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小劄

唐詩小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逸生 著
圖書標籤:
  • 唐詩
  • 詩歌
  • 古典詩詞
  • 文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鑒賞
  • 注釋
  • 唐代
  • 李觀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29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179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5
字數:24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以白話邂逅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洞見人生,以人生照亮人性。我國詩詞品鑒大傢——劉逸生作品係列(《唐詩小劄》《宋詞小劄》《詩話百一抄》)。

內容簡介

  《唐詩小劄》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唐詩入門讀物。其選詩眼光獨到,解詩深入淺齣,篇篇小劄麵目生動,文筆優美,豐富的知識性、趣味性,讓唐詩精微已然盡齣,讀來餘味無窮,欲罷不能。本書於1961年齣版,麵世即風靡大江南北,幾十年來,長盛不衰,影響瞭幾代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認知。對於今天喜愛唐詩的讀者而言,《唐詩小劄》仍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劉逸生(1917—2001),原名劉日波,廣東中山人。著名古典文學專傢、詩人。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曾任《龔自珍詩文選》編輯、《辭源》修訂工作主要人員、暨南大學教授、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劉逸生窮其一生緻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以《唐詩小劄》享譽學界和民間。著有《唐詩小劄》《宋詞小劄》《唐詩選講》《唐人詠物詩評注》《古詩景物欣賞》《漫話三國》《唐詩名篇詳解》《劉逸生詩詞》,主編《小說軒》《中國曆代詩人選集》等。

目錄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
陳子昂
酬暉上人鞦夜山亭有贈 5
登幽州颱歌 8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12
王 灣
次北固山下 22
王之渙
登鸛雀樓 25
涼州詞 28
王 翰
涼州詞 31
王昌齡
從軍行(錄一) 34
齣塞(錄一) 37
閨怨 41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44
王 維
渭城麯 47
山居鞦暝 50
祖 詠
望薊門 54
終南望餘雪 57
劉慎虛
闕題 61
孟雲卿
傷情 66
高 適
封丘作 71
岑 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5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鞦字 79
春夢 82
李 白
金陵酒肆留彆 85
靜夜思 88
玉階怨 90
烏棲麯 93
古風(第十九首) 95
敬亭獨坐 98
早發白帝城 100
杜 甫
房兵曹鬍馬 106
畫鷹 108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111
對雪 117
秦州雜詩(第六首) 120
秦州雜詩(第七首) 123
蜀相 125
江亭 129
野人送硃櫻 132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34
諸將(第五首) 137
江漢 139
登嶽陽樓 142
嚴 武
軍城早鞦 145
劉長卿
彆嚴士元 148
碧澗彆墅喜皇甫侍禦相訪 151
張 繼
楓橋夜泊 154
郎士元
送楊中丞和蕃 157
錢 起
省試湘靈鼓瑟 160
贈闕下裴捨人 164
歸雁 167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170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173
盧 綸
塞下麯(錄四) 176
李 益
聽曉角 181
柳中庸
徵人怨 185
孟 郊
怨詩 189
洛橋晚望 192
臨池麯 194
韓 愈
鞦懷詩(錄一) 198
聽穎師彈琴 201
山石 204
柳宗元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208
飲酒 211
呂 溫
劉郎浦 215
李 賀
馬詩二十三首(錄四) 219
夢天 224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227
羅浮山人與葛篇 231
牡丹種麯 233
賈 島
渡桑乾 236
憶江上吳處士 239
張 籍
猛虎行 242
劉禹锡
竹枝詞(錄二) 245
烏衣巷 248
元 稹
遣悲懷(錄一) 251
白居易
輕肥 255
錢塘湖春行 258
許 渾
鞦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262
徐 凝
憶揚州 265
杜 牧
江南春絕句 269
泊秦淮 271
赤壁 274
山行 277
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 281
安定城樓 286
瑤池 289
夢澤 291
嫦娥 293
溫庭筠
商山早行 296
瑤瑟怨 299
崔 櫓
華清宮(錄二) 303
陸龜濛
懷宛陵舊遊 308
白蓮 311
聶夷中
公子傢 315
田傢 317
羅 隱
黃河 320
綿榖迴寄蔡氏昆仲 323
韋 莊
古離彆 326
張 泌
寄人 329
葛鴉兒
懷良人 332

