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消化”完这本书中关于器物断代标准的部分。它所提供的断代依据,与目前学界主流的几套标准有着微妙的张力与修正。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依赖于对器物本身“造型语言”的细致辨识,比如从“颈部的收敛程度”到“足部的处理方式”的微小变化,都能被赋予重大的时间意义。这种微观层面的洞察力令人敬佩,但也让我对自己的观察能力产生了怀疑。书中多次出现的对比图版,将同一类型器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细微差别并置展示,这无疑是展示功力的绝佳方式,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极其敏锐的视觉辨识能力和高度的耐心。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研究生级别的专业研讨材料,而不是普通爱好者读物。它不是在“教”你什么是青铜器,而是在“展示”如何用一种极其严苛的、带有批判精神的眼光去看待青铜器——这种“看”的方式,才是作者真正想要传授的“学步”之法吧,只不过,这个起步的门槛设得实在太高了。
评分厚重的书脊,初看《青铜器学步集》这个名字,还以为会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毕竟“学步”二字透着一种循序渐进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结构复杂的图表和专业术语,立刻打消了我“轻松入门”的念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一个“学步”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对古代青铜器研究领域进行的全景式扫描,只不过,它选择了一条极其严谨、甚至有些冷峻的学术路径来呈现。作者在开篇就将读者的期望拉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基准线上,毫不回避地抛出了诸多涉及铸造工艺、纹饰符号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器物风格演变的尖锐问题。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商周礼器制度与青铜器铭文相互印证的论述,那种逻辑链条的严密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器物照片,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青铜器宇宙观”,去解读那个时代权力、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交织。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次踏入迷宫的研究者,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去梳理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但一旦理清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满足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这本书,毋庸置疑,是献给那些已经对青铜器有一定基础认知,并渴望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的严肃读者的。
评分翻阅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田野经验与馆藏接触基础。大量的器物实例引用,并非是随机的摘选,而是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挑选,每一种器物都服务于作者要证明的一个特定论点。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器物“出土环境”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密度极高,这在很多侧重于图像分析的著作中是缺失的。例如,在论述商代晚期饕餮纹的“程式化”时,作者并未停留在纹饰美学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组合,暗示了这些程式化背后可能存在的祭祀流程的固化。这种将物质文化与仪式行为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为理解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中的实际作用提供了新的钥匙。然而,这种深挖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对某些考古学背景知识是熟稔的,导致在过渡性的解释上略显简略,对于尚未构建起完整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需要反复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也最让我感到挫败的地方,在于它对“未解之谜”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未回避那些悬而未决的考古学难题,例如某些特定纹饰的宗教含义,或者某些铭文的特定指代对象。与其他著作倾向于给出主流解释不同,此书更倾向于列举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然后用扎实的考古学证据来论证每条路径的可能性边界。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会就某个观点进行长久的思考。但老实说,当我读到那些需要进行复杂推理和逻辑溯源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智力上的疲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几乎没有冗余的词藻,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重要的学术信息。这对于追求效率的学术研究是好事,但对于追求阅读流畅性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所有细微的差别。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被“对待”的书,而不是一本可以“消遣”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深度和挑战性,而非阅读上的轻松愉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非常“硬核”。没有华丽的彩印,大部分图版都是高对比度的黑白线条和阴影处理,这使得读者必须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去重构出器物在光线下的真实质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西周中晚期鼎类器物的“器型衰变”现象,作者的论证思路非常跳跃,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绝对掌控力,但对于我这样习惯于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颇有挑战性。我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快速地在不同章节间建立联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特定铭文文本的翻译和解读,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一个字面意思的转译,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晦涩词汇背后的政治语境和社会功能。举个例子,对于某件器物上“伐厥邑”的记载,书里不仅仅是解释了军事行动,更是结合当时的诸侯格局进行了细致的区域指向性分析,这需要极强的跨学科知识支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强度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它更像是一部学术工具书,而非休闲读物,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啃”下那些坚硬的学术果实。
