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札

唐诗小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逸生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文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鉴赏
  • 注释
  • 唐代
  • 李观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2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179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白话邂逅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洞见人生,以人生照亮人性。我国诗词品鉴大家——刘逸生作品系列(《唐诗小札》《宋词小札》《诗话百一抄》)。

内容简介

  《唐诗小札》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入门读物。其选诗眼光独到,解诗深入浅出,篇篇小札面目生动,文笔优美,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让唐诗精微已然尽出,读来余味无穷,欲罢不能。本书于1961年出版,面世即风靡大江南北,几十年来,长盛不衰,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对于今天喜爱唐诗的读者而言,《唐诗小札》仍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刘逸生(1917—2001),原名刘日波,广东中山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曾任《龚自珍诗文选》编辑、《辞源》修订工作主要人员、暨南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著有《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唐诗选讲》《唐人咏物诗评注》《古诗景物欣赏》《漫话三国》《唐诗名篇详解》《刘逸生诗词》,主编《小说轩》《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等。

目录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
陈子昂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5
登幽州台歌 8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12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22
王之涣
登鹳雀楼 25
凉州词 28
王 翰
凉州词 31
王昌龄
从军行(录一) 34
出塞(录一) 37
闺怨 41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4
王 维
渭城曲 47
山居秋暝 50
祖 咏
望蓟门 54
终南望余雪 57
刘慎虚
阙题 61
孟云卿
伤情 66
高 适
封丘作 71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5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79
春梦 82
李 白
金陵酒肆留别 85
静夜思 88
玉阶怨 90
乌栖曲 93
古风(第十九首) 95
敬亭独坐 98
早发白帝城 100
杜 甫
房兵曹胡马 106
画鹰 108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11
对雪 117
秦州杂诗(第六首) 120
秦州杂诗(第七首) 123
蜀相 125
江亭 129
野人送朱樱 13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4
诸将(第五首) 137
江汉 139
登岳阳楼 142
严 武
军城早秋 145
刘长卿
别严士元 148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151
张 继
枫桥夜泊 154
郎士元
送杨中丞和蕃 157
钱 起
省试湘灵鼓瑟 160
赠阙下裴舍人 164
归雁 167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17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173
卢 纶
塞下曲(录四) 176
李 益
听晓角 181
柳中庸
征人怨 185
孟 郊
怨诗 189
洛桥晚望 192
临池曲 194
韩 愈
秋怀诗(录一) 198
听颖师弹琴 201
山石 204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208
饮酒 211
吕 温
刘郎浦 215
李 贺
马诗二十三首(录四) 219
梦天 224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227
罗浮山人与葛篇 231
牡丹种曲 233
贾 岛
渡桑干 236
忆江上吴处士 239
张 籍
猛虎行 242
刘禹锡
竹枝词(录二) 245
乌衣巷 248
元 稹
遣悲怀(录一) 251
白居易
轻肥 255
钱塘湖春行 258
许 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262
徐 凝
忆扬州 265
杜 牧
江南春绝句 269
泊秦淮 271
赤壁 274
山行 277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 281
安定城楼 286
瑶池 289
梦泽 291
嫦娥 293
温庭筠
商山早行 296
瑶瑟怨 299
崔 橹
华清宫(录二) 303
陆龟蒙
怀宛陵旧游 308
白莲 311
聂夷中
公子家 315
田家 317
罗 隐
黄河 320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323
韦 庄
古离别 326
张 泌
寄人 329
葛鸦儿
怀良人 332

