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飯碗盛飯,汁椀(湯碗)喝湯,是日本人的傳統。飯碗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瓷器。汁椀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漆器。
一隻精美的汁椀,一隻與其相配的飯碗,再擺上一副筷子,呈現在托盤之上,這樣便可成為“一式(一套)”。
這也是該書的主旨——與八位日本設計大師、八位飛驒春慶工藝傳人一起探索食用器物的神髓。
注釋:1.日文中“椀”與“碗”分彆指使用木胎或瓷土製作而成的餐具或茶具。因此偏旁分彆使用“木”和“石”以示製作材料的差異。
汁椀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使用到的漆器,它和飯碗一樣,都是用手捧著,都會與雙唇發生接觸。汁椀的特彆之處就在於它的邊緣會直接入口,使用的人則享受熱騰騰的湯汁。傳統的日本飲食中一定會使用到筷子,而汁椀所使用的漆料也和筷子上的一樣。不管時代之潮如何洶湧,隻要是日本人都會默默地對精美的漆器産生欲望,使其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因此,汁椀可謂日本飲食文化的精髓。如果每天都有一碗熱騰騰的“汁”湯暖身,生活也會越來越紅火吧。這次的飛彈春慶傳統漆器便是在這樣的理解下成形,以“汁椀”的形式將傳統再度創新,為“汁椀”這種每一天溫暖日本人心的器物開闢瞭新的道路。
——原研哉
內容簡介
《椀一式》是一本介紹日本漆器的書。日本漆器有名的産地是飛驒春慶,其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景德鎮在中國陶瓷界的地位。但在工業化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的當下,日本的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也遇到瞭不少難題。一方麵是傳統手藝人的麵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傳統器具造型難以創新,大眾對傳統工藝價值的質疑;另一方麵是設計師們對傳統工藝望而卻步,並不能將其信手拈入設計之中,究其緣由,則在於他們對於傳統的造型經驗性的理解之中。為瞭讓日本設計師和傳統手藝繼承人一起解決這些睏局,日本設計師協會邀請瞭日本當今具影響力的八位設計師與飛驒春慶傳統手藝人一起設計製作瞭八套日用漆器餐具。
傳統的餐具造型並非來自設計師的精心設計,而是脫胎於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它的成型來自人們多年生産生活中所積纍的經驗及智慧。恰如由富含石灰的水滴所形成的鍾乳之美中充滿瞭時間的魔力,日常生活中人類無數的行為成為瞭孕育傳統造型的無形之手。該書是中國讀者瞭解日本漆器文化的重要參考書籍。日本設計師協會讓設計大師和傳統手藝人一起工作,一起探討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藉鑒。
作者簡介
深澤直人,日本著名産品設計師,傢用電器和日用雜物設計品牌“±0”的創始人,“IDEO”在日本的分部和SuperNormal工作室創始人,無印良品設計顧問。他曾為多傢知名公司諸如蘋果、愛普生、日立、無印良品、NEC、耐剋、日本精工株式會社、夏普、steelcase、東芝等等做過産品設計。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麵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錶、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
內頁插圖
目錄
為生做日本人的我們所獨享的“椀一式”
日本設計委員會 原研哉
椀一式
幾何之美 深澤直人
一對八栗 原研哉
透雕孔筷 岩崎信治
器宇軒昂的潤紅色春慶漆椀 川上元美
“艷”色 小泉誠
麯木之椀 黑川雅之
為春慶漆器添一幅畫作 鬆永真
漆黑的森林 佐藤卓
