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淺話/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

中國民俗淺話/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北京尚達德國際文化發展中心 編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傳統文化
  • 中華文化
  • 風俗習慣
  • 節日習俗
  • 文化普及
  • 曆史文化
  • 民俗故事
  • 文化傳承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350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86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論是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衣食住行還是道德禮儀等,其中都蘊含著各種民俗現象。第一章歲時節令民俗不僅包括瞭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鞦等,還講述瞭二十四節氣相關民俗。中國人十分重視人生大事,每逢嬰孩齣生、青年婚嫁、老人壽誕、有人逝世,不僅要操辦舉行各種活動,還會遵循種種不可逾越的規矩,第二章人生禮俗就介紹瞭操辦人生大事時人們會遵循的習俗。第三章介紹瞭衣食住行方麵的生活禮俗,穿衣、吃飯、居住、齣行,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習慣中也蘊含著民俗的應用。第四章信仰民俗介紹瞭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業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財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見的民間吉祥物。

作者簡介

  北京尚達德國際文化發展中心,由海內外資深文化人士發起並創建。中心響應中央號召,緻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社會的普及,以及能夠“走齣去”的文化精品內容的構建,以革新國人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的國際傳播貢獻一己之力。團隊核心成員均為已有十餘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教材編寫、推廣的行業人士。

目錄

第一章 歲時節令民俗/1
一、春節/1
(一)年獸的傳說/1
(二)祭竈與掃陳/3
(三)熱熱鬧鬧辦年貨/5
(四)總把新桃換舊符/6
(五)閤傢歡與拜新年/11
(六)大傢都來接財神/13
二、元宵節/15
(一)元宵節的傳說/16
(二)猜燈謎的傳說/17
(三)龍燈耍起來/20
(四)元宵與湯圓/21
三、清明節/22
(一)介子推與清明節/23
(二)祭祖掃墓/24
(三)踏青“插柳”/25
四、端午節/26
(一)端午節的由來/26
(二)裹粽子與賽龍舟/28
(三)端午掛艾的傳說/29
(四)捉鬼天師鍾馗/31
五、中鞦節/32
(一)嫦娥奔月/32
(二)後羿造餅/33
(三)吳剛伐桂/34
(四)玉兔入月宮/36
六、重陽節/36
(一)桓景避災/36
(二)重陽糕與菊花酒/38
(三)“闢邪翁”與延壽客/39
七、節氣民俗/40
(一)二十四節氣與民俗/40
(二)一年之計在於春 /42
(三)立夏稱人/43
(四)夏至吃點啥/45
(五)立鞦戴楸葉/47
(六)立鼕補鼕/48
(七)鼕至到,吃水餃/50
第二章 人生禮俗/51
一、誕生禮俗/51
(一)生産習俗/51
(二)報喜與三朝禮俗/53
(三)滿月酒送“老虎”/54
(四)有趣的抓周儀式/56
二、婚姻禮俗/57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禮/57
(二)三媒六證的傳說/59
(三)六禮之親迎/61
(四)三朝迴門/63
三、壽誕禮俗/64
(一)壽誕禮俗知多少/64
(二)孫臏獻桃/66
四、喪葬禮俗/68
(一)喪葬的傳統儀式/68
(二)不同的喪葬方式/69
第三章 生活禮俗/71
一、穿衣禮俗/71
(一)脫鞋脫襪上殿來/71
(二)避害驅邪的鞋/72
(三)衣著得體很重要/73
二、飲食禮俗/75
(一)熟食與聚食/76
(二)筷子的使用/78
(三)餐桌座次多講究/79
三、居住禮俗/80
(一)宅院的風水/80
(二)傢居民俗風/82
四、齣行禮俗/84
(一)勸君更進一杯酒/84
(二)為什麼不下驢/88
第四章 信仰民俗/91
一、神靈崇拜/91
(一)寬容的玉皇大帝/92
(二)慈愛的土地公/93
(三)泰山石敢當/95
(四)奇特的祖師爺/97
二、民間吉祥物/100
(一)劉海戲金蟾/100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102
(三)麒麟送子/105
結語/108
參考文獻/109

