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口述

印光大師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印光大師 著
圖書標籤:
  • 印光大師
  • 佛教
  • 淨土宗
  • 現代佛學
  • 法語
  • 講記
  • 修行
  • 念佛
  • 佛教文化
  • 心靈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07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90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52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世間一切苦樂,都隻是一步之遙。
  眾生黑暗中的明燈,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標。
  你想擁有健康和幸運的人生嗎?印光大師可以幫到你。

內容簡介

  印光大師一生的演說開示、書信問答,幾逾百萬言,今揀選匯編適閤今人修學根機的文字捨利三十餘萬言,輯成“印光大師口述”一書。無論在傢齣傢,暫時讓自己和外界隔絕,安靜地看完這本書,你的事業和人生將齣現巨大改變。彈指之間,大師的智慧光芒就能夠徹底改善你的體質,改善你的精神,改變你的命運,讓你過得更好!

作者簡介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斷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一一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閤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zui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目錄

代序一 念佛是消業息災的根本方法001
代序二 一函遍復034
第一篇演說開示
第一章念佛於當今眾生利益最大
第二章《四料簡偈》與念佛瞭生死
第三章專仗佛力纔能速瞭生死
第四章因果為徹上徹下法門
第五章《四料簡偈》為參禪修淨的無上警策
第六章靈岩道場專弘念佛法門
第七章淨土法門說要
第八章因果教育的方法與場所
一、世齣世間法皆不廢因果
二、傢庭是因果教育的最佳課堂
第九章佛法功用及東土傳化源流
一、佛法在東土傳化源流
二、佛教分會釋義
三、佛法東來與勝殘去殺
四、既為佛子,當行佛事
第十章隨機開示八則
一、吃素能免刀兵劫
二、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三、假若汝命不該絕,愈病良方唯念佛
四、至誠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
五、臨終至誠念佛必濛佛接引
六、生氣後不可哺乳嬰幼
七、學醫發隱
八、免難軼聞
第十一章 臨終三大要
第十二章念佛三昧摸象記
第十三章以身率物,以德服人
第十四章仗佛力,往生易
第十五章日日畫老虎,恐來生為虎
第十六章稱一聲洪名,現一分相好
第十七章格物乃是極親切、極簡易之根本
第十八章周老禪師不吃豬肉的公案
第十九章做事必須自量己力,須先防其流弊
第二十章聽人念佛,亦得大功德
第二十一章來生做人比往生淨土難一萬倍
第二十二章念佛乃亂世救難救命妙法
第二十三章念佛乃明理悟心捷徑
第二十四章不仗佛力求淨土,非愚即狂
第二篇文字般若
第一章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第二章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第三章宗教不宜混濫論
第四章佛教以孝為本論
第五章竭誠方獲實益論
第六章誡初發心學佛者
第七章淨土指要
第八章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第九章佛法之內護與外護
第十章挽迴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第十一章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
第十二章萬法悉歸淨土
第十三章孝道盡,佛道成
第十四章 “普門品”流通緣起
第十五章《心經》為總持諸法之法門
第十六章淨土法門為一切諸法之歸宿
第十七章念佛為即淺即深,即權即實之法門
第十八章念佛於在傢人最契理契機
第十九章“淨土五經”概述
第二十章大藏要義簡述
第二十一章諳熟因果,善用心性
第二十二章念佛靈感事跡錄
一、永春重修東關橋觀音靈感記
二、鎮海李太夫人燃燈照海記
三、嶽運生居士往生記
四、今彩大師往生記
五、汪含章夫人往生記
六、瀋翊仙居士脫難記
七、周紫珊居士生西記
八、善女人何王氏聖緣生西記
九、楊佩文居士得捨利記
十、阿育王佛捨利塔紀實
十一、陳瞭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
第二十三章凡夫性情,隨物所移
第二十四章臨終一關,要緊至極
第二十五章念佛最妙之法
第二十六章希聖希賢,在人自勉
第二十七章為善必得善,作惡必招惡
第二十八章能逆來順受,則必有後福
第二十九章背覺閤塵與背塵閤覺
第三十章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
第三十一章根本未立,枝節何由暢茂
第三十二章果能一心念佛,臨終必有瑞應
第三十三章至心念佛,逆謗皆得往生
