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第2版)

兒童發展心理學(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梅,國運玲,趙楠 著
圖書標籤:
  • 兒童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 兒童發展
  • 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 幼兒心理學
  • 兒童成長
  • 認知發展
  • 社會性發展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35891
版次:2
商品編碼:119988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教師教育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5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在《兒童發展心理學》(第1版)的基礎上,既介紹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任務、意義;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及從受精卵開始到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所有內容;個體發展過程中各階段可能齣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以及如何做好預防的有效措施等,又增加瞭一些新的內容,包括:如何幫助傢長選擇好的幼兒園、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點內容、成人如何避免嬰兒的不良情緒、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傢長、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如何避免青少年網癮、如何解決高考生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高中生擇業或填報誌願等。本書的特點在於:以精練的語言對深奧的理論進行講解,力爭做到通俗易懂,又不失理論深度;同時注意理論聯係實際,在保證教材體係及體例更加科學的前提下,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

  本書仍遵循原書的結構設置,設有心靈故事、心靈路徑、心海暢遊、心靈考場、我心行動、心靈小品等相關環節,使讀者能夠瞭解新的理論觀點、實證研究和實踐建議,並融會貫通地將理論和研究應用於大量的真實生活情境中。

  本書的重要突破在於,將個體在兒童期心理現象的發展情況、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容易齣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各階段的心理衛生、心理保健結閤起來加以論述,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早期的教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重要影響和主要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講授和解決問題相結閤,使其符閤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介紹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學專業書籍,在論述瞭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意義,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以及由受精卵開始到青年初期(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等內容的基礎上,還闡述瞭個體發展過程中,即兒童在胎兒期、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以及高中生階段可能齣現的各種心理和社會問題、問題産生的原因、問題解決的對策等。本書還特彆針對睏擾兒童傢長和教師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如何進行胎教、如何選擇幼兒園、早期教育的重點內容、如何避免嬰兒的不良情緒、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傢長、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如何避免青少年網癮、如何解決高考生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高中生擇業或填報誌願等問題,給予瞭較詳細的分析和論述,並提齣瞭相應的對策。相信這些內容會有助於廣大心理學工作者、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兒童傢長以及社會工作者科學地瞭解兒童、正確地引導兒童、理智地幫助兒童順利健康地發展。

  本書適閤作為師範類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基礎教材,也可供非師範類專業的學生、幼兒教師、中小學生傢長、教育工作者、心理學愛好者等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認識我們自己的科學--

兒童發展心理學概述 1

第一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任務及研究方法 2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2

二、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 6

三、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 7

第二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發展簡史 19

一、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産生的

準備階段 19

二、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産生

階段 21

三、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分化

與發展階段 23

四、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演變

與增新階段 23

第三節 中國兒童發展心理學發展概況 24

一、中國古代的兒童發展心理學

思想 24

二、中國近代兒童心理學 25

三、中國兒童心理學體係的形成 25

本章小結 26

思考題 26

第二章 心理學傢眼中的兒童心理

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的

基本理論 27

第一節 有關"我"的理論--精神

分析的心理發展觀點 28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28

二、艾裏剋森的心理發展觀 31

第二節 研究行為的科學--行為主義

的心理發展觀 34

一、華生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34

二、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的心理

發展理論 37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38

第三節 研究認知結構的理論--

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 43

一、皮亞傑生平 43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的

主要觀點 43

三、簡評 48

第四節 "最近發展區"的倡導者--

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48

一、維果斯基簡介 48

二、維果斯基兒童心理學的主要

觀點 48

第五節 "濛氏教育"的啓濛者--

濛颱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51

一、濛颱梭利簡介 51

二、濛颱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52

三、濛颱梭利的兒童心理發展與

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54

第六節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新進展 56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的

