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一部係統研究清代西藏方誌的著作,共5章4篇附錄。作者在對清代西藏方誌長期關注的前提下,通過查閱史料、對照古籍、分析研究,係統地探討瞭清代西藏方誌的諸多方麵。這些研究涉及《西藏誌考》《西藏誌》等書著者及成書時間的考證,清代西藏方誌的資料來源及幾部主要著作間(《西藏記》與《西藏誌》、《西藏考》與《西藏誌》《西藏誌考》等)的關係考,《西藏誌》、宣統《鹽井鄉土誌》等方誌的特點及其資料價值;此外,還通過對《藏紀概》《西域遺聞》等來探討清代西藏方誌的編撰問題;最後,對清代西藏方誌的序、跋、例言及目錄著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4篇附錄依次為:乾隆《打箭爐誌略》著者及資料來源,乾隆《保縣誌》的特點及史料價值,鹹豐《冕寜縣誌》的資料來源、篇目特點及納西族史料價值,乾隆初年的麗江納西族風俗研究。
趙心愚,1953年齣生,重慶人,曆史學博士,先後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校長,四川省第八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編《康區藏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輯要》《康區藏族社會珍稀資料輯要》《清季民國康區藏族文獻輯要》等著作。
做藏學研究,通常離不開兩種材料,一是藏文材料,二是漢文材料,二者不可偏廢。這兩種材料從文體類型上大體包括各類史籍、寫捲文書、檔案、石刻碑文、筆記等。但每一曆史時期,材料的文體和類型又各有特點、各有側重。例如,清代涉及西藏的漢文材料中,有一種文體類型的材料是我們絕不可以忽視的,這就是清代的西藏地方誌。清代修誌之風大盛,是我國地方誌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就地域而論,清代所修地方誌已基本覆蓋全國,同時包括瞭不少邊疆地區。我以為,清代地方誌發展的一個獨特成就,即是産生瞭一批有關西藏的地方誌。清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日趨密切,隨著清軍數次入藏、駐藏大臣製度的建立等等,大批朝廷官員、將軍以及商旅和各種身份的人員頻頻齣入西藏,在此背景下,一批齣自入藏官員和文人之手的遊記、紀程及各種描述西藏的奏牘、奏疏不斷湧現,這為當時一批西藏地方誌的産生奠定瞭基礎。清代西藏地方誌發端於雍正時期,並先後經曆乾隆、嘉慶和光緒、宣統兩個高潮期,共産生瞭20多部。由於這些方誌的原始材料多來自入藏文人、官員的親曆、親見和親聞,大多為第一手資料,對於認識當時西藏社會麵貌、史地風土、政治民情有著彌足珍貴的價值。
近十餘年來,清代西藏地方誌已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目前已先後整理齣版瞭《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誌匯編》,一些過去十分稀見的清代西藏地方誌也陸續被發掘、整理和齣版。這就為人們更好地利用清代西藏地方誌這批珍貴材料提供條件。但是,清代西藏地方誌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係統和文體類型,自有其特點和發展傳承脈絡。長期以來,藏學研究領域對清代西藏地方誌的利用總體來說並不充分,很大程度上與對這一特殊文體類型和史料係統的整體特點和史料價值認識不足有較大關係。盡管以往的學者也對清代西藏地方誌中的個彆誌書進行過一些研究,如考證作者,甄彆史料來源或傳承關係等,但卻始終缺乏對清代西藏地方誌整體麵貌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吾兄心愚教授撰寫的這部《清代西藏方誌研究》,可以說正好彌補瞭這一缺環。該書從史料學的角度,對清代西藏地方誌這一特殊史料係統進行瞭整體和全麵的研究,分彆涉及瞭清代西藏各地方誌的作者及成書時間、資料來源、傳承關係、編撰體例、總體特點及史料價值等諸多方麵,頗多建樹。許多考證細緻深入,發前人之所未發,提齣瞭全新的認識和見解。看得齣該書非草率之作,是作者長期積纍、研究的結果。心愚教授近幾年的學術興趣頗偏嚮於史料方麵的研究與整理,先後已整理齣版瞭《清季民國康區藏族文獻輯要》(上、下)、《康區藏族社會珍稀資料輯要》(上、下)和《康區藏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輯要》等係列文獻資料,頗得學界好評。該書是他繼康區文獻資料整理輯錄後的又一個重要的史料學研究成果。我相信,該書的齣版同樣會嘉惠於學界,不僅會促進學界對清代西藏地方誌這一獨特史料係統之特點與價值的整體認識,同時也將提升藏學研究領域對清代西藏地方誌這一史料係統的進一步利用。
……
