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

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韦斯特布鲁克 等 著,方双虎 等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行为疗法
  • CBT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 技术与应用
  • 心理学
  • 教材
  • 临床心理学
  • 行为疗法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16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48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认知行为疗法(CBT)基于良好的实证研究实践,已成为运用最广泛、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之一。本书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技术,以及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书中介绍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方法、案例的程式、治疗关系,以及治疗策略——认知的、行为的和生理的;运用实例说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如抑郁症、恐慌症和恐惧症、强迫症和健康焦虑、社交焦虑,以及广泛性焦虑症;同时探索了其他一些相对少见的症状和针对个体、团体、夫妻、家庭的不同治疗手段。本书既是新手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实用性极强的入门书籍,也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深入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书。

作者简介

大卫.韦斯特布鲁克,英国牛津认知治疗中心(OCTC)主任,同时也是英国牛津郡和白金汉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OBMH)临床心理学家。
海伦.肯纳利,OCTC和OBMH临床心理学家。
琼.柯克,OCTC创始主任,现在是OCTC的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同时也经营一家私人诊所。

目录

第1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发展与现状
引言/1
认知行为疗法简史/2
基本原则/4
认知“水平”/9
不同问题中的典型认知/14
问题形成的一般认知行为疗法模式/15
认知行为疗法的现状/16

第2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显著特征
合作性/21
结构化和积极参与/22
时限性和短暂性/23
实证性/24
问题导向性/26
引导发现/26
行为方法/27
亲历行动/27
总结和反馈/28
认知行为疗法的误区/29
总结/34

第3章 治疗关系
作为治疗关键基础的治疗关系/35
治疗师的角色/38
建立积极和合作性医患关系的方法/40
治疗联盟中的裂缝/41
界限问题/43
维持治疗界限/45
界限违反的种类/47
总结/50

第4章 评估和程式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程式/51
程式:艺术还是科学?/53
关注维持过程/54
评估过程/56
对当前病况的评估/57
维持过程/61
评估过去经历和问题发展/69
各个评估部分的顺序/70
“非特异性”因素与治疗关系/71
制定程式/72
程式样本/74
认知行为疗法的适用性/76
评估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77
制定程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80

第5章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测量
引言/84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证性/84
评估和程式/85
治疗中和治疗结束/86
为何要为测量费心?/87
监控的心理测量/88
获得有用且精确的测量工具/89
搜集哪类信息/94
频率计算/94
其他信息来源/98
充分利用数据/100
使用测量中的问题/101
总结/102

第6章 帮助患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引言/103
帮助患者学习和记忆/104
复发处理/109
“自助”阅读(阅读治疗法)/114
可能的问题/115

第7章 苏格拉底式方法
引言/117
为何选择苏格拉底式问题?/118
我们何时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124
如何完成?/124
使用苏格拉底式问题时的困难/134

第8章 认知技术
引言/137
说明认知工作原理/138
识别认知/139
分心/147
识别认知偏见/149
评估自动思维和表象/152
形成新观点/157
检验自动思维和表象/163
修正核心信念/164
结语/166
问题/167

第9章 行为实验
什么是行为实验/169
行为实验的类型/173
行为实验的制定与实施/176
行为实验中常见的问题/179

第10章 身体技术
放松/183
控制呼吸/187
身体锻炼/189
应用张力/191
认知行为疗法与睡眠/191
总结/195

第11章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的总体模式/196
日程设置/197
早期阶段/202
家庭作业/204
早期阶段中的问题/207
检查要点/210
后期阶段/211
结束治疗/212

第12章 抑郁症
抑郁症的特征/215
一般的维持过程/216
治疗过程/218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要素/218
活动安排/219
活动安排中的常见问题/224
雅各布森的分解研究和行为激活法/225
抑郁症的认知策略/225
早期认知策略/226
主要认知策略/226
药物治疗/227
处理自杀想法/227
结构化的问题解决/229
治疗抑郁症患者时的潜在问题/231