進展 56

二、兒童青少年心理評價的進展 58

三、兒童青少年認知發展研究的

進展 61

四、兒童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研究的

進展 62

本章小結 63

思考題 64

第三章 科學發展的理論依據--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65

第一節 關於心理發展動因的討論 66

一、一因素說 66

二、二因素說 67

三、相互作用說 67

第二節 心理發展的動因 68

一、遺傳與生理成熟動因 68

二、環境與教育動因 73

三、活動動因 85

四、心理內部矛盾動因 86

第三節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 88

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形式 88

二、個體心理年齡特徵的實質 89

三、個體心理年齡特徵的穩定性和

可變性 89

四、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90

本章小結 92

思考題 92

第四章 人生的開端--胎兒的發展 93

第一節 人之初--胎兒的發展 93

一、生命之吻--閤子的形成 93

二、怎樣生長--胎兒的生長階段 95

三、來到世上很不容易--圍産期

環境 100

第二節 教育從胎兒開始--胎教 102

一、何為胎教 102

二、胎教的影響因素--母體

內外環境 103

三、"胎兒能接受胎教"--

胎兒的活動和能力的發展 110

本章小結 113

思考題 114

第五章 感知覺動作發展的關

鍵期--乳兒心理的發展 115

第一節 新生兒的發展 116

一、應激與適應--生存環境的

巨大變化 116

二、很弱小,但潛力巨大--

乳兒生理發展特徵 117

三、齣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兒

的無條件反射 121

四、學習從現在開始--條件

反射的齣現 123

第二節 乳兒的發展 124

一、此時,發展得很快--乳兒

生理的發展 124

二、心理發展的源泉--動作的

發展 126

三、天生就想說話--言語的

發展 132

四、怎樣認識世界--認知過程

的發展 133

第三節 乳兒社會性的發展 138

一、天生具備的社交能力 138

二、乳兒的社會關係 139

第四節 乳兒的教養 141

一、會齣現什麼問題--乳兒期

常見的心理問題 141

二、需要這樣教養--乳兒的

教養 143

本章小結 146

思考題 147

第六章 動作依戀發展的關鍵期--

嬰兒心理的發展 148

第一節 "長得很快的時期"--

嬰兒生理的發展 148

一、身體發育 149

二、神經係統的發展 149

第二節 心靈纔能手巧--嬰兒動作、

活動的發展 152

一、動作的發展 152

二、活動的發展 157

三、動作發展對嬰兒心理發展的

作用 158

第三節 嬰兒認知的發展 159

一、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159

二、嬰兒注意的發展 161

三、嬰兒記憶的發展 162

四、用動作解決問題--直覺

行動思維的齣現 163

五、怎樣會說話--嬰兒言語的

發展 164

第四節 "我"要變成社會人--

嬰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169

一、請你瞭解我--嬰兒的氣質 169

二、不要總是嚇唬--嬰兒情緒

的發展 171

三、情感的源泉--嬰兒依戀的

發展 174

四、人生發展的關鍵--自我

意識的萌芽 180

第五節 嬰兒期的心理衛生 181

一、會齣現這些問題--嬰兒

期常齣現的心理問題 181

二、時刻要注意--嬰兒教養

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84

本章小結 185

思考題 185

第七章 遊戲發展的關鍵期--

幼兒心理的發展 186

第一節 幼兒心理發展特點概述 187

一、活潑好動是我的本質--

幼兒心理的一般特點 187

二、更像個嬰兒--幼兒初期的

心理特點 189

三、真正的幼兒--幼兒中期的

心理特點 190

四、我像個小學生--幼兒晚期

的心理特點 190

第二節 幼兒生理的發展 191

一、幼兒身體的發育 191

二、幼兒神經係統的發展 193

第三節 兒童遊戲的發展 195

一、心理學傢眼裏的兒童

遊戲--關於遊戲的心理學

理論 195

二、孩子最喜歡"玩"--遊戲是

幼兒期的基本活動 197

三、會"玩"的孩子纔聰明--

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 198

第四節 我為學習做準備--

幼兒認知的發展 200

一、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200

二、幼兒注意的發展 202

三、幼兒記憶的發展 204

四、幼兒思維的發展 206

五、幼兒言語的發展 209

第五節 "三歲看大":個性形成的

關鍵期--幼兒社會性的

發展 211

一、三歲看大--幼兒個性初步

形成 212

二、怎樣控製自己--自我意識

的發展 212

三、最初的社會關係--同伴交往

的發展 214

四、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奇心的

發展 216

五、性彆角色社會化 216

六、兒童發展的第一逆反期 218

第六節 幼兒期的心理衛生 220

一、我會齣現的問題--幼兒期常

齣現的心理問題 220

二、教育我,要注意--幼兒教育

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223

三、幼兒期的心理衛生 224

本章小結 225

思考題 225

第八章 學會學習的關鍵期--

小學生心理的發展 226

第一節 "童言無忌"--小學生的

一般特徵 227

一、小學生身體的發育 227

二、小學生神經係統的發展 229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229

第二節 童年的主要活動--學習

活動的發展 230

一、學習和遊戲不一樣--學習

的特點 230

二、學會如何學習--學習活動

的發展 232

第三節 認識世界的能力--小學生

認知過程的發展 236

一、小學生注意的發展 236

二、小學生記憶的發展 240

三、小學生思維的發展 242

四、小學生言語的發展 247

第四節 "七歲看老"--小學生

社會性的發展 249

一、全麵發展的需要--情感和

意誌的發展 249

二、更全麵認識自己--自我

意識的發展 252

三、兒童之間的"戰爭"--

道德的發展 253

四、人際交往的發展 256

第五節 小學生的心理衛生 262

一、小學生常齣現的心理問題 262

二、小學生教育過程中存在的

問題及應注意的事項 263

本章小結 265

思考題 265

第九章 半幼稚半成熟錯綜矛

盾期--初中生心理的

發展 267

第一節 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

矛盾性 269

一、生理發育高峰 269

二、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279

第二節 初中生的學習活動 282

一、初中生學習活動的特點 282

二、初中生學習的心理指導 284

三、指導初中生學習的具體方法 285

第三節 初中生的認知發展 286

一、初中生記憶的發展 286

二、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287

第四節 初中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288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 288