從文本的細節來看,作者在考證上的細緻入微,絕對值得稱贊。很多一般研究者可能會忽略的、散落在地方誌邊角處的記載,都被作者精準地挖掘瞭齣來,並且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解讀。例如,關於某一特定宗教儀式在不同年代的地方誌中的記載變化,作者捕捉到瞭其中的細微差異,並由此推導齣社會控製力或文化滲透程度的微妙變遷。這種對“小數據”的重視,恰恰是曆史研究中“大發現”的源泉。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去比對那些引用的古籍版本,作者的引注規範且嚴謹,使得這些考證工作具有極高的可信度。這讓人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學術研究,不在於你說瞭多少“新話”,而在於你對“舊材料”下瞭多少“新功夫”。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到瞭極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古韻的氣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清代。封麵選用的材質和字體搭配,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感,這在當下的齣版物中並不多見。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上乘,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疏密得當,使得那些復雜的曆史地名和人名對照起來清晰明瞭,閱讀體驗極佳。對於專門研究曆史文獻的人來說,一個好的閱讀載體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足見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當然,我們更期待的是內容上的深度與廣度,但就初步的觸感和視覺感受而言,它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奠定瞭非常好的基調,讓人心生期待,相信作者在內容的梳理上,也定能達到與裝幀設計相匹配的嚴謹與考究。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沉穩、厚重且極具啓發性。它不僅是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總結,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許多值得後續研究者深思的新問題和新的研究視角。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分析框架,讓人們可以藉此重新審視清代那個復雜多元的邊疆治理圖景。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知識體係被有效地拓展和加固瞭,對於理解邊疆史、地方史乃至整個清代國傢治理模式,都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掃過”的書,它要求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但所付齣的努力,必將換來豐厚的迴報。它像是一盞燈,照亮瞭許多曆史研究中長期以來比較模糊的角落,是非常值得珍藏和反復研讀的力作。
評分初讀開篇幾頁,我立刻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並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耐心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特定時期的曆史場景。語言風格非常紮實,學術氣息濃鬱卻不顯得晦澀難懂,大量引用的原始材料經過精煉和梳理後,變得條理清晰,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特彆是對一些敏感或復雜曆史概念的界定,作者的處理非常審慎和辯證,顯示齣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史學視野。這不像有些著作,為瞭追求新穎而故作驚人之語,而是腳踏實地地在文獻的海洋裏打撈,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是衡量一部嚴肅學術著作價值的重要標準。讀下去,感覺每句話後麵都有堅實的史料支撐,讓人心服口服,充滿瞭探索曆史真相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在論述結構上的精妙布局,簡直是學術寫作的典範。全書脈絡清晰,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如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跳躍感或斷裂感。作者似乎預設瞭讀者的疑問,並在關鍵轉摺點上設置瞭小結或過渡段,有效地幫助讀者鞏固和消化前文吸收的信息。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使得原本可能因為史料龐雜而顯得蕪雜的論述,變得井然有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跨學科信息時的能力,將地理學、民族學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曆史分析中,使對特定區域的認識不再是孤立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全局觀的構建,是真正體現作者深厚學養的地方,讓讀者在跟隨作者思路時,感受到一種掌控全局的清晰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