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牺牲

国家与牺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高桥哲哉 著,徐曼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国家理论
  • 牺牲精神
  • 爱国主义
  • 伦理学
  • 政治伦理
  • 社会契约
  • 集体主义
  • 公共利益
  • 道德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2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40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日历史问题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与牺牲》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包括日本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及二战中甲级战犯的灵位。在日本,“靖国”问题是与其近代历史相关的国家与国民“为国牺牲”的关系问题。特别自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以来,“靖国”问题不仅引起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争议。

作者简介

  高桥哲哉,1956年出生于福岛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科法语系。获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博士课程学分。专业是哲学,现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记忆的伦理学》(岩波书店)、《历史/修正主义》(岩波书店)、《逆光的宇宙规律》(未来社)、《“心”与战争》(晶文社)、《德里达——解构》(讲谈社)、《教育与国家》(讲谈社)等。译者简介
  徐曼,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年定居日本。现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教大学、东洋大学担任客座讲师,同时从事笔译、口译等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牺牲”的逻辑与修辞
第一章 靖国与“大屠杀”——“崇高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崇高的牺牲”这一修辞
把战死正当化的效果
“牺牲”一词的起源
献上以撒的故事
复活的大屠杀
从参拜靖国神社到实验动物慰灵式
第二章 “英灵”表彰的过去、现在、将来
大阪、台湾诉讼的背景
夺取殖民地战争的记录
“台湾理蕃”与“崇高的牺牲”
“靖国的逻辑”回归
派兵伊拉克正当化的“逻辑”
“国民精神”的含意
如何表彰自卫队员死者
第三章 广岛、长崎和“崇高的牺牲”——追究被抹消的责任
受到国家表彰的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死者
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死者也是“崇高的牺牲”吗?
浦上的圣者
“原子弹轰炸=上帝的旨意”说
“燔祭”的隐喻效果
勾销了美国的战争犯罪
对“圣断”神话的贡献
关于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
第四章 “战殁者大祭礼!”——国民动员的修辞
《时事新报》评论的意义
“正因为是战殁者,才要注目!”
化悲伤为欢喜——圣化的过程
现实化了的“大祭典”
“靖国逻辑”的舞台背后
不仅战时,现代也仍在使用
第二编 国民、牺牲、宗教——“为祖国捐躯”的历史
第五章 由牺牲联结起来的“国民”——菲希特与勒南
作为“国民逻辑”的牺牲逻辑
向战败国国民做的两个演讲
是“每天的人民投票”还是“语言”——两个对比性的国民定义
“自我牺牲精神”的祖国爱
“国民”概念的误解
哀悼要求义务
作为共同要素的“牺牲的逻辑”
第六章 哀悼与忘却的共同体
“忘却”为什么重要
因为是有悔悟的民族
《败战后论》的主张
来自国民方面的“哀悼逻辑”
哀悼共同体所排除的
第七章 神话化的战争体验——近代欧洲的“英灵”表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灵表彰显扬
哀悼与自尊心的混合交织
与“靖国逻辑”的共同性
战争体验的神话化和平庸化
神话化始于何时
第八章 从“真正的牺牲”到“堕落的牺牲”——坎托罗维奇
犹太人的德意志、国粹主义者
英灵表彰与殉教的关系
“崇高的牺牲”的起源
中世纪的变化
代替“祖国”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
世俗国家带有宗教性价值的背景
作为神秘体的国家
自我牺牲的堕落
第九章 英灵的血与基督的血——“殉国即殉教”这一逻辑
佛教徒的“靖国的逻辑”
“宝贵的鲜血”的意义
作为媒介的“血的逻辑”
殉国即殉教
“国教”的普遍性
第三编 能否逾越“牺牲的逻辑”
第十章 “正战”与牺牲——沃尔泽的理论
正战论受到注目的背景
“战争的正义”和“战争中的正义”
自卫战争将牺牲正当化
何谓常备军
一成人牺牲的正当化逻辑
第十一章 反抗与表彰——韩国的英灵
侵略与反抗共同拥有的逻辑
虐杀越南百姓问题
忠烈台与靖国桥——纪念的政治学
“五月的英灵”——光州事件记忆
第十二章 德里达与“绝对的牺牲”
是否存在没有牺牲的国家与社会
人无法摆脱绝对的牺牲
战争——牺牲逆说的极大化
废除牺牲的愿望
引用、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文明的弧光:从古至今的社会变迁与人类精神图景》 作者:[此处留空,请您自行填入]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史著作,它跨越数千年,从早期人类社会的萌芽状态,一直考察到我们所处的当代复杂世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驱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动力——社会结构、技术革新、文化观念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适应能力与精神探索。全书旨在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明图景,揭示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蒙昧走向复杂,又将走向何方的深刻命题。 第一部分:起源与基石——人类社会的早期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奠基阶段,探讨社会组织形式的首次出现。我们将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群体,考察其松散但高度互助的社会规范。随后,重点分析新石器革命——农业的兴起——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食物来源的改变,更是定居、剩余积累、私有概念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起点。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聚落向城邦的过渡,以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态为核心案例。在这一阶段,文字的发明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权力结构化、法律体系建立以及文化记忆得以保存的决定性因素。社会规则如何从口头传统演变为成文法典?信仰体系(宗教)在早期政治权威的构建中扮演了何种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些议题构成了理解后续所有复杂社会形态的基石。我们力求展现早期人类在面对自然威慑时,如何通过集体的协作与早期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环境的初步掌控。 第二部分:秩序的重塑与思想的爆发——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困境 古典时代,从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是人类思想与治理模式空前活跃的时期。本部分将重点剖析三大核心文明圈:地中海的希腊-罗马世界、东方的儒家轴心文明,以及南亚的吠陀-奥义书传统。 在雅典,我们探究民主观念的诞生及其内在的局限性,尤其关注公民身份的排他性与奴隶制这一社会经济支柱之间的内在矛盾。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演变,则提供了一个研究大规模官僚体系、法律整合与军事扩张如何共同塑造一个跨地域帝国的鲜活样本。本书强调罗马法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以及帝国晚期内部结构性张力的爆发。 与此同时,在东方,轴心时代的哲学家们(如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转向人类自身的道德与精神秩序的构建。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基于“仁”的伦理体系,还是基于逻辑思辨的形而上学——为不同文明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精神框架。我们对比分析了这些思想体系在不同地理和社会土壤中的适应与演化,揭示了人类对“何为善的生活”这一永恒问题的探索深度。 第三部分:连接与断裂——中世纪的信仰交织与全球化的雏形 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时代,而是一个社会结构经历深刻重组与文化力量重新分配的时期。本部分探讨了在西罗马帝国衰落后,权力如何从中央集权转向碎片化的封建体系,以及教会如何在精神和世俗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 我们详细分析了伊斯兰世界的崛起,考察其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知识方面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其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突破,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播下了种子。