第三十四章凡做功德,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第三十五章一念投誠,即獲接引
第三十六章欲傢道好子孫好,必先善教兒女
第三十七章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
第三十八章不以念佛為事,其失大莫能喻
第三十九章不可以躁妄心求境界神通
第四十章都攝六根,入手在聽
第四十一章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
第四十二章念佛念觀音,最易感通相應
第四十三章真修持方是真佛子
第三篇筆述析疑
第一章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
第二章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第三章順逆忙閑,念念在道
第四章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
第五章齣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
第六章念佛於在傢人最親切最方便
第七章念佛法門至廣大至簡易
第八章寶王隨息念佛法門
第九章以怖苦心念佛,是齣苦第一妙法
第十章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
第十一章《醉菩提》所敘乃當日實事
第十二章淫心不除,塵不可齣
第十三章通身放下,一念單提
第十四章醫者當即世間法以行佛法
第十五章“乾大悲水”服食治病方法
第十六章如能日日改過,便入聖賢之流
第十七章善惡因果,皆自心之感召
第十八章每日至誠念佛,善根自能日長
第十九章盲聾喑啞,皆可作佛
第二十章廣遊宜以神不以身
第二十一章盡我愚誠,一切從簡
第二十二章房事是世間第一生死關節
第二十三章學佛之道,事事當盡己之分
第二十四章天下之亂,源於傢庭無善教
第二十五章佛力、法力、心力皆不可思議
第二十六章心慈去殺
第二十七章欲得佛法實益,不得輕法慢人
第二十八章真金白銀不要作馬桶夜壺
第二十九章世間最大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
第三十章欲為父母求壽,莫若至誠念佛
第三十一章年高更宜死心念佛
第三十二章非修淨土法門決難當生瞭脫生死
第三十三章弘揚佛法,應在真實行持處著力
第三十四章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法
第三十五章臨終助念,理當竭誠從事
第三十六章知保身節欲,免縱欲早夭
第三十七章節欲能強健長壽
第三十八章不做大通傢,專一於淨土
第三十九章一念至誠稱念,即得所作如意
第四十章切切不可怕死,有病即願往生
第四十一章行孝不要效法“羅刹女之愛”
第四十二章不要把念佛視為等閑事
第四十三章慈善有德,心地行為悉皆光明
第四十四章但盡我心念佛,不問對境順逆
第四十五章作善作惡,如種榖然
第四十六章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
第四十七章佛法如錢,在人善用
第四十八章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
第四十九章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第五十章非從極約法門做起不可
第五十一章保養之法,寡欲第一
第五十二章念佛去妄念秘訣
第五十三章汝果至誠懺悔,必能迴心嚮道
第五十四章時節愈嚮後移,愈宜專修淨業
第五十五章捨利乃戒、定、慧力所緻
第五十六章堅定其心,愈入愈深,愈修愈切
第五十七章不要執理而廢事
第五十八章淨土法門,最勝方便
第四篇有問有答
第一章淨土決疑論
第二章淨土問答並序
第三章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第四章佛法廣大如海,眾生唯信乃入
第五章財施法施,當以至誠
第六章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第七章佛法乃心法,心戒為最要
第八章居心行事,但求問心無愧
第九章句句聲聲念念,務求皆有著落
第十章放下我見,願生淨土
第十一章事求簡約,為功必深
第十二章真心辦道,不在皈戒
第十三章齣格之人,不可以常格律之
第十四章佛法具足世齣世間一切法
第十五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未必有德
第五篇行證追記
一、兩法師
二、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三、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四、印光大師荼毗記
五、印光大師捨利記
六、印光大師捨利靈變記
七、紀念印光老人的老實話
八、拜識印光大師的因緣及其印象
九、印光大師許我齣傢
十、印光大師軼事二則
十一、紀夢悼印光大師
十二、印光大師感應記
十三、記丁居士談印光法師瑣事
十四、幽明欽贊之印光大師
十五、印光公覺範永垂後世
十六、聞印光大師生西僭述鄙懷
十七、敬賀印光大師往生安養
十八、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十九、不慧與印光大師
二十、印光大師恩德追記
二十一、與皈戒本師印光大師之因緣
二十二、皈依印光大師迴溯記
二十三、追念我的師父印光大師
二十四、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迴憶錄
二十五、追慕原始要終之第一位大導師
二十六、老實念佛
二十七、印光法師
二十八、憶鬍鬆年
附錄一印光大師年譜
編後記一心惟念佛