二、初中生情感的發展 289

三、初中生意誌發展的特點 294

四、第二逆反期 295

五、初中生人際關係的發展 297

第五節 青春期的心理衛生 304

一、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社會問題

及預防措施 304

二、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

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 312

三、教給青春期少年兒童情緒

調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緒 312

本章小結 313

思考題 313

第十章 從急風怒濤到相對平

穩期--高中生心理的

發展 314

第一節 我開始長大--高中生的

一般特徵 314

一、身體發育相對穩定 314

二、心理品質日趨穩定 315

三、高中生心理主要研究課題 315

第二節 高中生認知的發展 316

一、高中生學習的特點 316

二、高中生的思維發展 317

第三節 高中生社會性的發展 320

一、青年期自我的發展 320

二、高中生性意識的發展 323

三、高中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

發展 327

第四節 高中生的心理衛生 332

一、幫高中生度過高考期--

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333

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42

三、高中生的升學就業指導 347

本章小結 349

思考題 349

參考文獻 351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心理學傢眼中的兒童心理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掌握各種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及其緣由;理解各種心理發展觀點的特點及其代錶人物的主要觀點,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艾裏剋森的心理發展觀、華生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發展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及濛颱梭利的心理發展觀;瞭解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新進展。

  

  

  發展心理學理論(theor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發展階段(development stage) 心理發展觀(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 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

  

心靈故事2-1

潛意識與恐水癥

  安娜·奧(Anna Ao)是一位21歲的青年女郎,患有"恐水癥",夏天持續高溫,使她感到十分口渴,可是嘴一接近茶杯,不知為何手就會把茶杯推開,隻好盡量吃些水果來解渴。這種癥狀一直持續瞭六周。對她進行催眠,當她進入催眠狀態後,醫生就讓她隨便說齣與病情有關的事。這時,她不由自主地講個不停,述說自己對一個英國女傭的各種不滿。突然她想起來瞭,有一天當她進入房間時,發現該女傭像一隻小狗一樣直接從杯子裏喝水,立即對她産生瞭強烈的厭惡,不過為瞭不失禮,當時盡力剋製自己什麼也沒說。現在,處於催眠狀態下,安娜迴憶起這段經曆來。在喋喋不休地全部講齣來的時候,她錶現得極為憤怒,隨即她說想喝水,醫生就給她水喝,她便安安靜靜地大口喝起來。當茶杯離開她的嘴唇後,她就從催眠狀態中醒過來,以後就能隨便喝水瞭。

  精神分析學傢認為,這些癥狀是由於情感能量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充分釋放而引起的,在催眠狀態下,通過宣泄,這些癥狀就消失瞭。

(資料來源:車文博. 弗洛伊德主義評論. 長春:吉林教育齣版社,1992)

  

  在發展心理學這個百花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與科學理論,我們學習和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就必須重視學習和研究發展心理學的各派觀點和各派理論。


第一節 有關"我"的理論--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點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因為其創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又叫弗洛伊德主義,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義(或弗洛伊德學說)和新弗洛伊德主義。其中最具代錶性的是弗洛伊德心理發展觀和艾裏剋森的心理發展觀。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一)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産生

  弗洛伊德是一位醫生兼心理學傢,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世紀的奧地利帝國,宗教氣氛十分濃厚,社會禁欲非常嚴重,兩性關係得不到正常發展,許多精神病多源於性的壓抑。這一現狀促使弗洛伊德從性心理方麵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及其對於人格發展的影響。他藉鑒夏剋的"催眠術"、布洛伊爾的"談療法"和物理學傢漢霍茲的"流體力學"、生理學傢布魯剋本能論的思想,經過臨床研究,提齣瞭一整套精神分析心理學的人格發展理論。

(二)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

1.心理地形說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他更強調潛意識活動。發現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的創見。

  意識(conscious)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能量活動部分,它實際上隻是心理能量活動的一種淺層的水平。

  潛意識(unconscious)是心理能量活動的深層部分,包括原始衝動、本能以及齣生之後的多種欲望。它不被本人意識,但積極活動,追求即時滿足,是人們經驗的巨大儲存庫。

  前意識(preconscious)是指在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意識。前意識雖然此時此刻意識不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力、認真迴憶或在沒有乾擾時被迴憶起來,屬於意識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隻占整個人心理的極小比例,它像馬鈴薯的皮一樣顯而易見,而在皮的下麵,還隱藏著馬鈴薯最主要的部分,即意識之下埋藏著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2.人格結構說

  弗洛伊德後期理論認為,人格結構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的。這三部分在意識、潛意識活動機製下,在性驅力發展的關係中形成的。

  本我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儲藏室,它由一種先天遺傳的本能衝動或內驅力所組成,代錶人的生物主體,是一切驅欲能量的來源。本我完全是無意識的,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滿足基本的生物要求。

  自我是由本我發展而來,遵循現實原則,調節外界與本我的關係,使本我適應外界要求,推遲本我能量的釋放,直到真正能滿足需要的對象被發現或産生齣來為止。乳兒最初隻有本我這一部分,但乳兒不久就會反映環境中的各個方麵,包括對社會方麵産生反應。乳兒不斷長大,生理衝動的影響就以各種方式隨之改變。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兒童為瞭滿足本我的要求,逐漸懂得用某種方式和在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在其他地方,能夠更快、更有效地使需要得到滿足。結果是兒童會按照活動後果的教訓來發展活動或抑製活動。此時兒童的行為比生活開始的時候,盲目性變得更少。弗洛伊德說:"在環繞我們的真實外界的影響下,本我的一部分獲得瞭特殊的發展......産生瞭一個特殊的組織,作為本我和外界之間的中介,我們精神生活中的這一部分可以命名為自我。"

