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古玉的雕工

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古玉的雕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琳 著
图书标签:
  • 古玉
  • 玉器鉴定
  • 雕工
  • 中国古玉
  • 文物
  • 艺术
  • 收藏
  • 鉴定
  • 古玩
  • 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4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28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古玉的雕工》从古代玉雕工具入手,以考古出土品及博物馆藏品为一标准器,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玉器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为作者多年来从事古代治玉工艺研究的结晶,是古玉研究与收藏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雕工
玉雕工艺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玉雕工艺及工具
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雕工
玉雕工具与玉雕作坊
夏商周时期的玉雕工艺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雕工
玉雕工具和玉雕作坊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玉雕工艺
隋唐至明清时期玉器的雕工
玉雕工具及玉雕作坊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玉雕工艺
中国古代玉雕常用工具及工艺流程
古代玉雕常用设备、工具和辅料
古代玉雕工艺流程
古代玉雕工艺术语

精彩书摘

中国的古代文献材料虽然蔚然大观,但对玉雕工艺的介绍一直是难觅踪迹,除了有限的几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等等以外,文献记载少之又少。直至明代《天工开物·珠玉篇》中才一见端倪,但也仅有一句,并未将整个玉雕流程介绍出来。
目前所见介绍古代玉雕工艺流程最为详细的是清末李澄渊所作的《玉作图》,此为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生毕索普要求而作。他“历观玉作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每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不仅画了工匠治玉操作的场景,而且还将重要工具一一注明,可以说是玉器制作的连环画,也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玉雕工艺分为:一、捣砂,二、研浆,三、开玉,四、扎碢(砣),五、冲碢(砣),六、磨碢(砣),七、搯堂,八、上花,九、打钻,十、透花,十一、打眼,十二、木碢(砣),十三、皮碢(砣)等13个工序。前两工序前面已介绍,在书中合为一开,三至十三等11个工序各为一开,共12开。图说也非常详细。
另外,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玉雕厂在夏鼐先生的倡导下,为抢救古代治玉工艺,合拍了一部《琢玉工艺》的纪录片,片中请玉雕厂的老工艺师们对改革电动工具前的治玉工艺进行了实例操作。因玉雕技艺一直以来都是师徒相传,口耳相授,所以这部纪录片基本将秘不示人的老玉雕工艺反映了出来。这也是中国传统玉雕工艺的一个缩影,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件器物主要是通过切割、研磨和抛光工艺来完成的。切割和研磨又称为琢和磨。琢有铡、摽、扣、划、錾等技术,磨有冲轧、叠挖、掖撞、勾撤等技术。抛光有去糙、上亮、清洗、过蜡、擦拭等工艺流程,抛光需要高难度的技巧,不仅要把玉器抛亮,还要达到平整、滋润、不走形的效果。以下笔者结合《玉作图》,参考《琢玉工艺》,并融入笔者的考察研究成果,尽可能描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流程。
……
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古玉的雕工 丛书主旨与定位 “中国古玉器鉴定丛书”系列旨在为玉器收藏家、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鉴赏与研究工具。本丛书力求打破传统鉴赏仅停留在对器物形制、时代风格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探究古玉制作工艺的核心技术——雕刻。雕工是衡量一件古玉价值的重要标尺,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琢玉匠人的技艺水平,更蕴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和技术演进的脉络。本丛书的定位是成为国内玉器研究领域中,侧重于工艺细节分析的权威性参考书系。 《古玉的雕工》分册内容梗概 本册《古玉的雕工》作为丛书中的重要一环,聚焦于中国古代玉器制作中最具技术含量和艺术表现力的环节——雕刻技法。本书摒弃了对大量常见器物简单罗列的叙述方式,而是从技术原理、工具运用、工艺流程以及风格特征等多个维度,对古玉雕工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剖析。 