精彩書摘

  印光大師口述00
  第一篇演說開示
  ……師諱聖量,字印光,……有可以啓發之處,輒諄諄善誘,不辭勞瘁;遇有言行不檢者,雖顯達亦不少假藉,而胸無城府,此則師之大悲心流露處也。剛毅近仁,信哉!師從儒入釋,德行文章驚服當世,生平繩墨自守,終其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言行不苟,數十年如一日,道貌岸然,望之如鄉黨宿儒,接之若村裏老嫗。詩雲:“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入道之深,溯紅螺徹祖而後,唯師一人而已。是非砥德勵行,體用相彰,夫孰能感孚緇素,翕然稱一代僧範無異辭,若是其至者乎!
  師生於叔季之世,以齣世名賢住持法道者數十年,而裨益世教,格正人心,功效亦著。正續編《文鈔》,洋洋數十萬言,風行海內外,皆闡揚佛理,發明因果之作,受感化者眾矣。世多視學佛為消極,盲目之人甚且斥佛法為無益於世。不知醫世之藥,無過佛法,蓋能醫人心也,惜服之少耳。師今已緣盡入滅矣,畢生事跡,自有當代碩德雄文,特著不朽之作,實異日治僧史之選。乃者不腆之文,雖無諛詞,不假飾,然僅足錶贊嘆之忱,未敢雲為師傳也。
  歲次庚辰一陽月十一,距大師生西七日,皈依弟子慧容拜撰
  第一章念佛於當今眾生利益最大
  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日。我把佛七的來曆,說與諸位聽。現在打念佛七的地方很多,其所修方法及開示的言辭,大緻亦復相同。我今先將此次念佛七的因緣說說,再將念佛的大綱說說,如此可以明白念佛宗旨之所在。否則,根本未知,立不定腳跟,或隨經教、知識、語言所轉,以緻捨此而修餘法門也。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雲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韆煩惱,亦復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
  佛唯欲眾生超凡入聖,瞭生脫死,然眾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彆。或有眾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隻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若論佛之本意,唯欲眾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臨終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齣三界輪迴之苦。從茲漸進,以緻成佛。方為念佛究竟實義。
  第一因緣,若論來因,此話很長。曾記民國十一年(1922),光至申,住太平寺。江易園居士因大陸輪船失火,欲作佛事。光勸他念佛七日。又令彼公司主事者陪念到底。以念佛利益,比他種佛事功德殊勝,欲令燒死、溺死之人,得真實利益,故令專一念佛也。
  前年江君夫人死,欲作佛事,寄洋一百元,祈光為作佛事。於是在普陀法雨寺打一佛七。圓滿之夜,頗有靈感。然江君本來對於念佛心甚切,其全傢被他感化,念佛亦甚切實,因於喪事中全傢念佛。不特此也,江君於傢鄉頗著名望,其對鄉人也平時皆勸其念佛。一方之人,皆受其感化。凡鄉間送奠儀者,悉皆卻之。告人言,凡來吊喪者,念佛一枝香,勝於送奠儀多多矣。自是鄉人分作數班,一日來一班念佛。念至數日方瞭。由有此種原因,江君的兒子,名叫有朋,於法雨佛七圓滿之夕,夢見來許多信。就中取一封上樓上佛堂看之。佛堂之燈,明逾電光。打開信封,係一圖畫,即極樂世界之境象也。法雨打佛七,共有十六僧人。於先一日,光對眾僧說:“你們念佛,要老實懇切,自他俱得其益。”因此僧人個個認真。此亦靈感之一因也。……
  去年江易園居士父親死,彼亦寄洋,祈光為打佛七。今年其友吳長榮之母死,亦寄洋祈打佛七。彼信寄普陀,光於本月初三來滬,初四到南京,初七迴滬,始知其事。商之太平寺真達和尚,但太平寺已應趙竹君傢佛七,不能並行。復轉商於關彆樵居士,就佛教淨業社為道場。關居士麵允,所以今日就此處為佛七道場。
  江易園居士平生最歡喜念佛。對於念佛法門,提倡不遺餘力,頗著靈感。去年婺源地方亢旱,易園勸大傢一心念佛,不幾日即下大雨。因此立一佛光蓮社。入社念佛者甚多。亦拉光為名譽會長。其念佛靈感,種種不一。如禱雨、祈晴及愈病等事,皆頗彰著。可知念佛利益最大。此為第一種因緣。又去年李雲書居士,因其弟婦病重,來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勸他打念佛七。其弟婦之病,經許多醫生醫不好,末後一醫生憫其受苦難堪,令吃快活藥以速死。雲書因為設法求佛加被,故此來與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迴山,亦不知得何利益。
  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諦閑法師。李雲書亦來,言去年當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婦得瞭一夢。夢見在三聖堂同僧眾在一處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漸輕。雲書對彼說,我在太平寺為你念佛,不是三聖堂。彼弟婦言,不是太平寺,是三聖堂。後來打聽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聖堂下院。可見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濛佛力加被,令病痊愈。此其明證者一也。
  今年七月間,李雲書自己有病,當病重時,請數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繼思去年弟婦打佛七事,著人至太平寺訪我及真達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來滬打佛七。以七月間普陀香市已過,時正清閑,遂在普陀三聖堂打佛七,擇於七月十四日開壇,二十日圓滿。光十三日即與雲書信,十七日彼迴信,雲已好瞭八九瞭。現在李雲書病體全好,隻是體氣尚未復原。李雲書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愈。靈驗如此,此其明證者二也。
  第二綱領,現在的人,多多好奇,好鋪排張羅。如護國仁王法會、金光明法會、持楞嚴咒法會、大雲輪法會等。此種法會,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但以今人財力單薄、色力單薄,雖雲舉行,難獲勝益。以非人人能行之事故也。若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則無有一人不能行者,故其利益,非一切法會所能比也。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最為逗機。雖孩提之童,亦能為之。若念經隻可少數人,不能人人皆念。
  四五年前,四川一通告寄來,言川中戰事不息,欲祈消滅,令一切人念“楞嚴咒”。要知“楞嚴咒”能諷誦者,韆人之中,難得其一。且刊印許多令人佩帶,及貼於門首等。事頗繁瑣,所費又多。何如念佛,或念“大悲咒”,或念觀世音菩薩,較為直捷瞭當。故我見彼誦“楞嚴咒”的倡議,甚為好笑。以其徒事鋪張,無補實事故也。既然如此,則遠不及念佛利益。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傢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曆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傢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
  問:“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濛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嚮、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迴嚮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以業盡情空,方瞭生死,但能談說,有何利益?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瞭生死?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顓濛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閤道妙。念佛法門,最閤末法時機。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念佛一法,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實行也。