精彩书摘

  张若虚
  (约660—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
  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生平事迹不详。所作诗亦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
  首。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一大段是谈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有几句话值得在这里引用一下: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诗人毕竟是诗人。这些赞美的话未免洋溢过分带上夸张的色彩。夸张些本也不妨;但是,闻先生把这首诗径称之为“宫体诗”,并且是“宫体诗的自赎”,似乎就颇有商榷的余地。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据说是创始于陈后主——也就是被称为“全无心肝”的那个陈叔宝。但他到底在这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因为诗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如今最早看见的是隋炀帝的两首,每首仅有五言四句,宛如五绝。再说曾与《春江花月夜》并提的陈后主的那首《玉树后庭花》,还没有失传,倒是七言诗,但只有六句。诗写得非常肉麻;隋炀帝那两首也好不了多少。它们当然都是“宫体诗”,但连形式都不是张若虚那种七言长篇巨制。
  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同一个题目,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宫体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主要应该看它的内容。它是淫荡下流的,甚至有些是变态心理的表述。稍好些的也只有那么一点点形式的堆垛,勉强撑持着空虚与无聊的内容。
  在形式上,宫体诗固然也多少吸收了齐梁以来讲求骈俪工整、追求谐律和声的某些成果,但这是非常次要的。至于研求声律者在诗学形式方面的探索及其进步作用,当然不能与宫体诗的出现混为一谈。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民歌,它分成南北二支。北方民歌粗犷劲健,南方的则以婉转细腻、活泼姿媚见长,各有各的风格。而就内容来说,尽管我们所能见到的不过是十一之于千百,却明显可以看出它们同宫体诗正处在一个对立面上。
  江南的山川气候和风土人情,影响着南方民歌的内容。从《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载的来看,大部分是情歌;它们又都带上南方水国的特有气息,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方情调截然不同。
  南方民歌还有“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形式美(沈德潜《古诗源·西洲曲》评语),而北方民歌是不兴这一套的。寻源溯流,假如要探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所以产生,我以为,与其说它是“宫体诗的自赎”,毋宁说,它既吸取了南朝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长处,更发挥了齐梁以来讲求形式美的成就,它把这两者都加以丰富了;而又有意于清洗宫体诗的污浊——它和宫体诗的关系仅仅如此。
  然而成就是巨大的。自从这首《春江花月夜》诞生以后,人们才算是获得了一个范本。这个范本证明,齐梁以来开始酝酿到唐初接近完成的新的格律,南方民歌色彩的风调,七言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这三者可以糅合得极其完美。虽然他提出的是范本中之一,但他其实已登上一个高峰了。我们应该同意闻一多的估价:他“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这正是这首名作之所以受到人们特别重视的原因。
  离人思妇哀怨思忆的内容,应该从历史的角度上去加以估量。尽管说,这首诗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诗人的伤感情绪。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离人思妇不正是大量存在的现实吗?而且正是大量出现在社会底层的男女之间。我们不能苛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材。
  现在,让我们先逐段逐段仔细欣赏一番,然后再研究它在形式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海,是广阔而浩荡的,潮水,也是广阔而浩荡的,因此,江水也是浩荡的。江和海已经分不开来,连成一片了。
  跟随潮水涌起来的,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它那光亮闪烁动荡,随着波浪的涨涌,闪烁动荡的幅度越展越阔,越阔越远,仿佛飘到无边无际的远处。
  呵!在这美丽的春夜,哪一条江流没有你的光华在翻腾飞跃呢!
  (这四句的最后七个字,是对以下整篇的内容先安顿了伏笔。)
  江水曲折地绕着开满香花嫩草的土地,月亮照在这座花的林子上面,看上去就像缀满了一颗颗的雪珠。
  月亮已经在高空升起了。整个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再看那沙滩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有沙砾的影子!
  (这四句是极力描写明月。写出铺天漫地的光亮,也带出了花甸、花林。)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样颜色,再也分不开了。天上连微尘也不复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洁。它孤悬在空中,仿佛就是这世界唯一的主宰。
  “唉!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谁首先站在江岸上发现你的存在呢?而你,又是在哪个年代第一次把你的光华给予人类的呢?”
  (早在远古的时候,就有那些喜欢思索的人,对着皎皎月轮,提出许多问号。有些,他们作出了自以为是的答案;有些,他们却无从解答。然而,大自然是光景常新,而人生却非常短暂这一客观事实,无论如何是引起许多人的感慨和迷惘的。这好像是永恒而又无法回答的题目。一代代的诗人哲士,不怕重蹈故辙地再三再四把它提出来,而又付之于无可如何。所以,先前既有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后来又有李太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人是一代一代过去了,江月依然是那个样子。它好像要等待什么人而又永远落空似的。千万代的人都过去了,它到底打算等待什么人呢?只有长江永远送走滔滔的流水。
  (就这样,诗人通过江月长明、人生短暂的感喟,一线飞渡,向离人思妇的主题滑翔过去了。)
  有时,人生就像白云那样,忽然给一阵什么风一下子远远飘开了。他来到一个叫青枫浦的地方,人地生疏。生活的鞭子迫使他不能不离乡他往。伴随他的只是使人忍受不了的苦闷。