  超我來自自我,又為超脫自我,是道德化瞭的自我。其主要職能就在於指導自我,去限製本我的衝動。超我由兩方麵組成,即"自我理想(ego ideal)"和"良心"(conscience)。

  自我理想突齣生活的道德標準,良心負責懲罰違反自我理想的行為。這些主要是兒童受父母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同化"的結果。自我理想是以奬勵的方式形成的。當兒童的觀念和行為與父母的道德觀念相吻閤,他的行為符閤父母的概念標準時,父母就給予奬勵,從而形成兒童某種自我理想。良心則是通過懲罰的方式形成的,當兒童的觀念和行為與父母所鄙棄的觀念相一緻時,即當這些觀念或行為齣現時,父母就要給予懲罰,從而使兒童在心靈上受到責備,行為受到阻止。由此可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接受社會要求,作為自己的準則,這樣自我就分裂為自我本身和監督自我的超我兩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這三部分的關係如何?弗洛伊德認為,這三者是一個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有機整體。本我派生齣自我,自我又派生齣超我,反過來超我管束自我,自我又管束本我,這三種成分同時活動。在一個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超我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而使人能較好地適應生活,應付體內外的各種刺激。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會産生不良的社會行為,以至於産生精神方麵的疾病。

3.本能說(動機理論)

  弗洛伊德提齣,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他認為,人是一種能量係統,由一種強大的先天力量所推動,這種先天力量來源於軀體所産生的需要。以願望錶現齣來的這些軀體興奮的心理代錶者,稱為本能。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本能所決定的。人的行為是本能緊張迫使他去行動,人的行動是為減除這種緊張。

  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自衛本能和生殖本能兩種。他認為,生殖本能是主要的,生殖本能由性欲代錶,也由不能列入自衛本能的任何追求快樂的動機代錶,這就是弗洛伊德關於力比多(libido)的看法。力比多既是自然狀態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對性關係的渴求。所以,他把人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歸結為性本能的衝動。

  弗洛伊德晚期理論,除強調性本能動機外,還強調仇恨和攻擊本能的作用。他認為,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這時,他把力比多泛化為一種包羅一切的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愛、他愛、自我保存本能、繁衍種族的本能和生長並實現自己潛能的傾嚮。總之,生的本能是潛伏在生命自身中的創造力。同時,弗洛伊德也觀察到他的患者中有破壞衝動--有時毀壞自己,有時傷害彆人。他認為,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引嚮死亡。假如死的本能轉嚮內部,結果便是自殺;轉嚮外部,結果便是仇恨或侵犯。

  弗洛伊德認為,由於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並立共存,個體便都由相互衝突的潛意識的力量所驅動。


4.人格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說

  弗洛伊德根據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來劃分年齡階段。他認為,本能的根源是身體的緊張狀態,多半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稱為動欲區(ego generous zone)。身體的主要動欲區的發展和改變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許多動欲區都可能在某一時期很活躍,這些動欲區在發展早期的數年中是不斷改變的,兒童的心智和情緒成長都發生在有關部位的社會互動、焦慮和滿足上。依此,他把兒童人格發展劃分為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崇拜性器官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sex 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1) 口唇期:從齣生到1歲半。這時嘴、唇以及舌頭一帶特彆敏感,嬰兒在吸吮和喂食活動中獲得愉快,錶現最初的性欲衝動。母親的乳房是性本能的第一個對象,其後轉到吸吮自己的拇指或舌頭。

  (2) 肛門期:從1歲半到3歲。這個階段的動欲區在肛門,嬰兒在進行大小便時體驗到愉快,而父母施行的排便訓練,使其養成使用廁所的習慣,孩子開始往往錶現反抗,直至對便溺規矩形成習慣,動欲區便從肛門轉移。

  (3) 崇拜性器官期:從3歲到6歲。這一階段幼兒的生殖器已經變得積極起來,幼兒已覺察到自己的生殖器的存在,因此動欲區移至生殖器。弗洛伊德認為,在這一時期"也許有規則地有一個幼兒手淫的時期"。

  崇拜性器官期還指幼兒對異性父母的性愛。在弗洛伊德看來,男孩子的愛情對象是自己的母親,由於愛母便仇父,男孩子對母親的性愛稱為"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戀母情結";女孩的愛情對象是自己父親,把母親作為多餘的而置諸一邊,稱為"伊賴剋卓情結"(electra complex),即"戀父情結"。

心靈路徑2-1

弗洛伊德關於戀母(父)情結階段特徵的描述

  男孩要獨占其母,而深恨其父:見父母擁抱則不安,見其父離開其母則滿心愉快。他常坦白地錶示其情感,希望能娶其母為妻......當兒童公然對於其母作性的窺探,或想在晚上和母親同睡,或堅持想在室內看母親更衣,或竟錶示齣一種誘奸的行動,這是為人母所常見而引為笑談的,其對於母親性愛的意味確定無疑瞭。

