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时代,印度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公共话题。她距中国如此之近,其文化与中国文化又相差如此之远。作者尚会鹏用细腻生动的文字叙述了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了他对印度文化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理解。《印度文化史(第3版)》以历史时段为经、以宗教文化为纬,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作者强调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宗教为切入点,作者还介绍了印度哲学、思想、道德、法律、语言、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成就,并配合以精美的插图,呈现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图景。
绪论:印度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第一章 印度河文化:印度文化的一个渊源
第二章 前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兴起
第三章 后期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文化的鼎盛时期
第四章 “沙门”文化时期:佛教和耆那教文化的兴起
第五章 孔雀王朝时代:佛教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第六章 贵霜王朝时代的文化:大乘佛教文化的出现与印度教文化的兴起
第七章 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
第八章 后笈多时代的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第九章 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印度文化: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十章 近代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遭遇与融合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
第十二章 印度文化在古代世界的传播
附录 印度文化史重要纪年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所展现的宏大叙事和深邃思想所吸引。作者在梳理印度历史进程中,对于不同社会思潮的涌现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他对印度哲学中“空”(shunyata)的观念及其在佛教和印度教不同流派中的演变的探讨感到着迷。他不仅解释了其哲学意义,更分析了它如何影响了艺术、文学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如数论、瑜伽、胜论、弥曼差、正理、吠檀多)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辩论和影响的过程,让我对印度思想体系的逻辑性和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者,书中对印度在舞蹈、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领域发展的梳理,也同样精彩。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艺术形式,更是分析了它们与宗教、社会生活、政治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表演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不急不缓地向你讲述着他所见证的千年故事。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之广,让我这个对印度文化本就兴趣浓厚的人都感到惊叹。我尤其对作者在探讨印度哲学思想的演变方面所下的功夫感到佩服。从早期吠陀经典的形而上学思考,到奥义书的辩证智慧,再到佛教和耆那教的伦理实践,作者将这些深奥的概念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乃至艺术创作。例如,关于业力(karma)和轮回(samsara)的概念,作者不仅仅是将其定义,更是阐述了它们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不同诠释,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印度人理解生命、死亡和宇宙的基本框架。书中对各种哲学学派(如六派哲学)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对印度思想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梳理印度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时,同样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从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到中世纪的医学、冶金学,书中都列举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发现和创新,打破了一些西方中心论的刻板印象,让我对印度文明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作者在讲述印度文化历史时,总是能引发读者对于一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探讨印度宗教的普世性与排他性时,作者就提出了关于“universalism”与“particularism”在印度文化中的辩证关系。他分析了印度教是如何在包容各种信仰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教义和仪式,而佛教又是如何在印度本土生根发芽,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对宗教本质的哲学性探讨,让我对印度宗教的复杂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再者,书中对印度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的描绘,也足以令人惊叹。从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到埃洛拉石窟的雕塑,再到泰姬陵的宏伟,作者都对其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宗教象征以及当时的社会技术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们领略到印度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和创造力,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并非是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速成”印度文化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度潜水的体验。作者在梳理印度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对每一个节点都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和考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时期社会阶层流动和权力变迁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谈到莫卧儿帝国时期,作者不仅仅关注了宏伟的建筑和宫廷生活,更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相互角力。他通过对税收制度、土地分配、宗教政策等方面的细致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多维度的莫卧儿帝国。而且,书中对宗教在政治和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相当精辟。作者并没有将宗教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信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影响社会结构、法律体系甚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他详细阐述了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不同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融合、冲突与共存。这种对宗教复杂性的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印度独特的社会面貌至关重要。再者,书中对于艺术和文学的阐述也极其生动,作者通过对绘画、音乐、舞蹈以及史诗、戏剧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印度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核,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作者在梳理印度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印度在商业和贸易领域,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细致考察。他分析了古代印度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中东甚至西方世界建立联系,以及这种贸易活动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例如,他详细阐述了印度商人如何将佛教、印度教的信仰和思想带到东南亚,并在当地形成了具有印度化特征的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理解古代世界格局的重要视角。此外,书中对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对文献、艺术作品和社会习俗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印度文化中的复杂地位,她们既是家庭的中心,也是宗教和艺术的参与者,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印度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一个无比广阔的文化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印度文化的宏大图景。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如孔雀王朝、贵霜帝国、德里苏丹国等政权更迭时期,其文化发展所受到的影响的分析。他并没有将政治权力与文化发展简单地划等号,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统治者如何通过 patronage、法律、宗教政策等手段,间接地影响了艺术、建筑、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例如,在谈到佛教在阿育王时期的传播时,作者不仅仅提及了阿育王的皈依,更是分析了佛教的教义如何通过摩崖石刻、石柱铭文等形式,深入民间,影响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再者,书中对印度文学经典的解读也令人印象深刻。从早期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史诗性,到卡利达萨的戏剧之美,再到后期的地区性文学,作者都对其艺术价值、思想内涵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让我们得以窥见印度文学的璀璨星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甩掉”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阅读都能品出新的滋味。作者在展现印度文化各个层面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印度社会结构演变的分析。从吠陀时代的种姓制度初现,到不同王朝时期种姓制度的巩固与演变,再到现代社会中种姓制度的复杂性,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种姓制度描绘成一种僵化的压迫体系,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功能,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在这种结构中寻求生存与发展。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印度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印度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习俗等世俗层面的描绘,也同样精彩。作者将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化元素,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解读,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地域特色,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印度文化的丰富多彩。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历史。而《印度文化史(第3版)》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得以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印度文化简单地视为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时,总能找到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例如,在讲述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西方思想、教育体系、法律制度如何与印度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催生了印度民族主义的觉醒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他对殖民主义造成的文化断裂与融合的 nuanced 探讨,让我对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印度不同地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以及融合的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指出,印度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文化体,而是由众多不同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传统构成的多元 composite。他通过对南印度、北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等不同区域文化特征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印度文化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宏观视野是许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翻开就能闻到纸张的陈旧气息,而内容更是如此,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入门读物,而是娓娓道来,层层深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和细腻笔触的结合。比如,在谈到雅利安人入侵及其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次简单的征服,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语言、宗教、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发生的深刻而漫长的变革。他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吠陀时代,让我们得以窥探印度文明最早的脉络。接着,他将视角转向了佛教的兴盛与衰落,以及耆那教等其他宗教思潮的涌现,分析了这些宗教如何在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留下印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宗教视为孤立的现象,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和相互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它们在争夺信众和思想阵地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文化的辉煌成就的描绘,更是令人神往。从建筑、雕塑到文学、科学,那个时代似乎涌现了无数的创造力,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灿烂的文化图景,让人不禁感叹印度文明的深厚底蕴。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时期,如马里王朝、帕拉王朝、迦摩缕波王国等区域性政权,其文化特色和发展轨迹的细致描绘。他指出,印度并非只有一个中心,而是由众多区域文化交织而成,这些区域文化在相互影响、融合的同时,又保持着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种对印度文化区域性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印度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他详细分析了南印度婆罗多舞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与当地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深厚渊源,这种细致的地域文化分析,是许多概括性的文化史著作所难以企及的。此外,书中对印度在天文学、医学、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的梳理,也让我对印度文明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好书内容丰富有趣不错不错
评分印度文化史(第3版),很不错的书
评分包装精美
评分对印度的了解极为重要,补课。
评分好书内容丰富有趣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特价时购入。
评分对印度的了解极为重要,补课。
评分对印度的了解极为重要,补课。
评分对印度的了解极为重要,补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