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主要適用於中醫初學者及中醫臨床工作者,也適閤於有一定基礎的中醫愛好者學習使用。                                 學習中醫離不開中醫經典,學習中醫經典必讀《黃帝內經》。本書精選《內經》有代錶性的原文,從概要、養生、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治法、病證九大方麵解析《內經》,幫助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這部經典著作,深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是現存古老的一部中醫巨著,是業醫者必須一生研讀的經典。因此,成都中醫藥大學馬烈光教授總結自己四十多年《內經》教學、科研心得和臨床運用體會,本著對《內經》探賾索隱、鈎深緻遠、深入淺齣、闡發經旨的宗旨,編成此書。全書共分九講,除一講“概要”外,其餘養生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治則治法、病證等八講內容著重對精選經文(60餘篇)的重點、難點、疑點,以及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及其運用要點,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每講均首列“學術旨要疏義”,扼要介紹該講內容要旨,開門見山,開宗明義;其後的“代錶經文注析”中,以學術認識為綱,擇有代錶性的精妙原文加以注釋和解析;每講再設“參考經文擷萃”,選相關經文之精彩者,廣列其中,博而不雜、約而不漏。  
 本書主要適用於中醫初學者及中醫臨床工作者,也適閤於有一定基礎的中醫愛好者學習使用。     
作者簡介
   馬烈光,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科帶頭人、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傢、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講專傢、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中醫藥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養生雜誌》主編。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養生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研究分會副會長等職。應邀擔任國際藥膳食療協會執行會長、日本自然療法協會及東洋學術齣版社學術顧問、《美國中華醫藥雜誌》副總編,《環球中醫藥》顧問。  
 一直從事《黃帝內經》及中醫養生學醫教研工作。主編齣版《中醫養生學》等高等中醫藥院校國傢規劃教材6種;齣版《黃帝內經讀本》《黃帝內經養生寶典》《黃帝內經通釋》等學術專著40餘種;在國內外刊物公開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多次公派赴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新加坡等國及港澳颱地區講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概要  
《內經》的成書與沿革 /2  
《內經》的成書 /2  
相關命名含義解  /7  
《內經》的主要注傢與注本  /9  
《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 /10  
唯物辯證的生命觀  /11  
整體調控觀  /13  
《內經》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  /18  
養生學說  /19  
陰陽五行學說  /20  
藏象學說  /22  
經絡學說  /24  
病因病機學說 /25  
病證學說  /26  
診法學說  /27  
論治學說  /28  
運氣學說  /29  
學習《內經》的方法 /31  
明確目的,抓住重點 /31  
利用工具書,明確音讀字義  /31  
前後聯係,係統理解《內經》理論 /32  
結閤注傢,深入理解原文 /32  
聯係後世醫傢,開拓學術思路 /33  
結閤臨床,在實踐中加深領悟 /33  
第二講 養生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36  
代錶經文注析 /40  
養生的意義與法則  /40  
腎與人體生長規律、生殖及五髒六腑的關係  /48  
四種養生傢的養生之道及其效果 /51  
四時氣象變化和順時養生的方法 /54  
從四時養生的角度強調“治未病”的預防保健思想  /57  
參考經文擷萃 /60  
第三講 陰陽五行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64  
代錶經文注析 /67  
陰陽的基本概念 /67  
法陰陽說明人體生理病理變化 /73  
以五行歸類論五髒陰陽整體係統 /81  
取法陰陽闡明病理變化及調治之法 /86  
診治之道取法陰陽 /92  
四時八風之邪的一般緻病規律 /95  
人體組織結構的陰陽屬性 /98  
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 /101  
陰陽的可分性與統一性 /104  
參考經文擷萃 /105  
第四講 藏象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110  
代錶經文注析 /114  
“藏象”的概念、各髒腑的功能及屬性 /114  
髒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聯係 /118  
五髒、六腑、奇恒之腑的分類和生理功能特點 /120  
人的生成和神對生命的重要性  /122  
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和不能盡終天年的原因  /124  
胃的重要作用,營氣、衛氣、宗氣與胃的密切關係  /126  
“四海”的分布和腧穴  /128  
人體四海的病象和治療原則 /129  
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髒的陰陽錶裏配閤關係  /131  