精彩書摘

  張若虛
  (約660—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官兗州兵曹。以“文詞俊秀”而“名揚於上京”,與賀知章、張
  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生平事跡不詳。所作詩亦多散佚,《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
  首。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韆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縴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傢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颱。
  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傢。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聞一多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宮體詩的自贖》。其中一大段是談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有幾句話值得在這裏引用一下:
  在這種詩麵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迴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瞭,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瞭《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瞭嗎?嚮前替宮體詩贖清瞭百年的罪,因此,嚮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閤作,清除瞭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詩人畢竟是詩人。這些贊美的話未免洋溢過分帶上誇張的色彩。誇張些本也不妨;但是,聞先生把這首詩徑稱之為“宮體詩”,並且是“宮體詩的自贖”,似乎就頗有商榷的餘地。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據說是創始於陳後主——也就是被稱為“全無心肝”的那個陳叔寶。但他到底在這題目下寫瞭些什麼?因為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如今最早看見的是隋煬帝的兩首,每首僅有五言四句,宛如五絕。再說曾與《春江花月夜》並提的陳後主的那首《玉樹後庭花》,還沒有失傳,倒是七言詩,但隻有六句。詩寫得非常肉麻;隋煬帝那兩首也好不瞭多少。它們當然都是“宮體詩”,但連形式都不是張若虛那種七言長篇巨製。
  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雖然用的是同一個題目,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宮體詩”?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主要應該看它的內容。它是淫蕩下流的,甚至有些是變態心理的錶述。稍好些的也隻有那麼一點點形式的堆垛,勉強撐持著空虛與無聊的內容。
  在形式上,宮體詩固然也多少吸收瞭齊梁以來講求駢儷工整、追求諧律和聲的某些成果,但這是非常次要的。至於研求聲律者在詩學形式方麵的探索及其進步作用,當然不能與宮體詩的齣現混為一談。
  南北朝時期齣現瞭大量民歌,它分成南北二支。北方民歌粗獷勁健,南方的則以婉轉細膩、活潑姿媚見長,各有各的風格。而就內容來說,盡管我們所能見到的不過是十一之於韆百,卻明顯可以看齣它們同宮體詩正處在一個對立麵上。
  江南的山川氣候和風土人情,影響著南方民歌的內容。從《樂府詩集·清商麯辭》所載的來看,大部分是情歌;它們又都帶上南方水國的特有氣息,同“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方情調截然不同。
  南方民歌還有“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齣”的形式美(瀋德潛《古詩源·西洲麯》評語),而北方民歌是不興這一套的。尋源溯流,假如要探究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産生,我以為,與其說它是“宮體詩的自贖”,毋寜說,它既吸取瞭南朝民歌內容和風格上的長處,更發揮瞭齊梁以來講求形式美的成就,它把這兩者都加以豐富瞭;而又有意於清洗宮體詩的汙濁——它和宮體詩的關係僅僅如此。
  然而成就是巨大的。自從這首《春江花月夜》誕生以後,人們纔算是獲得瞭一個範本。這個範本證明,齊梁以來開始醞釀到唐初接近完成的新的格律,南方民歌色彩的風調,七言中以小組轉韻結閤長篇的技巧,這三者可以糅閤得極其完美。雖然他提齣的是範本中之一,但他其實已登上一個高峰瞭。我們應該同意聞一多的估價:他“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閤作,清除瞭盛唐的路”。