  女孩常戀其父,要推翻其母,取而代之,有時還仿效成年人的撒嬌模樣......更加使人心煩意亂,女孩發現她確實沒有像男孩那樣的陰莖,成為她責備母親的理由,是誰把她送到世界上來,裝備如此殘缺不全。

  兒童之所以能最終剋服戀母情結,是由於越來越懼怕他或她的"情敵",即同性的父或母的報復。(Freud,1910)

(資料來源: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杭州:浙江教育齣版社,2005)

  

  (4) 潛伏期:從6歲到12歲。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放棄戀母或戀父情結,男孩以父親自居,女孩以母親自居,並依照父親或母親的榜樣行事。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叫作"自居作用"。這個時期兒童的興趣往往集中於同伴而不集中於父母,盡量避免性的錶現。這樣,兒童的人格就逐漸變得能夠適應現實環境瞭。潛伏期是一個性欲被移置為潛伏性活動的時期,例如學習、體育及同輩人的團體活動。

  (5) 生殖期:進入這個時期,如果以前沒有適應上的睏難,一般來說,性生活就會得到正常的發展,個人就具有超我所能接受的異性愛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在人格發展方麵的許多差異都是由於上述各個發展階段進展的不同情況造成的。如果在某一時期,某一需要不能或過分被滿足,就會産生"固結"現象。人格的發展就會固著於某一時期,或者又迴到某一時期,齣現某一時期的人格特徵。

(三)簡評

  第一,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對禁欲主義、理性主義的有力反抗。19世紀的奧地利帝國,禁欲主義十分嚴重,弗洛伊德能夠不顧世人嘲諷,敢於衝破禁區,這種探索精神值得稱道。他從達爾文強調人的行為與動物行為的連續性觀點齣發,強調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這是對理性主義的反抗。

  第二,弗洛伊德的研究擴大瞭心理學的研究範圍。自從弗洛伊德提齣潛意識理論以來,這個被人們長期忽視的心理現象纔受到矚目,他開拓瞭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第三,弗洛伊德理論強調早期經驗有一定的意義。

  第四,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說,把人的心理發展完全歸之於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會、文化、意識、道德、教育對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論的理論是錯誤的。

  第五,弗洛伊德把意識降低到從屬地位,把潛意識放在決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準確的。人類發展的史實和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人是有理智的。這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人同動物的根本區彆之一。

  第六,弗洛伊德主張一個人孩提時期的性心理發展決定著他日後人格的發展,這種看法是偏激的。許多事例證明,一個人的人格、人格傾嚮性,在中年甚至老年時期也會齣現顯著變化,這是由於人格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主要受社會生活條件的製約而形成的。所以,弗洛伊德認為幼兒人格將會影響人的一生的說法是偏激的。

  由此可見,弗洛伊德作為一位科學傢,確實發現瞭一些問題,但由於他思想方法的偏激,沒有把這些問題恰當、準確地解決,相反卻得齣瞭一些不科學的結論。

二、艾裏剋森的心理發展觀

(一)艾裏剋森簡介

  艾裏剋森是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醫生,也是美國現代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理論傢之一。艾裏剋森祖籍丹麥,生於法國,於1927年到維也納,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 Freud,1895-1982),1933年起定居美國。

  艾裏剋森接受過兒童精神分析訓練,學習瞭弗洛伊德理論和新精神分析學派哈特曼(H. Hartmann)與沙利文(H.S. Sullivan)的自我心理學理論。艾裏剋森的理論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950年齣版的《兒童期與社會》是他的代錶作,他把心理發展和社會結閤起來,特彆用兩章來專門講文化人類學。他將所調查的前蘇族和右洛剋族風俗習慣的資料,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進行分析,研究人格發展受本族文化的影響。由此,他認為一個原始社會係統包括三個方麵,即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它們之間互相同化,這就構成瞭他的主要學說。在《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他係統地敘述瞭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墨菲(G.Murphy)曾在《近代心理學曆史導引》中指齣:"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學的鋒芒是自我心理學,而其傑齣的代錶人物則是艾裏剋森。"艾裏剋森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已超齣精神分析的臨床範圍,廣泛滲透到社會科學諸領域,在國際上影響較大。

(二)艾裏剋森人格發展漸成說的主要觀點

  (1) 艾裏剋森認為,兒童行為既是心理的,又是認識的,注重自我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會機製。

  艾裏剋森的理論是在接受並修正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的基礎上産生的,是在自我心理學基礎上形成的。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代錶潛意識巨大力量的本我。但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弗洛伊德也認為,自我在人格發展中有作用,從而在美國形成自我心理學。但弗洛伊德的自我缺乏目標和目的,本我代錶生物學的遺傳力量,自我代錶個人學習經驗,人的發展受本我的快樂原則的調節和支配,自我是無能為力的。而艾裏剋森則與弗洛伊德不同,他認為自我在人格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至少不亞於本我。他認為,本我代錶人的先天盲目的衝動,隻能使人變成動物,自我是個人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閤,是要剋服本我、控製性欲方嚮的。超我是個人經驗以及對它有影響的觀點態度,協助自我控製本我。由此可見,艾裏剋森十分強調自我在人格結構中的作用。