太陰、陽明陰陽不同之理 /134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係 /135  
水榖的輸布及生化過程  /137  
七竅的功能源於五髒精氣的奉養  /139  
眼睛與五髒在生理上的密切關係  /141  
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概念  /142  
六氣不足的病理錶現 /143  
營衛的生成運行與會閤  /145  
營衛與睡眠的關係 /146  
營衛與三焦的關係 /147  
津液各走其道所産生的不同功能  /151  
宗氣、營氣、衛氣的循行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153  
神的産生概念及對養生的意義  /154  
情誌緻病的機製、癥狀及一般規律 /157  
五髒所藏不同及其虛實病證  /158  
血氣、精神、經脈、衛氣、意誌的重要作用  /159  
參考經文擷萃 /161  
第五講 經絡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166  
代錶經文注析 /168  
經絡的重要性 /168  
十二正經的循行及其病候 /170  
絡脈與經脈的區彆及其診法、刺法 /180  
十五絡脈的名稱、部位、循行和病證 /182  
營氣循脈運行規律 /185  
十二經氣血多少和錶裏配閤關係 /187  
五髒背俞、大杼、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187  
任、督、衝三脈的循行與病證 /189  
衝脈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191  
蹺脈的循行和功用 /192  
蹺脈與睡眠的關係 /193  
參考經文擷萃 /194  
第六講 病因病機學說  
學術旨要疏義 /196  
代錶經文注析 /198  
人與自然界的密切聯係 /198  
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201  
人體內陰氣與陽氣的相互關係 /206  
陰精的作用及五味所傷 /210  
體質強弱與發病的關係 /213  
外、內病因的性質、緻病特點,病起於三部的發病規律 /215  
外感疾病的發生和傳變規律,積的病因病機和證候 /217  
五髒所傷及治療原則 /223  
內有故邪,因加而發的病理 /224  
“祝由”療法的適應證和取效機製 /226  
九氣為病 /228  
病機十九條及其重要性 /230  
病情輕重與四時的關係 /235  
五髒疾病的傳變方式及其預後 /238  
外邪侵犯人體的傳變規律及其治療 /240  
參考經文擷萃 /243  
第七講 診法  
學術旨要疏義 /248  
代錶經文注析 /250  
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及診病的注意事項 /250  
診病的原則與方法 /252  
切脈、察色、聞聲、觀形診病法 /253  
四時脈法 /259  
尺膚髒腑分部診法 /263  
調息察脈和辨彆平脈、病脈、死脈的基本方法 /264  
脈以胃氣為本的意義,以及虛裏的診法 /265  
寸口脈象與主病,以及與尺膚診閤參的方法 /269  
四時五髒的平脈、病脈、死脈 /273  
真髒脈的脈形及其緻死的機製 /277  
通過審察人體各種徵象辨彆疾病預後的方法 /279  
顔麵分部和麵部色診的機製 /281  
卒死之證的色診錶現 /283  
顔麵的五髒六腑、肢節分部 /283  
五色主病的原則以及疾病五色變化的鑒彆 /286  
論醫療中易犯的“五過” /287  
診治中應遵循的常規 /292  
參考經文擷萃 /294  
第八講 治則治法  
學術旨要疏義 /296  
代錶經文注析 /297  
治法逆從和陰虛陽虛之治的理論及其應用 /297  
五方的不同情況和相應治療 /301  
標本逆從的概念、意義和臨床應用 /304  
治法取法陰陽 /309  
方劑君、臣、使的概念 /311  
君臣佐使製方的基本法則 /311  
用藥治病的法度與飲食調養的作用 /313  
參考經文擷萃 /314  
第九講 病證  
學術旨要疏義 /318  
代錶經文注析 /319  
傷寒的病名、病因、預後 /319  
單感病的六經主證、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及預後禁忌 /321  
兩感熱病的概念、機製、預後和死因 /324  
病溫、病暑的區彆 /325  
陰陽交的病因病機及病證分析 /326  
風厥的病因病機及病證治療 /328  
勞風的概念、治則、預後 /329  
熱病的五種逆證 /330  
咳嗽的病因病機 /332  
五髒咳、六腑咳的辨證分類 /334  
咳嗽的治則 /336  
寒邪緻痛的機製 /337  
14種疼痛的病因病理、辨證要點 /338  
疼痛的診斷要點 /341  
體質與人耐痛能力的關係 /341  
風邪緻病復雜多變的病理 /343  
多種風病的病名和發病機製 /345  
五髒風的癥狀和診斷要點 /347  
痹證的病因、發病及分類 /348  
各類痹證的癥狀、病因、預後及針刺大法 /351  
營衛之氣與痹證的關係 /354  
眾痹與周痹的病因病機和治療 /355  
五體痿的病機和證候 /358  
痿證的具體病因與病機 /359  
治痿的原則 /361  
寒厥、熱厥的病因、病機 /363  
厥證的兼癥及其病機 /366  
六經厥和十二經厥的病機證候 /367  
腸覃、石瘕的病因病機、鑒彆診斷和治則 /370  
水脹、膚脹、鼓脹的癥狀特點及其鑒彆診斷 /372  
膚脹和鼓脹的針刺療法 /373  
水腫病肺腎兩髒的標本病機 /374  
水腫病的病機、治療原則和方法 /376  
脾癉的病機、轉化和治療 /378  
膽癉的病機和治療 /379  
罹患癲疾的先天原因 /380  
癲疾的證候特點及治療 /381  
癲疾的分類證候及治療 /382  
狂病的病因、證候及治療 /384  
怒狂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 /386  
癰疽形成的病因病機和化膿的病理機製 /387  
癰與疽的鑒彆 /388  
癰疽發生的原因 /390  
癰疽預後不好的逆癥錶現及逆治的危害 /392  
參考經文擷萃 /393  
附錄一 《黃帝內經》十三方 /397  
附錄二 《黃帝內經》目錄 /400  
參考文獻 /403      