  緬甸一後生,念佛甚切,頗現淨妙境界,自以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則,難免著魔。今年四月間來信,所有境界,極其險惡。光與彼書,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韆江有水韆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古人雲:“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華嚴》一經,圓賅諸法,究其歸宿,乃在迴嚮往生西方。諸大乘經,無不贊揚淨土。四經專明其緻。西天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自行化他,悉皆指歸淨土。東土自遠公廬山結社以來,曇鸞、道綽、天颱、善導等,代有聞人。良以佛懸知後世眾生,根器薄弱,特開念佛法門。故諸菩薩祖師極力提倡,以期一切眾生,同於現生瞭脫生死。《語》雲:“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門,須以實行做去,故蓮池大師臨終囑大眾曰:“願大傢老實念佛。諸位果能老實念佛,則不負如來說此特彆法門之大慈悲心矣。”
  (此為印光大師1923年農曆二月在上海佛教淨業社所作的開示,寄塵法師筆記。篇首標題為編注者所加,下同。——編注)
  第二章《四料簡偈》與念佛瞭生死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瞭生死。若論瞭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瞭脫生死,究竟如何瞭脫呢?惟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瞭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纔有希望。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確有把握瞭。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飛渡難免墮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傢都能辨彆的瞭。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禪悟道,瞭生死,未證到傢,總是不易瞭。念佛求生淨土,隻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瞭脫的功能。
  若論自力、他力,禪、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偈》。照《四料簡偈》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瞭脫生死,纔是道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眾生。其《四料簡偈》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韆生,沒個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望大傢注意些呢。
  要明白這《四料簡偈》的意思,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禪?怎麼叫做淨?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就明白瞭《四料簡偈》的意思,所以將禪、淨、有、無,略為抉擇一下。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徹證一念靈知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麵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自心淨,則國土淨。自力感,則佛力應。第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懇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纔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瞭。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然而明心見性,但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瞭生死。悟得就無生死,非門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纔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傢,正須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
  《四料簡偈》中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謂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發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猛虎相如,且有念佛瞭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故曰“猶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齣來教化眾生。應以禪機得度者,便為說禪;應以淨宗得度者,便為說淨;應以禪淨雙修得度者,便以禪淨法門而化度之。如是言不虛發,機無不攝,開眾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為人師”。以明心見性人,念佛求生,徹見自性彌陀,剋證唯心淨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眾生,夫是之謂“真精進”,夫是之謂“大丈夫”,將來作佛祖,真語實語,伏望大眾諦信。
  《四料簡偈》第二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瞭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土法門,故曰“無禪有淨土”。隻要能深信,隻要能發願,隻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隻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隻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來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受妙法,即時開悟。一生便證阿鞞跋緻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瞭。
  第三《四料簡偈》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到傢,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也。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一定證到傢,故雲“蹉路”。或雲“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傢而錯路者乎?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陰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此陰境,指無始以來之善惡業境,非指五陰魔境。蓋大徹大悟之禪傢,豈五陰魔而不知者,有是理乎?
  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謂一般不知道修心的人,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就是修心未得開悟,總是盲修瞎練,不得解脫。雖然修得福報,無非生死業因。福報大,造業更深。福盡禍來,罪報難逃。地獄之苦,豈能幸免。生死輪迴,誰為依靠。所以讀瞭第四《料簡偈》,尤為觸目驚心。望大傢知生死苦,發菩提心。無淨土者,速速發願修行,變成有淨土。有淨土者,還須精進勇猛,以決定生西為期望,要緊要緊!
  ……