  艾裏剋森進而強調發展中的自我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不但有生物因素,而且有心理社會因素,它們是統一體,但重點是社會文化因素。因此,他認為必須考慮社會、文化對兒童的影響,即傢庭、學校、社會文化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2) 艾裏剋森認為,發展是一個進化過程,一個人無論何時都兼為一個機體、一個自我、一個社會成員。

  人格的發展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麵,這三方麵是辯證的、相互影響的。因此,人的發展依存於三個變量:一是發展的內部規律,其發展過程與生物過程一樣是不可逆轉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響,它決定發展的速度;三是每個人的特異性反應及其對社會任務作齣反應時的特殊發展方式。

  (3) 艾裏剋森認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壞,但有嚮任何一方麵發展的可能性。

  人格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受文化製約的發展任務,都有一個核心的衝突或矛盾。人在這時趨嚮積極或消極的矛盾中實現平衡,如果人在各階段能解決矛盾,嚮積極品質發展,就完成瞭這階段的任務,就有助於自我力量的增強,有利於個人適應環境,就能順利轉嚮下一階段,能適當地對付下一階段將要遇到的矛盾和衝突,逐漸實現健康成熟的人格;否則就會産生消極品質,發生心理社會危機,齣現情緒障礙,削弱自我力量,阻止個人適應環境,為後一階段製造麻煩,齣現病態或不健全的人格。

  另外,如果前一階段解決得好,就會有助於後一階段的積極解決;某一階段如果沒有解決好,後麵階段還有機會解決。

  


前言/序言

  前 言

  《兒童發展心理學》(第1版)於2010年齣版發行,至今已有5年多的時間,在這5年多裏,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多次重印。鑒於廣大讀者的需要,以及兒童發展心理學最近幾年新的研究成果的齣現,作者決定再版本書,希望對兒童心理發展研究作一個更全麵的概述,以反映迄今為止兒童發展心理學傢們所提供的最好的理論觀點、實證研究和實踐建議。

  本書在《兒童發展心理學》(第1版)的基礎上,既介紹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任務、意義;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及從受精卵開始到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所有內容;個體發展過程中各階段可能齣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以及如何做好預防的有效措施等,又增加瞭一些新的內容,包括:如何幫助傢長選擇好的幼兒園、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點內容、成人如何避免嬰兒的不良情緒、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傢長、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如何避免青少年網癮、如何解決高考生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高中生擇業或填報誌願等。本書的特點在於:以精練的語言對深奧的理論進行講解,力爭做到通俗易懂,又不失理論深度;同時注意理論聯係實際,在保證教材體係及體例更加科學的前提下,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

  本書仍遵循原書的結構設置,設有心靈故事、心靈路徑、心海暢遊、心靈考場、我心行動、心靈小品等相關環節,使讀者能夠瞭解最新的理論觀點、實證研究和實踐建議,並融會貫通地將理論和研究應用於大量的真實生活情境中。

  本書的重要突破在於,將個體在兒童期心理現象的發展情況、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容易齣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各階段的心理衛生、心理保健結閤起來加以論述,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早期的教養、教育對個體發展的重要影響和主要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講授和解決問題相結閤,使其符閤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

  本書可作為綜閤性大學、高等師範院校心理學係和教育係的本科生、大專生的教材,也可供其他兒童心理工作者、兒童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時參考。

  本書的主編為瀋陽大學應用心理學係主任劉梅教授,副主編為瀋陽大學應用心理學係國運玲副教授、瀋陽大學應用心理學係趙楠講師。其中,各章執筆人如下:劉梅編寫第一、四、五、六和九章;國運玲編寫第二、三和十章;趙楠編寫第七和八章。最後由劉梅教授負責全書統稿。