评分书很好。好好利用。可惜作者已经过世啦。
评分城固洋县青铜器所含周文化因素之我见陕西省城固洋县地区以出土颇具特色的青铜器而著名,其属性之复杂、关联性之广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长时期的关注和研究。迄今的研究中,对所出土青铜器的时代基本上都定在了商代中晚期。1990年底上海博物馆曾举办陕湘赣三省新出土青铜器展,陕西的展品主要就是城洋地区所出,这是第一次将城固洋县地区的商代青铜器予以展示,并在商代早期和晚期之间分出了商代中期的青铜器。2006年6月,有幸与曹玮先生、孙岩女士一起驱车翻秦岭,过巴山,承蒙当地同仁的厚谊,仔细目验了几乎所有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一个前所未有的触动是,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的大部分固然属于商代中晚期,但不能排除其中有些青铜器已经带有了周文化的因素,甚至有些就是西周的青铜器。回沪后琢磨良久,感觉如果研究的视野完全囿于商代,对其中西周青铜器和带有周文化因素的部分避而不谈,可能无益于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全面而彻底的研究,尽管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有念于此,踟蹰再三,仍不揣冒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恭请方家不吝赐教。一 关于百乳雷纹簋城洋地区出土过两件百乳雷纹簋。1.1975年城固县五郎乡吕村出土①,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CH63)(图一,1;彩版二六)。高17.6、口径21.3、腹深12.2、足高5.3、足径14.7厘米,重2050克。敞口,平沿稍侈;深腹,直壁较斜;无耳,圈足较高。颈部饰一周并不常见的变形兽首雷纹,圈足饰线条粗犷的兽面纹;腹部主纹为百乳雷纹。 城固洋县青铜器所含周文化因素之我见陕西省城固洋县地区以出土颇具特色的青铜器而著名,其属性之复杂、关联性之广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长时期的关注和研究。迄今的研究中,对所出土青铜器的时代基本上都定在了商代中晚期。1990年底上海博物馆曾举办陕湘赣三省新出土青铜器展,陕西的展品主要就是城洋地区所出,这是第一次将城固洋县地区的商代青铜器予以展示,并在商代早期和晚期之间分出了商代中期的青铜器。2006年6月,有幸与曹玮先生、孙岩女士一起驱车翻秦岭,过巴山,承蒙当地同仁的厚谊,仔细目验了几乎所有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一个前所未有的触动是,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的大部分固然属于商代中晚期,但不能排除其中有些青铜器已经带有了周文化的因素,甚至有些就是西周的青铜器。回沪后琢磨良久,感觉如果研究的视野完全囿于商代,对其中西周青铜器和带有周文化因素的部分避而不谈,可能无益于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全面而彻底的研究,尽管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有念于此,踟蹰再三,仍不揣冒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恭请方家不吝赐教。一 关于百乳雷纹簋城洋地区出土过两件百乳雷纹簋。1.1975年城固县五郎乡吕村出土①,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CH63)(图一,1;彩版二六)。高17.6、口径21.3、腹深12.2、足高5.3、足径14.7厘米,重2050克。敞口,平沿稍侈;深腹,直壁较斜;无耳,圈足较高。颈部饰一周并不常见的变形兽首雷纹,圈足饰线条粗犷的兽面纹;腹部主纹为百乳雷纹。 城固洋县青铜器所含周文化因素之我见陕西省城固洋县地区以出土颇具特色的青铜器而著名,其属性之复杂、关联性之广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长时期的关注和研究。迄今的研究中,对所出土青铜器的时代基本上都定在了商代中晚期。1990年底上海博物馆曾举办陕湘赣三省新出土青铜器展,陕西的展品主要就是城洋地区所出,这是第一次将城固洋县地区的商代青铜器予以展示,并在商代早期和晚期之间分出了商代中期的青铜器。2006年6月,有幸与曹玮先生、孙岩女士一起驱车翻秦岭,过巴山,承蒙当地同仁的厚谊,仔细目验了几乎所有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一个前所未有的触动是,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的大部分固然属于商代中晚期,但不能排除其中有些青铜器已经带有了周文化的因素,甚至有些就是西周的青铜器。回沪后琢磨良久,感觉如果研究的视野完全囿于商代,对其中西周青铜器和带有周文化因素的部分避而不谈,可能无益于城洋地区所出青铜器全面而彻底的研究,尽管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有念于此,踟蹰再三,仍不揣冒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恭请方家不吝赐教。一 关于百乳雷纹簋城洋地区出土过两件百乳雷纹簋。1.1975年城固县五郎乡吕村出土①,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CH63)(图一,1;彩版二六)。高17.6、口径21.3、腹深12.2、足高5.3、足径14.7厘米,重2050克。敞口,平沿稍侈;深腹,直壁较斜;无耳,圈足较高。颈部饰一周并不常见的变形兽首雷纹,圈足饰线条粗犷的兽面纹;腹部主纹为百乳雷纹。 城固洋县青铜器所含周文化因素之我见陕西省城固洋县地区以出土颇具特色的青铜器而著名,其属性之复杂、关联性之广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长时期的关陕西省城固洋县地区以出土颇具特色的青铜器而著名,其属性之复杂、关联性之广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较长时期的关
评分太好了!
评分李先生已经过世几年了。余生也晚,未能见到先生。
评分青铜器学步集
评分李先生已经过世几年了。余生也晚,未能见到先生。
评分书很不错书很不错书很不错
评分青铜器学步集
评分很好的書,非常實用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