同时,对东方的唐宋帝国,我们展现了其高度发达的文官制度、成熟的商业网络和精细的农业技术,这些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本书特别关注全球化早期的迹象:丝绸之路、香料贸易以及十字军东征等事件,如何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知识、商品乃至疾病的交流。中世纪的社会,正是在信仰的强大凝聚力和地理的有限连接之间,艰难地摸索着新的生存之道。 第四部分:转型与动荡——现代世界的塑造者 现代性的开端,是本书的重点分析段落。我们考察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如何瓦解了中世纪统一的宇宙观,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革命腾出了空间。科学革命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为什么”转向“如何”。 紧随其后的是启蒙运动,它将理性的光芒投向政治和社会结构。本书深入分析了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如何为现代民族国家和自由主义政治奠定理论基础,并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转化为实践,尽管这些实践往往充满了暴力与不公。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断裂。蒸汽机和工厂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更创造了全新的社会阶层——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这种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关于财富分配、劳动价值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的深刻讨论。 第五部分:光谱与未来——当代社会的复杂性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进入二十世纪至今。我们审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暴露了现代技术与旧有政治伦理之间的巨大鸿沟。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冷战的格局,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继承的地缘政治版图。 本书特别关注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革命、全球资本的流动以及身份政治的兴起。随着传统权威的衰落,个体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的能动性与疏离感达到了新的平衡点。我们探讨了环境危机、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在迫使人类社会重新定义“进步”和“可持续性”。 《文明的弧光》最终试图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解我们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社会结构总是在技术进步和思想冲突中被重塑,而人类精神图景的探索(无论是通过艺术、哲学还是科学),始终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持久动力。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以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切体验,是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悲壮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也没有回避人性中的阴暗面,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直视了人类文明发展中那些难以磨灭的创伤与代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他们不是绝对的英雄或恶棍,而是被时代洪流推搡着前行的、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抉择往往是在“两难”甚至“多难”之间挣扎,这份真实感极具感染力。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命运无常的喟叹,混杂着对坚守者微光的敬意,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持久的情绪回响。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带来如此厚重阅读体验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张弛有度,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开篇的几章便迅速将人带入一个紧张的氛围中,后续的情节推进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多线叙事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即便是多个时间线和不同视角的人物交织在一起,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方向。相反,这种交错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多维性。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之旅,每一个伏笔的回收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禁赞叹作者布局之深远。那种阅读的快感,如同解开一个巨大的谜团,酣畅淋漓,令人难忘。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又像是一位洞察世情的社会观察家。他对权力的运作机制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角力的描写,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那些夹杂在宏大叙事中的个体命运,被勾勒得入木三分。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那种深沉的无力感,通过文字的力量被放大,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更像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都能从那些看似枯燥的史实中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幽微。尤其是书中对于某种特定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面貌的描绘,那种隐忍与坚韧,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大胆创新。它不像传统的严肃文学那样故作高深,却也绝非轻佻浅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带着批判性反思的克制美感。很多段落的措辞精妙绝伦,如同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他对某些特定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诠释,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迫使我去用一种全新的框架来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它能轻易地穿过表面的繁华和喧嚣,直抵核心的矛盾。阅读它,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潜水,需要屏住呼吸,才能领略到水下世界的奇景与暗流涌动。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结构变迁略有涉猎的读者,这本书对我而言,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参照系。作者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分析,既有宏观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微观的生动案例。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集体记忆”如何被建构与重塑的部分,那段论述极其精彩,揭示了历史叙事背后的权力博弈。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信奉的真理,有多少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过去的故事,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现在乃至预见未来,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

好的,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

书况很好,内容想必不差。

评分

这套“中日历史问题译丛”真的很好!

评分

高桥哲哉力作,中日历史问题译丛之一。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评分

学术著作,装潢严肃。

评分

高桥哲哉力作,中日历史问题译丛之一。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评分

帮朋友代下的,很好,没有问题

评分

还没有开始看,看了目录比较吸引我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无论是内容还是纸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