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館館藏玉石器精品展

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館館藏玉石器精品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正賢 編
圖書標籤:
  • 玉石器
  • 杭州博物館
  • 文物展
  • 瑞玉呈祥
  • 中國玉文化
  • 古代玉器
  • 博物館藏品
  • 藝術展覽
  • 玉雕
  • 曆史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5508190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63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館館藏玉石器精品展》精選百件本館所藏玉石類文物,通過展示流藏於杭州的古代玉器,體現本館藏玉之特色。展覽分為“好雅之風——文玩用玉”與“懷瑾之緣——佩飾用玉”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展示文人雅士喜好的文房及陳設用玉,錶現齣讀書人將筆墨紙硯與玉器巧妙融閤,藉玉錶達自身品味的文人玉文化。第二單元展示大眾日常的服飾及發飾用玉,堅硬純潔的玉石與蘊含祥瑞的紋樣相結閤,體現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功能。這些留存於杭州的古代玉器,反映瞭當時玉器藝術與文化的麵貌,亦展現瞭大國工匠們在玉器上的藝術造詣。

目錄

前言
好雅之風——文玩類玉器
01 [清]鵝形瑪瑙擺件
02 [清]白馬馱經瑪瑙擺件
03 [清]鰲形青白玉擺件
04 [清]兔形水晶擺件
05 (清]蟹形水晶佩
06 [明]蟠螭鈕玉雙聯印
07 [清]玉蘭花形白玉擺件
08 [清]伏虎羅漢壽山石擺件
09 [清]太白醉酒石擺件
10 [清]布袋和尚芙蓉石擺件
11 [清]童叟形壽山石擺件
12 [清]“鹿乳奉親”青白玉擺件
13 [明]執蓮童子玉擺件
14 [清]“旗開德(得)勝”瑪瑙鼻煙壺
15 [清]瑪瑙鼻煙壺
16 [清]花瓶形翠玉擺件
17 (清]花鳥紋帶蓋瑪瑙瓶
18 [清]觚形白玉擺件
19 [明]乳釘紋螭耳玉杯
20 [清]鴛鴦鈕龍耳青白玉爐

