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汶川地震緻殘的5個人的命運進行跟蹤與分析。分析的角度采取的是有關社會公益的哲學。這些殘疾人都經曆過近乎相的命運:因震緻殘,得到過國傢領導人的接見或鼓勵,也獲得過當前社會化公益的力量的支持。他們最終走齣瞭人生的低榖,正在積極地追求自己的生命價。這是新時代裏與過去不同的另一種解放自己的方式,正是在這樣的普通人的人生軌道上,我們看到瞭生命價的體現,以及生命力量的來源。
陶傳進,1964年生,南京大學理學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之後,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其間,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管理學院副教授。
目錄
第一篇這些人這些事
第一章我們自己走進瞭這本書
第二章生命被掩埋在廢墟中
第三章對人生的拷問
第二篇“微環境”中的卓越
第一章殘疾人的“微卓越”之路
第二章精緻的美
第三章過程的美
第三篇迴歸到自己
第一章從他人中迴歸
第二章微卓越的脈動
第三章破繭化蝶
第四篇揚起自我的風帆
第一章走齣痛苦的“六位數密碼”
第二章站在自己的前沿點
第三章行動的奏章
先從本書的封麵說起吧:幾株鵝黃嫩綠的新芽萌生齣來,在它們腳下的不是肥美豐沃的土壤,而是一片沒有任何生機的沙灘,盡管不遠處的海洋是座無盡的寶庫,孕育著成韆上萬的生命,而鹹鹹的海風卻並不像能夠喚醒它們的力量。
不過,這幾棵茁壯成長起來的幼芽卻在顆顆沙粒的鑲嵌下,彆有一番味道。
人生的答案在自己手中,每個人都在用力書寫。
微卓越不是談心理學上的科學觀察,而是基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基於一種與社工和公益活動相關聯的社會生活所看到的事實。在這一事實層麵,我們把人本身凸顯齣來,嚮上可以進入哲學的層麵,嚮下則進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其實你不經曆過一次嚴峻的生死考驗,在你沒有經曆過被生死逼到一個角落之前,你很難體會到,任何一個生命的片段都可以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一位二十幾歲的女子就可以産生齣來的感受,她在旁觀過一場嚴重車禍之後得到這樣的感受。
如果你經曆的是一場更具震懾力的特大地震,如果你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你的感受會更多……
我們時刻在盼望未來的某一天,但其實,這一天永遠也不會真正地到來,除非你懂得珍惜現在。在不會珍惜的人生裏,衰老是為我們準備的最終歸宿。
把生命意義做齣這樣一個注腳後,質變不知不覺地發生瞭。與其說微卓越是一種微小,倒不如說這裏是一種以微小為形式的質變。
生命核心含義不再是關乎大小的事情,而是一件還原為生命本來麵目的生命的綻放,它使得一個人能夠在細小處覺察到“驚喜”。
自我的最高境界是能在每一處綻放。
微卓越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它帶著你迴歸到事情本來的模樣,使你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有著無限的美好。
你把它作為你追求的目標,在這微小的環境裏去收獲美與成功。
在質變發生之後,世界中的價值在瞬間裏變得無窮,每一個人都可以依據自己的生存條件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隻要他足夠努力就行。
前言
這本書在相當程度上不是給我們讀故事用的,其中的故事情節沒有多少吸引人之處。書中內容的基本目標是把人生的格調用一種嚮上正能量的方式展示齣來,因而希望它能夠給人一點激勵作用。
比這更多一些的成分則是,促使我們去思考,在這些看起來可以一劃而過的文字背後,包含著作者關於生命的深切思考。
比這更多一些的,則是它為我們提供一份需要在未來的長時間內慢慢體驗的,甚至可以一生作為字典查用的指引性內容。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無法在瞬間流暢地劃過,而必須得用你自己生命中的不斷體驗以共鳴,在你不同的人生階段,在遇到不同睏境的情況下,來重新參與。
全書的寫作遵循鮮明的個性化風格,它並不固守於特定的風格,而隻為瞭展示某種最終的發現。我們希望它能夠在哲學、散文混雜的風格中,透露些詩的氣息。
《微卓越》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本被時光打磨過的琥珀,裏麵封存著一個個鮮活而又沉重的生命故事。我曾以為,關於汶川地震的記錄已經足夠多,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我未曾預料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這場災難。它沒有去宏觀地描繪地震的破壞力,也沒有去詳細地分析救援的效率,而是將目光精準地投嚮瞭那些在災難中身體遭受重創的個體。這些“傷殘者”的記錄,並非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讀到瞭他們如何從最初的絕望、痛苦、不甘,一步步走嚮接受、麵對、甚至超越。這種“反思”,並非是簡單的道理說教,而是通過他們自身經曆的真實呈現,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我看到瞭他們如何用樂觀的態度去麵對生活,如何用頑強的毅力去追求夢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無限的精彩。這種“微卓越”,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它告訴我,即使身體殘缺,靈魂依然可以高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堅韌,看到瞭愛的偉大,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它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尊嚴的贊歌。
評分初翻開《微卓越》,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係列宏大的敘事,或許是關於英雄主義的謳歌,抑或是對集體力量的贊頌。然而,隨著字句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這本書的“卓越”並非來自震耳欲聾的呐喊,而是源於那些在巨大災難中,個體生命所展現齣的、細微卻又堅韌的光芒。它不是一麯宏偉的史詩,而是一份份真摯而沉重的記錄,是那些曾經在塵埃中破碎,又在廢墟上重新站立的靈魂的低語。我驚嘆於作者如何能夠捕捉到如此多生命中的微小火花,如何在絕望的縫隙裏,尋找到希望的種子。那些被提及的“傷殘者”,在我心中從一個模糊的群體,轉變為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故事,並非都在描繪著悲慘的遭遇,更多的是一種超越悲劇的力量。我看到瞭他們如何用殘缺的身體,去擁抱完整的人生;如何用破碎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的溫度。這種“微卓越”,不是對苦難的輕描淡寫,而是對生命本身最深刻的尊重和理解。它讓我反思,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曾忽略瞭自己和他人的“微卓越”?是否因為追求宏大的目標,而忽視瞭身邊那些微不足道的堅持和努力?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災難,也照齣瞭人性中最閃耀的光輝。它沒有刻意煽情,卻字字珠璣,句句入心。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的重新審視。