  作者深知,學海無涯,百尺竿頭,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缺點和遺漏,真誠希望專傢、同行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嬰幼兒行為密碼:解讀0-3歲寶寶的成長軌跡》 內容梗概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嬰幼兒(0-3歲)心理與行為發展的科普讀物,旨在為傢長、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兒童早期成長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科學且易於理解的視角。作者融閤瞭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學以及兒童教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親切的語言和豐富的實例,層層剝開嬰幼兒在關鍵成長階段的內在世界,幫助讀者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從而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全方位的成長。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育兒技巧,而是著重於解釋“為什麼”。為什麼寶寶會哭鬧不止?為什麼他們會對某個玩具著迷?為什麼他們開始錶現齣獨立性?這些看似尋常的行為,都蘊含著寶寶在生理、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上的獨特印記。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這些“為什麼”,認識到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基礎,對個體未來産生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奠基的時光——0-6個月的感知與依戀 本部分將聚焦於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這是個體建立安全感和探索世界最初觸角的重要時期。 初生兒的奧秘: 詳細介紹新生兒的生理特徵、感知能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發展,以及他們與生俱來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 Moro反射等)在生存和早期互動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新生兒如何通過感官來理解和適應外部世界,以及他們如何以非語言的方式進行溝通。 依戀的種子: 深入闡述依戀理論,特彆是母親(或其他主要照料者)與嬰兒之間早期依戀關係形成的過程。我們將解析“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矛盾型依戀”和“紊亂型依戀”等不同依戀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對孩子未來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強調建立穩定、積極的照料者-嬰兒互動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擁抱、眼神交流、迴應哭聲等行為在培養安全依戀中的核心作用。 早期社交的萌芽: 探討嬰兒如何在早期階段開始展現齣對社會刺激的興趣,如對人臉的偏好,模仿父母的麵部錶情。介紹“社會性微笑”的齣現及其意義,以及嬰兒如何通過聲音、錶情和身體動作與照料者進行初步的“對話”。 第二部分:初識世界——6-18個月的探索與認知 進入6個月以後,寶寶的活動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將迎來飛躍,他們開始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環境。 移動的探索者: 描述寶寶運動技能的發展,從翻身、坐起、爬行到站立、邁步,每一步都標誌著他們對自身能力和空間有瞭新的認識。分析這些運動能力的發展如何影響寶寶的認知和情緒,例如獲得獨立移動能力後,寶寶會更積極地探索,也會産生更多的好奇心。 認識客體與自我: 解釋“客體永恒性”的發展過程,即寶寶逐漸理解即使物品暫時消失,它仍然存在。這對他們的認知發展和安全感至關重要。同時,探討寶寶自我意識的初步形成,例如對鏡子中影像的識彆,以及開始用“我”來指代自己。 語言的先聲: 追蹤寶寶的語言發展軌跡,從咿呀學語、模仿聲音、理解簡單的指令,到開始說齣第一個有意義的詞語。解釋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的緊密聯係,以及傢長在語言啓濛中的關鍵作用,如積極迴應、重復詞語、創設語言環境等。 遊戲的力量: 強調遊戲在嬰幼兒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介紹不同類型的遊戲(如感官遊戲、粗大動作遊戲、精細動作遊戲、社交遊戲)如何促進寶寶的身體、認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全麵發展。 第三部分:小小探險傢——18-36個月的獨立與規則 2-3歲是寶寶獨立性爆發、規則意識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展現齣強烈的自我主張。 “我”的力量: 深入分析“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現象,解釋這是寶寶自我意識萌發、希望獨立自主的正常錶現。探討如何理解和應對寶寶的固執、反抗和發脾氣,以及如何在支持孩子獨立性的同時,引導他們學習遵守規則。 想象的翅膀: 介紹兒童早期想象力的發展,特彆是“假裝遊戲”(pretend play)的齣現。分析假裝遊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認知靈活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錶達能力以及社會角色的理解。 規則的啓濛: 探討寶寶早期規則意識的形成,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遊戲、故事和生活情境,引導孩子理解“對”、“錯”、“等待”、“分享”等基本規則。強調傢長在規則設定和執行中的一緻性、耐心和榜樣作用。 情感的錶達與調控: 關注寶寶在這一時期復雜情感的齣現,如驕傲、羞愧、嫉妒、同情等。解釋他們如何學習識彆和錶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傢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簡單的情緒調節策略,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 社交的夥伴: 描述寶寶開始與其他孩子互動,學習分享、閤作和解決衝突。探討如何為孩子創造積極的社交體驗,以及如何在他們初次的社交嘗試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 貫穿全書的理念 本書始終強調以下幾個核心理念: 個體差異的尊重: 盡管有普遍的發展規律,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本書鼓勵讀者關注和尊重自己孩子的個體差異,不盲目比較。 傢長是最佳教育者: 父母的愛、陪伴和科學的互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本書旨在賦能傢長,提升他們的育兒信心和科學育兒能力。 全人發展的視角: 關注孩子的身體、認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麵的發展,而非片麵追求某一方麵。 積極育兒的力量: 強調理解、耐心、積極迴應和正麵引導的重要性,而非懲罰和控製。 適用人群 新手父母: 麵對初為人父人母的迷茫,本書提供瞭一份可靠的育兒指南。 有嬰幼兒的傢長: 渴望更深入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學習更科學的育兒方法。 學前教育工作者: 瞭解嬰幼兒發展規律,優化教學和互動方式。 對兒童發展感興趣的任何人: 拓展對人類早期成長的認知,理解生命的奇妙曆程。 結語 《嬰幼兒行為密碼:解讀0-3歲寶寶的成長軌跡》是一次關於生命早期奧秘的探索之旅。它邀請您一同走進寶寶的小世界,用理解代替焦慮,用科學武裝心靈,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同譜寫生命中最美好的樂章。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在育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您陪伴孩子度過這充滿驚喜與挑戰的寶貴時光。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不僅關注兒童的“正常”發展,還對一些特殊兒童的發展情況進行瞭介紹,這讓我對兒童心理學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比如,書中對自閉癥、多動癥等情況的描述,雖然篇幅不長,但信息量很大。它讓讀者瞭解到這些孩子在感知、社交、行為等方麵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為他們提供更適宜的支持。我曾經對這些情況缺乏瞭解,甚至帶有偏見,讀完之後,我感到非常慚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可能麵臨不同的睏難,而作為傢長和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幫助。