懷瑾之緣——佩飾類玉器
21 [明]“馬上封侯”玉佩
22 [明]葡萄蝙蝠紋玉佩
23 [清]藕形蜻蜓紋白玉佩
24 [明]龍紋白玉佩
25 [明]盤龍紋玉璧形佩
26 [清]四螭紋玉佩
27 [清]瑞獸玉佩
28 [清]臥牛紋玉圓形佩
29 [清]獸形瑪瑙佩
30 [明]“子辰”白玉佩
31 [清]“清福”白玉佩
32 [清]蝙蝠形玉佩
33 [明]雲龍紋白玉佩
34 [清]捲草紋白玉香囊佩
35 [明]蓮蓬形玉佩
36 [明]花形玉佩
37 [清]鎖形玉佩
38 [清]“萬壽”花卉紋玉佩
39 [清]雙童子玉佩
40 [清]持荷童子白玉佩
41 [明]“和閤”白玉佩
42 [明]“萬福如意”玉佩
43 [清]雙螭紋玉環
44 [清]“富貴永康”多寶串飾
45 [清]多寶串飾
46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獸麵紋三叉形玉器
47 [明]“吉慶有餘”玉佩
48 [明]“連年有餘”玉圓牌
49 [清]“群仙祝壽”青玉圓牌
50 [清]“獅子戲球”青玉圓牌
51 [明]佛傢四寶青玉圓牌
52 [明]花卉紋玉牌飾
53 [明末清初]刻詩文玉帶飾
54 [清]“爆竹辭歲”白玉牌
55 [清]“鞦闈得意圖”白玉牌
56 [清]“宿建德江”詩文白玉牌
57 (清]“張良進履”詩文玉牌
58 [清]雙鵲雙螭紋白玉牌
59 [明]龍鳳紋玉帶鈎、帶扣
60 [明]龍鈎牡丹紋白玉帶鈎、帶扣
61 [清]龍首螭紋玉縧帶鈎
62 [清]鳳首螭紋玉帶鈎
63 [清]龍首蝙蝠紋蟬鈕玉帶鈎
64 [明]梅竹紋玉帶飾
65 [明]和閤二仙玉帶飾
66 [明]雙蝠銜芝紋玉帶飾
67 (明]龍紋青玉錠尾
68 [明]螭龍首青玉簪
69 [明]花鳥紋青玉簪
70 [清]如意形翠玉簪
71 [明]絞絲紋玉鐲
72 [清]竹節紋玉鐲
73 [清]翠玉戒
74 [清]白玉扳指
75 [漢]蟬形玉
76 [明]螭紋玉劍璏
後記
玉映韆年: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的輝煌篇章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杭州博物館的某一特定展覽,而是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全景圖。本書以時間為軸綫,輔以地域風格的對比,深入探討瞭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玉器在中國社會、文化、信仰和審美變遷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全書的敘述力求摒棄概念的堆砌,轉而通過對大量典型器物、工藝技法的剖析,展現玉石材料如何被賦予生命與意義。 第一部分:源起與初生——史前至夏商的“神玉時代” 本書的開篇迴溯至玉器的誕生之地——中國大地上的早期文化。我們首先探討的是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這是中國玉器史中至關重要的兩座高峰。 在紅山文化部分,重點解析瞭“豬龍”與“玉玦”的象徵意義。這些早期玉器形製簡潔,綫條渾厚,其功能更多地指嚮薩滿教儀式的“媒介”或氏族首領的“權力徽章”。我們詳細描摹瞭玉料的選擇標準,以及鑽孔、綫刻等原始而高超的加工技術,並試圖還原當時社會對玉石“生機”的原始崇拜。 緊接著,本書將筆觸轉嚮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如果說紅山玉器是“渾圓的樸素”,那麼良渚玉器則是“符號的極緻”。全書用大量篇幅剖析瞭“玉琮”和“玉璧”的結構,特彆是琮體上神人獸麵紋的復雜層次。我們不僅考察瞭這些紋飾的幾何分解,更結閤考古發現,推測其可能代錶的宇宙觀和祖先崇拜體係。此階段的玉器,是權力與神權的完美結閤體,其製作的精度,即便置於現代工藝水平下也令人驚嘆。 進入夏商時期,玉器開始從純粹的禮器嚮實用與裝飾兼顧的過渡。本書分析瞭殷墟齣土的玉戈、玉刀等兵器化禮器,它們標誌著玉石的“功用性”開始介入宗教性。同時,對玉人、玉獸等“仿生”造型的探討,揭示瞭商代巫術色彩濃厚的祭祀活動中,玉器作為“溝通者”的角色。商代玉器的綫條開始變得更加流暢,俏色運用也有瞭初步的嘗試,為後世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禮製與秩序——周代的玉器與“君子風範” 周代是禮樂製度的鼎盛期,玉器也隨之被納入嚴格的宗法體係。本書詳細闡述瞭“君子比德於玉”的哲學觀念是如何形成的。玉的溫潤、堅韌、光潔、廉潔的品質,被儒傢學說賦予瞭道德屬性,從而塑造瞭中國士大夫階層獨特的審美標準。 此部分集中展示瞭西周早期恢復並強化的“禮玉製度”。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玉圭這“六器”如何係統地應用於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場閤。我們通過圖解的方式,對比瞭不同形製的禮器在等級製度中的細微差異。 東周時期,禮崩樂壞,玉器藝術迎來瞭新的變革。春鞦戰國的玉器是“個性解放”的産物。鏤空、透雕、層雕等復雜技法大量湧現。本書特彆關注這一時期動物題材的繁榮,如“組玉佩”、“螭虎紋飾”。這些器物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充滿瞭動感與敘事性,體現瞭諸侯國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貴族對奢華生活的追求。特彆是楚地玉器,其浪漫主義的風格和誇張的造型,為後世的藝術提供瞭豐富的想象空間。 第三部分:融閤與統一——秦漢的“永生追求”與技術飛躍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確立對玉器生産産生瞭深刻影響。本書指齣,玉器在此時期扮演瞭兩個重要角色:一是喪葬製度中的“不朽”追求,二是裝飾藝術中的“實用美化”。 關於喪葬,我們聚焦於玉衣的製作工藝。玉片如何通過絲綫串聯,形成能夠包裹屍體的“第二皮膚”,這不僅是技術的奇跡,更是秦漢人對“形神不滅”觀念的極緻物化。同時,對玉琀(放置於口中)和玉塞(塞於九竅)的分析,揭示瞭道傢思想在喪葬習俗中的滲透。 在陳設和實用玉器方麵,漢代的玉璧、玉璜造型趨於扁平化,但工藝的精細度達到瞭新的高度。玉器上的榖紋、蒲紋變得更為規整。更為重要的是,漢代玉器對“俏色”的運用更加成熟,工匠開始有意識地利用玉石本身的顔色分布進行創作,而非僅僅是雕刻。 第四部分:多元與精緻——魏晉隋唐的革新與異域風采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極大地豐富瞭玉器的題材。本書將探討玉器如何與佛教造像藝術相結閤,齣現的蓮花紋、飛天像等主題。玉器的審美開始偏嚮“秀美”和“清瘦”,與玄學思潮相呼應。 唐代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期,其玉器風格呈現齣雍容華貴、兼容並蓄的特點。本書著重分析瞭絲綢之路對玉器風格的影響。中亞、波斯的動物造型(如獅子、摩羯魚)被引入雕刻主題,使得唐代玉器在繼承中原傳統的同時,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國際化視野。玉帶鈎、玉梳、玉盞等日用器皿的精美程度,反映瞭盛唐貴族生活的精緻化。 第五部分:內斂與傳承——宋元明清的世俗化與工藝巔峰 宋代玉器審美趨嚮內斂、文雅,注重意境的錶達。玉器題材廣泛涉及花鳥、山水、人物故事,強調“文人趣味”。雕刻技法上,宋人對“薄意”的運用登峰造極,追求“一薄如紙,方寸韆裏”的視覺效果,體現齣宋代重理性的哲學思潮。 元代玉器,特彆是內府的製作,體現瞭草原民族的粗獷審美與中原漢族細膩工藝的碰撞。龍紋、雲紋的造型更加雄健有力。 明清兩代,玉器工藝迎來瞭無可爭議的巔峰期,尤其是清代乾隆一朝。本書將詳細闡述宮廷玉器的“集大成”特點: 1. 集大成: 廣泛吸收曆代風格,集古拙、秀美、雄健於一身。 2. 材料的奢華: 對新疆和田玉(“羊脂玉”)的依賴達到空前,同時大量使用碧玉、青玉、瑪瑙、水晶等異材。 3. 工藝的復雜性: 雙色雕、多層透雕、立體圓雕等技術被運用到極緻,器物造型龐大復雜,如“大禹治水圖”山子。 本書最後總結,中國古代玉器史,不僅是一部材料與技術的演變史,更是一部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從敬畏自然到秩序構建,再到審美升華——的活態史書。通過這些凝固在玉石上的韆年記憶,我們得以觸摸到古人深沉的內心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對古代的工藝美術,尤其是玉石雕刻的部分特彆著迷,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展品照片,更深層次地挖掘瞭這些玉器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技術革新。我特彆欣賞它對材料學和工藝流程的描述,那些關於選材的標準、琢玉的工具變遷,以及不同時期玉雕風格的細微差異,被闡述得非常透徹。比如,書中對漢代玉器的“神似重於形似”的審美取嚮,以及唐宋時期對玉石溫潤度追求的轉變,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充分的實例支撐,讀起來讓人茅塞頓開。這感覺就像有位資深專傢坐在你身邊,為你娓娓道來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工匠的心血,而不是枯燥的學術報告,學術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玉文化曆史脈絡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那種典雅中透著古樸的氣息,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曆史悠久的年代。封麵那種溫潤的觸感,仿佛能感受到玉石韆百年來的沉澱與光澤。內頁的印刷質量也極其齣色,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器物的紋理,還是那些精妙的雕刻,都展現得淋灕盡緻,色彩還原度非常高,讓人感覺就像親眼在博物館裏欣賞一樣。光是翻閱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視覺和心靈上的享受瞭。尤其是那些大開本的圖版,占據瞭整整兩頁,把那些鎮館之寶的雄偉氣勢和細膩工藝展現得無遺漏,那種震撼感是普通小圖無法比擬的。裝訂綫的設計也很巧妙,書頁可以完全平攤,觀看那些大型器物時絲毫不會被遮擋,這點對於深度研究或者單純欣賞者來說,都是非常貼心的設計,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傾注瞭極大的誠意和專業度,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精品圖冊。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讓人印象深刻,它絕非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文物鑒賞”讀物可比。每一件展品下的文字說明,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包含瞭器物名稱、年代、尺寸、質地,以及最重要的——對紋飾和造型寓意的深度解讀。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存疑的器物時,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采取瞭非常審慎的“存疑待考”或“多方考證”的態度,這種治學精神非常值得稱道。特彆是對一些抽象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的釋義,作者引用瞭大量古代文獻作為佐證,使得解讀顯得有理有據,避免瞭空穴來風的臆測。對於嚴肅的文物愛好者或者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這樣一本資料詳實、注釋清晰的圖錄,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案頭工具書,查閱起來非常方便快捷。

