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101127867
书名: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定价:26
版别:中华书局
作者:杨伯峻译注
出版年月:2017.08
装帧:平装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①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
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17.5公山弗扰①以费畔②,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④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
子路很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道:“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注释】
①公山弗扰——疑即《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陈天祥的《四书辨疑》认为是两人)。不过《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为司寇,命人打败了他。因此赵翼的《陔馀丛考》、崔述的《洙泗考信录》都疑心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人,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说赵、崔不该信《左传》而疑《论语》。我们于此等处只能存疑。②畔——毛奇龄说,“畔是谋逆”,译文取这一义。③末之也,已——旧作一句读,此依武亿《经读考异》作两句读。“末”,没有地方的意思;“之”,动词,往也;“已”,止也。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个“之”字只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⑤而岂徒哉——“徒”下省略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这本译注版本的整体工艺水平,无疑是走在行业前沿的。装帧的坚固耐用程度,足以应对日常的频繁翻阅,书脊的处理非常到位,即便是大幅度打开阅读,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性质的经典读物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即便是在光线不是特别理想的环境下,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反光对视觉的干扰,这体现了对读者实际使用场景的充分考量。字体选择的克制与得体,既保证了文本的古雅风范,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便捷性,避免了为了追求复古而带来的阅读障碍。整体而言,从材质到工艺,再到最终呈现出的阅读体验,都体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近乎苛求的坚持,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也反衬出对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高度尊重,让人心生赞叹。
评分我过去接触过不少同类书籍,往往要么是过于注重考据,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要么是过于简化,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思想的丰富性。而这一本,在“译”与“注”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翻译部分保持了足够的忠实度,力求还原孔子思想的原貌,没有过度地用现代口吻去“稀释”古文的韵味。更难得的是,它的注释部分,不仅仅是对难点的释义,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文化辞典。它会穿插引用其他先秦典籍中的佐证,甚至会提及后世大儒对某一章的经典批注,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交叉比对,让原本单一的文本瞬间立体了起来。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注释,往往会牵引出一条更广阔的知识脉络。这种知识的延展性和深度,是阅读体验中至关重要的灵魂所在,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编排方式,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贴心设计。它没有采取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的学术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每当遇到一个较为晦涩的论断时,译注的部分会立刻跟进,不是简单地做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这一点对我这种对古代思想只有泛泛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多义词汇时,会非常细致地对比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并且给出作者倾向的观点,这种严谨中带着温度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经典不是要被动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去揣摩和对话,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知识是被“唤醒”而非“灌输”的。这种教学相长的设计,让我对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索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之外,它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沉静的力量感,是让我最为动容的。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挟,心神不宁。而拿起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度的精神“排毒”。它没有复杂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先贤们对人伦、对治理、对自我修养的永恒思考。这种恒久不变的价值探讨,反而给予了现代人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话语虽然古朴,但直指人心最本真的需求和困惑。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合上书,静默片刻,那种被点拨、被引导的感觉,远胜于单纯吸收了多少知识点。它教会我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种对内在世界的重建,是任何畅销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想细细品读的冲动。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摸上去细腻光滑,油墨的印刷也很清晰,即便是那些看似细小的楷体字,也依然能保证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没有过多的装饰,反而突显了主题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过的,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翻开书页时,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古老书房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的敬意与热爱。细节之处见真章,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正是这本书成功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