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國畫時,臨摹是一項基本功。黃賓虹一生臨古不輟,曾說“畫不師古,未有能成傢者”。黃賓虹的臨古畫稿,多為幾根綫條的簡括輪廓,重在領悟和錶現古人用筆的內在特徵。這種反復不倦的勾勒,正是黃賓虹從臨古到變法之路上一種特殊的跋涉方式,對後人具有極大的啓示。
《黃賓虹臨古畫稿》從賓虹老人上韆幅臨古畫稿中精選齣具有代錶性的九十餘幅,按所臨古人的曆史順序編排成冊,集中展現一代國畫大傢的臨古之法和筆墨之道,無論對國畫愛好者、學習者還是研究者都極富啓迪。
黃賓虹(1865-1955),近現代畫傢、學者。原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彆署予嚮、虹叟、黃山山中人。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其畫風渾厚華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緻。除繪畫之外,並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和教學。曾任杭州國立藝專教授等職。著有《古畫微》《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
“師古人”與“師造化”,寫生與臨摹,是每一個中國畫傢都麵對的問題,但麵對的結果卻韆差萬彆。這是因為,他們“師古人、師造化”的理解和實踐不同。黃賓虹和我們的不同在哪裏呢?在他以求道的精神對“師古人”與“師造化”作瞭畢生不懈的追求,也在他對中國繪畫和中國文化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在畫史上,隻有極少數人纔能做到這樣,所以黃賓虹纔說“大傢不世齣”。
——郎紹君
賓翁既是“善畫者”、“善學者”,又是“善為師者”。所以他“師古”,並不泥古,他“師跡”,並不依樣畫葫蘆,他師“森羅萬象”,又與“中得心源”相結閤,因而做到取精用宏,能“運造化於掌上,顯萬變之象於筆端”,終而獲得創造,形成山水藝術上的獨創風格,成為一位傑齣的山水畫傢,並對近代山水畫的發展,作齣瞭傑齣的貢獻。
——王伯敏
序言
黃賓虹(1865-1955),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彆署予嚮、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縣,齣生於浙江金華,是中國近現代國畫大傢之一。
在中國畫的學習中,臨摹是一項基本功。黃賓虹一生臨古不輟,提倡古人“終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優焉遊焉”的臨摹精神,甚至說“畫不師古,未有能成傢者”。在他看來,臨摹是學習前人理法,“由舊翻新”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求脫太早”。
然而,畫史上名傢眾多,臨摹者首先麵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傢,必兼收並攬,廣議博考”,然後“詳其離閤異同之旨,采其涵源派彆之微,博覽古今學術變遷之原”。所以選擇的前提是兼收並攬,是一個從“詳其異同”到“涵源探微”再到“博覽變遷”的研究過程。黃賓虹專於畫史研究,能夠衡校古人,辨彆其優劣成敗,提齣“唐人刻劃,宋人獷猂,元季四傢齣入其間而以蕭疏淡遠為之”的觀點。他曾對學生說:“我在學畫時,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後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
臨摹不隻是選擇問題,還需考慮如何臨摹,用怎樣的方法和態度臨摹。黃賓虹認為臨古的目的是“撫躬自問,返本而求,自體貌以達精神,由理法以期於筆墨”。他還認為,畫有章法而乏筆墨者,可通過“摹”“取其位置得宜”;畫有筆法者,可通過“臨”“得學其用筆”,而“有筆有墨者,隻可與人觀覽,以用墨非臨摹可得,必待平日之練習功候而成”。
黃賓虹的臨古畫稿,多用簡筆勾勒。如其所言,“觀古名畫,必勾其丘壑輪廓,至於設色皴法,不甚留意”。這種臨摹古畫時所用的速寫式勾勒畫法,即黃賓虹所謂的“勾古畫法”,是他有關“齣繁入簡”的思考與實踐。黃賓虹說“勾勒屬筆,皴法屬墨”,“畫法之妙,純視筆法”,“畫法用筆綫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所以在他看來,“勾勒”用筆不僅源於書法用筆的標準,也通於自然造物的規律。
然而這些畫稿與原作貌似的極少,這與他臨摹的態度有關。“臨摹古人名跡,得其神似者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跡為佳者,蓋亦遺貌取神之意。古來各傢用筆用墨,各有不同,須於名跡中先研求如何用筆,如何用墨,依法對寫,與之暗閤,是為得神。若以跡象求之,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貴也。”又說“藝術流傳,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學而至,精神由領悟而生”。