對談 小泉城× 佐藤卓
對談 平鬆洋子× 原研哉
對談 黑川雅之× 西田惠一× 瀧村紀貴
重與箱
物盡其用的工具 深澤直人
雙手搬運的神秘 原研哉
大日子裏的重箱 岩崎信治
重箱兩樣 川上元美
圓與四角 小泉城
玉手箱 黑川雅之
我最喜愛的麯木器物 鬆永真
春慶小箱 佐藤卓
春慶漆器保管指南
後記
前言/序言
為生做日本人的我們所獨享的“椀一式”
日本設計委員會 原研哉
2008年3月,日本設計委員會嚮我提齣設計新式生活用品的要求,以重新喚活設計中所采用的岐阜縣高山市“飛彈春慶”傳統漆器技法的魅力。成立於1953年的日本設計委員會是一傢以啓發社會設計力為己任的機構。長年以來,這個機構匯集瞭日本最有活力的建築傢,設計傢及評論傢,目前已有26位成員參與其中。該機構自發進行畫廊運營,Good Design設計奬評選及策展等藝術活動,近期也開展瞭扶植日本傳統産業的新項目。
但問題在於:設計師們對傳統工藝望而卻步,並不能將其信手拈入設計之中。究其緣由,則在於他們對於傳統的造型經驗性的理解之中。我們知道傳統的造型並非來自設計師的精心設計,而是脫胎於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它的成型來自人們多年生産生活中所積纍的經驗及智慧。恰如由富含石灰的水滴所形成的鍾乳之美中充滿瞭時間的魔力,日常生活中人類無數的行為成為瞭孕育傳統造型的無形之手。那麼,也不難理解為何設計師們會在聽聞日本設計委員會的要求之時,麵對“飛彈春慶”這門傳統技藝的創新挑戰而猶豫不決的心情瞭。
但委員會成員們卻對日常生活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成功的專業設計師也得益於他們不同於人的著眼日常的洞察力和付諸實踐的行動力。設計的器物如果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的伴侶,即使麵對傳統漆器技藝的挑戰,潛藏在設計師心中那一團熱情之火也會愈燃愈烈,這可謂設計師不可抑製的本能反應。傳統漆器匠人的共同作業也可彌補設計師在傳統技藝方麵的不足,使得這種傳統在其設計上的體現成為可能,那麼設計師接受漆器的挑戰也成為瞭自然而然的選擇。這樣一來,設計師並非隻是創作“形”式,更多的是作為將脫胎於古代生活的傳統技藝引入現代生活並為現代人所欣賞的媒介。這樣的設計也可重新喚起漆料這種已遠離現代生活多時的傳統材料的生命力,現代人也得以親身感受傳統漆器的魅力。
“椀一式”這個設計主題也是基於“日常”,其涉及的物件並非遠離現代人生活的重箱(日式傳統分層飯盒)或茶道用具,而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汁椀[1](湯碗)”。如此一來,設計師也不必拘泥於傳統造型,可以大膽地進行創作。日本人身邊最為常見的漆器便是“汁椀”,那麼與其最為相襯的餐具就要數“飯碗”瞭。再擺上一副筷子,呈現在托盤之上,這樣便可成為“一式(一套)”。設計師這種設計巧心促成瞭整個設計主題的誕生。
如果是每天都會使用到的“汁椀”和“飯碗”,即使價格貴一點也想收入囊中是日本人都會有的普遍想法。基於這樣的考量,我提議以“椀一式”作為點綴餐桌的工藝品的總稱,為有經濟能力的成年人提供新舊結閤的審美物件。和陶藝界已經成功的“夫妻茶碗”概念一樣,“椀一式”這種聽似綿綿的辭藻中也有著深植於心的廣告效果。
另外,為瞭漆器技藝的傳承發展和産地區域健康的經濟活力,設計如“汁椀”等使用人群最為廣泛的日常用品也成為瞭必然之舉。對於“飛彈春慶”漆器自身來說,這也為其提供瞭製作漆椀的良機,更是事關其未來傳承發展的關鍵課題。“椀一式”的構思正是處於這樣的目的,作為試金石應運而生的。
這樣的創作理念吸引瞭深澤直人、原研哉、岩崎信治、川上元美、小泉誠、黑川雅之、鬆永真及佐藤卓,共計八位設計大師最終決定參與其中,他們潛心設計,與“飛彈春慶”製漆技藝迸撞齣無以倫比的絕美火花。
本書後半部分轉入“重與箱”的設計主題。我們在接受這項設計企劃案之初,徘徊在腦海中的並非是對設計本身的重視,而是對如何以不一樣的設計盡善盡美地展現飛彈春慶製漆技藝本身的絕妙。在箱(便當盒)的設計過程中,講求簡潔之美的造型因無法在設計本身上有所突破而成為瞭難題。設計師們普遍認為如果銷路不好,那麼問題不在造型設計,而在於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對消費者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不便之所考量不足。這也是將“重與箱”與“椀一式”分為兩章的原因所在。參與“椀一式”與飛彈春慶産生交集的設計師們將以個人的視角分享設計過程中的思量和抉擇。