  同样是一个明月之夜,是哪个游子还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是哪家的女儿在楼头想念她的远地飘零者?
  (这是就离人思妇两方面合写一笔。)
  楼头的明月总是在思妇的心头眼底徘徊。它也许一直要照射到她的妆台旁边吧!任凭她放下帘子还是卷起帘子,它总是不肯走开;任凭她把捣衣石拭抹了再拭抹,它的光华仍然不断地重现。既然月华是无所不在的,远行的人也一定笼罩在月华之中了。我难道不可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让无所不在的月华带到他身边去么?
  (但这是痴想,因为……)
  连鸿雁那样会远翔高飞的家伙也没有可能把相思连同月华带到远地去,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鱼儿更不用说,它们只晓得在水面上撩起几道漩涡儿。
  (以上八句,先派出一支,写的都是楼头思妇的一片幻想和怅惘。下面再派出一支,转到游子身上了。)
  他连夜做着美梦。梦见花落春残,该是回家的时节了。不料一觉醒来,自己依然身在远地。尽管江水不断地奔流,好像要连春天也带走似的,但其实,不过是月亮向西倾斜下去,到了该退潮的时候罢了。
  月亮淹没在海雾之中,逐步落下去了。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呵!他们有些远在碣石,有些隔着潇湘,道路是如此遥远。有几个人能够乘着月色归家去呵!眼前看到的,不过是残月余晖带着那人间离别之情,摇曳着,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罢了!
  (这样就收束了全诗。真是笔花摇曳,余情袅袅,是结束,又不曾结束。)
  看了上面的译述,我们就知道这首诗非常注意艺术形式的美。可以分开几个方面去分析它。
  整首诗的结构,是以整齐作为基调,以错综显示变化。它是这样来处理整首的章法结构的:以每四句作为一小组,四句之中押三个韵;一组完成,一定转用另一个韵。就像用九首七言绝句(当然不是最标准的绝句)串联起来。这就给人以一种整齐稳定的感觉。
  但是又有错综变化的一面。在九个小组之中,韵脚有用平声,有用仄声。开头四组韵脚是平、仄、平、仄,随后又变为平、平、平、平,最后一组却用仄韵结束。这样,诗中所着力的声调就显得既有整齐,又有变化,错落穿插,毫不呆板。
  句子的运用又是怎样的呢?
  它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像“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反复穿插在全诗之中。排比句在重叠中显变化,对偶句在变化中见整齐。它们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深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这是句子的形式美的一个方面。
  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的词,通过单词或词组的伸缩变化,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这些形象的开展、糅合、分离、出没,一步一步地加强“春江花月夜”的复杂而又统一的印象,让人从一种印象、一组印象逐步进入到浑然融化的境界。
  请看,开头四句就是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的交错复叠迅即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后,诗人进一步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主题中的主题,予以充分的渲染。我们终于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形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那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夜月春江的图画。
  这是它运用形式美的又一个方面。
  还可以看到诗人从南朝民歌中吸取的特有的技巧,像开头的“海平”“海上”紧紧相接,中间“照人”“人生”紧紧相接,“月楼”“楼上”紧紧相接,后面的“西斜”“斜月”紧紧相接。不妨参考《乐府诗集》里的《子夜歌》: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还有《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这种技巧,往往可以显示断而复续的音节美,以及飞丝相接的意境的跳跃。
  这也可以说是诗人在形式上的有意安排吧。(后来,这种形式还发展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
  以上都是从形式方面着眼。我们分析一首作品,思想内容自然应该放在第一位,然而这不等于不要注意第二位。艺术形式的美,正如绿叶之于春花,是不应该被排斥的。
  我们刚才谈到诗中江和月反复出现,现在,我们还可以着重谈一谈诗中那一轮明月在整个境界中的作用。
  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月亮由海面涌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连满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跟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孤悬高空之中,若远若近,欲语无言,使人对着它不禁引起许多奇怪的疑问和感想。
  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步变得暗淡,逐步隐藏在海雾的迷茫之中。
  然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晖散落在所有江树之上的落月。
  在一夜之间,自然界这个寂寞的天体就有如许的变化,真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写活了。
  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是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是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珠帘内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晖,都是月与人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浑然成为一体了。
  似乎用不着多饶舌了。请让我再强调一下:南朝民歌和齐梁以来的声律学,在前后一百多年的诗坛上起着发酵酝酿的作用,到了张若虚手里,恍似道家说的金丹成就,猛
  然迸射出万丈奇光——渐变达到了突变的阶段。
  然而张若虚毕竟只从形式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跟他差不多同时的陈子昂,则在另一面拿出他的理论和实践来,弥补张若虚所未曾致力的另一个方面。于是,诗国中盛唐的灿烂局面,随着这两位先驱者的步伐,赫然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了。
  ……