前言/序言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既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光輝巨著,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因“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加之年代久遠,又非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等因素,而使眾多學者望之興嘆、敬而生畏,故業醫有“《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珠穆朗瑪峰”的感嘆。有鑒於此,根據本人40年的《內經》教學實踐和臨床體會,本著對《內經》探賾索隱、鈎深緻遠、深入淺齣、闡發經旨的宗旨,編成是書。  
本書主要以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內經講義》(第五版)為藉鑒,參閱瞭曆版《內經》教材及相關文獻,在編寫體例和內容選擇方麵做瞭較大的改進。本著學宗原著的要求,除第一講“概要”外,其餘8講內容著重對精選經文的字詞音義、學術認識及其運用要點等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每講均首列“學術旨要疏義”,扼要介紹該講內容要旨,開門見山,開宗明義。其後之“代錶經文注析”中,以學術認識為綱,擇有代錶性的精妙原文加以注釋和解析。每講再設“參考經文擷萃”,選相關經文之精彩者,廣列其中,博而不雜。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讀者若能潛心研習,“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洵可得《內經》之精華,通經典之妙要,神而明之,無師自通矣。限於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舛訛或存,尚祈同道及各界人士提齣寶貴意見。   
成都中醫藥大學  
馬烈光  
丙申立夏    
				
 
				
				
					《中醫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長青樹》  在浩瀚的醫學典籍中,有一部跨越韆年,至今仍熠熠生輝的著作,它不僅是中醫學的基石,更是中華民族關於生命、健康與和諧的哲學沉思。這部著作,便是《黃帝內經》。它並非一本簡單的醫書,而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大視角,揭示瞭天人閤一的宇宙觀,闡述瞭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等一係列精深理論,為我們構建瞭一幅博大精深的中醫生命圖景。  《中醫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長青樹》一書,正是從這源遠流長的中醫文化寶庫中汲取精華,以現代人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其中蘊含的生命智慧。本書並非對《黃帝內經》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譯或學術考證,而是聚焦於那些普適於當下、能夠指導我們認識生命、調養身體、防病治病的精髓要義。它旨在揭示隱藏在古老文字背後的深刻哲理,將“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核心概念,轉化成易於理解的生命規律和養生指南。  全書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力求將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思想以及“治未病”的理念,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篇章,逐步展現在讀者麵前。  第一部分:溯源與立本——中醫的宇宙觀與生命哲學  開篇,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迴溯中醫的起源,探討其獨特的哲學思想。我們將深入解析“天人閤一”的理念,理解人體作為“小宇宙”,與外在的“大宇宙”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天氣陰晴雨露,四季更替,潮汐漲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健康狀況。這種天人相應的觀念,是中醫一切理論的齣發點,也是理解人體疾病産生和發展的根本前提。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陰陽五行”這一中醫的骨架。它不僅是解釋物質世界構成和變化的哲學框架,更是中醫用來分析人體內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藥物藥性的重要工具。書中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陰陽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間相生相剋的規律,並以此闡述它們在人體髒腑、氣血津液以及情緒變化中的體現。讀者將瞭解到,健康的身體,正是陰陽平衡、五行協調的結果,而疾病的發生,往往是這種平衡被打破的信號。  第二部分:觀形察色——人體生理與藏象學說的奧秘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將深入剖析中醫對人體的認識,特彆是“藏象學說”。不同於西方解剖學注重物質結構的實體研究,中醫的藏象學說更關注髒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聯係,以及它們與身體外在錶現的對應關係。  我們將詳細介紹五髒(肝、心、脾、肺、腎)和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並重點闡述它們之間的“錶裏”、“生剋”關係。例如,肝主疏泄,與情誌、筋爪、目有關;心主血脈,與神明、舌、麵色相關;脾主運化,與消化、肌肉、唇色相關;肺主氣,司呼吸,與皮毛、鼻、毛發相關;腎藏精,主水,與骨、耳、發相關。理解瞭這些關係,就能明白為何“思慮傷脾”、“怒傷肝”、“恐傷腎”等說法,以及為何麵色晦暗可能提示腎虛,指甲脆裂可能暗示肝血不足。  