本書精選的黃賓虹臨古畫稿,雖大多是幾根綫條的簡括輪廓,但筆綫勾勒在狀物的同時,更多的是去領悟和錶現原作用筆的內在特徵。這種反復、不倦的勾勒,正是黃賓虹從臨古到變法之路上的一種特殊的跋涉方式,對後來者亦具有極大的啓示。
這是一本極其珍貴的藝術資料,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傳統繪畫,特彆是對黃賓虹先生藝術生涯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瞭黃賓虹先生“臨古”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瞭一個藝術傢在學習、理解、再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和藝術實踐。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關於黃賓虹學習金陵八傢,尤其是臨摹石濤作品的部分。石濤的畫作風格獨特,筆墨奔放,意境奇崛,在中國畫史上獨樹一幟。黃賓虹在臨摹石濤時,並沒有一味地模仿其外在的狂放,而是深入挖掘其內在的筆墨精神和哲學思考。他看到瞭石濤畫中那種“筆墨自足”的境界,以及“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實踐精神。在臨摹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黃賓虹如何嘗試用自己的筆墨去理解和再現石濤的“飛白”和“渴筆”,如何在墨法的運用上找到與石濤相似的韻味,但同時又保持自己沉著厚重的風格。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一些臨摹作品,黃賓虹在構圖上做瞭微小的調整,或者在墨色的運用上做瞭更加大膽的嘗試,這些細節的變化,恰恰反映瞭他並非被動地“復製”,而是在“對話”和“轉化”。這種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突破的做法,正是他藝術生命力旺盛的體現。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黃賓虹先生的書房,看到他伏案潛心臨摹,一邊揣摩古人的筆意,一邊沉浸在自己的藝術思考之中。這不僅僅是“臨摹”,更是“化古為我”,是黃賓虹先生將傳統藝術活化的生動證明。
評分這本《黃賓虹臨古畫稿》著實是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我本來以為這隻是一個簡單的臨摹集,或許能看到一些黃賓虹先生模仿前人筆意的痕跡,但實際翻開之後,纔發現這其中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不同古畫風格的駕馭能力,這絕非簡單的復製粘貼。他不僅僅是模仿形似,更重要的是抓住瞭每位前代大師的精神內核。比如,在臨摹董源山水時,他那種水墨淋灕、渾厚華滋的筆意,仿佛看到瞭原作在眼前重現,但又帶著他自己獨特的沉鬱頓挫之感。而轉到臨摹元代山水,比如趙孟頫的婉約秀麗,黃賓虹又能恰到好處地捕捉那種溫潤流暢的綫條和清雅的意境,但同時又注入瞭他晚年那種更加內斂、更具精神性的筆墨趣味。這種在不同風格之間遊刃有餘的切換,體現瞭他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功底。更讓我驚嘆的是,在許多臨摹作品的旁邊,黃賓虹都會附有一些自己的題跋,這些題跋不是簡單的文字說明,而是他對自己臨摹過程的體悟、對原作精神的解讀,甚至是自己藝術觀念的闡述。這些文字如同畫龍點睛,讓我得以窺探他創作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為何要臨摹這些作品,以及他從中汲取瞭什麼養分。我尤其喜歡他關於“黑、滿、濃、濕”的論述,在臨摹過程中,他是如何通過筆墨的運用,將這種他所追求的“重、厚、黑、亮”的審美特徵融入到對古畫的理解和再創作中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臨摹,更是關於一位偉大藝術傢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如何通過對傳統的深刻理解,最終形成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生動寫照。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新的感悟,仿佛與黃賓虹先生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黃賓虹臨古畫稿》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以及黃賓虹先生在其中的獨特貢獻。我一直認為,藝術的傳承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深度的對話和創新的融閤。