第13章 焦虑症
引言/234
焦虑和焦虑症的特征/236
维持过程/240
治疗方法/244
治疗焦虑症患者过程中的问题/248

第14章 焦虑症:具体模式和治疗方案
引言/251
广泛性焦虑症/252
健康焦虑或疑病症/255
强迫症/258
恐慌症/261
创伤后应激障碍/263
社交焦虑/266
特定恐惧症/268
共病现象/270
结论/271
具体模式和治疗草案中的潜在问题/271

第15章 认知行为疗法更广泛的应用
引言/273
饮食障碍/274
创伤/280
愤怒/284
精神病/286
人际关系困难/288
物质滥用/290
认知行为疗法的其他应用/293

第16章 新兴治疗模式
引言/294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施模式/296
自助/296
大组/299
常规组/300
配偶疗法/303
配对疗法/306

第17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
引言/307
为何考虑跳出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框架?/308
治疗中的图式/309
以图式为中心的治疗方法/311
基于同情的疗法/316
正念认知疗法/318
激进的行为干预/321
结论/323
问题/324

第18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评估
什么是评估和我们为何要进行评估?/326
评估的类型/327
一些常用的问卷/332
临床显著性意义统计/333
评估方面的困难/335

第19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督导
引言/337
督导的目标/338
督导的模式/339
督导还是治疗?/341
带子的使用/341
选择一名督导/343
协商督导事宜/343
为督导会议做准备/344
在督导过程中/346
督导中的问题/347

附录 英国行为与认知心理治疗协会督导协议示例(BABCP2005)/349
参考文献/355
索引/369
译后记/386

精彩书摘

正如了解患者的背景对了解他目前的情况很有帮助一样,了解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历程同样能帮助我们了解它目前的状况。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受两种学派的影响:第一,沃尔普(Wolpe,1958)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创的行为疗法;第二,A.T.贝克开创的认知疗法,这种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革命”的进行,才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范式主宰了心理分析,而行为疗法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建立在对心理动力学的批判之上。20世纪50年代,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被科学心理学所质疑,因为它缺乏实证来支持其理论或验证其效果(Eysenck,1952)。而行为疗法深受理论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认为人的思想是内在的而且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因此不易于科学研究。因此,行为学家在可观察的事件中寻找可重复的联系,特别是刺激(环境中的特征或事件)和反应(来自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人或动物的研究)之间的联系。学习理论,在当时是一种主要的心理学范式,它试图寻找普遍原理来解释有机体如何在刺激—反应间获得新的联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行为疗法避开了推测意识过程、隐藏动机和未被觉察的思维结构,而是运用学习理论原理去修正不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比如,行为主义治疗师们不再像弗洛伊德在著名实验“小汉斯”(一个对于骑马有着恐惧反应的小男孩;Freud,1909)中那样,试图探求动物恐惧症的意识根源,而是基于学习理论来构建出治疗程序。他们相信这种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新的反应方式。行为疗法认为,如果一些人像小汉斯一样学习了马的刺激和恐惧反应之间的联系,那么治疗的任务就是对那种刺激形成一种新的、不恐惧的反应。这种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系统脱敏法,它要求患者反复想象恐怖刺激,同时练习放松,从而用放松反应取代恐怖反应。随着治疗的进展,真实的暴露(接近真实的马)要逐步代替想象的暴露(例如想象关于马的心理图像)。
行为疗法很快取得成功,特别是在焦虑症,如恐惧症和强迫症(OCD)方面。这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为保持其在科学心理学中的立足之地,行为疗法总是采取实验的方法,用减轻焦虑症状的可靠证据来证明其有效性;其次,比起传统的精神疗法,6到12个疗程的行为疗法更加经济实用。
尽管取得了早期的成功,但纯粹的行为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也令人不甚满意。诸如思想、信念、理解、想象等心理过程,是生活中如此明显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们却置之不理,这看起来很荒唐。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不满演变为一场众所周知的“认知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认知现象被要求引入到心理学和治疗中去,同时坚持采用实验的方法,而避免根据的推测。事实上,贝克和其他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展了认知疗法(CT),而直到60年代早期,他们的思想才逐渐具有影响力。贝克有关抑郁的认知疗法书籍的问世(Beck et al.,1979),而且,实验研究表明认知疗法对于抑郁症如同“抗抑郁药物”一样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Rush et al.,1977),推动了此次认知革命。在随后的几年,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一起成长,相互影响,最终相互结合。目前,这种结合被大多数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前言/序言