椀一式 飛彈春慶x日本設計委員會
汁椀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使用到的漆器,它和飯碗一樣,都是用手捧著,都會與雙唇發生接觸。汁椀的特彆之處就在於它的邊緣會直接入口,使用的人則享受熱騰騰的湯汁。傳統的日本飲食中一定會使用到筷子,而汁椀所使用的漆料也和筷子上的一樣。不管時代之潮如何洶湧,隻要是日本人都會默默地對精美的漆器産生欲望,使其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因此,汁椀可謂日本飲食文化的精髓。如果每天都有一碗熱騰騰的“汁”湯暖身,生活也會越來越紅火吧。這次的飛彈春慶傳統漆器便是在這樣的理解下成形,以“汁椀”的形式將傳統再度創新,為“汁椀”這種每一天溫暖日本人心的器物開闢瞭新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上支持設計師的並非飛彈春慶漆器的一般製作者,而是有著豐富經驗的匠人。正是有瞭他們的協助我們纔得以製作齣如此成熟的産品,每一件都寫滿自信,他們也為日後的量産提供瞭強大的技術支持。“椀一式”這個企劃最初的目的也在於將來自經驗豐富的曆史産區,以過硬的技術為保障而製作的漆器重新引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為設計師的深澤直人、原研哉、岩崎信治、川上元美、小泉誠、黑川雅之、鬆永真及佐藤卓,曾多次造訪飛彈春慶的原産地,對飛彈春慶的特徵及製作方法進行詢問和記錄,製作過程中也不斷地與當地手藝人交換意見。正因為他們的努力纔得以製作齣如此精良的漆器産品。同時精心選擇適閤與汁椀配對的飯碗作為一對,置於托盤之上,再配以筷子。這樣,“椀一式”纔得以以餐具套裝的形式呈現在大傢麵前。
日文中“椀”與“碗”分彆指使用木胎或瓷土製作而成的餐具或茶具。因此偏旁分彆使用“木”和“石”以示製作材料的差異。(譯者注)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漆器收藏與鑒賞的圖書簡介,主題聚焦於日本漆藝的精髓與曆史脈絡,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書名《椀一式:手邊的漆器(精裝)》。 --- 書名: 蒔繪之境:江戶至昭和,漆藝的流變與技法探微 副標題:從金繕的哲學到蒔繪的復興,一場跨越世紀的工藝史詩 概述:超越日常的漆藝殿堂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日本漆器發展史,特彆是江戶時代中後期直至昭和初期這段關鍵時期的工藝變遷、技術革新與文化內涵的專著。我們不以某一特定器型為綱,而是以“技法之演進”和“時代精神之承載”為核心,構建起一座立體的漆器藝術殿堂。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通過對大量曆史檔案、私人收藏的珍稀案例以及工藝文獻的細緻梳理,力求展現齣在社會動蕩、審美變遷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日本漆藝如何堅守傳統,又如何自我革新,最終攀登至新的藝術高峰。 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那些奠定瞭現代漆藝基石的工藝大師們,他們的創作理念如何影響瞭後世,以及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與圖案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美學哲學。 第一部:漆之為材——本源與基礎的再認識 本部分著眼於漆藝的“本”,即生漆的采集、提煉與調配技術。我們摒棄瞭淺嘗輒止的介紹,深入探討瞭日本各地(如會津、輪島、漆布等)生漆因地域氣候和樹種不同而産生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彆如何影響瞭最終作品的質感與耐久性。 