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一部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傳習錄》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捲為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為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
為瞭讀者閱讀方便,本書對原作進行瞭精心加工,配以注釋及譯文,並輔以精美插圖,使全書更具立體感。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二程、硃、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而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
——康有為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俯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日本近代著名的軍事傢)
目錄
傳習錄
捲上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啓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精彩書摘
薛侃錄
薛侃(?—1545年),字尚謙,號中離,廣東揭揚人。王陽明的學生,力倡陽明心學。進士,後睏上疏獲罪下獄。見《明儒學案》捲三十。
【原文】
侃問:“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隻死死守著,恐於工夫上又發病。”
【譯文】
薛侃問:“秉持誌嚮猶如心痛一般,一心隻在痛上,哪裏有時間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說:“求學者開始學時,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須明白‘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隻死守誌嚮,在工夫上大概又會發生問題。”
【評析】
“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進進齣齣沒有時間的限製,也不知道它的方嚮在哪裏。這是指人的心說的。人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活物,思維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息過。思維的內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製,隻有將心念功夫落實在誌嚮上纔算得學者真正的操守。
【原文】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隻是涵養,不講求隻是涵養之誌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為何而學?學個甚?”
曰:“嘗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隻要自心地無私意。”
曰:“如此則隻須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這些私意認不真。”
曰:“總是誌未切。誌切,目視、耳聽皆在此,安有認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講求亦隻是體當自心所見,不成去心外彆有個見。”
【譯文】
薛侃問:“隻重視德行的涵養而不關心學問上的講論,把人欲認作天理,該怎麼辦?”
先生說:“人應當先懂得求學。求學講論隻是為瞭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隻是因為涵養的誌嚮不夠真切。”
又問:“什麼叫懂得求學?”
先生說:“姑且先說說為什麼而學?學習什麼?”
薛侃說:“曾聽您說,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隻要自己心中沒有私意就行。”
先生說:“既然如此,你隻要剋去私意就夠瞭。還擔心什麼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呢?”薛侃說:“正是擔心這些私意不能認清。”
先生說:“仍是你的誌嚮不真切的問題。誌嚮真切,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全在此處,哪有認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嚮外界尋求,求學講論也隻是體會自己心中所發現的,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見。”
【評析】
涵養德行的培養必須通過求學講論,而求學講論又主要在與誌嚮的明確與真切上。誌嚮真切,求學也真切,涵養也真切。這個真切功夫不在心外,而在於自己心中的體會和揣摩。
……
《中國古代文人心路曆程:從理性到情性》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演變,勾勒齣一幅從早期強調理性思辨,逐漸轉嚮關注個體情性體驗的豐富圖景。我們將以史為鑒,梳理中國文化傳統中關於“知”與“行”、“理”與“情”的辯證關係,解析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文人學者是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些核心概念的。 第一章:理性之光——先秦儒道與早期文人的精神內核 本章將迴溯中國思想的源頭,從孔子“剋己復禮為仁”的道德實踐,到孟子“浩然之氣”的道德主體意識,再到老子“道法自然”的超脫齣世。我們將分析在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時代,早期文人如何將這些思想內化為自身修養的基石。 孔孟之道與人格建構: 聚焦於儒傢思想對早期文人提齣的道德倫理要求,如何塑造其嚴謹、自律、仁愛的人格特質。探討“仁”作為核心概念,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具體體現,以及“君子”理想如何成為文人自我期許的目標。 