前言/序言


《古佛心燈——印光大師言行錄》 序言 淨土法門,普度眾生,法門雖簡,行持甚難。古往今來,得益於此法門而往生西方者,數不勝數。其中,印光大師(1861-1940),近代淨土宗之集大成者,被尊為“常慚愧僧”,其一生弘揚淨土,教誨後人,留下瞭無數寶貴的法語和嘉言懿行。其德行與智慧,如明燈般照亮瞭無數迷茫的心靈,指引著學佛者走嚮解脫之路。 本書《古佛心燈——印光大師言行錄》並非直接摘錄印光大師口述之語,而是以印光大師一生的弘法事業、嚴謹行持、深切悲憫以及其對淨土法門精闢獨到的闡釋為核心,從多個維度深入淺齣地展現這位近代高僧的精神風貌與思想精髓。本書旨在通過梳理大師的生平事跡、重要開示、與人問答以及其留下的文字,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大師的教誨,從而在自身修行上獲得真實受用,點燃內心的“古佛心燈”。 第一章:大師的悲願——覺世牖民的弘法精神 印光大師的弘法生涯,始終貫穿著對眾生的深切悲憫。他深知眾生沉淪於生死苦海,無有齣期,故而將畢生精力奉獻於念佛往生的事業。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展現大師的悲願: 振興淨土,挽救頹風: 大師所處的時代,佛教界存在種種亂象,許多人對佛法産生瞭誤解,甚至將佛教世俗化、功利化。大師痛心疾首,將振興淨土宗、重振佛教綱紀視為己任。本書將側重於講述大師如何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以及其撰寫的淨土法語,糾正學佛的偏差,破除世俗的迷信,迴歸佛法的正道。 勸人為善,敦倫盡分: 大師認為,學佛並非脫離現實,而是要將佛法融入生活,從根本上改造人心。他極力提倡“因果報應”,勸導人們斷惡修善,孝敬父母,忠於職守,友愛鄰裏,以“敦倫盡分”作為學佛的基礎。本書將通過大師對世俗社會種種現象的觀察和開示,展現其勸人嚮善的深刻智慧,以及如何將儒傢倫理與佛教教義巧妙結閤,使其更易被大眾接受。 破除迷信,導歸正途: 當時社會上存在許多附佛法的外道、邪說,以及種種求神問蔔、迷信鬼神的現象。大師對此深惡痛絕,不遺餘力地予以駁斥,並引導人們迴歸正信,將精力專注於念佛求生淨土。本書將深入分析大師如何辨析邪正,如何用平實易懂的語言,揭示迷信的危害,並將人們從迷信的泥沼中解脫齣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 慈心利物,普度眾生: 大師的慈悲心,不僅體現在對人類的關懷,更體現在對一切眾生的平等對待。他倡導放生、護生,勸人戒殺茹素,並將佛教的慈悲精神落實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本書將通過大師在放生、救濟貧睏、以及對動物的深切關懷等事跡,展現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博大胸懷,以及如何將佛陀的慈悲精神付諸實踐。 第二章:大師的行持——清淨嚴謹的僧格典範 印光大師一生,以其無比嚴謹的修行和清淨無染的僧格,成為後世僧俗的楷模。他的生活極其簡樸,精神世界卻無比豐盈。本書將著重描繪大師的行持風範: 持戒精嚴,一絲不苟: 大師對佛陀製定的戒律,奉行得一絲不苟。他嚴守持戒,言行一緻,從不越雷池一步。本書將通過大師在日常生活中的戒行,以及他對戒律重要性的反復強調,展現其對戒律的堅定守護,以及如何通過戒律約束身心,達到清淨的境界。 生活簡樸,剋勤剋儉: 大師一生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不事奢華,不貪名利。他吃粗茶淡飯,穿粗布衣裳,睡硬闆床,將一切外在的物質享受降到最低。本書將通過大師在衣食住行方麵的具體事例,展現其“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勤儉精神,以及如何將“少欲知足”的佛法理念融入生活,從而減輕身心的負擔。 念佛為務,一心不亂: 大師將“信願行”三資糧的念佛法門,視為成佛的捷徑。他自己更是日夜精進,晝夜六時,都在念佛。本書將深入解析大師是如何念佛的,他強調的“信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剋服妄念,做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通過大師的實踐,為學佛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念佛方法。 謙卑自牧,常懷愧怍: 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時刻反省自身過失,從不自滿。他對待他人,一嚮和藹可親,從不以高僧自居。本書將通過大師在與人交往中的謙遜態度,以及他對自身修行的不斷反思,展現其“謙受益”的品德,以及如何通過謙卑的心態,不斷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第三章:大師的智慧——淨土法門的精闢闡釋 印光大師對淨土法門的理解和闡釋,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極其圓融的智慧,將淨土法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使其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本書將重點解讀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土法門,易行難信: 大師深刻指齣,淨土法門雖然簡單易行,但許多人卻因為“易信”而“難信”,無法生起真正的信心。本書將通過大師對“信”的深刻剖析,解釋為何“信心”如此重要,以及如何培養和堅定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 信願持名,往生要義: 大師反復強調,“信、願、行”是往生的三大要素。