然的,發展也是過分簡單化的。然而要想在一本薄薄的書裏如何纔能最閤時宜而不受到輝格黨必勝觀的影響,完整地呈現這些事件,這的確是個挑戰。這一方法論的存在本身就是英國曆史的一部分,事實上,輝格黨的必勝觀對18世紀和19世紀的評論員觀點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此外,談論英國的曆史,必須要強調各部分曆史和不列顛整體間關係的復雜性。來到不列顛的移民人群,甚至是航海去遠方組成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美國人口的人群,在曆史中應被理解為不列顛的居民而不是種族群體。遷移人口間的互動,在上述的綜閤因素中應予以重視。
我今天在本書分享的觀點是由本人受邀在倫敦博物館、查爾剋榖文學節、瑪麗華盛頓大學演講的演講詞中發展而來的。我也受益於約翰·布萊爾、比爾·吉布森、鮑勃·海厄姆、默裏·皮托剋、奈傑爾·拉姆塞、奈傑爾·索爾、理查德·托伊以及兩位匿名讀者關於全部或部分初期稿件的意見的來信。我還要感謝邁剋·莫斯巴徹允許我使用由社會事務部門發錶的材料。我很高興能將這本書送給我最貼心的朋友珍妮·福布斯。
……
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把它啃完。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平實,就像一位老教授在給你娓娓道來那些發生在不列顛島上的風風雨雨。我尤其欣賞他對社會變遷脈絡的梳理,比如從中世紀莊園經濟到工業革命的轉變,那種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織在一起的感覺,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關鍵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生動,那些國王、政治傢、思想傢,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瞭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決策和掙紮,在作者筆下清晰可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英格蘭”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島嶼,更是一種復雜、矛盾又充滿韌性的文化共同體。當然,我也注意到一些細節處理上,比如對蘇格蘭和愛爾蘭獨立問題的探討,略顯保守,或許是篇幅所限,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整體質量的高度認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齣來的。
評分我嚮來認為,好的曆史書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探索更深遠的知識海洋,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這部作品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每一章的結尾,常常會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議題,比如關於大英帝國衰落的深層原因,或者英國身份認同的流動性等,這些都促使我主動去尋找其他學者的觀點進行比對和深化。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洗練,沒有冗餘的形容詞堆砌,但每一個用詞都恰到好處,精準地傳達瞭復雜的曆史概念。這對於我這種需要高效吸收信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讀完後,我對英國曆史的認知框架一下子變得立體和堅固瞭許多,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西方現代性起源的獨特鏡頭。作者的視角,明顯偏嚮於結構主義的宏大敘事,著重強調製度、法律和政治文化如何相互作用,構建齣今天的英國。我非常欣賞作者處理“連續性”與“斷裂性”關係的方式。他並沒有將曆史描繪成一蹴而就的進步,而是展示瞭古老傳統是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被不斷重塑和繼承的。例如,在描述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覺醒時,作者巧妙地將其與早期民間社團和公會傳統聯係起來,顯示齣一種深厚的曆史根基。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穿梭於不同的曆史時期,親眼見證瞭那些決定性的轉摺點。雖然篇幅有限,但作者的功力深厚,將如此龐雜的史料精煉成如此清晰流暢的敘事,實在令人佩服。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堂關於現代國傢構建的精彩案例分析課。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酣暢淋灕”來形容可能都不夠。我是一個對細節比較較真的人,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停下來去查閱一些輔助資料,驚喜地發現作者在引述史料時,即便是二手資料的引用也做得相當紮實,可靠性很高。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如疾風驟雨般描繪戰爭的殘酷與變革的迅猛,時而又像午後的陽光般,慢條斯理地闡述生活習俗和文化思潮的點滴變化。我尤其喜歡它處理衝突的方式,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比如,對於圈地運動的描述,它既承認瞭其在提升農業生産力方麵的貢獻,也沒有迴避對底層民眾造成的巨大衝擊。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邊界。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電影劇本,充滿瞭張力與層次感,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簡史”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總覺得內容會比較膚淺。但這部作品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信息密度高,但又不至於讓人感到壓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陷入那種僅僅羅列事件和日期的窠臼,而是將曆史事件置於更宏大的社會、經濟和思想背景下進行解讀。舉個例子,當他談到光榮革命時,不僅僅是聚焦於威廉和瑪麗的登基,而是深入剖析瞭背後的商業利益集團和新興中産階級的訴求。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參與思考。我感覺作者在力求保持客觀的同時,也注入瞭自己獨特的洞察力,尤其是對英國憲政體製演變過程的分析,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足,可能是對於近現代全球化影響的探討略顯倉促,不過考慮到這是一本聚焦於“簡史”的作品,這種取捨也是可以理解的。
評分好書,侄兒子喜歡得很!
評分封麵看起來很乾淨,內容待讀!
評分這本是簡史,不是很厚,估計一下午閱讀完。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不錯,挺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好
評分書內容不錯,和孩子一起讀
評分瞭解一下大英帝國脈絡,不錯
評分書很不錯,值得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