評分

這本書在講解兒童語言發展方麵的內容,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對孩子是如何學會說話,如何從簡單的詞匯發展到復雜的句子感到好奇。書中詳細闡述瞭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及影響因素。它不僅講解瞭發音、詞匯、語法等方麵的知識,還探討瞭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以及早期語言刺激對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性。我以前覺得隻要給孩子提供好的玩具和環境就可以瞭,現在我意識到,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鼓勵他們錶達,纔是最有效的語言啓濛方式。書中提到的“媽媽語”和“童語”的運用,也讓我對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交流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闡述,這部分內容簡直是育兒傢庭的“寶典”。從最初的依戀關係,到後來與同伴的互動,再到理解社會規範,每一步都解釋得鞭闢入裏。我尤其對“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的章節印象深刻。書裏不僅解釋瞭這些現象齣現的年齡階段和普遍性,還給齣瞭傢長可以如何應對的建議,這對我來說太及時瞭!我曾經為寶寶在幼兒園裏哭鬧而心疼不已,現在我明白瞭,這不僅僅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曆的一個階段,而且傢長采取正確的方式,是可以幫助孩子平穩度過的。書中還提到瞭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兒童在群體中學習閤作、分享、解決衝突的能力。這讓我意識到,讓孩子多接觸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在玩耍中學習,比我一味地教導效果要好得多。

評分

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內容觸及瞭兒童認知發展的各個方麵,不僅僅局限於語言和邏輯,還包括瞭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對於我這樣一個重視孩子全麵發展的傢長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書中關於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解讀,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瞭為什麼我的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會有某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和行為。比如,前運算階段的孩子齣現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書中都做瞭非常詳細的解釋,並且給齣瞭如何引導的建議。我曾經因為孩子對玩具“說話”而感到睏惑,現在我明白瞭,這正是他們想象力和“萬物有靈”思維的體現。這本書讓我學會瞭以一種更寬容、更理解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展開,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從嬰兒期到青少年期,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讓我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孩子成長的脈絡。我特彆喜歡它關於“青春期”的章節,這對我這個正處於和青春期孩子鬥智鬥勇的傢長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書中詳細分析瞭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社會性的劇烈變化,以及他們可能齣現的叛逆、迷茫等情緒。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些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的策略,比如如何傾聽、如何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如何設定界限等等。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本“青春期溝通秘籍”,對如何與孩子相處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在語言錶達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它避免瞭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既科學又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述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傢在娓娓道來,沒有距離感,反而充滿親切感。我特彆欣賞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這些真實的兒童案例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比如,在談到兒童道德發展時,書中引用瞭一個小故事,通過孩子的不同選擇,生動地展現瞭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這個故事讓我瞬間明白瞭“好孩子”的標準在不同年齡段是不同的,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孩子行為的評判標準。我以前常常用成人的邏輯去要求孩子,現在我意識到,他們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是需要時間來培養和發展的。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科學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它所傳遞的育兒理念。它讓我明白,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比一味地追求“成功”更為重要。它鼓勵傢長保持耐心和愛心,以一種更積極、更具支持性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孩子的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作為傢長所肩負的責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育兒道路上的迷茫,讓我更有信心去麵對孩子成長中的挑戰,並享受與他們共同成長的美好時光。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個神奇的萬花筒,每次翻開都能看到新的色彩和圖案,讓我對孩子的成長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我一直對孩子是怎麼一步步從一個嗷嗷待語的小嬰兒變成一個能思考、能交流、有情感的獨立個體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解答瞭我心中的所有疑問。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讀到關於嬰兒早期感知能力發展的章節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書裏詳細描述瞭新生兒如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探索世界,理解他們不僅僅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動地去學習和適應。比如,書中提到嬰兒會盯著有對比度的圖案看,這背後蘊含著他們認知發展的萌芽。我迴想起我傢寶寶剛齣生那會兒,他常常會對著天花闆上的燈發呆,我當時隻覺得是孩子天性如此,現在纔明白,這原來是他早期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

評分

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這本書在討論兒童的創造力和藝術發展方麵,也給齣瞭不少啓發性的觀點。它不僅僅將創造力視為一種天賦,更強調瞭可以通過環境和引導來激發。書中提到瞭自由探索、玩耍式學習以及鼓勵孩子錶達獨特想法的重要性。我過去常常過於注重孩子在學業上的錶現,而忽略瞭他們內心豐富的想象世界。讀完這部分,我纔意識到,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他們能夠自由地錶達自我,對他們長遠的成長至關重要。我開始嘗試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用各種方式去探索和錶達。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兒童的情感發展方麵,也做得相當到位。它解釋瞭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情感錶達方式,以及如何發展同理心和情緒調節能力。我曾經對孩子的一些“小脾氣”感到無奈,現在我明白瞭,這些都是他們學習管理情緒的過程。書中關於“情緒高峰”和“情緒低榖”的描述,讓我對孩子的情緒波動有瞭更科學的認識。它強調瞭傢長在孩子情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如何成為一個安全的“情緒避風港”,如何示範情緒調節的技巧等等。這讓我更加重視與孩子的情感連接,並努力成為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疏導負麵情緒的傢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