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第一章 詩星誕生1
第二章 姿態與詩15
第三章 天作之閤31
第四章 文學生涯:斯威尼及其他“自我”51
第五章《荒原》73
第六章 廣角下的斯威尼93
第七章 改宗:新生活?111
第八章 緣盡《灰星期三》127
第九章 煎熬與《四個四重奏》145
第十章 角兒與戲劇163
第十一章 我的女兒179
後記192
霍普·莫裏斯說,到30年代早期,維芬已經徹底精疲力竭瞭。有一位女主人寫道:她“這樣摺騰,那樣摺騰,直到她摺騰不動瞭,我們開心地看他們離開。”她的精神經常處在完全錯亂狀態。1930年11月,奧托琳·莫瑞爾在艾略特府上做客,看到維芬對他說話“就像是對狗說話”,傑弗裏·格裏格森(Geoffrey Grigson)傑弗裏·格裏格森(1905—1985),英國詩人、作傢,著名雜誌《新詩》 主編。——譯者注迴憶當艾略特“嚴肅又禮貌”地迴答他的問題時,維芬不斷地問艾略特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羅伯特·森考特描寫道:“有位朋友看到她把項鏈上的石頭拽下來,扔到地闆上,假稱它們是一群動物,讓湯姆把它們趕到畜欄裏去。”據伊迪絲·希特維爾講,她在倫敦遇到維芬、嚮維芬打招呼,隻聽到維芬說:“不,不,你不認識我。你又把我當成那個特彆像我的可怕的女人瞭……那個女人老給我找麻煩。”弗吉尼亞·伍爾夫對維芬的描述精準可怕:“精神失常,但對失常的尺度,又把握得非常精準。”深受抑鬱癥睏擾和精神失常的人往往會輕易地傷害他人,更有甚者,傷害自己,維芬的這種傾嚮同樣不可原諒。總之,如近期以來試圖總結的,說她“毫無疑問……不易相處,考驗著每個人的耐心”是遠遠不夠的。
如此,到30年代早期,艾略特的社交存在就降低到禮節性拜訪和居傢生活。禮貌性拜訪常常被維芬混亂的情緒爆發所打斷,而他的居傢生活,我們知之甚少,估計不是可怕的沉默,就是響亮的暴力,至少是語言暴力。1928年,維芬告訴一名友人,說艾略特“寡言,古怪,乾脆不說話”。也有傳聞,說艾略特酗酒嚴重:奧托琳·莫瑞爾滴酒不沾,她迴憶自己“常常無法忍受靠近他”;弗吉尼亞· 伍爾夫寫道,當維芬指責他的各種罪狀時,“湯姆就是喝酒”。艾略特白天在費伯齣版社工作,晚上還要編輯《標準》,這就意味著,除瞭繁重地照顧維芬的任務,他還要在傢無比辛勞地工作。一位偶爾去拜訪他們的朋友讓我們對他的居傢生活有所瞭解。伊麗莎白·鮑恩迴憶起1932年時的觀感:“兩個高度神經的人關在一起,近距離相互摺磨。”
結果,他倆最後一次一起齣現在公共場閤的時候,是1932年9月2日去伍爾夫夫婦的羅德梅爾傢中。那一次拍的一張照片中,維芬身形乾癟得像個幽靈,完全印證瞭霍普·莫裏斯對她的印象的描述:
非常嚇人,看上去很恐怖,像個鬼一樣,還一直看著自己前方會不會齣現鬼。她的麵容憔悴蒼白,眼神狂暴、受驚,充滿憤怒。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描述就不那麼充滿同情瞭:“糟糕的雨天,她穿著白色緞裙,一條髒手帕上滲齣瞭乙醚。她還一直充滿各種怪念頭和突發奇想,多是些色情的想法。” 弗吉尼亞·伍爾夫感覺自己“突然被色情包圍瞭”。同時,“湯姆,可憐的人,同往常一樣,像被闆條固定瞭似的,拘謹不安,乏味無趣”,和維芬說著“客氣的玩笑”。但是,“隨著下午的時光慢慢過去”,她變得“越來越心煩意亂,隨時改變想法,從一個極端飛往另一個極端”。她“慢吞吞地在花園裏逛著——從來不安坐下來——緊緊抓著他們的汽車輪子——突然告訴湯姆開車——從頭至尾,他耐心忍受。”弗吉尼亞記錄瞭艾略特溫和卻有失身份地想象說,他一定期盼著 “他那七個月的自由”——他準備前往美國,於1932年鼕天至1933年春季在那裏做講座、教書。這將是他自1915年以來第一次迴國。有趣的是,1932年春天,他給維芬起草瞭一份文件,嚴肅承諾他會迴到她身邊。她一定非常害怕失去他。
1932年9月17日,正是他四十四歲生日前夕,艾略特同維芬和她的兄長莫裏斯一同前往南安普頓,他將在那裏乘船。他和維芬沿著甲闆走瞭一會兒,然後,她迴到站在岸邊的莫裏斯身邊。艾略特乘船遠航。餘生中,他隻再見到過她兩次。
這次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T.S.艾略特傳》,我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的生平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他的詩歌,尤其是《荒原》和《四個四重奏》有著深深的著迷,它們所描繪的現代文明的疏離感、時間的流逝以及精神的追尋,總是能引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然而,對於這位詩人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他如何吸收哲學、宗教、神話等養分,又如何將其熔鑄成自己獨特的詩歌語言,我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探尋那迷人詩篇背後更為廣闊的畫布。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在兩個大洲之間,在商業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之間,尋找自己的精神傢園,並最終塑造齣影響深遠的精神遺産。我想要瞭解他的人生經曆,那些塑造瞭他思想的重大事件,那些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朋友、敵人、愛人,以及他對現代社會和文化所持有的復雜態度。我相信,通過瞭解他的生活,我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詩歌,更能體會他詩歌中那些看似晦澀卻又直擊人心的力量。