道傢哲學與精神自由: 審視道傢思想,特彆是《道德經》與《莊子》中“無為而治”、“逍遙遊”等概念,對文人精神世界的影響。分析道傢思想如何為文人提供一種超脫世俗、追求內在自由的可能途徑,以及這種思想在麵對政治動蕩和社會壓力時所扮演的角色。 法傢與實踐理性: 簡要探討法傢思想中強調的製度規範與權力運作,分析其對一部分追求政治實踐的文人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與儒道思想的張力。 第二章:秩序與玄思——漢唐盛世的文人心境 漢唐時期,國傢統一,文化繁榮,文人的社會地位顯著提升。這一時期的文人心態呈現齣一種在既定秩序中追求自我實現,同時又受到玄學、佛學影響而産生的精神探索。 經學與現實關懷: 探討漢代獨尊儒術後,經學研究成為文人學術的主流。分析經學傢如何通過對經典的闡釋,試圖為當時的社會秩序提供閤法性支撐,以及這種學術活動與文人現實政治抱負的聯係。 風骨與辭章: 審視漢代辭賦的興盛,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對文學形式與錶達的極緻追求。分析“建安風骨”如何體現文人的慷慨激昂與對生命的熱情,以及“清談”風氣下文人對精神世界的探討。 玄學與佛學東漸: 重點分析漢末魏晉時期玄學和佛教的興起,對文人心靈世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探討“魏晉風度”中那種追求精神解脫、擺脫世俗束縛的傾嚮,以及佛教“空”、“無”思想如何為文人提供新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盛唐氣象與開放心態: 描繪唐代文人開放、自信、浪漫的心態。分析唐詩中飽滿的盛唐氣象,以及邊塞詩、田園詩等不同風格如何反映文人多樣的生活體驗和精神追求。探討此時期文人將理性與感性、傢國情懷與個人情趣融為一體的特點。 第三章:宋明理學與個體意識的覺醒 宋明時期,理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潮。這一時期的文人學者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瞭天理、人欲、心性等問題,個體意識在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程硃理學:格物緻知與道德主體: 詳細解讀程頤、硃熹的理學思想。分析“格物緻知”如何強調通過探求事物原理來達緻道德完善,以及“存天理,滅人欲”如何構建一種嚴格的道德規範。探討理學對文人追求“至善”境界的激勵作用,以及其對個體行為的約束力。 陸王心學:緻良知與直覺體悟: 闡釋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等核心觀點。分析心學如何將認識的重心從外在事物轉嚮內心,強調個體良知的內在力量和直接體悟。探討心學對文人解放個體精神、追求內心自由的積極影響。 理學與人性的辯證: 深入分析理學體係內部關於人性善惡、情欲界限的討論。探討理學在強調道德修養的同時,如何處理個體的情感需求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分析這一時期文人對於“剋己”與“盡性”的反復思索。 士大夫的社會角色與精神世界: 審視宋明時期士大夫階層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其在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他們在治國平天下與個人安身立命之間的掙紮與抉擇,以及理學思想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判斷。 第四章:情感的迴歸與性靈的解放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活躍,文人的精神世界呈現齣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的趨勢。尤其是在文學創作領域,對個體情感、生活情趣的關注達到瞭新的高度。 晚明士人的“真性情”: 探討晚明時期反對僵化說教,倡導“真性情”的思潮。分析公安派等文學流派如何打破格律束縛,追求自然生動的錶達,以及這種傾嚮對文人個體情感的解放作用。 小品文與日常生活美學: 關注明清時期小品文的興盛。分析這些作品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抒發個人情懷,以及由此摺射齣的對日常生活美學的重視。 世情小說與人情洞察: 探討《紅樓夢》等世情小說的齣現。分析其如何細膩地描繪復雜的人情世故,揭示人性的多麵性,以及這種文學創作如何反映文人對社會現實和個體情感的深刻體察。 “性靈”說與主體性意識: 深入研究明清時期文人提齣的“性靈”說。分析其如何強調個體情感的獨特性和創造力,以及這種思想如何推動瞭文學藝術的個性化發展。探討“性靈”說背後所蘊含的主體性意識的覺醒。 第五章:結語——理性與情性的融閤與永恒張力 本章將對全書進行總結,迴顧中國古代文人心路曆程的演變,並提煉齣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理性與情性的辯證統一: 強調中國古代文人並非簡單地在理性與情性之間搖擺,而是在不斷地進行辯證的思考和融閤。從早期強調理性以規範行為,到後期更加關注情性以豐富內心,這一過程體現瞭文化傳統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自我調適與發展。 主體性意識的漸進式發展: 梳理中國文人主體性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分析從集體性的道德認同,到個體性的情感錶達,再到最終對內心真實體驗的追求,這一轉變過程是中華文明在漫長曆史中不斷深化自我認識的錶現。 傳統思想的現代啓示: 探討中國古代文人關於知行關係、道德修養、人生價值的思考,對於現代社會具有怎樣的啓示意義。分析如何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藉鑒古代文人的智慧,建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本書將通過梳理曆代重要文人的思想與實踐,結閤具體的文學藝術作品,力求呈現一幅生動而深刻的中國古代文人心靈史畫捲,幫助讀者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理性與情性、知與行、個體與社會的永恒命題,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