這本書恰恰生動地展現瞭這一過程。特彆讓我著迷的是,書中收錄瞭他臨摹明代瀋周、文徵明等吳門畫派的作品。吳門畫派以其細膩、溫潤、雅緻的風格著稱,強調文人氣質和詩情畫意。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並沒有放棄自己晚年對墨色濃重、厚實的追求,而是嘗試將這種厚重感融入到吳門畫派清雅的意境之中。你可以看到,他筆下的山水,雖然綫條細膩,但墨色卻異常飽滿,層次分明,仿佛每一筆都充滿瞭力量,但又不會破壞整體的溫潤感。這種“以拙勝巧,以濃化雅”的嘗試,在我看來,是黃賓虹先生將自己的藝術理念與傳統名傢對話的絕佳體現。他並非全盤接受,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去解讀原作。更重要的是,書中一些臨摹作品的題跋,讓我窺見瞭黃賓虹先生對待藝術的嚴謹態度和深邃的哲學思考。他談到“外師造化,內得心源”,並將其與臨摹古人結閤起來,闡釋瞭如何在汲取古人營養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立的藝術判斷和創作。這本畫冊不僅僅是欣賞黃賓虹先生的筆墨技法,更是理解他如何通過“臨古”這一方式,不斷精進自己的藝術,最終形成“黑、滿、濃、濕”獨特風格的寶貴文獻。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畫冊,不如說是一本關於藝術“成長史”的珍貴文獻。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賓虹臨古畫稿》則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它讓我看到瞭黃賓虹先生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從學習古人到形成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中收錄瞭他臨摹唐代閻立本、吳道子等早期大傢的作品。那個時期的人物畫和山水畫,綫條勁健,氣勢恢宏,為後世奠定瞭基礎。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並沒有因為是早期作品而有所輕視,而是以極大的敬意和認真的態度去揣摩其用筆的力道和綫條的韻律。他似乎想從中汲取中國繪畫最本源的力量。雖然黃賓虹以山水畫聞名,但他在臨摹人物畫時,也展現瞭其紮實的功底和對造型的理解。他筆下的人物,雖然綫條簡潔,但神態畢現,有一種古樸的生命力。更令我動容的是,黃賓虹先生在這些臨摹作品的題跋中,反復強調“師古人”是為瞭“師造化”。他認為,臨摹古人是“讀萬捲書”,而深入自然則是“行萬裏路”。隻有將二者結閤,纔能真正掌握藝術的精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藝術傢謙遜的學習態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對傳統的深入學習,最終實現自我的超越。
評分這本書,我隻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畫集,而是黃賓虹先生藝術思想和創作實踐的集大成者。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細緻地展現瞭黃賓虹先生如何通過“臨古”這一藝術路徑,不斷地挑戰自我,突破自我,最終走嚮成熟。讓我最為震撼的是,書中收錄瞭他大量的臨摹作品,從早期到晚期,涵蓋瞭中國繪畫史上的各個時期和各種風格。我特彆留意瞭他臨摹清代“揚州八怪”的作品。揚州八怪的作品,以其奇逸、奔放、不落俗套而著稱。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並沒有被其錶麵的狂放所吸引,而是深入挖掘其內在的自由精神和獨特的筆墨趣味。他嘗試用自己沉著、厚重的筆墨去詮釋這種“怪”,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藝術挑戰。我看到,他在臨摹金農的漆書和寫意花卉時,雖然保留瞭金農的古樸和厚重,但又融入瞭自己對色彩和墨色的獨特理解,使得畫麵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又增添瞭現代感。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題跋,黃賓虹先生用極其精煉的語言,闡述瞭他對藝術的看法,以及臨摹的意義。他認為,臨摹是為瞭“見前人筆意”,是為瞭“參悟”古人的創造過程,而非簡單的“照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是如何在吸收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自我超越,最終形成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典範。
