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主要适用于中医初学者及中医临床工作者,也适合于有一定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学习中医离不开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必读《黄帝内经》。本书精选《内经》有代表性的原文,从概要、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病证九大方面解析《内经》,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深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现存古老的一部中医巨著,是业医者必须一生研读的经典。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马烈光教授总结自己四十多年《内经》教学、科研心得和临床运用体会,本着对《内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深入浅出、阐发经旨的宗旨,编成此书。全书共分九讲,除一讲“概要”外,其余养生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治法、病证等八讲内容着重对精选经文(60余篇)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讲均首列“学术旨要疏义”,扼要介绍该讲内容要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其后的“代表经文注析”中,以学术认识为纲,择有代表性的精妙原文加以注释和解析;每讲再设“参考经文撷萃”,选相关经文之精彩者,广列其中,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本书主要适用于中医初学者及中医临床工作者,也适合于有一定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马烈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养生杂志》主编。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应邀担任国际药膳食疗协会执行会长、日本自然疗法协会及东洋学术出版社学术顾问、《美国中华医药杂志》副总编,《环球中医药》顾问。
一直从事《黄帝内经》及中医养生学医教研工作。主编出版《中医养生学》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规划教材6种;出版《黄帝内经读本》《黄帝内经养生宝典》《黄帝内经通释》等学术专著40余种;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公派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讲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概要
《内经》的成书与沿革 /2
《内经》的成书 /2
相关命名含义解 /7
《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 /9
《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10
唯物辩证的生命观 /11
整体调控观 /13
《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8
养生学说 /19
阴阳五行学说 /20
藏象学说 /22
经络学说 /24
病因病机学说 /25
病证学说 /26
诊法学说 /27
论治学说 /28
运气学说 /29
学习《内经》的方法 /31
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31
利用工具书,明确音读字义 /31
前后联系,系统理解《内经》理论 /32
结合注家,深入理解原文 /32
联系后世医家,开拓学术思路 /33
结合临床,在实践中加深领悟 /33
第二讲 养生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36
代表经文注析 /40
养生的意义与法则 /40
肾与人体生长规律、生殖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48
四种养生家的养生之道及其效果 /51
四时气象变化和顺时养生的方法 /54
从四时养生的角度强调“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57
参考经文撷萃 /60
第三讲 阴阳五行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64
代表经文注析 /67
阴阳的基本概念 /67
法阴阳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73
以五行归类论五脏阴阳整体系统 /81
取法阴阳阐明病理变化及调治之法 /86
诊治之道取法阴阳 /92
四时八风之邪的一般致病规律 /95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 /98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101
阴阳的可分性与统一性 /104
参考经文撷萃 /105
第四讲 藏象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10
代表经文注析 /114
“藏象”的概念、各脏腑的功能及属性 /114
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18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特点 /120
人的生成和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122
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不能尽终天年的原因 /124
胃的重要作用,营气、卫气、宗气与胃的密切关系 /126
“四海”的分布和腧穴 /128
人体四海的病象和治疗原则 /129
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131
太阴、阳明阴阳不同之理 /134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135
水谷的输布及生化过程 /137
七窍的功能源于五脏精气的奉养 /139
眼睛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 /141
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 /142
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143
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145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146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147
津液各走其道所产生的不同功能 /151
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153
神的产生概念及对养生的意义 /154
情志致病的机制、症状及一般规律 /157
五脏所藏不同及其虚实病证 /158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意志的重要作用 /159
参考经文撷萃 /161
第五讲 经络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66
代表经文注析 /168
经络的重要性 /168
十二正经的循行及其病候 /170
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及其诊法、刺法 /180
十五络脉的名称、部位、循行和病证 /182
营气循脉运行规律 /185
十二经气血多少和表里配合关系 /187
五脏背俞、大杼、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187
任、督、冲三脉的循行与病证 /189
冲脉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191
跷脉的循行和功用 /192
跷脉与睡眠的关系 /193
参考经文撷萃 /194
第六讲 病因病机学说
学术旨要疏义 /196
代表经文注析 /198
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198
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01
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206
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210
体质强弱与发病的关系 /213
外、内病因的性质、致病特点,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 /215
外感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积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217
