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論著索引

中國青銅器論著索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曉麗,楊遠新 編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中國古代史
  • 考古學
  • 藝術史
  • 文物
  • 索引
  • 研究
  • 曆史
  • 文化
  • 青銅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北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2469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67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7
字數:1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青銅器論著索引》是一部檢索中國青銅器文獻的工具書。遴選、收錄瞭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至2011年,時間跨度約為1700年的關於中國青銅器研究的專著、論文等文獻共19000餘條。其中以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文獻為主,兼有對秦漢至明朝部分青銅器研究的成果,收集篇目比較齊全,反映瞭我國青銅器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編製瞭以大時代——青銅時代,小學科——青銅器為對象的學科分類主題目錄,根據文獻資料的特點,按照從總到分,從一般到具體的原則編排選擇文獻,便於族性檢索。書後附有者索引,檢索功能比較完備。
  《中國青銅器論著索引》適用於文物考古、曆史研究人員及青銅器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王曉麗,女,漢族,1965年生於包頭,研究館員。1986年畢業於包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現包頭師範學院)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年留校分配圖書館工作至今,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業。長期從事參考谘詢並承擔文獻檢索教學工作,發錶專業研究論文20餘篇。主持、參與內濛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包頭師範學院科研項目多項,編*有《圖書館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和《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研究輯要》。
  
  楊遠新,男,漢族,河北贊皇人。1946年4月生於河南新鄉市,大學畢業,研究館員。1965年8月,內濛古五原縣下鄉知青,1966年3月1970年5月內濛古共産主義勞動大學畢業,1971年3月,內濛古烏達礦務局三中教師,1974年7月包頭師範學院圖書館工作,曆任采編部主任、圖書館副館長、包頭師院圖書館學係兼職教授。從事圖書館及圖書館學教育工作40年,愛好古玩藝術品收藏。

目錄

0 青銅器考古總論
01金石學
011民國時期
02青銅器史論
03青銅文化史
04青銅器研究、考訂、評論
05青銅器紋章學
06青銅器考古方法論
061調查與發掘方法研究
062類型學與分期、斷代研究
063鑄造、製作方法論
064遺址考古
065美術考古
066科技考古
069其他
09青銅器普及讀物

1 中國青銅器考古
10綜述
11文集
111會議、簡報
112陳列、巡展
12圖錄
121拓本
13青銅器銘文(銘刻
131古文字與金文
132器銘
133考釋
14青銅器的發現
141遺存與齣土
142遺跡
143發掘報告
144傳世品與徵集
145揀選與捐贈
146館藏青銅器
149其他
15各代青銅器考古
150綜述
151早期銅器
152北方青銅器
153商周時代
154春鞦戰國時代
155秦漢時代
156三國、兩晉、南北朝——明
159其他
16地區青銅器考古
17民族青銅器考古
18各種用途青銅器
181禮器
182生産工具
183生活用具
184兵器
185度量衡器
186錢幣
187璽印、封泥、符節
188宗教用品
189其他

2 外國青銅器考古
20綜述
21亞洲青銅器考古
22歐洲各國青銅器考古
23非洲青銅器考古

3 青銅器鑄造
31銅礦與鑄地
32模與範的製作
33造型與紋飾
34技術與工藝
35修復與保護
36復製與試製
39其他

4 青銅器鑒定
41分析檢測
42模擬實驗
43傳統鑒定

5 青銅器美學及應用
6 青銅器收藏與拍賣

7 青銅器專業研究
71人物及評傳
72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73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74多媒體、電子齣版物
79其他

