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全面、准确、专业介绍冬奥会知识、2022年冬奥会申办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规划的知识读本。
以内容准确定位、语言生动流畅、多讲人物故事、篇幅短小精悍为撰稿原则,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使本书图文并茂。
三条线索贯穿全书:(1)文字线索:正文各章以史实和人物为线索,讲述完整故事;(2)图片线索:正文中插入丰富多彩的图片使文字具象化,使故事和知识饱满可感;(3)旁白线索:正文中间适当插入小知识、小故事、小表格、小贴士,丰富背景材料,增加本书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及企业家。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作为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三次参与北京申奥工作。主编易剑东,著名奥林匹克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
冰上驰骋与雪上飞舞
——冬奥会项目简介
在冬季奥运会这个美丽迷人的冰雪世界里,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运动特点,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冰雪英雄。迄今为止, 出现在22届冬奥会竞技舞台上的比赛项目共7大项15分项98小项。按其特点可分为竞速类(更快)、技巧类(更高)和综合类(更强)。竞速类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技巧类包括花样滑冰、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部分项目等;综合类包括冰球、冰壶、冬季两项、北欧两项等。
滑雪
滑雪项目在第1届冬奥会上即列为比赛项目,索契冬奥会设有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6个分项。
越野滑雪(Cross Country Skiing)
越野滑雪起源于北欧,又称北欧滑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俄罗斯考古发掘的绘画作品中,描绘了至少6000年前猎人脚踏木制滑雪板追逐驯鹿的场景。1843年,第一个平民越野滑雪比赛在挪威北部港口城市特罗姆瑟举行。
越野滑雪
自由式滑雪(Freestyle Skiing)
自由式滑雪20世纪30年代始于挪威,因融入许多技巧动作,又称花样滑雪。由北欧传入美国后受到滑雪爱好者追捧。
选手以滑雪板和滑雪杖为工具,在专门的滑雪场上完成一系列规定和自选动作。与花样滑冰类似,都是根据表演的艺术效果和竞技水平给选手打分,它要求运动员有非常好的平衡能力和空中控制能力。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滑冰(Skating)
滑冰项目在第1届冬奥会上即列为比赛项目,2014年索契冬奥会设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3个分项。
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
速度滑冰简称速滑,是历史最悠久、开展最广泛的滑冰运动。早在13世纪,荷兰的河道上就出现了作为一种交通方式的速滑运动。1763年英国首次举办了15千米速度滑冰赛。1889年荷兰举办了首届世界速度滑冰冠军赛。
速度滑冰
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举行的花样滑冰比赛是所谓的“英式风格”,古板又正式,和现代花样滑冰相去甚远。1863年,被誉为“现代花滑之父”的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杰克逊·海因斯在欧洲巡回表演。他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音乐被带到了冰上,芭蕾被加入了舞步,让观众如痴如醉。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了花样滑冰比赛。
花样滑冰双人滑
冰球(Ice Hockey)
冰球起源于加拿大,又称冰上曲棍球,1858年传至欧洲,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集体冰上运动。
比赛时每队上场6人,前锋3人,后卫2人,守门员1人,换人不受限制。运动员脚穿冰鞋,手持曲棍,按照规则运用滑行、运球、传球、射球、身体阻截等技术相互攻守,力争将球攻入对方球门,进球多者获胜。运动员多变的滑冰技巧和娴熟的曲棍球技艺给观众带来力与美的享受。
冰球
冰壶(Curling)
冰壶又称掷冰壶、冰上溜石壶,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以推、掷动作为主的竞技运动。14世纪起源于苏格兰,最初是苏格兰人冬季在池塘或河堤内进行的一种类似地滚球的游戏。目前世界上制造优质冰壶所用的天然花岗岩均产自苏格兰近海的一个小岛,苏格兰人掌握着制作世界顶尖冰壶的技术。
冰壶
雪车(Bobsleigh)
雪车是一种集体乘坐雪橇,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运动。起源于瑞士,又称有舵雪橇,由无舵雪橇发展而来。
雪车
雪橇(Luge)
雪橇又称无舵雪橇,是一种坐或卧在雪橇上,单手握住雪橇皮带,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的运动。起源于古代雪上的一种交通工具和游戏形式。
1964年冬季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索契冬奥会设有男女单人、男子双人和团体接力4个小项。
雪橇
冬季两项(Biathlon)
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相结合的运动,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远古时代的滑雪狩猎演变而来。中世纪开始纳入军事训练科目。1767年挪威边防军滑雪巡逻队举行了滑雪射击比赛,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冬季两项比赛。后逐渐在欧美国家开展,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比赛时,选手脚踏滑雪板,手持滑雪杖,身背专用小口径步枪,沿标记的滑道,按正确的方向和顺序滑完预定的全程。每滑行一段距离进行一次射击,最先到达终点者即为优胜。
冬季两项
……
序言
2015年,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奥运热情。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谈到2015年全国最给力的几件喜事,其中之一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
2015年12月31日,央视的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毋庸置疑排在首位的还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
有幸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此时此刻的自豪感自不待言!作为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媒体人,能有幸三次与北京申办奥运结缘,此乃我人生的机缘!