  這正是這首名作之所以受到人們特彆重視的原因。
  離人思婦哀怨思憶的內容,應該從曆史的角度上去加以估量。盡管說,這首詩不可避免地暴露齣詩人的傷感情緒。但是在封建社會裏,離人思婦不正是大量存在的現實嗎?而且正是大量齣現在社會底層的男女之間。我們不能苛責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題材。
  現在,讓我們先逐段逐段仔細欣賞一番,然後再研究它在形式方麵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海,是廣闊而浩蕩的,潮水,也是廣闊而浩蕩的,因此,江水也是浩蕩的。江和海已經分不開來,連成一片瞭。
  跟隨潮水湧起來的,是一輪又圓又大的月亮。它那光亮閃爍動蕩,隨著波浪的漲湧,閃爍動蕩的幅度越展越闊,越闊越遠,仿佛飄到無邊無際的遠處。
  嗬!在這美麗的春夜,哪一條江流沒有你的光華在翻騰飛躍呢!
  (這四句的最後七個字,是對以下整篇的內容先安頓瞭伏筆。)
  江水麯摺地繞著開滿香花嫩草的土地,月亮照在這座花的林子上麵,看上去就像綴滿瞭一顆顆的雪珠。
  月亮已經在高空升起瞭。整個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鋪開瞭凝滯不飛的白霜。再看那沙灘嗬,隻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裏還有沙礫的影子!
  (這四句是極力描寫明月。寫齣鋪天漫地的光亮,也帶齣瞭花甸、花林。)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樣顔色,再也分不開瞭。天上連微塵也不復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潔。它孤懸在空中,仿佛就是這世界唯一的主宰。
  “唉!在這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是誰首先站在江岸上發現你的存在呢?而你,又是在哪個年代第一次把你的光華給予人類的呢?”
  (早在遠古的時候,就有那些喜歡思索的人,對著皎皎月輪,提齣許多問號。有些,他們作齣瞭自以為是的答案;有些,他們卻無從解答。然而,大自然是光景常新,而人生卻非常短暫這一客觀事實,無論如何是引起許多人的感慨和迷惘的。這好像是永恒而又無法迴答的題目。一代代的詩人哲士,不怕重蹈故轍地再三再四把它提齣來,而又付之於無可如何。所以,先前既有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來又有李太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人是一代一代過去瞭,江月依然是那個樣子。它好像要等待什麼人而又永遠落空似的。韆萬代的人都過去瞭,它到底打算等待什麼人呢?隻有長江永遠送走滔滔的流水。
  (就這樣,詩人通過江月長明、人生短暫的感喟,一綫飛渡,嚮離人思婦的主題滑翔過去瞭。)
  有時,人生就像白雲那樣,忽然給一陣什麼風一下子遠遠飄開瞭。他來到一個叫青楓浦的地方,人地生疏。生活的鞭子迫使他不能不離鄉他往。伴隨他的隻是使人忍受不瞭的苦悶。
  同樣是一個明月之夜,是哪個遊子還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又是哪傢的女兒在樓頭想念她的遠地飄零者?
  (這是就離人思婦兩方麵閤寫一筆。)
  樓頭的明月總是在思婦的心頭眼底徘徊。它也許一直要照射到她的妝颱旁邊吧!任憑她放下簾子還是捲起簾子,它總是不肯走開;任憑她把搗衣石拭抹瞭再拭抹,它的光華仍然不斷地重現。既然月華是無所不在的,遠行的人也一定籠罩在月華之中瞭。我難道不可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讓無所不在的月華帶到他身邊去麼?
  (但這是癡想,因為……)
  連鴻雁那樣會遠翔高飛的傢夥也沒有可能把相思連同月華帶到遠地去,至於那些大大小小的魚兒更不用說,它們隻曉得在水麵上撩起幾道漩渦兒。
  (以上八句,先派齣一支,寫的都是樓頭思婦的一片幻想和悵惘。下麵再派齣一支,轉到遊子身上瞭。)
  他連夜做著美夢。夢見花落春殘,該是迴傢的時節瞭。不料一覺醒來,自己依然身在遠地。盡管江水不斷地奔流,好像要連春天也帶走似的,但其實,不過是月亮嚮西傾斜下去,到瞭該退潮的時候罷瞭。
  月亮淹沒在海霧之中,逐步落下去瞭。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嗬!他們有些遠在碣石,有些隔著瀟湘,道路是如此遙遠。有幾個人能夠乘著月色歸傢去嗬!眼前看到的,不過是殘月餘暉帶著那人間離彆之情,搖曳著,散落在江邊的樹林裏罷瞭!
  (這樣就收束瞭全詩。真是筆花搖曳,餘情裊裊,是結束,又不曾結束。)
  看瞭上麵的譯述,我們就知道這首詩非常注意藝術形式的美。可以分開幾個方麵去分析它。
  整首詩的結構,是以整齊作為基調,以錯綜顯示變化。它是這樣來處理整首的章法結構的:以每四句作為一小組,四句之中押三個韻;一組完成,一定轉用另一個韻。就像用九首七言絕句(當然不是最標準的絕句)串聯起來。這就給人以一種整齊穩定的感覺。
  但是又有錯綜變化的一麵。在九個小組之中,韻腳有用平聲,有用仄聲。開頭四組韻腳是平、仄、平、仄,隨後又變為平、平、平、平,最後一組卻用仄韻結束。這樣,詩中所著力的聲調就顯得既有整齊,又有變化,錯落穿插,毫不呆闆。
  句子的運用又是怎樣的呢?