《心理动力学:探索潜意识的深层世界》 一、 导论:何为心理动力学? 在浩瀚的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动力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人类心智的复杂运作,揭示那些隐藏在意识表象之下的深层驱动力。它并非一套固定的技术或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情感与思维模式的框架,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我们的当下,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经历、无意识冲突与早期关系模式共同塑造的结果。本册《心理动力学:探索潜意识的深层世界》旨在系统性地梳理这一重要思潮的发展脉络,阐述其核心概念,并深入剖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心理学理解视角。 二、 心理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弗洛伊德到当代思潮 心理动力学的根基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大胆地引入了“潜意识”这一概念,认为人类的行为并非总是出于理性意识的决策,而是受到大量被压抑的欲望、创伤经历和原始本能的驱动。他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结构模型,以及“压抑”、“升华”、“投射”等一系列防御机制,为理解内在冲突提供了初步框架。 弗洛伊德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随后的心理学家们在他坚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修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强调了“个体心理学”,将个人在追求优越感和补偿不足感的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因素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生活风格”的概念。卡尔·荣格(Carl Jung)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出“分析心理学”,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强调了人类精神层面的普遍性和神话、象征的意义。 20世纪中期,精神分析进入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的代表人物如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等,将焦点从个体内部的结构转移到个体与重要他人(客体)之间的早期关系模式。他们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历,尤其是“喂养”和“依恋”等关系,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内在的客体表征,进而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自我认知。 分离-个体化理论(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由马勒等人提出,详细描述了婴儿从与母亲融合的状态逐步发展出独立个体的过程,揭示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境。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奠基,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一步发展,强调了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安全感、探索行为以及成人期情感联结模式的长期影响。 进入20世纪后期至今,心理动力学思潮继续演变。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代表人物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将发展阶段从童年延伸至一生,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关系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则进一步强调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分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工具。现代精神分析和精神动力学疗法,也更加注重整合神经科学、依恋理论等前沿研究成果,使理论更加精炼和实用。 三、 核心概念解析:深入理解潜意识的运作 本册教材将深入剖析心理动力学的核心概念,为读者提供理解潜意识运作的钥匙。 潜意识(The Unconscious): 这是心理动力学最核心的概念。潜意识并非一片虚无,而是包含着被压抑的记忆、未被满足的欲望、原始的冲动、创伤性经历以及我们不愿承认的自我部分。这些潜意识内容虽然不被我们直接感知,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潜意识的运作方式往往是象征性的、模糊的,并通过梦境、口误、行为模式等间接方式显现。 精神能量与驱力(Psychic Energy and Drives):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需要能量驱动,他将其称为“里比多”(Libido),主要与生本能(Life Instinct)相关,追求快乐、成长和创造。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则与攻击性和破坏性冲动相关。这些基本驱力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从而产生心理动力。 人格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 of Personality): 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是理解人格内部动力学的关键。 本我: 完全处于潜意识层面,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满足,是原始冲动的源泉。 自我: 介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遵循“现实原则”,负责进行理性思考、决策和行动,是人格的执行者。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另一部分是潜意识的。 超我: 代表了父母和社会内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理想。它负责评判、谴责和约束自我的行为,追求完美。超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当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或本我与现实的冲突对自我构成威胁时,自我会不自觉地启动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以减轻焦虑、维持心理平衡。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Repression)、否认(Denial)、投射(Projec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升华(Sublimation)、转移(Displacement)等。