《唐诗小札》—— 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字之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唐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澎湃的情感,跨越千年,至今仍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本书《唐诗小札》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部堆砌字句的辞典,而是一次充满温情与探索的旅程,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唐诗的诗意世界,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绝美篇章。 本书的核心并非对唐诗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或考据,我们更希望通过一种更为贴近人心的方式,来呈现唐诗的魅力。它就像是诗人遗落在案头的几页信笺,或是友人赠予的几幅画卷,里面记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瞬间,一段段动人的情感,一种种隽永的哲思。我们试图捕捉的,正是这些“小札”中蕴含的,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具有生命力的气息。 篇章构筑:以情感为引,以意境为魂 《唐诗小札》的结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诗人名姓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为情感化的逻辑来组织。我们选取了唐诗中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主题,例如: 乡愁与离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怎样的宁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是怎样一种孤独的远眺。我们将这些经典的思乡、离别之作,编织成一张网,展现出唐朝人面对远方与亲友时的复杂情感。我们会深入探究,为何一句简单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感受到那份浓烈的依依不舍。 山水与田园: 唐诗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描绘自然风光,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是魏晋时期的作品,但其精神深深影响了唐诗。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更是将一份恬淡的田园之乐,融入了寻常的春日清晨。我们会一同品味王维如何用“画”的笔触勾勒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又如何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这些篇章,将带领读者走出喧嚣,沉浸在一片宁静致远的天地之中。 怀古与咏史: 诗人常常借古人古事,抒发今时今日的感慨。《永乐宫三清殿》中“眼看明朝事,尽是往日情”,虽非唐诗,但这种怀古之情贯穿古今。李白的《将进酒》中,壮志未酬的豪情与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交织;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是在战乱中,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无奈。我们会探讨,为何历史的沧桑能够激发出如此强烈的诗意,又为何诗人对盛衰更迭的感悟,能够跨越时间,与我们产生共鸣。 儿女情长与人生哲思: 唐诗中也不乏对爱情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忠贞爱情的极致颂扬,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则是对刻骨铭心的爱的追忆。同时,诗人也常常在生命的体验中,悟出人生的真谛。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放浪不羁的洒脱,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是超越个体的博大胸怀。本书将引导读者,在这些情感与哲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叙事方式:情景交融,语言鲜活 《唐诗小札》在内容呈现上,力求做到“情景交融,语言鲜活”。我们并非简单地摘录诗句,然后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或解读。而是: 场景还原: 对于每一首诗,我们会尝试还原其可能发生的场景。例如,当我们品读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的身影,在异乡的静谧夜晚,望着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家乡。我们会细致地描绘月光下的景象,空气中的气息,甚至是诗人可能正在经历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情感共鸣: 我们会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并试图用现代的语言,将其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的表达。比如,面对离别,我们不会止步于“不舍”,而是去体会那种“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的复杂心绪,那种“相逢一醉,明日天涯”的无奈与悲壮。 意境阐释: 唐诗的妙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意境”。“意境”并非简单的画面,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有”与“无”的辩证统一。我们会尝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例如,解读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不仅仅是看到“月”与“关”,而是去体会那份穿越古今的历史厚重感,那份征战与思念交织的悲凉。 细节探微: 有时候,一首诗的灵魂,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一连串的设问,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的宇宙时空中,产生了无限的哲学思考。我们会放大这些细节,去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语言风格:温文尔雅,不失趣味 在语言风格上,《唐诗小札》追求“温文尔雅,不失趣味”。我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同时保持一定的文学韵味。 故事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诗歌背后的故事,或是诗人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到解读之中。例如,在讲述杜甫的诗歌时,我们会穿插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对民生的关怀,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他诗歌的悲悯情怀。 对话感: 我们希望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在茶余饭后,轻声讲述那些关于诗歌的故事。我们会使用一些设问,引导读者思考;也会用一些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 诗意盎然: 即使在进行“解读”时,我们也会尽量保持语言的诗意。例如,在形容一幅山水画时,我们不会简单地说“很美”,而是会用“山色空蒙,水光潋滟,仿佛能听到风在树梢低语”这样充满画面感和听觉感的词语。 本书的意义:与古人的心灵对话 《唐诗小札》并非旨在成为一本“唐诗百科全书”,也非要强求读者记住每一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小札”,能够搭建一座桥梁,让读者与那些生活在千年之前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迷失与焦虑。而唐诗,就像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能够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力量。当我们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的乡愁;当我们看到“人生若只如初见”时,我们仿佛能重温那些曾经的美好,也更能理解世事的无常。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唐诗深沉的爱,以及希望将这份爱分享出去的愿望。我们相信,每一个读过《唐诗小札》的人,都能在这段文字之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那份启迪、那份久违的诗意。它可能是一句触动心弦的诗,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理解,更可能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唐诗小札》期待与你一同,在文字的海洋里,泛舟而行,感受那份永恒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阅读这类书籍会非常注重作者的“人品”和“格局”,一个视野狭隘或过于功利的解读,会极大地损害诗歌的美感。《唐诗小札》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心胸开阔、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敬意的学者。他对于那些歌颂盛世的篇章,能写出那种由衷的赞叹,毫不矫揉造作;而面对那些充满哀怨和怀才不遇的篇章,他的文字里流露的也是一种超脱的理解,而非廉价的共情或抱怨。尤其欣赏他对那些羁旅行役诗的处理。他没有陷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窠臼,而是发掘出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诗人在思乡主题上的细微差别。比如,他能清晰地区分出商人写故乡与士大夫写故乡在情感浓度和表达方式上的巨大鸿沟。这种洞察力,需要长年累月地浸润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中才能形成。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规格的文学研修,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培养了一种更开阔、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和人生。