第一部分:琢玉工具的演变与技术基础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古代琢玉工具的发展历史,这是理解雕工的基石。 史前与早期工具(新石器时代至商周): 探讨解玉砂、岩杵、骨锥等原始工具在“片琢”与“线刻”初级阶段的应用。重点分析这些工具在玉材的粗加工、去皮、打孔等环节中体现出的局限性与开创性。 金属工具的引入(战国至汉代): 详细介绍铁制工具(如铁刀、铁锥)的出现如何革命性地提高了雕刻的效率和精度。着重剖析“镂空”技法得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前提。 砂轮与铊具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阐述以玉石粉末为研磨介质的砂轮和各种形状的铊具(圆铊、扁铊、斜铊)是如何成为主体雕刻工具的。这一时期的雕工特点,如线条的圆润度、表面的光洁度,都与铊具的精细操作密不可分。 工具痕迹的辨识学: 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具痕迹图谱”,教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玉器表面的“崩口”、“抛光痕”、“铊痕轨迹”等微观特征,反推其所使用的工具类型和操作手法,以此作为断代和鉴别的铁证。 第二部分:主要雕刻技法的分类与解析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将古代玉器雕刻技法划分为几个主要类别,并进行深入的技术解析。 线刻技术(阴刻与阳刻): 阴线(凹线): 区分“深阴线”、“浅阴线”以及“游丝细线”。重点分析不同时期“双勾线”的特征,例如商周时期的笔直方硬与汉代线条的流畅圆转。 阳线(凸线): 阐释阳线在动物纹样和神兽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阳线与地子之间过渡的自然或生硬程度,这直接反映了雕刻师对玉材厚度的掌控能力。 镂空与透雕: 串珠穿孔技术: 专门探讨“玉蝉”、“玉龙钩”等器物上复杂的环环相扣的穿孔结构,以及“出廓雕”中,主体与底座分离的孔道雕刻难度。 透雕层次: 分析战国至明清时期在多层次透雕(如“套环”)中,雕刻顺序与先决条件,即必须先完成内层后外层,考验匠人对结构的整体把握。 平面处理技术(减地与起洼): 减地平雕: 阐述如何通过降低背景(地子)的水平面来凸显主题纹饰,并分析不同时代“地子”的精细程度(如汉代的“素地”与唐宋的“云雷纹地”)。 起洼与馒头纹: 重点研究商周时期至明代早期盛行的“浅浮雕”处理手法,即在纹饰表面进行轻微的弧度处理,使光线产生柔和的漫反射,形成特有的“油润感”。 第三部分:纹饰与雕工的时代风格关联 雕工并非孤立的技术展示,它是时代审美的载体。本部分将雕工的精细度与时代风格紧密结合。 史前与良渚文化: 突出其“钻孔”、“线刻”为主的原始雕琢,体现出对神性符号的朴素表达。 商周时期: 分析以“浅浮雕”和“多层减地”为特征的饕餮纹、夔龙纹的程式化雕刻,重点在于纹饰的抽象性和地子的粗糙感。 战国至两汉: 阐述“透雕”、“高浮雕”在螭龙、谷纹、蒲纹上的成熟应用,强调线条的“瘦硬挺拔”和双线内常施以细密平行线的精细度。 魏晋隋唐: 探讨佛教造像与山水玉器中,雕工如何趋向圆润、写实,以及“U形线”的广泛使用,标志着雕刻技术向更具体积感的方向发展。 宋元时期: 聚焦于文人趣味对玉雕的影响,分析人物、花鸟题材的写实性雕刻,以及对玉材沁色的巧妙利用。 明清时期(“巧色”与“化入自然”): 深入剖析明清琢玉的巅峰状态,特别是如何运用“巧色”(利用玉材的红皮、黄皮等天然色泽)与精湛的立体圆雕技术相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第四部分:现代仿品与古玉雕工的鉴别 本部分提供实用的鉴别指南,将古玉雕工的特征作为辨伪的关键。 仿古玉的雕工缺陷: 对比现代机械加工(如电雕、激光雕刻)在线条的均匀性、转角的光滑度、以及工具痕迹上与古代手工雕刻的本质区别。例如,现代仿品常出现过度抛光掩盖痕迹,或工具痕迹过于呆板、重复性强等问题。 沁色与雕工的相互印证: 探讨沁色在不同雕刻层次(如深线与浅地)的渗透差异,以及真沁色如何与古老的雕刻手法自然融合,而非现代仿品中沁色与新刻痕迹的突兀结合。 本书通过对雕工的深度解构,力图为读者提供一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鉴赏阶梯,真正掌握识别古玉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工”之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玉石爱好者心中的宝藏,我刚读完它的前几章,就被作者那种对古代工艺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深深折服了。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玉。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上纹饰的细微变化,比如商周时期的饕餮纹的威严厚重感,到战国汉代龙凤纹的灵动飘逸,都有极其精到的分析。特别是作者对于“沁色”的解读,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他不仅仅罗列了沁色的种类,更深入探讨了沁色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沁色的自然程度来辅助判断器物的年代和真伪。那些关于如何分辨手工痕迹与机械打磨痕迹的描述,简直是工具书级别的详尽,连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能从中领悟到不少鉴赏的诀窍。如果你想从“玩玉”提升到“藏玉”的境界,这本书提供的专业视角是不可或缺的,它教会你如何透过表面,直抵玉器灵魂深处的历史印记。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鉴赏手册,不如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玉雕技术史的微缩投影。