評分初拿到《黃賓虹臨古畫稿》時,我心中多少有些忐忑,擔心這會是一本過於學院派、晦澀難懂的畫冊,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呈現方式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把所有臨摹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進行瞭有條理的編排,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黃賓虹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風格古畫的探索和學習。其中,我特彆被他臨摹北宋山水的部分所吸引。那個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作品雄渾壯麗,氣象萬韆。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展現瞭他對山川巨鎮的深刻體察。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描摹山巒的巍峨,更是捕捉到瞭那種“筆勢縱橫,墨氣淋灕”的韻味。你看他筆下的山體,層層疊疊,用墨濃淡乾濕變化萬韆,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的一些留白處理,更是匠心獨運,讓畫麵在厚重中透齣一股清氣,顯得更加生動。更難得的是,他在臨摹的同時,也在思考這些古畫為何能達到如此的高度,以及如何在當代重新詮釋這種精神。我看到他在題跋中反復強調“讀萬捲書,行萬裏路”,這不僅僅是對後輩的勸誡,更是他自身藝術實踐的寫照。他曾深入祖國的名山大川,觀察雲捲雲舒,雨過天晴,這些親身的體驗,無疑都融入到瞭他對古畫的理解和臨摹之中。這本書讓我看到,臨摹古畫並非是“故步自封”,而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必經之路,是大師們在吸收前人精華的基礎上,尋求突破和創新的重要方法。這本畫冊不僅僅是圖錄,更是一本關於藝術精神的養成記,讓我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黃賓虹臨古畫稿》是一本讓我醍醐灌頂的書。我之前一直以為,臨摹古畫就是把原作“畫”齣來,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東西:臨摹是一種“悟”的過程,是一種與古人“神交”的藝術實踐。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收錄瞭他大量臨摹宋代大傢的作品,例如範寬、郭熙等。宋代山水畫以其嚴謹的構圖、雄渾的氣勢和精妙的筆墨著稱,是中國山水畫的又一個高峰。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不僅僅是模仿其筆法,更是深入理解其構圖的匠心和墨法的變化。他似乎在通過這些臨摹,探究宋代畫傢如何錶現山巒的巍峨、溪水的潺潺、雲霧的縹緲。我注意到,在臨摹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黃賓虹並沒有完全復製其“雨點皴”的技法,而是在理解其精神的基礎上,用自己更加厚重的筆墨來錶現山體的立體感和石質的堅硬。這種在理解基礎上的“變通”和“深化”,正是他藝術功力的體現。書中的題跋也讓我受益匪淺,黃賓虹先生在其中闡述瞭他對“筆墨”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筆墨不僅僅是技巧,更是畫傢情感和思想的載體。他通過臨摹古人,不斷地錘煉自己的筆墨,最終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藝術傳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創新的發展。
評分《黃賓虹臨古畫稿》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深入且充滿啓發的藝術之旅。我原以為臨摹隻是對前人技法的復製,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展現瞭黃賓虹先生如何在“臨古”中“化古”,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其中,我特彆關注他對晚明畫傢的臨摹。晚明時期,繪畫風格更加多元,湧現齣許多個性鮮明的畫傢。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展現瞭他對於不同風格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例如,他臨摹陳洪綬的作品,並沒有一味模仿陳洪綬那種奇崛、古拙的綫條,而是從中吸取瞭那種造型的嚴謹和畫麵的張力,並將其融入到自己更加寫意、寫實的風格中。這種在看似迥異的風格之間的“取捨”和“融閤”,體現瞭他極高的藝術判斷力和創造力。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在某些臨摹作品中,黃賓虹先生甚至會對原作的構圖進行微調,或者在墨色的運用上進行大膽的實驗,以求達到自己理想的藝術效果。這些細微的改動,並非是對原作的不敬,而是一種藝術的對話,一種基於深刻理解之上的再創造。書中的題跋也同樣精彩,黃賓虹先生在其中闡述瞭他對“筆墨”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臨摹古人來“參贊化育”,這讓我對他的藝術理論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傳承並非僵化的模仿,而是一種活態的演變,是一種不斷吸收、消化、再生的過程。
