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学习艺术,最重要的是要“入门”。而《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无疑为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国画山水世界的大门。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笔墨”的讲解。它并没有把笔墨的运用说得高深莫测,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解释了“中锋、侧锋、逆锋”等基本笔法的区别和运用,以及“浓、淡、干、湿”墨色的变化所能带来的丰富效果。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练习,发现原来简单的笔墨,也能变化出如此多样的山石纹理和树木质感。它甚至还讲解了如何通过笔墨的粗细、顿挫来表现事物的筋骨和神韵。这种对基础技法的细致讲解,让我觉得,只要勤加练习,我也能够掌握国画山水的基本功,不再觉得遥不可及。
评分我是一个初学者,一直想学习国画,但总觉得无从下手,面对着那些繁复的笔法和写意的画法,常常感到望而却步。直到我看到了《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我才真正找到了入门的钥匙。这本书的白话文翻译,真的太友好了!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古籍,理解那些古老的术语,而是能够直接领会到画谱的精髓。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山”的描绘。书中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山石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去“看山”。它引导我去观察真实的山川,去感受它的轮廓、它的肌理、它的光影。然后,它再将这些观察所得,巧妙地转化为笔下的皴法和墨色。我记得有一次,我看着书上讲解如何表现“远山”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远山比作“淡墨晕染的一层薄纱”,让我瞬间明白了如何用轻淡的墨色和模糊的笔触来处理远景,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这种从“观察”到“表现”的引导,让我觉得学习绘画不再是枯燥的技巧堆砌,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情有独钟,但苦于文言晦涩,一直未能真正领略其精髓。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本《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简直是相见恨晚。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白话文版”的属性。它将《芥子园画谱》这部经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解读,让那些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笔法、皴法,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笔墨语言”的讲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我明白了“飞白”如何表现出松树的苍劲,“渴笔”如何勾勒出老树的枯瘦,以及“浓墨”如何塑造出山石的坚硬。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理解,每一笔每一墨,都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更是画家情感的抒发,是对自然的一种独特视角。
评分我一直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和表达。而《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和表达自然的画谱。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绘画步骤,而是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 书中对于“水”的处理,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山水画,离不开水,山因水而灵动,水因山而生趣。这本书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表现不同形态的水,例如流动的小溪、静谧的湖泊、奔腾的瀑布,以及雾气弥漫的水汽。它不仅仅是关于画法的讲解,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笔墨去捕捉水的“神韵”。我尝试着去画一条蜿蜒的小溪,书中的提示让我注意到,溪流的边缘需要用略带飞白的笔触来表现水的激荡,而水底的石头,则需要用更沉稳的墨色来体现它的厚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神韵”的追求,让我觉得这本画谱不仅仅是一本教学书,更是一本关于艺术哲学的启迪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二字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东方美学。但如何去“得其意境”,却常常让我感到困惑。《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给了我一个非常具体和可行的路径。 我最受益于书中关于“云”和“雾”的描绘。在中国山水画中,云雾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能够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能够烘托出山峦的巍峨,也能够暗示出空间的深远。这本书用白话文详细地讲解了如何用“擦”和“点”的技法来表现各种形态的云雾,比如“皴擦出山峦的轮廓,再用淡墨晕染出云层的变化”,或者“用枯笔点出晨雾的朦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云雾在画面中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情绪的载体,是空间延展的暗示。通过学习,我开始尝试着在我的画中加入适度的云雾,画面顿时变得生动起来,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和那种超然脱俗的意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国画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些大师的作品,遥不可及。但《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的出现,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尝试着去触碰那些经典。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虚实”的讲解。在中国山水画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是构建意境的关键。书中的白话文解释,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做“实景”,什么叫做“虚境”。例如,实景就是我们看到的山、水、树木,而虚境,可能就是天空中的留白,或者是云雾的渲染。它教我如何利用留白来营造空间感,如何通过虚化的处理来暗示物体的存在,以及如何通过虚实对比来突出画面的重点。我尝试着在我的画中运用这些技巧,发现画面一下子变得有了呼吸感,不再是简单的填充,而是有了更深邃的内涵。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学习一些其他绘画技法,但总觉得不够“中国”。直到我接触到《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我才找到了我真正想要的那种“中国味道”。 书中的“构图”部分,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死板的构图模式,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根据山水的特点来安排景物,如何利用“S”形、“Z”形等线条来引导视线,如何安排主体和衬景,从而达到画面的平衡与和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点景人物”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出了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的点景人物,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趣味性,更能够烘托出山水的意境,例如,一个独自登山的隐士,更能衬托出山谷的幽静。这种对细节的把握,让我觉得这本画谱不仅仅是教我画画,更是在教我如何去“读”山水。
评分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摄影和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对“光影”和“构图”的捕捉与表现。但当我翻开《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在“光影”和“构图”的运用上,有着多么深邃的智慧。 书中关于“石”的描绘,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并没有仅仅教我画出石头的形状,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通过“皴法”来表现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特别是“斧劈皴”和“披麻皴”的运用,让我体会到了用笔墨来刻画物体表面的力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如何利用墨色的浓淡和干湿来表现石头的向阳面和背阴面,这不就是我们摄影中常说的“光影”吗?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理解到,即使是在黑白的水墨画中,也能表现出光影的丰富变化,从而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评分这本《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真是我最近翻阅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古籍的文言晦涩,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它将《芥子园画谱》这部经典的山水画教程,用生动易懂的白话文重新解读,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你如何拿起画笔,勾勒出胸中的丘壑。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墨点”这一概念的阐释。传统画论中,常常强调“点”的重要性,但具体如何用点来表现山石的纹理、树木的质感,以及空气的远近,往往语焉不详。这本书却将“墨点”细致地分解,从用笔的轻重缓急,到墨色的浓淡干湿,再到点法的各种形态——披麻皴的点法,斧劈皴的点法,荷叶皴的点法,等等,都进行了清晰的讲解和示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宣纸上练习,发现原来一个小小的墨点,竟然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岩石的坚硬、树皮的粗糙、甚至是雨丝的飘逸。这种由点及面的艺术表现力,让我对山水画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学习国画,就应该去追溯那些最经典的源头,而《芥子园画谱》无疑是山水画领域中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只是,过往我接触到的版本,总是让我感到遥远和难以亲近。 《墨点 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 山水画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树木”的讲解。书中的白话文翻译,让那些关于“松针的垂落”、“柏叶的挺拔”、“杂树的葱郁”的描绘,变得生动而具体。我不再只是看到几个简单的笔触,而是能够理解到,为什么这样画,就能表现出松树的苍劲,为什么那样画,就能体现出杂树的繁茂。它甚至还讲解了如何通过树木的疏密、高低来构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觉得,学习绘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在于找到好的引导者。
评分书不错 应该是真的 包装包的还行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清晰,书薄,纸好,送老爸
评分书很不错,老师介绍买的,印刷质量也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清晰,书薄,纸好,送老爸
评分正品
评分书很不错,质量上乘,印刷清晰,编排不错
评分还好
评分质量很好,国画班同学购买了10几套,白话文的更适用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