1993年9月23日,作为央视的记者、主持人,有幸参与了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目睹了北京第一次冲击奥运会举办权的希望与哀伤。虽然北京最终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第27届奥运会擦肩而过,但却为后来的申办成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就我个人而言,也积累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2001年7月13日,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9位陈述人之一,在莫斯科世纪剧院,面对国际奥委会的106位委员,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他们讲述中国和北京的巨大变化;讲述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七百多年前描写的东方故事;更向委员们展现了7年后将付诸实施的奥运火炬翻越珠穆朗玛峰的神奇景象。
2015年7月31日,作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的陈述人,我又一次站在国际奥委会89位委员面前,向他们描绘北京广泛的民众支持,雄厚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亿万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让他们相信,7年后的北京,将和7年前那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一样,向世人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在吉隆坡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期间,我还有幸与体育界的杰出代表姚明、杨扬、李妮娜以及冰球少年宋安东并肩战斗。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刚满18周岁的冰球小将宋安东,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儿,一个痴迷的冰球爱好者。他9岁到美国学习打冰球,和更多来自中国的青少年一样,宋安东刻苦勤奋,又有悟性,在冰球技艺和文化学习方面突飞猛进。终于在2015年6月27日北美冰球职业联盟(NHL)选秀中,成为第一个入选的中国运动员。
巴赫主席宣布北京赢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引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欢乐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喜悦之余我们也思考着未来的使命。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是我们做出的承诺。与此同时,曾全程指导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罗格主席,在近期向北京的建言中,也提出一定要让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尤其是热爱冰雪运动的年轻人。
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北京冬奥申委的同事们创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天时地利人和,廿月辛劳,创冬夏同城,赖以四票险胜;
建馆修路富民,七年筹备,虽京张联手,亦须万里长征。
这副对联概括了近两年的申办历程,既感叹胜利来之不易,更道出未来筹办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艰辛历程。
每念及此,深感重任在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想一起为青少年做点事情。基于这样的诉求,大家一齐动手,编写了这本《冬奥梦·冰雪情——冬季运动知识读本》,奉献给热爱冰雪运动的朋友们。
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的冰雪爱好者和青少年,能够通过浏览这本书而分享奥运知识、领悟奥运真谛,从心底里热爱、从行动上实践冰雪运动。这才是冬奥会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
再次表达我们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美好祝福。
是为序。
杨澜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那冰蓝与雪白的搭配,如同将冬日的清晨定格在了纸上,光影的处理极其细腻,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凛冽的空气和阳光洒在雪地上的那种晶莹剔透。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且清晰,尤其是那些展示不同冰雪运动场景的照片或插画,细节考究,人物的动作捕捉得无比到位,无论是高山滑雪运动员腾空而起的英姿,还是花样滑冰选手旋转时的优雅弧线,都栩栩如生。装帧的考究程度,远超我预期的“知识读本”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纸张的选择也十分到位,厚实而又不失韧性,使得翻阅的手感极为舒适,每一次指尖拂过书页,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可以说,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搭建了一个非常高标准的平台,让人在未开启文字之前,就已经被它的专业和诚意所打动。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证明了匠人精神在出版领域的延续。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上的平衡。它成功地做到了既能满足一个初学者对基础知识的渴望,又能提供给资深爱好者一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深度见解。例如,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器材构造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在极端低温下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甚至追溯到了相关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知识的呈现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书中对于一些标志性赛事的回顾,也绝非简单的赛果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那些“决定性瞬间”背后所蕴含的战略布局、环境适应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较量。这种深度挖掘,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科技和体育精神的综合性文献。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对这些运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是能真正看懂其中的门道和门道背后的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富有故事性的叙述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在“引导”我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冰雪世界,而不是“告知”我冰雪世界的规则。例如,在介绍某项复杂技巧时,作者会穿插一位虚拟的、富有激情的运动员的心路历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原理或技术要点,转化成了可以感同身受的竞技挑战。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得即便是对专业术语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运动的魅力。行文风格时而激情澎湃,仿佛置身于赛场中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时而又变得平和沉稳,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冰雪运动背后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积淀。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谜底,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或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诗意的精准性。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极深,用词准确而富有画面感,避免了过度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文字的表现力。比如,用来描述冰刀划破冰面时发出的声音,那种“微小而尖锐的,像利剑刺破寂静”的描述,让读者能“听见”那个画面。再比如,描述雪地上的光影变化时,那种“光线被冰晶折射成无数微小的彩虹碎片”的笔法,既科学又浪漫。这种高水准的语言组织,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它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对冰雪运动所蕴含的纯粹美学的理解。这种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的语言风格,是这本书最令人难忘的特色之一,让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品味到了文字本身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它充分考虑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和兴趣曲线。全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冬季运动历史源流,到中观的各项运动规则详解,再到微观的专业技术剖析,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知识点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信息框,这些辅助材料的设计同样精美且实用,它们有效地打破了纯文字阅读可能带来的疲劳感。例如,那些并列展示不同雪板参数对比的表格,直观明了,效率极高。而且,这些信息点的位置安排非常巧妙,它们总是在读者开始感到疑惑或需要一个总结时恰好出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引导路径,确保了读者能够以最舒适、最高效的方式吸收海量信息,体现了编著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度关怀,让人感觉这本书是真正为“想学习”的人量身定做的工具书,而非简单的资料汇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