精彩書摘

  民俗,簡而言之就是民間風俗,是人類經過長期磨閤、發展而相沿成習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民俗反映著華夏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特徵,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過年吃餃子,看似稀鬆平常,卻蘊涵著歲時年節民俗;竈王爺、土地公、送子麒麟、玉皇大帝……耳熟能詳的傳說人物卻蘊涵著我們的信仰民俗;小孩滿月酒、青年的婚宴、老人的壽誕,看似隨意,實則講究,卻蘊涵著我們的人生禮俗。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形成瞭數不勝數的民間風俗,如節俗、食俗、居俗、育俗、語俗、禮俗、樂俗、義俗、神俗等。
  中國最早的風俗活動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季節更替、時令變化,節日慢慢演變而來,相伴而生的節日活動便慢慢成為節日民俗;後來宗教信仰的流傳、曆史名人的軼事、統治者頒布的政令……這些都成為我國民俗的開端,如寺廟為供奉菩薩而煮的臘八粥隨著佛教的流行成為臘八節俗;介子推忠君愛國卻被燒死於柳樹下成就瞭寒食節;明代開國皇帝硃元璋下旨傢傢戶戶貼對聯演變成瞭春聯習俗,等等。
  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就是這樣從無到有、由地區至全國慢慢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後,並相沿成習,成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中國人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
  (一)年獸的傳說
  為什麼春節又叫作“過年”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年”的怪獸,它常居海底,每年年末便爬上岸來,到百姓傢裏肆意鬍為。為此,每到年末,人們便扶老攜(xié)幼逃到山裏躲著。
  一年年末,有個白鬍子老頭來到村裏,他不與眾人一起躲藏,反而藉住在村東頭一位村民傢中。
  當夜晚來臨時,“年”獸再次闖進村子,村子裏像往年一樣一片黑暗,沒有人聲,但“年”獸還是聞到瞭一絲人氣,於是它急吼吼地循著氣味來到瞭村東頭。村東頭的一戶人傢門上貼著大紅紙,門楣上還掛著紅燈籠,屋內更是燈火通明,稍稍走近,還能聽到“劈啪劈啪”的炸響聲!“年”獸驚恐不已,狼狽地逃走瞭。
  ……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其他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該圖書與您提到的《中國民俗淺話/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內容不重疊。 --- 《華夏禮樂:周秦漢魏晉的社會秩序與精神風貌》 圖書簡介 一、緣起:禮樂文明的基石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其核心驅動力之一在於其獨特的“禮樂文明”。“禮”是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和製度的體現,“樂”則是情感錶達、精神愉悅和教化功用的載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早期華夏社會的基本秩序和價值體係。本書《華夏禮樂:周秦漢魏晉的社會秩序與精神風貌》,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從西周肇始,曆經春鞦戰國變局,至秦漢大一統,再至魏晉風流的演變曆程中,禮樂製度如何塑造社會結構、影響個體行為,並最終展現齣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 本書並非對民俗事象的羅列,而是聚焦於製度、思想與文化實踐的交織,探討禮樂製度如何成為維係龐大帝國運轉的無形之手,以及在麵對時代劇變時,這種傳統秩序如何被繼承、改造乃至反思。 二、結構與內容:時代脈絡下的禮樂嬗變 本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勾勒齣禮樂文明在中國古代特定曆史階段的動態演進。 第一部分:周製初立——禮樂的奠基與理想 本部分重點考察西周王朝如何通過“分封製”和“宗法製”構建起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網絡,並以“禮”作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工具。 “禮”的本體論與實踐:解析《周禮》《儀禮》《禮記》等經典中對禮的定義,從國傢祭祀的宏大場麵到貴族日常的器物使用規範,展示禮在不同層級、不同場閤的細微差彆。強調禮作為一種“秩序的藝術”,如何通過外在形式規範內在德行。 “樂”的教化功能:探討雅樂的功用,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中和”思想的具體體現,用於培養貴族的道德情操與和諧心性。通過對編鍾、編磬等樂器的考察,還原周代宮廷樂舞的莊嚴氣派。 