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的特点是以地区、学校为单位,首先系统整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整套中医药类教材。不仅可供研究专科学术参考,更可完整地呈现近代中医学校的中医课程体系、教材编撰等方面的特色。国医大师邓铁涛担任总主编,选取该校中医基础至临床各科教材近30种,连同该校校史,共整理成10个分册。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概要
温病学讲义
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筹建于1913年,成立于1924年,一直办学至1955年,后来并入新成立的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近代最早筹设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具有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点,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其附设的医院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延续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中医院之一。
民国中医学校的历史贯穿于近代中医药界争取学校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在当时的种种阻碍之下,中医药先辈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办学体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这对今天的中医药教育也有重要影响。中医教育从师承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型,是影响中医百年来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转型既有内在发展的动力与需求,也有着外在的压力与制约。当中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国中医学校教材,既保留传统体系与思维方式,又开始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分科编撰。其内容包含了很多当时中医名家的理论心得与临床经验,也体现了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所编撰的教材在民国时享有盛誉,在1929年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上,该校所编教材被认为“最完备”。中央国医馆成立后,收集各学校教材,又以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选送最多,达84册。为了让这些颇有价值的教材能够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肇始60周年,亦即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对其中的中医药教材进行了点校整理,既可借以研究当时中医教育的情况,又可供学习名医的思想学术与临床经验。丛书中选入了惟一一种不属于医学科目的是《国文学讲义》,但书中亦有与医学有关的篇目,部分相当于今之《医古文》,教学方法很有传统特点,可供借鉴。该册作者廖景曾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本丛书共分10个分册,包括附编该校校史一册,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第九届毕业生、今年喜满百岁遐龄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欣然担任本丛书总主编,让后学倍感欣喜。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讲义原貌,还原民国时期中医讲义特色。冀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朴的书房里,静静地品读一本承载着智慧的老者手稿。它的语言风格内敛而深沉,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讲解,不仅仅是列出药材和剂量,更是在解释其配伍的奥秘,以及在不同证型下的加减变化。这种讲解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方剂的精妙之处,也让我理解了“方由证立,证由理明”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的每一个论断,每一个案例。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于炫技的论述,但它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临床智慧,却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引发深刻的思考。对于真正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中医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医历史和学术发展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讲义,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中医教育的独特风貌和学术成就。书中的内容,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又融入了当时中医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时令与疫病”的探讨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不仅解释了不同季节易发的疾病特点,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了中医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方面的作用和贡献。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活力和适应性,也让我更加敬佩前辈们在那个时代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内容,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特别是伤寒温病这样复杂的学科,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理”,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罗列一堆枯燥的术语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独到见解,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理论框架,更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分析了不同辨证体系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侧重点。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课堂,听着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心中豁然开朗。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将抽象的理论可视化,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中医学习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的医学道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医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理论晦涩难懂,尤其是伤寒论和温病学,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拿到这本《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伤寒温病类》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令我惊喜的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书中的内容条理清晰,从最基础的辨证论治,到具体的方剂讲解,都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经典条文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其背后的理法方药,让我茅塞顿开。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民国时期那些充满智慧和汗水的中医大家们,他们的思想和经验被如此生动地保留下来,真是太宝贵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怀的传承,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生命力。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医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想要深入理解伤寒温病却又感到困惑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一直以来,对伤寒温病的研究总觉得缺了那么一点“实感”,感觉理论知识多,但临床应用却有些脱节。直到我接触到这本《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伤寒温病类》,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学以致用”。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把伤寒论和温病学割裂开来,而是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整体观的角度来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都非常生动形象,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外感热病”的论述,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病程、不同证型的治疗策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方剂组合和用药心得。读完这些医案,我感觉自己对许多疑难杂症的认识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死记硬背条文,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本书对于想要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