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223
内有故邪,因加而发的病理 /224
“祝由”疗法的适应证和取效机制 /226
九气为病 /228
病机十九条及其重要性 /230
病情轻重与四时的关系 /235
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及其预后 /238
外邪侵犯人体的传变规律及其治疗 /240
参考经文撷萃 /243
第七讲 诊法
学术旨要疏义 /248
代表经文注析 /250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 /250
诊病的原则与方法 /252
切脉、察色、闻声、观形诊病法 /253
四时脉法 /259
尺肤脏腑分部诊法 /263
调息察脉和辨别平脉、病脉、死脉的基本方法 /264
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以及虚里的诊法 /265
寸口脉象与主病,以及与尺肤诊合参的方法 /269
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 /273
真脏脉的脉形及其致死的机制 /277
通过审察人体各种征象辨别疾病预后的方法 /279
颜面分部和面部色诊的机制 /281
卒死之证的色诊表现 /283
颜面的五脏六腑、肢节分部 /283
五色主病的原则以及疾病五色变化的鉴别 /286
论医疗中易犯的“五过” /287
诊治中应遵循的常规 /292
参考经文撷萃 /294
第八讲 治则治法
学术旨要疏义 /296
代表经文注析 /297
治法逆从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其应用 /297
五方的不同情况和相应治疗 /301
标本逆从的概念、意义和临床应用 /304
治法取法阴阳 /309
方剂君、臣、使的概念 /311
君臣佐使制方的基本法则 /311
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 /313
参考经文撷萃 /314
第九讲 病证
学术旨要疏义 /318
代表经文注析 /319
伤寒的病名、病因、预后 /319
单感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321
两感热病的概念、机制、预后和死因 /324
病温、病暑的区别 /325
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分析 /326
风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治疗 /328
劳风的概念、治则、预后 /329
热病的五种逆证 /330
咳嗽的病因病机 /332
五脏咳、六腑咳的辨证分类 /334
咳嗽的治则 /336
寒邪致痛的机制 /337
14种疼痛的病因病理、辨证要点 /338
疼痛的诊断要点 /341
体质与人耐痛能力的关系 /341
风邪致病复杂多变的病理 /343
多种风病的病名和发病机制 /345
五脏风的症状和诊断要点 /347
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 /348
各类痹证的症状、病因、预后及针刺大法 /351
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 /354
众痹与周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355
五体痿的病机和证候 /358
痿证的具体病因与病机 /359
治痿的原则 /361
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 /363
厥证的兼症及其病机 /366
六经厥和十二经厥的病机证候 /367
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和治则 /370
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372
肤胀和鼓胀的针刺疗法 /373
水肿病肺肾两脏的标本病机 /374
水肿病的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 /376
脾瘅的病机、转化和治疗 /378
胆瘅的病机和治疗 /379
罹患癫疾的先天原因 /380
癫疾的证候特点及治疗 /381
癫疾的分类证候及治疗 /382
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 /384
怒狂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386
痈疽形成的病因病机和化脓的病理机制 /387
痈与疽的鉴别 /388
痈疽发生的原因 /390
痈疽预后不好的逆症表现及逆治的危害 /392
参考经文撷萃 /393
附录一 《黄帝内经》十三方 /397
附录二 《黄帝内经》目录 /400
参考文献 /403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既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光辉巨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因“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加之年代久远,又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等因素,而使众多学者望之兴叹、敬而生畏,故业医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珠穆朗玛峰”的感叹。有鉴于此,根据本人40年的《内经》教学实践和临床体会,本着对《内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深入浅出、阐发经旨的宗旨,编成是书。
本书主要以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经讲义》(第五版)为借鉴,参阅了历版《内经》教材及相关文献,在编写体例和内容选择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本着学宗原著的要求,除第一讲“概要”外,其余8讲内容着重对精选经文的字词音义、学术认识及其运用要点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讲均首列“学术旨要疏义”,扼要介绍该讲内容要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其后之“代表经文注析”中,以学术认识为纲,择有代表性的精妙原文加以注释和解析。每讲再设“参考经文撷萃”,选相关经文之精彩者,广列其中,博而不杂。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读者若能潜心研习,“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洵可得《内经》之精华,通经典之妙要,神而明之,无师自通矣。限于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舛讹或存,尚祈同道及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烈光
丙申立夏
《中医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长青树》 在浩瀚的医学典籍中,有一部跨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的哲学沉思。这部著作,便是《黄帝内经》。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医书,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一系列精深理论,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博大精深的中医生命图景。 《中医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长青树》一书,正是从这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以现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本书并非对《黄帝内经》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译或学术考证,而是聚焦于那些普适于当下、能够指导我们认识生命、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精髓要义。它旨在揭示隐藏在古老文字背后的深刻哲理,将“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核心概念,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生命规律和养生指南。 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力求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以及“治未病”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篇章,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分:溯源与立本——中医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 开篇,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中医的起源,探讨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我们将深入解析“天人合一”的理念,理解人体作为“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气阴晴雨露,四季更替,潮汐涨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是中医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也是理解人体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阴阳五行”这一中医的骨架。