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摆脱了单纯的审美评价,转而关注玉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痕迹与修复”的章节,作者对古人如何利用玉的自然裂隙进行艺术化处理(例如“因材施艺”的智慧),以及后世的仿古者在模仿这些痕迹时留下的破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些关于玉器“抛光”工艺的演变,从早期粗糙的磨砺到汉代以后精细的油抛光技术,书中描述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玉器在匠人手中温度的提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用纸考究,图片清晰锐利,完全匹配了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对于任何严肃的古玩收藏家或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它的信息密度和专业高度,远超市面上同类书籍。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头那几件祖上传下来的小件玉器并不是太上心,总觉得它们就是些老东西,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才猛然醒悟过来自己错过了多少细节。作者在论述玉器表面处理手法时,提到了很多关于“砣具”演变的历史,这个细节非常引人入胜。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早期使用石质砣具和后期使用金属砣具时,玉器表面留下的细微“肌理感”的差异,那种差异肉眼很难察觉,但书中配的那些高倍放大的照片和图解,让一切豁然开朗。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还涉及到了玉料的产地鉴别,比如新疆和田玉和辽宁岫岩玉在质地上的微小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如何影响了古代工匠的选择和最终的艺术表现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考古学、材料学和艺术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极其严谨的鉴定框架,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对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精妙叹为观止。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古玉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是图录性质,缺乏深入的学术探讨。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正深入到了“工艺流程”的肌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玉器“钻孔”技术的章节,这部分写得太精彩了!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钻孔深度、孔口平整度和孔壁螺旋纹理的分析,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断代标准。这不仅仅是描述“这个孔是钻的”,而是能告诉你“这个孔是哪个年代的匠人用什么工具钻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完后,我重新审视了我收藏的一些小器物,很多之前被我忽略的瑕疵或特征,现在看来都成了判断其年代和价值的关键证据。它不是教你买卖,而是真正教你如何“读懂”一件古玉的“身世背景”。

评分

这本鉴赏指南的书写风格极其古典含蓄,但内容却充满了“干货”,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感。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佐证,比如引用《周礼》中关于玉器制作的描述,然后结合出土实物进行印证和补充。这种“古今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器物”时的客观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正反两方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让你自己去权衡思考。例如,对于某些被认为“受战国影响”的早期器物,书中对工艺传承链条的梳理,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学术上的难点和突破点。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古玉专家进行一对一的私塾教育。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不错~~~~~~~~~~~

评分

一如既往的满意 非常的好

评分

书很不错,印刷精美,就是等的时间有点长,但还是信赖京东!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比较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不错,印刷精美,就是等的时间有点长,但还是信赖京东!

评分

收到货后很不满意,想退货,用图说话,真心垃圾

评分

一如既往的满意 非常的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