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识别自身和他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与个体建立情感联结的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会在早期经验中,将这些重要他人的形象、感受以及与之互动的模式内化到自身的心理结构中,形成内在的客体表征。这些内在客体表征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在关系中进行互动。 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s): 依恋理论将个体早期的依恋经历分为几种主要模式,如安全型(Secure)、不安全-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不安全-焦虑/矛盾型(Insecure-Anxious/Ambivalent)以及混乱型(Disorganized)。这些模式会影响个体在成年期建立亲密关系时的安全感、信任度以及应对分离和冲突的方式。 移情与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在治疗关系中,来访者会将过去重要关系中的情感、态度和期望无意识地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这被称为“移情”。反之,治疗师对来访者可能产生的无意识情感反应,则称为“反移情”。移情和反移情是洞察来访者内在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临床应用:心理动力学视角下的咨询与治疗 心理动力学疗法并非单一的治疗模式,而是包含多种方法,其共同之处在于关注来访者过往经历、潜意识冲突以及治疗关系中的动态。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最经典、最深入的心理动力学疗法,通常采用每周多次的会谈频率,来访者常躺在躺椅上,治疗师坐在其身后,鼓励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以揭示潜意识内容。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相比于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频率通常较低(每周一次或两次),来访者与治疗师面对面交谈,其目标是缓解症状、提升自我认知,并改善人际关系。它同样关注潜意识、早期经历和治疗关系,但更加灵活和注重现实生活问题。 客体关系疗法: 侧重于理解和修复来访者早期的客体关系模式,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当下的关系,并发展出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关系模式。 依恋取向治疗: 聚焦于来访者的依恋模式,通过建立安全稳定的治疗关系,帮助来访者发展出更安全的依恋风格,从而改善情感联结能力。 整合性方法: 当代精神动力学治疗师常常会整合其他疗法的元素,例如,在理解和处理情绪方面,可能会借鉴行为疗法的技术;在关注当下思维模式方面,可能会借鉴认知疗法的视角。但其核心仍然是围绕潜意识动力、内在冲突和关系动态展开。 五、 进阶议题与未来展望 本册教材还将探讨一些进阶议题,例如: 心理动力学与神经科学的对话: 探讨神经科学研究如何支持或修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假设,例如,大脑的可塑性、情绪处理的神经机制等。 文化与多样性: 讨论文化背景、种族、性别认同等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和应用。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动力学: 深入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定心理动力学议题。 短程精神动力学疗法: 介绍针对特定问题设计的,疗程相对较短的精神动力学治疗模式。 展望未来,心理动力学将继续在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性方面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刻的洞察力,将持续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提供宝贵的启示。 结语 《心理动力学:探索潜意识的深层世界》旨在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人类内心深处的大门,帮助您理解那些常常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心理力量。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掌握一套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心理分析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把这本《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啃完了,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CBT的入门书籍,大多侧重于概念的罗列和简单的案例分析,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认知模型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每一步的“技术”都有详尽的、可操作的步骤。比如,在处理“灾难化思维”那一章,作者不仅解释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底层逻辑,还配上了详细的Socratic Questioning(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脚本示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督导师身边,手把手地学习如何提问和引导来访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行为实验设计”的部分,它没有空泛地谈“去做点什么”,而是细致到如何设定对照组、如何记录观察数据、以及如何将实验结果有效地整合回认知重评的过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CBT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将CBT融入到你自己的咨询实践中,让那些抽象的理论真正落地生根,变成可以触碰、可以应用的工具箱。对于任何想从“了解CBT”跨越到“有效实施CBT”的咨询师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每一个技术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恨不得立刻拿去试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值得称赞。在处理如此密集的理论和技术步骤时,清晰的视觉呈现是保持阅读专注度的关键。很多地方使用对比鲜明的表格来总结“技术要点”与“常见陷阱”,或者用流程图来展示“评估到干预的路径”。这种清晰的结构化呈现,极大地降低了复杂知识的消化难度。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相对枯燥的理论章节,由于结构上的逻辑性和视觉上的引导性,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特别吃力。它不是那种让你一读就笑、一读就哭的书,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工匠,把一块块复杂的认知材料,用最坚固的结构搭建起来,让你能够安全地站在高处审视全局。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让你在面对一个全新的、棘手的案例时,知道从何处入手,该使用哪些工具,以及预期会遇到哪些阻碍。它培养的是一种科学的、迭代的临床思维,而非教条式的脚本背诵。