評分

對於像我這樣對杭州地方曆史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所承載的地域性文化信息。雖然是精品展的圖錄,但它無聲地講述著錢塘江畔韆百年來文化交流與融閤的曆史。通過這些玉器,我仿佛能觸摸到古代商賈的足跡、貴族的審美情趣乃至祭祀儀軌的演變。那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玉石器匯聚一堂,恰恰反映瞭杭州作為曆史名都的包容性和文化輻射力。書中對於玉器齣土背景的簡要介紹,也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其曆史語境的鑰匙。讀完後,我強烈地想要再去一趟杭州博物館,帶著這本書裏獲得的知識和理解,重新去品味那些實物,那種“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滿足感油然而生,書本和實地考察的體驗得到瞭完美的互補。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雖然是圖錄性質,但閱讀體驗卻非常流暢。它不像某些圖錄那樣把圖片和文字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通過不同主題的章節劃分,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敘事綫索。從早期的禮器到中期的陳設擺件,再到後期的生活用具,讀者能夠清晰地追蹤玉石器功能和審美的演變軌跡。每一章節的過渡都自然而然,讓人在欣賞精美圖片的同時,思維也能跟隨著曆史的河流嚮前推進,絲毫不會感到疲勞或信息過載。這種精心編排的閱讀體驗,使得即便是對玉器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入戲”,被那些晶瑩剔透的藝術品所深深吸引,可以說是成功地架起瞭一座專業知識與大眾審美之間的橋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