評分我拿到《黃賓虹臨古畫稿》的時候,就有一種“寶藏”被發掘的感覺。我一直很想瞭解黃賓虹先生是如何從早期的“淺絳山水”逐漸轉嚮晚年那種“黑、滿、濃、濕”的風格的,而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直接的綫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收錄瞭他大量的臨摹作品,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中國古畫。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元代四大傢的臨摹。元代山水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四大傢各自風格鮮明,對後世影響深遠。黃賓虹在臨摹這些作品時,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其外在形態,而是深入體悟其筆墨的神韻。例如,在臨摹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他不僅捕捉到瞭原作那種溫潤、鬆秀的筆法,更在其基礎上,嘗試用更加厚重、沉著的墨色來錶現山體的體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他筆下的山巒,即使在相對疏朗的構圖中,也透著一股“厚”勁,這與黃公望原有的飄逸感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比和融閤。更令我贊嘆的是,黃賓虹先生在臨摹的同時,還會在作品旁留下詳細的題跋,闡述他對原作的理解,以及自己臨摹的心得。這些題跋不僅是文字說明,更是他藝術思想的精華,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是如何通過反復揣摩、實踐,來不斷深化自己對藝術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藝術傢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且能夠“化巨人之精神為己有”,最終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評分當我翻開《黃賓虹臨古畫稿》的扉頁,內心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這不僅僅是因為我一直以來對黃賓虹先生的藝術成就深感敬佩,更是因為這本書所承載的“臨古”這一藝術傳承的重要命題,在我看來,是理解任何一位大師藝術發展軌跡的關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黃賓虹臨摹元代文人畫的章節。元代文人畫以其雅逸、抒情、寫意為特點,強調詩、書、畫、印的結閤,追求筆墨的趣味和精神的錶達。黃賓虹在臨摹元代畫傢,例如倪瓚、王濛的作品時,並沒有被他們過於簡練的筆法所迷惑,而是深入體味其中蘊含的超然物外的情懷和遺世獨立的精神。他嘗試用自己沉厚、內斂的筆墨去詮釋那種“逸氣”,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我注意到,在臨摹倪瓚枯木竹石時,黃賓虹的綫條雖然不如倪瓚那般飄逸,卻多瞭一份力量感和韌性,仿佛看到瞭古老岩石上的生命力在頑強地生長。而在臨摹王濛的《溪山高隱圖》時,他更是以自己特有的“積墨”法,將原作的繁復層次錶現得更加醇厚,讓山巒的體積感和厚重感更加突齣。這種在臨摹中融入個人風格的實踐,讓我看到瞭黃賓虹先生對“師造化”和“師古人”的辯證統一的深刻理解。他明白,臨摹並非是為瞭“照搬”,而是為瞭“化用”,是為瞭在吸收古人精華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藝術語言。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偉大的藝術傢,必然是一個既能“頂天立地”,又能“腳踏實地”地進行藝術探索的人,而“臨古”正是他“腳踏實地”的重要一課。
評分好
評分學國畫用的價錢不錯,也很實惠,很好
評分質量沒問題,送貨也很快。
評分好
評分印刷清楚,紙質不錯,老公很喜歡
評分大師臨摹彆具一格
評分大師臨摹彆具一格
評分好書,國畫入門
評分很棒的作品,學習的好範本,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