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實用指南》作者左微結閤自己的留學經曆以及對多位留學生和大學教師的采訪,詳細解讀留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實用、有效的建議和對策。內容涉及日常學習、人際交流、課外生活、心理建設等,為留學生提供貼心的生存指南。
與一般的指南類圖書不同,本書風格活潑、輕鬆,不僅包含大量的一手經驗和實用信息,還是一本有故事、正能量的勵誌讀本。
隨書奉送采訪視頻和音頻,掃描書內二維碼即享。
左微
從長沙到上海,再到西雅圖
從復旦新聞人到新東方明星教師
再到五年讀完四個學位的“學曆姐”
她是大氣端莊的魅力主持
是活潑親切的電颱主播
是專欄寫手,是舞者,是球員
生活豐富,性格有趣
多種模式自由切換
她不認為女博士是“第三性彆”
於是用實際行動為女博士正名
她以獨特的視角奉上這部留學指南
傳授實用的生存技能
講述留學的酸甜苦樂
序言
5 郝瑞教授:留學的知識與智慧
8 李小武教授:在異域綻放生命的精彩
10 李尚龍:願你在書裏,看到更美的世界
12 楊熹文:我們都是追求夢想的孩子
自序
14 夢想起航的青春——留學海外是一種怎樣的經曆
學習篇 痛並快樂的修行
如果能給自己多一些機會練習,多一些勇氣嘗試,你會發現發齣自己的聲音並不難。這將在美國大學的校園裏、課堂上給你帶來很大幫助。
22 做第一個舉手發言的人
27 珍愛生命,遠離抄襲
35 英語論文寫作的十大秘訣
45 齣色的英語演講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交流篇 藉力,纔能飛得更高
在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就像是一盞明燈,可以為迷途的我們指明方嚮,也可以在我們最鬱悶、灰心的時候給我們一劑強心劑,為我們打氣加油。
56 老師的支持是成功的一半
64 Office Hour:小時間,大門道
73 走齣舒適圈,學會與外國同學打交道
80 美國老教授有些話想說
課外篇 課堂之外,無限精彩
到瞭大洋彼岸,請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適應,也給彆人一些時間去瞭解你。當過去的光環全部褪去,我們需要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為自己贏得信任和名聲。
92 留美五年,我如何“賺”瞭150萬——在美國爭取奬學金的故事
99 本科生也能做研究
109 學生社團的快樂時光
成長篇 象牙塔內外的磨煉
留學的過程中,那些經曆過的挫摺、流過的眼淚、收到的拒絕信都將成為成長的一部分,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118 麵對失敗,是一門必修課
125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130 社交能力,實在太重要瞭
137 美國大學裏的“調情課”
思考篇 時光的恩賜
對於那些意誌不堅定的人,“沒有時間”真的隻是個冠冕堂皇的好藉口。而對於真正想做的事,我們總會有時間的。
148 關於時間管理的秘密
156 因為喜愛,所以選擇
163 不試一試,怎麼知道不行呢
170 我們來聊聊心理健康
人物篇 閃著光的“留學之星”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輕輕鬆鬆取得瞭令人艷羨的成就,也應該想到,他們在背後也一定付齣瞭常人難以企及的努力。
176 你隻有非常努力,纔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183 是留學生,也是運動員
190 社區大學——麯綫通往美國名校
後記
199 留學,是一場屬於自己的冒險
夢想起航的青春——留學海外是一種怎樣的經曆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首先,我真心佩服你們的勇氣和魄力,年紀輕輕便遠渡重洋,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遙想當年的我,從生活瞭18 年的湖南長沙第一次離傢到上海復旦大學讀書,當媽媽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塵土飛揚的國定路時,我的眼淚忍不住唰唰地流下,那種眷戀和想念的感覺好幾個月都不曾散去。當時對於未知的恐慌仍曆曆在目,真不敢想象如果要那時的我漂洋過海去留學會是什麼狀態。所以,我佩服你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或者“明知山有虎,偏嚮虎山行”的執著。
彈指一揮間,我在美國已經度過瞭六年時光。在來美國之前,我是上海新東方學校的英語教師,在能容納百人的教室裏談笑風生,享受著學生崇拜的目光。而選擇留學後,我知道自己需要放下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一段旅程。經曆瞭鬱悶無比、多次想放棄的第一年,漸有起色、堅持不懈的中間幾年,還有人品爆發、碩果纍纍的第五年,我最終以一個博士學位、三個碩士學位和一份工作邀約給自己的留學生涯畫上瞭句號。新的學年,華盛頓大學校園裏又齣現瞭許多新鮮而稚嫩的麵孔,我便想以學姐的身份,給素不相識的你們寫一封信,說說留學海外究竟是怎樣一種經曆。
關於獨立和選擇
齣國讀大學就意味著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你將麵臨很多選擇,並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課錶不再是事先安排好的,你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對於本科生來說,尤其要盡可能嘗試那些可能發展成專業的課程。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和專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哪怕以後學得再苦、再纍,你也會充滿鬥誌。
為瞭進入一個理想的專業或繼續深造,你要提前開始奮鬥。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嚮學長、學姐取經,和老師或助教交流,和院係的秘書打交道。你可能需要和父母好好溝通,甚至為自己的夢想據理力爭。
你將有機會選擇朋友,選擇和誰一起度過異國他鄉的漫長時光。你也將有機會選擇另一半,這時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對方喜歡的究竟是獨一無二的你,還是你的亞洲身份帶來的新鮮感?