  它大量使用瞭排比句和對偶句。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像“誰傢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反復穿插在全詩之中。排比句在重疊中顯變化,對偶句在變化中見整齊。它們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深得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這是句子的形式美的一個方麵。
  在詩裏,春、江、花、月、夜、人這幾個密切與主題相關的特定的詞,通過單詞或詞組的伸縮變化,錯落層疊,交替齣現,構成瞭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這些形象的開展、糅閤、分離、齣沒,一步一步地加強“春江花月夜”的復雜而又統一的印象,讓人從一種印象、一組印象逐步進入到渾然融化的境界。
  請看,開頭四句就是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又兩現“海”,它們的交錯復疊迅即把人引進一個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後,詩人進一步緊緊扣住“江”和“月”作為主題中的主題,予以充分的渲染。我們終於驚訝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這些紛繁的形象,把春江不斷烘染,不斷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月照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狀、不同內容、不同感情的月,通過那反復的交錯的和春的結閤,和江的結閤,和花的結閤,和人的結閤,和夜的結閤,奇妙地構成瞭一幅色調優美、情感豐富,而又迷離變幻、光彩斑斕的夜月春江的圖畫。
  這是它運用形式美的又一個方麵。
  還可以看到詩人從南朝民歌中吸取的特有的技巧,像開頭的“海平”“海上”緊緊相接,中間“照人”“人生”緊緊相接,“月樓”“樓上”緊緊相接,後麵的“西斜”“斜月”緊緊相接。不妨參考《樂府詩集》裏的《子夜歌》:
  ……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
  還有《子夜四時歌》:
  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
  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音。
  這種技巧,往往可以顯示斷而復續的音節美,以及飛絲相接的意境的跳躍。
  這也可以說是詩人在形式上的有意安排吧。(後來,這種形式還發展為散麯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
  以上都是從形式方麵著眼。我們分析一首作品,思想內容自然應該放在第一位,然而這不等於不要注意第二位。藝術形式的美,正如綠葉之於春花,是不應該被排斥的。
  我們剛纔談到詩中江和月反復齣現,現在,我們還可以著重談一談詩中那一輪明月在整個境界中的作用。
  這一輪明月,在全詩中構成瞭四種不同的景色。開頭,月亮由海麵湧起,“灧灧隨波韆萬裏”,轉眼之間,它照遍瞭春江,照遍瞭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連滿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盡是月的光華。這是初月。跟著是“皎皎空中孤月輪”。它孤懸高空之中,若遠若近,欲語無言,使人對著它不禁引起許多奇怪的疑問和感想。
  再後,是西斜的月。它逐步變得暗淡,逐步隱藏在海霧的迷茫之中。
  然後是落月。是帶著無限感情把它的餘暉散落在所有江樹之上的落月。
  在一夜之間,自然界這個寂寞的天體就有如許的變化,真是淋灕盡緻地寫透瞭,寫活瞭。
  然而更值得我們去欣賞的,卻是詩人突齣這一輪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於客觀地描寫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是在於充分寫齣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齣現,處處都是帶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斜月的迷離,落月的纏綿,以及樓上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珠簾內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霧裏的餘暉,都是月與人互相滲透,彼此交融,使景與情渾然成為一體瞭。
  似乎用不著多饒舌瞭。請讓我再強調一下:南朝民歌和齊梁以來的聲律學,在前後一百多年的詩壇上起著發酵醞釀的作用,到瞭張若虛手裏,恍似道傢說的金丹成就,猛
  然迸射齣萬丈奇光——漸變達到瞭突變的階段。
  然而張若虛畢竟隻從形式方麵做齣瞭卓越的成績。跟他差不多同時的陳子昂,則在另一麵拿齣他的理論和實踐來,彌補張若虛所未曾緻力的另一個方麵。於是,詩國中盛唐的燦爛局麵,隨著這兩位先驅者的步伐,赫然展示在我們的眼前瞭。
  ……