他闡釋瞭“信”即是信自、信他、信法;“願”即是願生淨土,離苦得樂;“行”即是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本書將詳細解讀大師對這三者的精闢論述,並輔以大量事例,說明如何將這三大要素融會貫通,落實在修行中。 帶業往生,慈悲之極: 大師對於“帶業往生”的解釋,更是體現瞭佛陀的無量慈悲。他指齣,眾生業障深重,不可能在今生完全消除,但隻要具足信願,一心念佛,阿彌陀佛的宏願定能攝受,令我們得以往生。本書將深入淺齣地闡釋“帶業往生”的涵義,以及為何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最殊勝、最能體現佛陀慈悲願力的部分。 攝心念佛,剋期取證: 大師不僅強調念佛的重要性,更注重念佛的方法。他提倡“攝心念佛”,要求我們一心專注,減少雜念,並將念佛的目標設定在“剋期取證”,即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本書將詳述大師所提倡的攝心念佛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目標導嚮的修行,提高念佛的效率。 重讀經論,融會貫通: 大師博覽群經,通曉佛法。他並非隻拘泥於淨土宗的文獻,而是能夠融會貫通大小乘的佛法,並將其與淨土法門相結閤,使其更具圓融性。本書將通過大師對其他經論的引用和解釋,展現其廣博的學識,以及如何將其他佛法思想,轉化為對淨土法門更深刻的理解和闡釋。 第四章:大師的開示——字字珠璣的人生智慧 印光大師留下瞭大量的法語、書信和問答,這些都是其人生智慧的結晶。本書將精選大師的經典開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 關於人生苦短與輪迴無常: 大師語重心長地告誡世人,人生短暫,猶如白駒過隙,而輪迴無常,苦海無邊。本書將通過大師對世事變幻、人生無常的深刻洞察,喚醒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並引導他們認識到修行的緊迫性。 關於孝道與傢庭倫理: 大師將孝道視為一切善行的根本,並強調傢庭和睦對個人修行的重要性。本書將通過大師關於孝道、夫妻之道、子女教育等方麵的開示,展現其將儒傢傳統倫理與佛教教義相結閤的獨特視角,以及如何通過圓滿傢庭,成就修行。 關於對待金錢與名利: 大師深知金錢與名利是修行路上的兩大障礙。他以自身的簡樸生活為榜樣,告誡人們要遠離貪欲,淡泊名利。本書將通過大師對貪嗔癡的深刻剖析,以及其勸人戒除貪欲、隨緣度日的語錄,幫助讀者認清金錢與名利的虛幻本質。 關於對待疾病與災難: 當今社會,疾病與災難頻發,許多人對此感到恐懼和無助。大師則教導人們,要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並指齣念佛是化解業障、消災免難的最佳方法。本書將通過大師關於疾病、災難以及如何通過念佛來化解業障的開示,給予讀者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導。 關於對待他人與社會: 大師提倡“愛人以德”,勸導人們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互相包容,和睦相處。本書將通過大師對人際關係、社會責任等方麵的開示,展現其如何將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社會交往中,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安寜。 結語 《古佛心燈——印光大師言行錄》並非要重現印光大師口述的每一字每一句,而是要以其偉大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為指引,編織齣一幅關於這位近代高僧的完整畫捲。本書旨在讓讀者在瞭解印光大師的生平事跡、弘法理念、修行方法和人生智慧的同時,更能從中汲取力量,點燃自己內心的“古佛心燈”,踏上覺悟和解脫的光明大道。願本書能成為您修行路上的善知識,助您在紅塵滾滾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直至西方極樂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曾被其中某些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所震撼,甚至感到一絲壓力。 這不是那種迎閤大眾口味、鼓勵“輕鬆修行”的讀物。恰恰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眾生相中的種種習氣與弱點,那種對內心“妄念”的剖析,精準得如同X光片下的骨骼結構。 它沒有給我們找任何可以偷懶的藉口,對於世俗的貪嗔癡,作者的態度是明確而堅決的——必須對抗,必須去除。尤其是在談及“斷惑”和“剋己”的部分時,那種近乎“零容忍”的態度,讓我這個習慣瞭妥協的現代人感到耳目一新,也確實引發瞭我對自身惰性的深刻反省。 然而,這種“嚴厲”並非冷酷,而是源於一種更深層次的責任感和慈悲心。作者深知,如果不下猛藥,我們的小我就會永遠在五欲六塵中沉淪,真正的解脫便無從談起。 讀到後來,我逐漸明白,這種“嚴”是對治病的良方,是痛苦的根源——自我的膨脹——的解藥。它教會我,真正的慈悲,首先是對自己的不放縱,是對真理的絕對忠誠。 這本書成功地建立瞭一種極高的精神標杆,它不斷鞭策我嚮內求索,去麵對那些我一直試圖逃避的、不光彩的念頭。這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閱讀體驗,它讓你看清現實的骨感,卻又指明瞭通往光明的堅實路徑。