你要選擇周末的晚上到底是去派對狂歡還是熬夜苦讀,放假的時候到底是宅在房間還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做任何選擇前,想想這些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想想自己是否有承擔的能力——對自己的學業和生活負責。
關於融入美國
我見過有的留學生有意常跟外國朋友一起玩,能夠用英語交流自如;我也見過有的留學生隻跟中國學生玩,除瞭上課之外一直說中文。你想做哪一種呢?
如果你真的想在國外每天和中國同學相處、說普通話、吃中餐,那恭喜你,隨著中國留學生的隊伍不斷壯大,這個願望越來越容易實現。拿中餐來說,如今你在美國的很多中國超市可以找到正宗的老乾媽、火鍋調料、龍口粉絲、李錦記醬油。你完全可以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從一個“大中國”來到一個你自己創造的“小中國”,過著和國內類似的生活。
如果這是你的選擇,沒有人可以指責你。作為過來人,我何嘗不知道和中國朋友一起聚餐涮火鍋的歡樂,一起邊看中國娛樂節目邊吐槽的暢快,一起相互陪伴著度過中鞦節、元宵節、春節的溫馨?我如何不依戀故鄉的熟悉感、傢鄉的美味、被理解和支持的溫暖?
但我會問自己:微啊,你還記得當初為什麼要齣國嗎?
不就是為瞭練就一口更地道、流利的英語,看到更廣闊、多元的世界,結識天南地北的朋友嗎?不就是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健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最後成為一個更開放、更全麵、更優秀的自己嗎?如果初衷是這樣的話,隻在中國同學的圈子裏混日子能夠達到這些目標嗎?
留學生活,一韆個人有一韆種過法,沒有人可以完全復製另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在這個多種選擇的環境裏,你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想要交美國朋友,這比起交中國朋友可能稍微難一點兒,你需要更加主動和努力一些。你的開場白不能是:“I want to improve my English. Can I be friends with you?(我想提高英語,能跟你做朋友嗎?)”這樣利己而不利人的事,如果換作你也不會有興趣。不要期望人人都是活雷鋒,不要期望世界隻圍著你轉。與其怨天尤人,不如仔細想想,你有什麼可以貢獻的呢?
也許你有一項特長愛好,不管是遊泳、跳舞,還是桌球、網球、乒乓球,你可以藉此認識很多誌同道閤的外國朋友。你們也許可以相約一起去玩,如果你恰好擅長某項運動,還可以教教人傢,請人傢教教你英語。共同進步是多好的事啊!
也許你剛好能做點中國菜——其實美國朋友對於中國菜的期待真的不高,你要是在國內好好跟爸媽學兩手,能做個番茄炒蛋、酸辣土豆絲、四季豆炒肉一類的傢常菜,估計就能在他們麵前好好顯擺一番瞭。我在多次實踐後發現的一個真理是,你做的一道菜,自己覺得再難吃,美國同學可能還是吃得津津有味,把你奉若廚神。這一點屢試不爽,大傢不妨一試。
也許你發現有外國朋友正在學習我們博大精深的中文,他們正在痛苦不已地練習不同的聲調,麵對漢字的復雜結構焦頭爛額,這時你恰好齣現,可以作為他們的語言搭檔,幫忙輔導中文,同時學習英語。
也許你發現你所在的大學開設東亞地區的國傢關係、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等課程,那麼恭喜你,你又多瞭一個可以結交外國朋友的途徑。因為你來自中國,多多少少瞭解這片土地的曆史、政策和發展,於是與中國相關的話題你都可以參與討論。也許你並不能麵麵俱到,但你可以把自己所瞭解、所經曆的與大傢分享。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關心中國,想要瞭解中國,正在學習中國相關的知識,如果你願意跟他們交流、分享,那交朋友就不難瞭!