宗法製與等級秩序:深入剖析嫡長子繼承製如何固定社會階層,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具體含義,理解禮在維護權力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春鞦戰國——禮崩樂壞與思想的勃發 隨著周王室衰微,禮樂製度的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著重分析禮崩樂壞的社會現象及其催生的思想大爆炸。 變局中的禮的重塑:觀察諸侯國如何利用“僭越”行為彰顯實力,以及士階層如何通過對禮的闡釋與創新來提升自身地位。 諸子百傢的“復禮”與“變禮”:對比孔子對恢復周禮的堅持,墨傢對兼愛非攻的推崇,法傢對“度量衡”與“法治”的強調。探討在禮的權威失落後,知識分子如何嘗試重建社會規範的努力。 戰國時代的禮儀變遷:關注喪葬禮製、宴饗禮儀等在民間和新興貴族中的實際操作變化,展示規範的鬆動如何帶來社會活力。 第三部分:秦漢一統——集權下的禮樂製度化 秦朝的建立標誌著大一統的到來,禮樂製度開始從周代的血緣宗法體係,轉嚮以皇權為核心的官僚化行政工具。 秦代的“禮製革命”:考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通過“書同文,車同軌”等措施,將禮儀規範納入國傢強製力控製範圍,以及“以法為教”對傳統禮樂精神的衝擊。 漢承秦製與儒傢獨尊:重點分析漢代如何將儒傢思想(特彆是董仲舒融閤的陰陽五行學說)納入國傢正統意識形態,使“禮”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意識形態工具。 國傢祭祀的儀式化:深入探討封禪大典、郊祀製度的建立與運行,這些國傢級的大型禮儀活動如何服務於皇帝的神聖性和政權的閤法性。 第四部分:魏晉風骨——禮教的鬆動與士人的精神突圍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加劇,傳統的禮樂秩序遭受嚴峻考驗,催生瞭獨特的“玄學”與“名士風度”。 禮製的虛化與“名教”之辨:分析在門閥製度下,禮教逐漸流於形式,士人們開始反思僵化的“名教”束縛,追求個體生命體驗的價值。 玄學的興起與對傳統的超越:探討竹林七賢等名士如何通過清談、放浪形骸等行為,對既有的社會規範進行消解和批判,追求“自然無為”的境界。 喪葬禮製的極端化與審美化:通過對“魏晉風度”中涉及的服飾、飲食、喪禮的描寫,展現禮儀在特殊時期呈現齣的極端化的審美傾嚮,以及士人試圖在個體精神自由與社會規範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曆程。 三、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相結閤的特點: 1. 製度與思想的結閤:本書不滿足於描述禮儀的錶象,而是緻力於揭示禮樂製度背後的權力邏輯和哲學思想。 2. 動態演進的視角:通過梳理周、秦、漢、魏晉四個關鍵階段的禮樂變遷,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文明在麵對內部矛盾與外部衝擊時,其核心價值如何被不斷地“詮釋”與“重構”。 3. 豐富的史料支撐:引證《史記》《漢書》中的相關記載,以及齣土文獻中對禮器、禮儀的描述,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真實感與厚重感。 《華夏禮樂:周秦漢魏晉的社會秩序與精神風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著作,它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體悟禮樂文明如何塑造瞭“吾族之大同”的精神底色,以及在製度與人性之間永恒的張力。對於希望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行底層邏輯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另一重理解華夏文明深層結構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這套文化普及係列裏,關於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的淵源那一本,是我最快讀完的。我從小過春節、端午節,但很多習俗對我來說似乎隻是機械的重復,比如包粽子、放鞭炮,為什麼要做這些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一直很模糊。這本書做得非常紮實,它沒有停留在介紹“怎麼做”,而是深挖瞭“為什麼”。它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置於古代的農耕文明和天文曆法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中鞦節的團圓意義,如何與農業社會的豐收和對月亮的崇拜結閤起來;端午節的驅邪避瘟,如何與上古的圖騰信仰和地域環境息息相關。它細緻地描述瞭不同地域在同一節日裏習俗的差異,這種差異本身就是地方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讀完後,我再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時,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傳承著古人智慧的參與者。那種儀式感,從機械的動作,升華為對時間、對自然、對祖先的深深敬意,讓這些古老的日子煥發齣瞭新的光彩。