评分

这本《唐诗小札》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选篇独具匠心,既有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也不乏一些略显冷门却韵味悠长的佳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一首诗的解析角度极其新颖,绝非简单的字面解释或生硬的背景介绍。他擅长从诗人的心境、当时的社会氛围,乃至诗句的声韵之美入手,层层剥茧,将我们引向诗歌深处那一片幽微的情感天地。比如解读王维的边塞诗时,他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聚焦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那种极致的孤独与辽阔,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历了那份大漠孤烟直下的苍凉。再比如对李商隐那些晦涩难懂的“无题”诗,他提供的解读路径也异常清晰且富有启发性,并非妄加揣测,而是基于对晚唐政治气候和诗人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字体选用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的宋体,即便是初次接触唐诗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压力,反而会被这种雅致的装帧所吸引,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穿越千年的诗意。它更像是一位博学而温和的老师,耐心引导我们跨越时空的障碍,与盛唐的灵魂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妙的一点,是它懂得“留白”。许多解析作品总是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讲透,把所有的谜团都解开,反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然而,《唐诗小札》在关键节点处,总会恰到好处地收住笔锋,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给读者。例如,在探讨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时,作者会提供两到三种合理的解释方向,然后轻轻一句“至于哪一种更符合当时的心境,或许只有诗人自己知晓,而我们的阅读乐趣,正在于此探寻”,便将主动权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是很多“标准答案”式解读中缺失的宝贵品质。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唐诗,而是在“激发”你本身就拥有的欣赏能力。我甚至发现,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在面对一首全新的唐诗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书中学到的分析框架去品味,它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诗歌世界的优雅侧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其对“意境”的拆解与重构上。我们都知道唐诗的精髓在于“意境”,但“意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本《唐诗小札》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码器”。作者会截取诗歌中看似不经意的几个意象——比如“月”、“风”、“竹”、“水”——然后追踪这些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演变轨迹。比如,他会对比白居易笔下温润如玉的“月”,与张九龄笔下孤高寒冷的“月”,并分析这种差异如何反映了两位诗人在人生哲学上的分野。这种对比分析法,让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标准解读”,而是被鼓励去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再创造过程中。读完他的分析,你再回头去看那些诗句,会发现它们仿佛被施了魔法,每一个字眼都闪烁着新的光芒,你开始能“听见”诗句背后的回响,能“看见”画面中尚未描绘的角落。这种对感知力的激发,远胜过任何一本单纯的知识传授书籍。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诗歌赏析集,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大多是把资料一堆砌,缺乏灵魂。但《唐诗小札》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活泼,甚至带着一股现代文的灵动和思辨性,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典故和遥远的意境,用一种极其贴近当代人情感的方式重新阐释出来。他处理那些常见的送别诗时,不再只是重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伤,而是会探讨“别离”这种人类永恒情感在唐代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甚至会联系到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相聚”的珍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杜甫“三吏三别”的解读,他没有停留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杜甫在目睹惨剧后,其诗歌创作手法上那种“沉郁顿挫”的自我突破,探讨了悲剧如何塑造伟大的艺术。这种把文学史、社会学、甚至一点点心理学观察揉在一起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了好几层。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唐诗,又不希望被学院派的术语和繁琐考据束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宝藏。

评分

书拿在手里很舒服,纸好,漂亮的颜色,以后失眠的时候正好可以看,嘿嘿嘿嘿嘿嘿嘿

评分

京东东西是好,便宜实惠,活动给力,但是总是黑我号,我咋了,不就是参加你们的活动多了点吗,偶尔发现了你们的一些bug价格,怎么了,黑我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做礼物送有诗情的人。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刚买的,还没看

评分

满减叠加优惠券,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

送货很快,书店都买不到了,只是要凑运费。。

评分

不错,速度挺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