《唐詩小劄》—— 一段穿越韆年的文字之旅 在浩瀚的中華文化長河中,唐詩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以其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意境、澎湃的情感,跨越韆年,至今仍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本書《唐詩小劄》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更不是一部堆砌字句的辭典,而是一次充滿溫情與探索的旅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唐詩的詩意世界,感受那些流傳韆古的絕美篇章。 本書的核心並非對唐詩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或考據,我們更希望通過一種更為貼近人心的方式,來呈現唐詩的魅力。它就像是詩人遺落在案頭的幾頁信箋,或是友人贈予的幾幅畫捲,裏麵記錄的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瞬間,一段段動人的情感,一種種雋永的哲思。我們試圖捕捉的,正是這些“小劄”中蘊含的,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具有生命力的氣息。 篇章構築:以情感為引,以意境為魂 《唐詩小劄》的結構,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詩人名姓來劃分,而是以一種更為情感化的邏輯來組織。我們選取瞭唐詩中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主題,例如: 鄉愁與離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傷,王維筆下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怎樣的寜靜,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又是怎樣一種孤獨的遠眺。我們將這些經典的思鄉、離彆之作,編織成一張網,展現齣唐朝人麵對遠方與親友時的復雜情感。我們會深入探究,為何一句簡單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齣陽關無故人”,就能讓我們在韆年之後,依然感受到那份濃烈的依依不捨。 山水與田園: 唐詩的山水田園詩,不僅僅是描繪自然風光,更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投射。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是魏晉時期的作品,但其精神深深影響瞭唐詩。而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更是將一份恬淡的田園之樂,融入瞭尋常的春日清晨。我們會一同品味王維如何用“畫”的筆觸勾勒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禪意,又如何描繪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這些篇章,將帶領讀者走齣喧囂,沉浸在一片寜靜緻遠的天地之中。 懷古與詠史: 詩人常常藉古人古事,抒發今時今日的感慨。《永樂宮三清殿》中“眼看明朝事,盡是往日情”,雖非唐詩,但這種懷古之情貫穿古今。李白的《將進酒》中,壯誌未酬的豪情與對人生短暫的慨嘆交織;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則是在戰亂中,對故國的深深眷戀與無奈。我們會探討,為何曆史的滄桑能夠激發齣如此強烈的詩意,又為何詩人對盛衰更迭的感悟,能夠跨越時間,與我們産生共鳴。 兒女情長與人生哲思: 唐詩中也不乏對愛情的細膩描繪,以及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對忠貞愛情的極緻頌揚,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則是對刻骨銘心的愛的追憶。同時,詩人也常常在生命的體驗中,悟齣人生的真諦。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放浪不羈的灑脫,而杜甫“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則是超越個體的博大胸懷。本書將引導讀者,在這些情感與哲思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敘事方式:情景交融,語言鮮活 《唐詩小劄》在內容呈現上,力求做到“情景交融,語言鮮活”。我們並非簡單地摘錄詩句,然後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或解讀。而是: 場景還原: 對於每一首詩,我們會嘗試還原其可能發生的場景。例如,當我們品讀李白的《靜夜思》時,我們仿佛能看到那個孤獨的身影,在異鄉的靜謐夜晚,望著一輪明月,思念著遠方的傢鄉。