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量较新的、由世界上各机构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背景,分别从消费品零售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就业、外汇储备、财政赤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以及证券市场等几个方面,以各种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估,并较终给出一个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之 上,本书还进一步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做出预测和前瞻,这对于我们广大从事经济工作的读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洪水神话,洪水神话的成因说法众多。《洪水神话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中外大量洪水故事的研究,将各民族的洪水神话、传说置于象征、隐喻的框架来理解。所谓史前时代的“大洪水”,乃是无序的“混沌”时代的象征,乃是对“混沌”造成巨大灾难的一种具象化的表述。而造成史前时代无序与混沌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历法的缺失或者错乱。洪水的克服或获得治理,意味着混沌的被克服,世界秩序的重新建立。历法是克服混沌与创世(建立世界秩序)的关键,历法在上古人的眼中反映了“天道”。而用来“测天”,以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测天之所“天象台”,则是神话学上所谓的“神圣中心”或“世界中心”。
尹荣方,男,1952年1月生于上海,上海海关学院基础部教授(现已退休),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神话学等的研究及教学。出版过《社与中国上古神话》、《龙树的秘密一三星堆文化探源》、《神话求原》等专著。又在《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民族艺术》、《求索》、《东南文化》、《中国文化研究》、《云梦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汕头大学学报》、《长江大学学报》等二十余家刊物发表过古代文学、神话学等研究论文近百篇。
总序
第一章 世界性的洪水神话
一、从“挪亚方舟”说起
二、洪水神话与“祭坛”
三、祭司、巫师与创世神话
四、洪水神话与农业起源
五、关于洪水神话起源的几种意见
第二章 洪水神话与葫芦避水
一、我国南方的葫芦避水神话
二、上古月令系统中的葫芦纪时
三、关于“宇宙山”和“世界树”
四、兄妹殖人与“神圣中心”
五、木鼓避水与“神圣中心”
六、世界其他民族的“神圣中心”诞生人类神话
七、葫芦与生育、求子习俗
八、“挪亚方舟”与“乌特纳比施蒂方舟”
第三章 伏羲、女娲的象征意蕴
一、伏羲、女娲与上古婚姻形态
二、伏羲、女娲是阴阳的象征
三、阴阳两气与万物化生
四、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寓意
五、女娲“炼石补天”的寓意
第四章 盘古神话、动物创世神话
一、混沌与盘古创世神话
二、盘古神话与鸡创世
三、盘古神话与殷商“亳社”
四、动物创世神话
五、动物创世与物候历及历法符号
第五章 创世神话与寻找粮种
一、十二生肖与彝族的母虎历法
二、葫芦神话中的老鼠
三、寻找粮种的故事
四、鸟取谷种传说的蕴意
五、布谷鸟教人耕种和它的化生故事
六、谷种起源的其他神话类型
七、取粮种与天女神话
八、姜螈履“帝迹”生“稷”神话的蕴意
第六章 天地分离神话
一、天地分离神话概说
二、天地分离与历法创制、历法修订
三、天地未分离前的混沌意象的起源
四、木石之怪“夔”是“混沌凶兽”
五、天地的分离者——太阳和火焰
六、重、黎“绝地天通”传说与天地分离神话
七、“绝地天通”与历法改革
第七章 大禹治水与禹为“虫”的假说
一、顾颉刚的禹为“虫”的假说
二、“风”之从“虫”与“风”的本义
三、关于风的“八日而化”
四、虫与上古时代的历法符号
五、“万舞”与历法的传承
第八章 横目人与纵目人的象征意义
一、古籍中的横目人与纵目人
二、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横目人与纵目人
三、横目人与纵目人的寓意分析
四、“夏”与历法创造
第九章 洪水神话与伊尹传说
一、“空桑”与伊尹的出生传说
二、伊尹“负鼎干汤”
三、比较《吕氏春秋·本味》与《逸周书·王会》
四、伊尹所负乃《山海经》之类的图籍
五、伊尹传说与钻燧改火
六、伊尹“四方之令”与《山海图》
七、伊尹名号探源
《洪水神话的文化阐释》:
第一章
世界性的洪水神话
洪水神话流传的广泛,现在几乎是无人不知了。对洪水神话的研究,也早已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不仅神话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甚至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心理学家等也从不同角度,试图解释这个神话的起因。在本书中,我们试图对洪水神话的历史根源作些探索,希望借此给人们提供一些新的认识视角。一、从“挪亚方舟”说起据说现在世界上有洪水故事发现的,已有180多个国家和民族。所有这些洪水故事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当然是《旧约·创世记》中的挪亚方舟故事,我们的阐述也从这个故事开始。这个洪水故事,《圣经》上是这么说的:耶和华上帝看到地上的人类作恶多端,决定把人类以及世上的走兽、昆虫和天上的飞鸟全部消灭,只有挪亚是个义人,在耶和华眼前蒙恩,他要保全挪亚一家的性命。《旧约·创世记》说: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你要用哥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
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挪亚就和他的妻和儿子、儿妇都进入方舟,躲避洪水。洁净的畜类和不洁净的畜类,飞鸟并地上一切的昆虫,都是一对一对的,有公有母,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正如神所吩咐挪亚的。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
当诺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正当那日,挪亚和他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并挪亚的妻子和三个儿妇,都进入方舟。他们和百兽,各从其类;一切牲畜,各从其类;爬在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一切禽鸟,各从其类,都进入方舟。凡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一对一对地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神风吹地,水势渐落。渊源和天上的窗户都闭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
过了四十天,挪亚开了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但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亚那里,挪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来。
……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镜头”。在此之前,我可能只是将某些古老的传说视为单纯的故事或迷信,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具文化人类学的透镜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从城市规划的布局,到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甚至是对天气变化的集体情绪反应。作者成功地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文化基因,这些基因似乎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种知识的“赋能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入、更有层次地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次关于自我身份重塑的深度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米黄色封皮,搭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将你带入了一种对历史深邃的反思之中。我记得翻开扉页时,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极为考究,触感细腻,墨色浓郁而不晕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是排版上,作者似乎对阅读体验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大段的论述中间穿插着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装帧上的这种用心,其实已经预示了内容本身的重量感和厚度,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学术工艺品,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创作者对“知识载体”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如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的宝贵品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和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非故作高深或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他沉淀下来的智慧,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类集体记忆的深层密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往往源自于非常具体的、可触摸的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使得那些宏大的哲学思辨立刻变得生动可感。比如,在探讨某种原始信仰的演变时,他将之比作河床泥沙的沉积过程,看似缓慢无形,却在漫长岁月中塑造了地貌的走向。这种将深奥理论“接地气”的叙述功力,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初涉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精髓,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那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智慧的流淌。
评分读完近三分之一后,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所采取的独特立场。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将每一次引用都视为一场与历史思想家的对话。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前人理论中的细微偏差,或是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已被定论的观点。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让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读起来绝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旁观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片段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克制和审慎,他会清晰地勾勒出所有主流的解释路径,但最终总是倾向于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整合模型,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公正的治学精神,让人对其结论深信不疑。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行文逻辑的严密性与跳跃性的完美结合。作者在构建叙事框架时,并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总能预判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在关键节点抛出引人深思的论断。例如,对于某个核心观点的阐述,他会先从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古代文明的祭祀仪式切入,然后迅速地用现代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解构,最后再将两者微妙地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却又暗藏着层层递进的推导。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握能力,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控场能力,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跟上作者那不断穿梭于不同时空和学科领域的思维轨迹,阅读体验可谓是酣畅淋漓,挑战性与满足感并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