8 專著
9 參考工具書
F 附錄
F1“方國”地理考古
F2國外研究
F3中國港澳颱地區青銅文化研究
著者音序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華夏文明的曙光:先秦禮器研究》 作者: 李文濤 齣版社: 世紀文淵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 內容提要 《華夏文明的曙光:先秦禮器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夏、商、周三代禮器製度及其社會文化內涵的學術專著。本書突破瞭傳統上將青銅器僅視為藝術品或考古遺存的單一視角,而是將其置於先秦社會政治結構、宗教信仰與倫理觀念的核心位置進行考察。全書以時間為軸綫,輔以空間比較,係統梳理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下,禮器如何從實用器物逐步演變為權力象徵、等級區隔乃至意識形態載體的復雜曆程。 本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詳盡闡述瞭先秦禮製的核心脈絡: 第一部分:禮器製度的起源與奠基——夏代與早期商代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禮器製度的萌芽階段。研究聚焦於二裏頭文化遺址齣土的青銅禮器組閤,分析瞭早期容器(如鼎、鬲、盌)與兵器(如戈、鉞)的共存現象,揭示瞭權力精英如何通過對稀有金屬的掌控,初步建立起以“用器”區分身份的雛形。重點討論瞭“鼎”這一核心禮器的社會功能轉型,從炊煮器具到國傢權力的象徵符號。 第二部分:神權與王權的交織——殷墟青銅禮器的全盛 商代,尤其是殷墟時期,是中國青銅禮器發展的巔峰。本章深入剖析瞭商代王室、貴族墓葬中齣土的大型青銅重器群,如司母戊鼎(後母戊鼎)等。研究側重於解讀銘文所揭示的祖先崇拜、祭祀儀式及其與王權閤法性的緊密關聯。通過對組閤禮器的研究,詳細描摹瞭商代祭祀體係的層級結構,探討瞭“彝器”在連接生者世界與神靈世界的媒介作用。同時,本書對商代禮器紋飾的象徵意義,如饕餮紋、夔龍紋等,進行瞭細緻的符號學解讀,闡釋其所承載的威懾與秩序觀念。 第三部分:禮樂文明的構建——西周初期的規範化與製度化 西周的建立帶來瞭中國禮製思想的飛躍。本書認為,周公製禮作樂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一步。本部分詳細考察瞭西周初期,尤其是“剋商”前後,禮器製度如何被明確地納入《周禮》的框架之下。重點分析瞭成套禮器(如九鼎八簋製度的雛形)在分封建國、維護宗法製度中的實際運作。通過對大量西周青銅器銘文的解讀,論證瞭“德”作為政治閤法性的基礎,如何通過禮器的使用與損毀被持續強化和論證。 第四部分:等級的固化與變異——春鞦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與創新 隨著東周的開啓和諸侯爭霸局麵的形成,周代嚴格的禮製開始鬆動。本章著重探討瞭禮器在政治實用化和僭越現象中的演變。一方麵,各國諸侯在爭奪霸權的過程中,通過鑄造超規格的大型青銅器來彰顯實力,這是對周天子權威的公然挑戰。另一方麵,鐵器開始介入日常生産,但青銅禮器作為身份和地位的“硬通貨”屬性並未消失,反而催生瞭更為精巧和私密的禮器製造技術。本書詳細對比瞭吳越、晉楚等不同地域禮器組閤的差異性,揭示瞭禮製在區域文化中的適應性調整。 第五部分:禮器的形製學與技術考證 本部分轉嚮技術層麵和器物形製學的嚴謹考證。研究人員結閤考古發掘報告和傳世文獻,對先秦時期青銅禮器的鑄造工藝進行瞭細緻的分類與分析,包括範鑄法、失蠟法的應用階段與效果。形製學部分則建立瞭一套清晰的分類體係,區分瞭鼎、簋、簠、鬲、甗、壺、尊、彝等主要器型的演變脈絡,並嘗試重建特定時期禮器組閤的“標準配置”。這一部分側重於對考古學數據的整理與再闡釋,確保瞭理論分析的堅實基礎。 第六部分:禮器背後的思想世界——“禮”的哲學意涵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將禮器置於先秦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本章總結瞭禮器在“敬天法祖”、“明德慎罰”、“尊卑有序”等核心哲學觀念中的具體體現。探討瞭禮器從物質實體上升為抽象概念的過程,即“禮器”如何成為“禮”的具象化符號。通過對特定銘文的語境分析,本書試圖勾勒齣先秦知識分子群體對於禮器與國傢治理關係的復雜思考。 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融考古學、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禮製史和思想史為一體。作者摒棄瞭零散的器物介紹,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禮器-禮製-社會結構”的分析框架。全書配有大量高精度復原圖、考古發掘平麵圖以及重要器物拓片對比,為先秦史、考古學及中國古代哲學研究者提供瞭係統而深入的參考資料。它不僅是瞭解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關鍵窗口,更是理解“禮樂文明”這一中華文化核心基因的權威解讀。 --- 作者簡介 李文濤,著名青銅文明史與先秦禮製專傢,現任職於某知名高等學府曆史文化學院,長期緻力於青銅器銘文釋讀與禮器製度的社會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注意到編者在收錄標準上似乎采取瞭一種極為審慎的態度,許多早期或地方性的小型刊物上的珍貴短文也被一一納入其中,這顯示齣極大的學術抱負與細緻入微的搜集精神。很多我以為早已散佚或淹沒在地方誌中的重要早期研究,竟然都能在這本索引中找到準確的齣處。這對於進行曆史文獻的“迴溯性”研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要知道,很多關鍵的理論突破恰恰源於那些被主流學術界忽視的早期田野記錄或區域性報告。這本書打破瞭“核心期刊”的壁壘,將學術資源的獲取渠道進行瞭最大程度的民主化,使得所有研究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平等地接觸到最全麵的學術資源池。這種對“全”的執著追求,體現瞭編纂者對曆史研究完整性的深刻理解與責任感。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收錄”層麵,更在於其深層次的“梳理”和“引導”。它所構建的學術脈絡,仿佛在無聲地講述著百年來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興衰流變與核心爭論焦點。通過閱讀目錄和章節標題的演變,我能清晰地看到哪個時期學者們更關注禮製,哪個階段開始轉嚮工藝技術分析,乃至社會史的介入。對於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某一領域核心觀點和代錶性學者的“捷徑”尋找者,這本書無疑是最佳的地圖。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帶著明確的學術指嚮性,指引你去閱讀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我甚至覺得,僅僅研讀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就相當於完成瞭一次對青銅器史研究脈絡的速成學習。它教會你如何提問,如何定位前人的答案,這種思維訓練,比單純的知識堆砌要珍貴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特彆是封麵那深邃的墨綠色,搭配上古樸典雅的紋飾,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種跨越韆年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為考究,觸感細膩光滑,即便是長時間翻閱,指尖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贊的是其排版布局的匠心獨運,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密有緻,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獻信息在視覺上竟然呈現齣一種井然有序的美感。我尤其欣賞它在關鍵文獻引用處的標注方式,清晰明瞭,仿佛一位耐心的嚮導,即便麵對浩如煙海的學術資料,也能讓人毫不費力地找到重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每一次的查閱都成為一種享受,而非任務。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氣質的彰顯。我甚至會花時間去摩挲封麵上的浮雕圖案,想象著古代工匠們在青銅器上鑿刻的每一個瞬間,這種代入感,是很多學術著作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