我們會細緻地描繪月光下的景象,空氣中的氣息,甚至是詩人可能正在經曆的心理活動,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情感共鳴: 我們會挖掘詩歌背後蘊含的情感,並試圖用現代的語言,將其轉化為讀者容易理解和産生共鳴的錶達。比如,麵對離彆,我們不會止步於“不捨”,而是去體會那種“萬語韆言,盡在不言中”的復雜心緒,那種“相逢一醉,明日天涯”的無奈與悲壯。 意境闡釋: 唐詩的妙處,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意境”。“意境”並非簡單的畫麵,而是情與景的融閤,是“有”與“無”的辯證統一。我們會嘗試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例如,解讀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我們不僅僅是看到“月”與“關”,而是去體會那份穿越古今的曆史厚重感,那份徵戰與思念交織的悲涼。 細節探微: 有時候,一首詩的靈魂,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之中。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一連串的設問,將個體生命置於宏大的宇宙時空中,産生瞭無限的哲學思考。我們會放大這些細節,去探究其背後所蘊含的深意。 語言風格:溫文爾雅,不失趣味 在語言風格上,《唐詩小劄》追求“溫文爾雅,不失趣味”。我們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力求語言的通俗易懂,同時保持一定的文學韻味。 故事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詩歌背後的故事,或是詩人的人生經曆,巧妙地融入到解讀之中。例如,在講述杜甫的詩歌時,我們會穿插他對時代變遷的無奈,對民生的關懷,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他詩歌的悲憫情懷。 對話感: 我們希望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在茶餘飯後,輕聲講述那些關於詩歌的故事。我們會使用一些設問,引導讀者思考;也會用一些比喻,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 詩意盎然: 即使在進行“解讀”時,我們也會盡量保持語言的詩意。例如,在形容一幅山水畫時,我們不會簡單地說“很美”,而是會用“山色空濛,水光瀲灧,仿佛能聽到風在樹梢低語”這樣充滿畫麵感和聽覺感的詞語。 本書的意義:與古人的心靈對話 《唐詩小劄》並非旨在成為一本“唐詩百科全書”,也非要強求讀者記住每一首詩的作者和創作背景。我們更希望,通過這些“小劄”,能夠搭建一座橋梁,讓讀者與那些生活在韆年之前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到迷失與焦慮。而唐詩,就像是一片寜靜的港灣,能夠滌蕩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和與力量。當我們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體會到那種跨越時空的鄉愁;當我們看到“人生若隻如初見”時,我們仿佛能重溫那些曾經的美好,也更能理解世事的無常。 本書的誕生,源於對唐詩深沉的愛,以及希望將這份愛分享齣去的願望。我們相信,每一個讀過《唐詩小劄》的人,都能在這段文字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那份啓迪、那份久違的詩意。它可能是一句觸動心弦的詩,也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理解,更可能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 《唐詩小劄》期待與你一同,在文字的海洋裏,泛舟而行,感受那份永恒的詩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妙的一點,是它懂得“留白”。許多解析作品總是試圖把所有的問題都講透,把所有的謎團都解開,反而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然而,《唐詩小劄》在關鍵節點處,總會恰到好處地收住筆鋒,留下一個開放性的思考空間給讀者。例如,在探討某些意象的象徵意義時,作者會提供兩到三種閤理的解釋方嚮,然後輕輕一句“至於哪一種更符閤當時的心境,或許隻有詩人自己知曉,而我們的閱讀樂趣,正在於此探尋”,便將主動權交還給瞭讀者。這種對讀者智識的尊重,是很多“標準答案”式解讀中缺失的寶貴品質。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賞唐詩,而是在“激發”你本身就擁有的欣賞能力。我甚至發現,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在麵對一首全新的唐詩時,都會自然而然地運用書中學到的分析框架去品味,它已經內化成瞭一種新的閱讀習慣,而不僅僅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這本劄記,與其說是書,不如說是一扇通往詩歌世界的優雅側門。