评分

读完这本教材,我感觉自己对CBT的理解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了三维立体结构。它不仅仅是教授一套“问答流程”,更是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强大认知框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跨诊断性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很多教材会把抑郁和焦虑分开讲,但这本书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许多心理困扰共有的底层认知偏差,比如“情绪推理”或“过度概括”。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心理障碍异质性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灵活地在不同病症之间迁移和应用核心技术。比如,针对那些自我批评极其严重,但表面上又很适应的来访者,书中提出的“价值澄清与行为激活”结合策略,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跳出了单纯的认知重构,直接触及了驱动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深入探讨那些教科书上往往轻描淡写或干脆略过的高难度临床情境,并给出清晰的应对思路,这对于提升临床干预的“耐受性”和“穿透力”至关重要。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学术和严谨的,这对于我这种追求“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它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直奔主题,每一章的引言都会清晰地界定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在结尾处提供精炼的总结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特定技术时,所引用的那些经典研究文献和最新的实证支持。这使得全书的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让人信服力十足。例如,当讨论到“负性自动思维记录表”的应用时,书中不仅提供了模板,还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某些版本的表格效果更好,以及如何处理来访者填表时的抵触情绪。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度解析。我将它视为我的案头工具书,经常翻阅其中的流程图和决策树,用来校准我自己的治疗方向。它要求你思考,而不仅仅是模仿。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性很强的知识高峰。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感觉“嗯,我懂了”就束之高阁的轻松读物,而是要求你必须带着笔和大量的精力去啃。结构上非常严谨,从基础的理论框架搭建到针对特定障碍(比如焦虑症、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的模块化干预方案,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没有丝毫松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干预阶段时,对“咨询师姿态”的强调。CBT常被误解为冷冰冰的、技术化的,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和对话示范,清晰地展示了共情、接纳和合作联盟在技术执行中的核心地位。这避免了将CBT变成一种僵硬的公式套用,而是强调了“人”在技术背后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教材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脚手架”,让你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会迷失在纯粹的技巧堆砌中,而是能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的治疗哲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关于“核心信念”的辨识与重构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对来访者早期生活经验的深度挖掘,处理起来非常精妙,需要极高的临床敏感度。

评分

质量很好,印刷不错,颜色不刺眼。打算好好学习下。京东快递不错。建议:买图书,附送图书明细。

评分

不错,哈哈哈哈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认知行为疗法(CBT)基于良好的实证研究实践,已成为运用最广泛、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之一。本书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技术,以及在咨询实践中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书中介绍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方法、案例的程式、治疗关系,以及治疗策略——认知的、行为的和生理的;运用实例说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如抑郁症、恐慌症和恐惧症、强迫症和健康焦虑、社交焦虑,以及广泛性焦虑症;同时探索了其他一些相对少见的症状和针对个体、团体、夫妻、家庭的不同治疗手段。本书既是新手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实用性极强的入门书籍,也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深入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书。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这书不错,入门必须看的,熟手能精通

评分

经典的书,慢慢学习

评分

买了N多书了,送货都比较及时 ,书包装也很完整 值得推荐 京东服务赞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