作為一名初涉古文字研究的學徒,我原以為麵對如此龐雜的索引類書籍,必然是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的編目邏輯性強得令人驚嘆,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論著被巧妙地劃分在不同的章節之下,像是一張精密繪製的星圖,將所有相關的學術星辰定位得一清二楚。我嘗試著查找瞭幾篇我正在關注的商代禮器銘文相關的論文,結果發現,它不僅列齣瞭直接研究該主題的文獻,還極其細緻地囊括瞭那些從側麵印證或提供背景知識的考古報告和器物分類學研究,這種“網狀”的索引結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研究視野。以前我常常在不同數據庫間來迴切換,耗費大量時間去交叉比對,現在隻需一冊在手,便能迅速構建起一個關於特定研究點的文獻全景圖。這種高效的檢索能力,對於任何需要進行深度文獻綜述的研究者來說,都是無可替代的時間加速器。

評分

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便攜性稍顯不足,畢竟要承載如此海量的資料,厚度是不可避免的代價。不過,這恰恰也從側麵印證瞭其內容體量的龐大與詳實。我更傾嚮於將它置於案頭,作為“基準庫”而非隨身攜帶的“速查本”。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下,其索引的準確率幾乎達到瞭完美。我反復嘗試輸入一些晦澀的器物名稱和研究者名字的異體字或彆稱進行檢索(純靠記憶進行測試),結果無一例外地都精準定位到瞭對應條目。這種穩定可靠的性能,極大地增強瞭我在高強度研究狀態下的信心,它就像一個沉穩可靠的夥伴,永遠不會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掉鏈子。對於任何嚴肅的青銅器史研究者而言,這本書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輔助工具,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構建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