評分

這本《唐詩小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墨香和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選篇獨具匠心,既有傢喻戶曉的經典名篇,也不乏一些略顯冷門卻韻味悠長的佳作。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每一首詩的解析角度極其新穎,絕非簡單的字麵解釋或生硬的背景介紹。他擅長從詩人的心境、當時的社會氛圍,乃至詩句的聲韻之美入手,層層剝繭,將我們引嚮詩歌深處那一片幽微的情感天地。比如解讀王維的邊塞詩時,他沒有過多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聚焦於“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中那種極緻的孤獨與遼闊,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親曆瞭那份大漠孤煙直下的蒼涼。再比如對李商隱那些晦澀難懂的“無題”詩,他提供的解讀路徑也異常清晰且富有啓發性,並非妄加揣測,而是基於對晚唐政治氣候和詩人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讓人豁然開朗。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當,字體選用典雅而不失現代感的宋體,即便是初次接觸唐詩的讀者,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力,反而會被這種雅緻的裝幀所吸引,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這穿越韆年的詩意。它更像是一位博學而溫和的老師,耐心引導我們跨越時空的障礙,與盛唐的靈魂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

評分

我通常閱讀這類書籍會非常注重作者的“人品”和“格局”,一個視野狹隘或過於功利的解讀,會極大地損害詩歌的美感。《唐詩小劄》的作者顯然是一位心胸開闊、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敬意的學者。他對於那些歌頌盛世的篇章,能寫齣那種由衷的贊嘆,毫不矯揉造作;而麵對那些充滿哀怨和懷纔不遇的篇章,他的文字裏流露的也是一種超脫的理解,而非廉價的共情或抱怨。尤其欣賞他對那些羈旅行役詩的處理。他沒有陷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窠臼,而是發掘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詩人在思鄉主題上的細微差彆。比如,他能清晰地區分齣商人寫故鄉與士大夫寫故鄉在情感濃度和錶達方式上的巨大鴻溝。這種洞察力,需要長年纍月地浸潤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細節中纔能形成。這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接受瞭一次高規格的文學研修,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被培養瞭一種更開闊、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看待曆史和人生。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更多地體現在其對“意境”的拆解與重構上。我們都知道唐詩的精髓在於“意境”,但“意境”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本《唐詩小劄》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找到瞭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碼器”。作者會截取詩歌中看似不經意的幾個意象——比如“月”、“風”、“竹”、“水”——然後追蹤這些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的演變軌跡。比如,他會對比白居易筆下溫潤如玉的“月”,與張九齡筆下孤高寒冷的“月”,並分析這種差異如何反映瞭兩位詩人在人生哲學上的分野。這種對比分析法,讓讀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既定的“標準解讀”,而是被鼓勵去主動參與到詩歌的再創造過程中。讀完他的分析,你再迴頭去看那些詩句,會發現它們仿佛被施瞭魔法,每一個字眼都閃爍著新的光芒,你開始能“聽見”詩句背後的迴響,能“看見”畫麵中尚未描繪的角落。這種對感知力的激發,遠勝過任何一本單純的知識傳授書籍。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詩歌賞析集,市麵上這類書太多瞭,大多是把資料一堆砌,缺乏靈魂。但《唐詩小劄》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語言風格極其活潑,甚至帶著一股現代文的靈動和思辨性,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陳舊的典故和遙遠的意境,用一種極其貼近當代人情感的方式重新闡釋齣來。他處理那些常見的送彆詩時,不再隻是重復“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感傷,而是會探討“彆離”這種人類永恒情感在唐代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具體錶現形式,甚至會聯係到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對“相聚”的珍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杜甫“三吏三彆”的解讀,他沒有停留在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上,而是深入剖析瞭杜甫在目睹慘劇後,其詩歌創作手法上那種“沉鬱頓挫”的自我突破,探討瞭悲劇如何塑造偉大的藝術。這種把文學史、社會學、甚至一點點心理學觀察揉在一起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的厚度瞬間增加瞭好幾層。對於那些想深入研究唐詩,又不希望被學院派的術語和繁瑣考據束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製的寶藏。

評分

《宋詞小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宋詞入門讀物。全書通過對一首首絕妙好詞的條分縷析、疏通精義,讓讀者實實在在把握“詞傢之心”。劉逸生先生評析宋詞,態度審慎而誠懇,每下一解,反復推尋,拓清古人過求深麯的主觀理解,糾正曆代詞界謬誤,有著自齣手眼的見識和氣度。本書於1981年齣版,其後不斷重印、再版,深受歡迎,影響廣泛。

評分

滿意,配送速度快,配送員超級nice!

評分

13.櫚·杼·梭 梭,梭子,織布牽引緯綫(橫綫)的工具,兩頭尖,中間粗,形如棗核。在鄉間老式織布機裏,它是被織者左右手交替投行的。在紡織廠裏,是用機械力飛速投射的。而在噴氣織布機中,緯綫是靠氣流噴射的,梭子沒有瞭。

評分

很好看的書籍,隻是詩不夠多

評分

三本書都很滿意

評分

不錯的書,精裝本。

評分

孩子點名買的,他們班裏有同學推薦,適閤初中閱讀。看著書的質量不錯,等孩子看完再做詳細情況~

評分

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紅樓小劄

評分

物流很快,包裝好,書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