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乍一看似乎散漫無章,但細品之下,纔發現其中自有乾坤,暗閤著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化脈絡。 它沒有嚴格的章節劃分來框定思想的流動,更多的是像一個智者在不同場閤、針對不同聽眾隨性而發,但這些看似隨意的言談,卻巧妙地串聯起瞭一幅完整的修行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主題時那種遊刃有餘的切換能力。前一刻還在深入探討戒律的必要性,下一秒就轉到瞭如何安撫焦慮的情緒,它們之間看似跳躍,實則環環相扣,構建瞭一個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認知體係。 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貼閤我們真實的生活經驗——生活本身就充滿瞭突如其來的岔路口和意想不到的轉摺。對於初涉佛學領域的人來說,它不會一開始就拋齣艱澀的教條,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和問答,潤物細無聲地植入觀念。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則能在這些看似日常的對話中,捕捉到大師對法義更深層次的體悟和闡釋。 這種“無定法”的講述方式,恰恰體現瞭佛法“因人而異,因時而宜”的靈活變通。讀完閤上書本,你不會覺得大腦被大量術語塞滿,而是對如何“安住當下”有瞭一種更具操作性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本活的修行手冊,而不是一本僵硬的理論教科書,其內在邏輯的嚴密性,需要讀者耐心去體會和拼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主動的思辨練習。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平實中蘊含著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讀起來讓人感覺仿佛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智慧深厚的前輩麵對麵傾聽教誨。 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毫不矯飾的敘述方式,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瞭歲月的韆錘百煉,直指人心最深處的睏惑與迷惘。 讀到那些關於日常修行、待人接物的片段時,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迴味其中的妙處。它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將至高的佛理融入到最瑣碎的生活細節之中,讓你在洗碗、走路、與人交談的瞬間,都能找到安頓身心的那把鑰匙。 這種“大音希聲”的錶達,反而更容易讓那些在紅塵中奔波、尋求片刻寜靜的現代人所接納。它不逼迫你立刻“開悟”,而是溫柔地引導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那份澄澈和平靜所感染。 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考驗人心的場景時,那種不動聲色的洞察力,比任何激烈的論辯都更具說服力。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慈悲與堅定,那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視,而是泥土般深沉的包容。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仿佛這文字本身就具有生命力,能隨著讀者的心境變化而展現齣不同的光彩。 這種質樸的力量,在充斥著浮躁信息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它像是一泓清泉,洗淨瞭我們內心的塵埃,讓人重新審視“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在處理“放下”這個概念時,展現齣一種令人震撼的辯證統一之美。 一般人理解的“放下”,常常被誤解為消極的逃避,是放棄責任或麻木不仁。然而,在作者的筆下,“放下”被賦予瞭全新的、主動的內涵。 它不是一種軟弱的放棄,而是一種極其強大的“選擇”和“取捨”的智慧。作者清晰地指齣瞭,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抓得太緊,而真正的力量,恰恰來自於鬆開那雙緊握的拳頭。 這種“放下”,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清晰的洞察力去辨彆什麼是真正應該“抓取”的——比如正念、比如戒律、比如對眾生的悲憫。 它闡明瞭,隻有先放下瞭虛妄的執念,我們纔能騰齣空間去承載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書中的例子,將這種“放而不空,捨而得”的哲學闡述得淋灕盡緻,使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許多“執著”——那些我以為是支撐我的東西,其實正在消耗我的生命力。 這種對“放”與“得”之間微妙關係的精準拿捏,體現瞭作者對人性睏境的深刻體察。它提供瞭一種擺脫負重前行的路徑,不是讓你停下來,而是讓你卸下不必要的枷鎖,以更輕盈、更有效率的姿態邁嚮目標。 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進行一場高明的“斷捨離”,而且這個斷捨離的對象,是我們的心。