核心內容包括: 1. 《漆論》重讀: 對江戶時代漆藝文獻中關於“木地”、“下地”和“上塗”工藝流程的詳細解析。特彆比較瞭不同流派對“乾燥”環境的控製策略。 2. 色漆的秘密: 探討硃、黑、褐色等基礎色漆的調配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礦物顔料(如硫化鐵、鉛白)來穩定色澤和提高漆膜的韌性。 3. 金繕的哲學基礎: 深入分析瞭“金繕”工藝不僅僅是修補,而是一種接受殘缺、賦予物品新生命的設計哲學。通過對曆代金繕實例的觀察,揭示其在禪宗美學中的位置。 第二部:蒔繪的黃金時代——技術的分岔與極緻 蒔繪(Maki-e)作為日本漆器的皇冠技術,在本捲中占據核心地位。我們不再泛談“撒金粉”,而是細緻區分瞭“平蒔繪”、“高蒔繪”、“研齣蒔繪”在操作難度、視覺效果和時間成本上的巨大差異。 重點案例與技術剖析: 高蒔繪的立體構建: 剖析運用“漆砂子”和“堆漆”技術,如何模擬齣山川、波濤的立體感。選取昭和初年受到西方建築風格影響,嘗試在蒔繪中融入三維透視感的案例進行解讀。 螺鈿與嵌綴的融閤: 研究蒔繪如何與螺鈿(Nacre)相結閤。特彆是對“薄貝”與“厚貝”的處理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切割角度,使貝片在不同光綫下摺射齣虹彩效果。 大師的“筆跡”: 通過對尾形光琳、抱一等大師風格的繼承者作品的掃描分析,探討他們如何運用獨特的“點描”或“暈染”技巧,在平麵上營造齣動態的視覺效果。 第三部:地方流派的風格分野與地域特色 日本的漆器藝術並非鐵闆一塊,不同藩國因其地理資源、武傢文化和傳統手工藝背景,形成瞭風格迥異的地域性流派。本部分旨在勾勒齣主要流派的風格譜係。 比較研究對象包括: 1. 輪島(能登): 聚焦於其標誌性的“輪塵”(布著/麻布貼閤)技法,探討這種極度強調器物耐用性的方式如何影響其裝飾風格——偏嚮粗獷與樸實。 2. 津輕(青森): 研究其“津輕塗”如何大量使用獨特的“絞漆”技法,創造齣如苔蘚或斑駁岩石般的肌理,並分析其與東北地區嚴酷自然環境的關聯。 3. 會津(福島): 探究會津漆器在江戶時代因官方贊助而形成的工整、細膩,更偏嚮於對精緻紋樣的程式化處理,及其在作為外交贈禮中的角色。 第四部:明治維新後的危機與重塑(1868-1945) 明治維新對傳統手工藝是巨大的衝擊。西方工業化産品的湧入,使得依賴慢工細活的漆器一度陷入生存危機。本捲重點分析漆藝界如何應對這一曆史性轉摺點。 1. “工蕓”概念的誕生: 探討岡倉天心等人如何推動“工藝”從單純的手工業提升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範疇。 2. 齣口工藝的風格轉嚮: 分析為瞭適應西方市場需求,漆器圖案如何從傳統的自然物象轉嚮更具異域風情的“ジャポニスム”(日本主義)風格,以及這種商業化對純粹技藝的影響。 3. 日本傳統工藝振興會(Nihon Kōgeikai)的建立: 探討該組織如何通過確立“重要無形文化財”的概念,開始係統性地保護和傳承那些瀕臨失傳的技法。 第五部:器物背後的敘事——收藏、傳承與損耗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從技術轉嚮“物”與“人”的關聯。每一件精美的漆器,都承載著它被使用、被收藏、被轉手的曆史。 從“用”到“藏”的轉變: 分析江戶貴族、町人階層、明治富商對於漆器用途的審美差異。例如,武士階層的“閤(Gō)”與文人階層的“文箱”在材料選擇和圖案上的微妙區彆。 漆器損耗的修復與記錄: 探討如何通過對漆器錶麵裂紋、缺損的形態學分析,來推斷其使用環境和曆史。 現代視野下的繼承: 展望戰後日本漆藝在現代主義思潮下,如何繼續探索材料的極限,以及這些古老技藝在當代設計中的新生。 本書配有數百幅高清細節圖版,旨在為研究者、收藏傢以及所有對東方美學抱有熱情的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漆器工藝史指南。它不僅展示瞭漆器之美,更揭示瞭支撐這份美的、跨越時空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