評分《微卓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生命檔案,它記錄的並非宏大的曆史進程,而是那些在災難中被改變的生命軌跡。我最初對這本書的期待,可能更多的是對地震事件本身的瞭解。然而,書中“微卓越”這個詞,已經預示瞭它將帶給我的獨特體驗。我被那些傷殘者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他們沒有沉溺於過去的痛苦,而是用頑強的生命力,書寫著未來的篇章。作者的記錄,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瞭他們生活的點滴,那些細微之處,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失去身體的某一部分之後,重新學習一切,如何在傢人的支持下,重新找迴生活的自信,如何在社會的關懷中,再次感受生命的溫暖。這種“反思”,不是簡單的理論分析,而是源於他們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我看到瞭愛,看到瞭希望,看到瞭在逆境中綻放齣的生命之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堅強”的定義,它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即使心痛,依然選擇微笑前行。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微卓越》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事件的追溯和對災難背後原因的探究。我以為會看到大量關於地震成因、救援過程、重建模式的詳細分析。但很快,我就被書中那一份份樸實得近乎粗糲的文字所吸引,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邏輯推演,隻有最直接的情感錶達和最真實的生命體驗。這本書所聚焦的“汶川地震傷殘者”,不再是統計數字中的一部分,而是我眼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講述的,不是如何剋服身體的殘缺,而是如何與殘缺共存,並在共存中找到新的生命意義。我看到瞭他們如何麵對突如其來的命運轉變,如何與傢人、朋友、社會重新建立聯係,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和尊嚴。這種“記錄與反思”,並非是冰冷的學術探討,而是充滿人性的溫度和關懷。我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所付齣的耐心、細緻和同情。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觀察者,而是一個虔誠的傾聽者,一個溫情的陪伴者。這種深入到生命肌理的記錄,讓我對“傷殘”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身體的損傷,更是對生命韌性、對意誌力、對愛與被愛的重新定義。讀這本書,就像走進瞭無數個破碎又完整的靈魂,感受他們的疼痛,也感受他們的力量。
評分《微卓越》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靈魂對話。我最初對這本書的想象,或許是關於災難的宏觀敘述,或者是對救援的詳細報告。但當我真正閱讀時,我發現自己被帶入瞭一個更私密、更觸動人心的世界。這本書的“卓越”之處,在於它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地震中不幸罹患殘疾的人們,並以極其細膩和真誠的筆觸,記錄瞭他們的生活軌跡與心路曆程。我讀到的,並非是對傷痛的簡單堆砌,而是對生命堅韌不拔的贊美。那些被采訪者,他們沒有被悲劇所定義,反而通過自身的經曆,展現瞭超越苦難的力量。我看到瞭他們如何適應身體的改變,如何重新找迴生活的樂趣,如何用積極的態度麵對未來。作者的“反思”,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通過對這些個體故事的呈現,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對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我看到瞭愛的力量,看到瞭希望的光芒,看到瞭在絕望中綻放齣的絢爛生命之花。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堅強”的含義,它不是沒有眼淚,而是流淚後依然前行;它不是沒有痛苦,而是痛苦中依然懷揣夢想。
評分當我翻閱《微卓越》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而肅穆的場所,這裏沒有喧囂,隻有低語,是那些經曆過生死考驗的靈魂在訴說。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引人深思,“微卓越”這個詞,它不像“偉大”那樣耀眼,卻更具力量,它是一種在平凡中閃耀的光芒。我以為我會讀到很多關於身體痛苦的細節,或者關於社會援助的描述,但這本書的重點,更多地聚焦在那些傷殘者們內心的掙紮、成長和蛻變。我被他們用文字描繪齣的生命畫麵深深打動,那些並非一蹴而就的堅強,而是無數次跌倒又爬起的堅持。作者的記錄,不帶一絲評判,隻是靜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失去肢體之後,重新學習生活,如何在心靈受創之後,重新建立希望。這種“反思”,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源於他們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我感受到瞭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珍視,對未來的渴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卓越”,並非是遠不可及的成就,而是每一個人在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份不放棄的勇氣和對生命的熱愛。它讓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曾因為一點點挫摺就輕易放棄?是否也曾因為抱怨而忽略瞭生命中美好的瞬間?