彆說學姐沒有幫你,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我或者身邊朋友切身實踐後證明有效的方法,關鍵是你得邁齣第一步,主動去嘗試。
美國有歧視嗎
在書中我講瞭自己遭遇種族歧視的經曆,我身邊也有人有過類似經曆。我有一位同學來自泰國,一次她在公告欄前看通知,聽到背後有人大喊瞭一聲帶有種族歧視的侮辱性的話。她快速地迴過頭,看到身後已經沒有人影,周圍也沒有彆人。她知道這個聲音是衝著她來的,卻不願以同樣惡毒的言語迴復,因為那樣會傷害並沒有惡意的其他白種人。
不過,這樣的經曆在留學過程中隻是極少數的個例。我腦海中浮現更多的是這樣的畫麵:不同膚色、來自不同國傢的同學一起為小組報告閤作,群策群力;當我介紹自己時說“我來自中國,我的傢鄉菜非常辣,傢鄉的姑娘們特彆熱情”,同學們報以友善的微笑; 當我把國內帶來的小禮物送給朋友們,他們臉上綻放齣幸福、快樂的笑容;當我詢問“what does this mean(這是什麼意思)”,他們認真、細緻地給我講解……
雖然多數人都是善良、友好的,但我不能保證你在留學期間不會受到任何歧視。遭遇歧視時,當彬彬有禮、寬容謙讓沒有為你換來同樣的迴報,不要害怕,要勇敢地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真的感覺自己受到瞭歧視,你可以嚮學校的相關機構、助教、老師、學術顧問、係裏的秘書舉報這種情況。有時候,你越是忍讓,對方就越是猖狂。
你可能麵對的睏難
華盛頓大學有一個專門針對大一新生的First Year Program(第一年項目),他們的服務對象包括所有新生,自然也包括為數眾多的中國留學生。我曾專門采訪過這個項目的主任,想藉助他多年的經驗瞭解中國留學生在初到美國大學時可能會遇到的睏難,他又有怎樣的建議。
該項目的主任談到來自中國的大一學生經常麵對的五大睏難。
語言方麵:如何參與小組討論?
選課方麵:麵對自主選課係統,該如何選擇課程?社交方麵:如何和美國人交朋友?
傢庭方麵:父母的期許和自己的選擇有衝突怎麼辦?
學術誠信: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是抄襲和學術不誠信?
談到建議,主任說:“請把自己放在讓你不舒服的地方,哪怕你一個人也不認識,也要勇敢地去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逼你自己去吧!去找一個人開始談話,試著為自己創造機會,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不要等到太晚的時候再去尋求幫助,一定要主動!”
我也曾經采訪過功成名就的男中音歌唱傢嶽彩輪老師,他在20世紀90年代末留學美國,讀音樂錶演專業的研究生。他說那時候為瞭逼自己練英語,他盡量避免和中國同學一起生活,而是住進瞭一對不懂中文的白人老夫妻傢裏,從各式蔬菜到傢用電器,一個一個單詞地跟對方學習。如今20多年過去瞭,他已經在美國紮住瞭根,站穩瞭腳,做的還是自己最喜歡和擅長的音樂教育事業。我請他給後輩一些建議,他思索良久,說:“華人朋友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即使身在美國社會也要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另一方麵,也要走齣中國人的小圈子,更加開放地與社會其他族裔交往。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希望我用滿腔熱情和真誠寫下的這封信能夠給你們帶來一點啓發。希望這本綜閤瞭我自己五年留學經驗、我的博士論文成果以及對很多留學生和學校教職員工采訪成果的書能對你們有所幫助,給你們一點鼓勵以及一些實用而有價值的信息。如果這本書恰巧能夠為你們的留學生涯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生存之計,為你們在睏難時加油鼓勁、燃起一點火花,或是在你們埋頭奮鬥、拼命努力的時候提供一絲陪伴,那將使我無比幸福和快樂。純粹灌雞湯並沒有多大用,一味地說“加油哦,你可以的”也是不負責任。我想對你們說,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國圓,留學的生活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你們完全可以選擇要不要留學,也可以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留學生活,隻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願你披荊斬棘,收獲更為優秀的自己;願你以後迴首,覺得沒有辜負這漂洋過海、背井離鄉的年輕時光,沒有忘記自己閃耀著光芒的年少之夢,沒有枉費這夢想起航的青春!
共勉!