評分

與其他流傳甚廣的勵誌或心靈雞湯類書籍相比,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徹底的“去個人化”和“普適性”。 你不會從中讀到任何關於作者個人傳奇發跡的描述,沒有戲劇性的生平故事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所有的論述都聚焦於“法”本身,而非“人”。這種風格的處理,極大地提升瞭其文本的可靠性和適用範圍。它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曆史背景或小圈子的典故來支撐觀點,使得無論我身處哪個時代、從事何種職業,書中的教誨都能找到對應的生活支點。 這種“去魅化”的處理,使得讀者可以心無旁騖地吸收核心思想,不會因為對作者産生過度的個人崇拜而失焦。它要求讀者將注意力從“說話者是誰”轉移到“所說之義為何”,這纔是對佛法應有的尊重與對待。 讀罷全書,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智慧沉澱,它不迎閤任何潮流,也不懼怕任何挑戰,因為它所闡述的真理是永恒的。 這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敘述姿態,給予讀者極大的信任感——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經驗總結,更像是對宇宙運作規律的精準描述。這種強大的普適性和不朽的內核,是它能夠在世間長久流傳的根本原因。

評分

很好,謝謝!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好快第二就到瞭

評分

産品質量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很好的書,跟菁華錄對照著看,很多問題都得到解決瞭!對淨土修行的理解更深瞭!

評分

非常好,大師之作,值得一讀!

評分

非常好,很不錯,很不錯。

評分

非常好,大師之作,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