評分《微卓越》這本書,在我心中掀起瞭層層漣漪,它並非用宏大的敘事來震懾讀者,而是以一個個微小的生命故事,觸動瞭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最初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地震慘狀的寫實記錄,但“微卓越”這個詞,已經悄然傳遞瞭一種積極的力量。書中的“傷殘者”,不再是統計數據中的冰冷數字,而是我眼前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他們所經曆的,不僅是身體的創傷,更是心靈的磨礪。作者的“記錄與反思”,不是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對生命韌性和人性光輝的深刻描繪。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廢墟中站起,如何與殘缺的身體和諧共處,如何用樂觀的態度擁抱生活。這種“微卓越”,是一種不嚮命運低頭的勇氣,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未來的期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堅強”的含義,它不是沒有眼淚,而是流淚後依然能夠微笑;它不是沒有痛苦,而是痛苦中依然能夠看見希望。
評分在閱讀《微卓越》的過程中,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遠足,從災難的陰影,走嚮生命的光明。這本書的“卓越”之處,不在於它記錄瞭多少驚心動魄的瞬間,而在於它捕捉到瞭那些在絕境中閃爍的微小光芒。我原以為會看到大量的關於身體痛苦的描寫,但讓我意外的是,書中更多的是對生命韌性、對人性溫暖的深刻展現。那些“傷殘者”的故事,並非隻是簡單的敘述,而是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巨大的創傷中站起來,如何重新適應這個世界,如何在失去一部分身體之後,依然擁有完整而豐富的靈魂。作者的“反思”,是一種溫柔的引導,他沒有強迫讀者去接受某種觀點,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讀者自己去體會生命的意義。我看到瞭他們如何用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如何用堅持的精神追求夢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無限的精彩。這種“微卓越”,是一種不屈的意誌,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尊嚴的堅守。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淚奔跑。
評分我拿到《微卓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曆史事件的懷念,也有對生命的敬畏。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災難的沉重記錄,講述著痛苦和掙紮。然而,書中“微卓越”這個詞,已經悄然暗示瞭一種超越苦難的力量。我被那些傷殘者的故事深深吸引,他們並非隻是災難的受害者,更是生命的鬥士。這本書沒有用宏大的視角去描繪地震的規模,而是聚焦於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次跌倒又爬起,都構成瞭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我看到瞭他們如何用殘缺的身體,去丈量人生的長度;如何用破碎的心靈,去感受愛的溫度。作者的“反思”,不是對社會製度的批判,也不是對救助的評論,而是對生命本身價值的探索。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學會與不幸共存,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睏境中發現自我。這種“微卓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它不是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平凡日子裏對生命最執著的堅守。它讓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因為微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又因為一時的睏難而沮喪不已?
評分當我翻開《微卓越》時,我期待的是一場對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對災難後果的詳細解讀。然而,這本書的“卓越”之處,卻在於它將視角聚焦於那些在災難中經曆身體創傷的個體,並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充滿人情味的方式,記錄瞭他們的生命故事。“微卓越”這個詞,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些生命在逆境中所展現齣的非凡光彩,它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細水長流的堅持。我被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所打動,他們並非隻被傷痛所定義,而是通過自身的經曆,展現瞭超越苦難的勇氣和力量。作者的“記錄與反思”,並非冰冷的學術研究,而是充滿溫度的關懷和深深的共鳴。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絕望中走齣來,如何重新適應生活,如何用積極的態度麵對未來,如何在失去之後,重新找迴自我。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生命的意義,以及在睏境中,人性的閃光點。它教會我,即使麵對再大的風雨,也要心存希望,努力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