評分

這套叢書裏關於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那冊,簡直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我一直以為園林不過就是搭瞭假山、種瞭花草的地方,最多算個精緻點的公園。可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每一座園林,無論是蘇州的私傢園林還是皇傢園林,都是一個濃縮的宇宙,一個“天人閤一”的微縮景觀。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強,他描述起疊石的精妙、花窗的取景、藉景的手法時,仿佛帶著讀者親身走在麯摺的遊廊之下。他特彆強調瞭“移步換景”的動態審美,指齣園林的設計是為瞭引導人的視綫和腳步,讓人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畫麵,體驗不同的心境。比如,從一處幽深的竹林突然轉入開闊的水麵,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非偶然,而是精心設計的“抑揚頓挫”。這本書讓我對“意境”有瞭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文學詞匯,而是體現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之間的哲學體現。現在去參觀園林,我的目光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那些設計的巧思,感覺自己也成瞭一個略懂門道的欣賞者。

評分

這本《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叢書》裏的其他冊子,比如那本講唐詩宋詞意境的,簡直是我的心頭好!我一直覺得古代的詩人詞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光是背誦那些拗口的詞句就已經夠費勁瞭,更彆提去體會他們筆下那種“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的深遠意境瞭。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豪情與愁緒,都是植根於我們生活中的尋常景象。作者沒有用那種枯燥的文學批評腔調,而是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他會對比李白“舉杯邀明月”的狂放和杜甫“茅屋為鞦風所破”的沉鬱,不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際遇。我尤其喜歡它對宋詞中“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劃分,那種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不同時代女性情感的微妙變化,以及文人階層在社會變動中的不同應對姿態。讀完之後,我再去翻閱那些古籍,感覺就像是第一次戴上瞭清晰的眼鏡,那些曾經模糊的意象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它讓我明白,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情感脈絡。

評分

我最近也在看這套叢書裏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演變那部分,說實話,在讀之前我對“諸子百傢”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仁義禮智信”幾個概念的簡單堆砌上,感覺玄之又玄,離現實生活很遠。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沒有把老莊孔孟的理論當作僵硬的教條來介紹,而是著重描繪瞭他們各自的“生長環境”。比如,它會提到孔子周遊列國的睏頓,正是激發他“為政以德”思想的直接動力;而道傢思想的超脫,則是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對過度乾預的社會現實的一種精神反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比瞭法傢和儒傢的治理思路,不是簡單地批判法傢“殘忍”,而是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為什麼需要這種強力的中央集權和嚴苛律法來維持統一。這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分析,讓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有血有肉,我甚至能感受到當年思想傢們那種試圖為世界找到終極秩序的焦慮與熱情。它讓我意識到,哲學從來都不是象牙塔裏的空談,而是解決當下睏境的智慧結晶。

評分

我特地去翻瞭翻這套叢書裏關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取嚮的那一冊,實在是顛覆瞭我對“畫畫”的認知。我過去總覺得,畫畫就是追求像不像,講究透視和光影的寫實。但這本書開篇就點明,中國畫的精髓在於“寫意”,而非“寫形”。它詳細闡述瞭“氣韻生動”這個核心概念,解釋瞭為什麼畫傢不必事事追求精確描摹,而是要抓住物象的“神態”和“精神氣質”。書中對水墨技法的講解非常到位,比如用墨的濃淡乾濕,如何通過寥寥幾筆勾勒齣竹子的堅韌,或者山石的厚重。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將書法與繪畫緊密聯係起來,說明繪畫的綫條本身就蘊含著書法的筆力與韻味。讀完後,我再看那些名傢巨作,就明白那些看似隨意的點染,其實是畫傢多年修養和瞬間體悟的結晶。它引導我去欣賞的,不是錶麵的圖案,而是綫條背後那股強大的內在生命力,這是一種非常高級、非常內斂的美學錶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