它不仅是解释物质世界构成和变化的哲学框架,更是中医用来分析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药性的重要工具。书中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并以此阐述它们在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以及情绪变化中的体现。读者将了解到,健康的身体,正是阴阳平衡、五行协调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往往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信号。 第二部分:观形察色——人体生理与藏象学说的奥秘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深入剖析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特别是“藏象学说”。不同于西方解剖学注重物质结构的实体研究,中医的藏象学说更关注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它们与身体外在表现的对应关系。 我们将详细介绍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并重点阐述它们之间的“表里”、“生克”关系。例如,肝主疏泄,与情志、筋爪、目有关;心主血脉,与神明、舌、面色相关;脾主运化,与消化、肌肉、唇色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与皮毛、鼻、毛发相关;肾藏精,主水,与骨、耳、发相关。理解了这些关系,就能明白为何“思虑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等说法,以及为何面色晦暗可能提示肾虚,指甲脆裂可能暗示肝血不足。 书中还将引入“气血津液”的理论,阐述它们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物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滋养濡润全身。气血津液的充盈与否、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水平。通过对这些基本物质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更能体会到中医对生命物质动态过程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经络纵横——生命能量的运行轨道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如同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负责传导气血、联络脏腑、运行精气、抵御外邪。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十四经络(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径、穴位的功能以及它们与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 我们将讲解经络在身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经络所代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例如,足太阴脾经与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其循行经过的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可能提示脾胃功能紊乱;手少阴心经与心脏功能、情绪稳定相关,其循行部位的异常可能与心悸、失眠等症有关。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经络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通过对经络的梳理、按摩、艾灸等方式,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这里并非介绍具体的针灸手法,而是阐述经络理论背后的养生逻辑,让读者认识到,人体内部能量流动的畅通,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石。 第四部分:诊病求源——辨证论治的智慧 中医的诊断,并非简单地识别某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通过对人体整体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证”。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医的诊断世界,理解“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意义。 我们将重点讲解“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所谓“证”,是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各种病因、病理因素所产生的,以一系列症状、体征为基础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病理概括。而“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舌苔、脉象等信息,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人体的正邪关系,从而归纳出其所属的“证”。“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该“证”的治疗方案,包括方药、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事例,解释不同“证型”的典型表现,以及为何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阶段,表现会截然不同,而治疗方法也需要因证而异。例如,同样的咳嗽,可能是风寒束肺,也可能是风热犯肺,或是痰湿蕴肺,或是阴虚劳嗽,其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这种“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是中医最为闪光的智慧之一,也是本书希望传达给读者的核心理念。 第五部分:未病先防,已病求安——养生与康复的智慧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中医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长青树》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中医的养生智慧,以及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书中将详细解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季节养生原则,以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生活方式。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来增强体质,疏通经络。 此外,本书还将阐述中医在疾病康复方面的独特视角。即使疾病已经发生,中医也强调通过调理身体,恢复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使身体重归健康。 结语: 《中医的智慧:生命健康的长青树》并非一本速成手册,它是一扇通往更深邃生命理解的大门。它鼓励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自己的身体,去理解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微妙互动。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关乎整体、关乎平衡、关乎和谐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顺应自然天道的智慧。 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否接触过中医,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它希望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和谐的生活态度,让中医的智慧,真正成为滋养我们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长青树。它所呈现的,是中国古老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