書中還將引入“氣血津液”的理論,闡述它們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三大基本物質。氣的運行推動血液的循環,津液的滋養濡潤全身。氣血津液的充盈與否、運行是否通暢,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水平。通過對這些基本物質的深入解讀,讀者將更能體會到中醫對生命物質動態過程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經絡縱橫——生命能量的運行軌道  經絡,是中醫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它如同人體內的交通網絡,負責傳導氣血、聯絡髒腑、運行精氣、抵禦外邪。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十四經絡(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循行路徑、穴位的功能以及它們與相關髒腑、組織器官的聯係。  我們將講解經絡在身體中的分布規律,以及不同經絡所代錶的生理功能和病理錶現。例如,足太陰脾經與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關,其循行經過的部位齣現疼痛或不適,可能提示脾胃功能紊亂;手少陰心經與心髒功能、情緒穩定相關,其循行部位的異常可能與心悸、失眠等癥有關。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經絡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通過對經絡的梳理、按摩、艾灸等方式,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這裏並非介紹具體的針灸手法,而是闡述經絡理論背後的養生邏輯,讓讀者認識到,人體內部能量流動的暢通,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基石。  第四部分:診病求源——辨證論治的智慧  中醫的診斷,並非簡單地識彆某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通過對人體整體情況的觀察和分析,找齣疾病的根本原因——“證”。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中醫的診斷世界,理解“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意義。  我們將重點講解“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所謂“證”,是人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對各種病因、病理因素所産生的,以一係列癥狀、體徵為基礎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病理概括。而“辨證”,就是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徵,結閤舌苔、脈象等信息,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以及人體的正邪關係,從而歸納齣其所屬的“證”。“論治”,則是在辨證的基礎上,製定齣最適閤該“證”的治療方案,包括方藥、飲食、起居等各方麵。  本書將通過生動的事例,解釋不同“證型”的典型錶現,以及為何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階段,錶現會截然不同,而治療方法也需要因證而異。例如,同樣的咳嗽,可能是風寒束肺,也可能是風熱犯肺,或是痰濕蘊肺,或是陰虛勞嗽,其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這種“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是中醫最為閃光的智慧之一,也是本書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核心理念。  第五部分:未病先防,已病求安——養生與康復的智慧  “上工治未病”,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最高境界。《中醫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長青樹》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中醫的養生智慧,以及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實現健康長壽。  書中將詳細解讀“春夏養陽,鞦鼕養陰”的季節養生原則,以及“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生活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調整飲食,選擇適閤自己體質的食物,以及如何通過適當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來增強體質,疏通經絡。  此外,本書還將闡述中醫在疾病康復方麵的獨特視角。即使疾病已經發生,中醫也強調通過調理身體,恢復陰陽平衡,提高人體的自愈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使身體重歸健康。  結語:  《中醫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長青樹》並非一本速成手冊,它是一扇通往更深邃生命理解的大門。它鼓勵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自己的身體,去理解人與自然、與環境的微妙互動。它所傳達的,是一種關乎整體、關乎平衡、關乎和諧的生命哲學,是一種尊重生命規律、順應自然天道的智慧。  本書的目標,是讓每一位讀者,無論是否接觸過中醫,都能從中汲取養分,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它希望傳遞的,是一種積極、主動、和諧的生活態度,讓中醫的智慧,真正成為滋養我們生命、抵禦疾病、延年益壽的長青樹。它所呈現的,是中國古老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