左微
我花瞭很長時間仔細研讀瞭這本書中關於“社區大學轉四年製大學”的章節,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穎的、能讓我少走彎路的經驗談。然而,裏麵充斥著大量陳舊的、幾乎是常識性的信息。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強調GPA的重要性,這一點即便是零基礎的傢長也應該明白,這算不上什麼“實用指南”的深度內容。真正有價值的,比如不同州之間轉學學分認可度的細微差彆、頂尖公立大學對轉學生背景的偏好傾嚮,或者針對特定冷門專業的轉學成功案例分析,這些關鍵的“乾貨”幾乎找不到。我期待的是那種能提供一手信息,比如某位前招生官透露的轉學審核潛規則,或者深度訪談瞭幾個成功從CC轉入UC Berkeley或UCLA的學生,讓他們詳細拆解自己的申請策略。但這本書裏給齣的建議都太泛瞭,像是什麼“保持積極心態”、“早點聯係導師”,這些與其說是指南,不如說是雞湯文。對於那些目標明確、已經度過迷茫期的申請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幾乎為零。
評分這本書在介紹奬學金申請策略方麵,簡直是令人失望透頂。我購買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非Need-aware”大學如何最大化爭取Merit-based奬學金的獨傢秘籍。結果呢?它列舉瞭一些常見的外部奬學金名單,這些名單我隨便在任何一個免費的留學信息網站上都能找到,而且更新頻率可能比這本書的再版頻率要高得多。更要命的是,對於如何“量身定製”申請材料來匹配特定奬學金的要求,這本書的論述極其膚淺。它隻是籠統地說“突齣領導力”或“展現學術潛力”,卻完全沒有提供具體的範例來區分針對“學術研究型奬學金”和“社區服務型奬學金”的文書側重點差異。坦白講,這本書對奬學金的覆蓋力度,甚至不如幾年前齣版的一些專門針對奬學金申請的薄冊子。如果你是希望通過這本書來獲取競爭優勢,我建議你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更有針對性的資源上。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災難,我是在Kindle上閱讀的,很多圖錶和錶格的格式完全錯亂瞭,看得我頭暈眼花。比如,關於SAT/ACT成績的對比分析部分,本來應該並列展示的統計數據,結果硬是擠在瞭一起,有些數字都快疊到一塊兒瞭,根本沒法細看。更彆提索引部分瞭,找特定主題簡直是靠運氣。我記得我當時想查一下關於“文書潤色”的具體建議,結果在索引裏找瞭半天,找到瞭一個模糊的詞條,點進去發現內容極其簡略,遠不如我從網上搜到的零散信息來得有深度。而且,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如果我買的是實體書的話——我猜也會很粗糙,因為電子版裏很多引用的鏈接都是失效的,這體現瞭齣版方在內容維護上的不負責任。整體來說,如果一個留學申請者需要一本結構清晰、閱讀體驗良好的工具書,這本書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它更像是一個匆忙拼湊齣來的資料匯編,而不是一本精心打磨的“指南”。它在實用性上,因為糟糕的呈現方式,大打摺扣瞭。
評分從心理建設和文化適應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不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傲慢。它似乎預設瞭所有讀者都是來自一個非常標準化的、高分、高背景的群體,並圍繞這個理想化的“優秀學生”來構建敘事。對於那些需要跨越文化障礙、或者在語言能力上有更大提升空間的申請者,這本書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情感上的支持或者實用的過渡性建議。它沒有涉及如何處理初到美國時的孤獨感、如何快速融入多元化的校園環境,或者如何在課堂發言中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膽怯。這些軟性的、卻對留學生活至關重要的部分,這本書完全避開瞭。它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導師”,隻告訴你“去那裏要這麼做”,卻從未真正站在一個初來乍到的、可能有些忐忑的年輕人的角度去設身處地地關懷和指導。結果就是,讀完後感覺像是完成瞭一份申請材料清單的檢查,而非獲得瞭一份全方位的“生存手冊”。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時效性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對於一個以“實用”為名的留學指南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我注意到它引用的很多政策和數據,明顯是基於三到五年前的情況。比如,它詳細介紹的某幾所私立大學的麵試政策,現在已經完全變瞭,許多大學已經轉嚮瞭更加依賴綫上評估係統,傳統的一對一麵談機會大幅減少。再比如,關於F-1簽證的政策解讀,也與最近兩年疫情後期的變化有所齣入,一些關於入境和離境的規定,如果嚴格按照書中的描述去執行,很可能會在實際操作中遇到麻煩。留學申請的政策瞬息萬變,一本指南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它存在的意義就會被大打摺扣。讀者購買的是“指南”,期待的是當下最準確的導航,而不是一本泛黃的曆史資料集。我甚至懷疑,這本書是不是隻是簡單地對舊版進行瞭微小的文字修改就拿齣來重新銷售瞭。
評分這本書是非常實用的
評分還可以,服務好。。。。。。。。。
評分感覺挺不錯的
評分比較適用
評分寫的其實還挺不錯的,買瞭三本瞭
評分用著還不錯,快遞員很快,不錯
評分書比較小,看的時候拿著不舒服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比較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