評分翻開《T.S.艾略特傳》,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一直對艾略特的詩歌的深邃和晦澀感到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迷霧。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對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理解之路。我渴望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造就瞭《普魯弗洛剋的情歌》中那個猶豫不決、充滿自我懷疑的靈魂?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催生瞭《荒原》中那種支離破碎、卻又無比真實的現代人精神圖景?我尤其感興趣的是,艾略特這位齣生於美國的詩人,為何選擇在英國安傢落戶,並在此創作齣他最輝煌的作品?他在英國的文化土壤中,又汲取瞭哪些養分,又對英國的文學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承諾將帶領我走進艾略特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作為一個思想傢、評論傢和詩人的掙紮與探索。我期盼著能在字裏行間,發現那些被詩歌隱藏起來的,關於成長、關於信仰、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深刻思考。
評分對於T.S.艾略特,我一直抱持著一種“隻緣感君一迴顧,使我思君朝與暮”的心情。他的詩歌,像是古老而又現代的智慧,在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總能在我反復品讀後,帶來新的啓示。然而,關於他本人,我所知甚少。這本書《T.S.艾略特傳》,讓我有機會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偉大的詩人。我迫切地想瞭解,是什麼樣的童年環境,什麼樣的教育背景,塑造瞭艾略特早期對古典文學和哲學的熱愛?他與埃茲拉·龐德的友誼,對他的詩歌創作究竟産生瞭多大的影響?我對他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曆,以及他如何在這種巨大的曆史動蕩中,保持他對文學和文化價值的追求,尤其感到好奇。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他詩歌中那些隱晦的象徵和典故,是否都與他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我渴望藉此書,觸及到這位詩人心靈深處最真實的脈搏,感受他作為一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沉浮與堅守。
評分作為一名對現代文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T.S.艾略特的名字對我而言,幾乎是現代詩歌的代名詞。然而,我總覺得對他的瞭解,僅僅停留在他的作品層麵,而對其生平的瞭解,卻顯得格外膚淺。我希望能通過這本《T.S.艾略特傳》,填補這一塊空白。我對他早期在哈佛大學的學習經曆,他對哲學和文學的早期探索,以及他早年的一些重要作品的創作背景,都充滿瞭好奇。此外,他與一些重要文學人物,如龐德、惠特曼等人的交往,以及他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貢獻,也都是我非常想深入瞭解的方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艾略特作為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人物形象,他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如何在個人生活與文學創作之間尋求平衡。我對他的個人情感生活,他的婚姻,以及他如何從一個外來者,逐漸成為英國文學界的重要人物,都懷有極大的探究欲望。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T.S.艾略特其人其事的書籍,而《T.S.艾略特傳》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我一直對《空心人》中那種無處不在的疏離感和精神危機深感著迷,也對《四個四重奏》中對時間、記憶和信仰的哲學思考感到震撼。但要真正理解這些作品,繞不開對詩人本人生活的探究。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是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塑造瞭艾略特如此獨特的詩歌風格?他早年在美國的成長經曆,以及後來遷居英國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對他日後的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尤其關注他在成為著名詩人之前,在銀行工作的經曆,以及他在文學評論領域的活躍錶現。這些經曆是否如他詩歌中所描繪的,充滿瞭現代社會的某種疏離和焦慮?我對他的宗教信仰的轉變,以及這對他的後期創作,尤其是《四方詩》係列的影響,也抱有極大的興趣。這本書,是我深入理解艾略特這位文學巨匠的鑰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