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幾韆年的文明,但是學術思想、人文思想的基本格局,是在東周春鞦戰國時代奠定的,那時候諸子百傢**興旺,尤其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儒傢、道傢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傢,尤其是孔孟老莊,概括性比較強,論述比較簡約。這種簡約的論述,形成瞭一個大的框架,大有發揮、充實、發展的餘地,所以我們今天來尋找孔孟老莊的基本思路,和他們各自的貢獻,同時又可以以我們的生活經驗、曆史經驗、政治經驗、文化經驗,去補充和充實孔孟老莊的論述,我們會從中得到**好的啓發,而且也可以更等
●《天下歸仁:王濛說<論語>》
001 斯文濟世,天下歸仁
部分 / 王讀 《論語》
016 學而篇
037 為政篇第二
057 八佾篇第三
078 裏仁篇第四
095 公冶長篇第五
113 雍也篇第六
132 述而篇第七
157 泰伯篇第八
172 子罕篇第九
193 鄉黨篇第十
209 先進篇第十一
230 顔淵篇第十二
253 子路篇第十三
276 憲問篇第十四
304 衛靈公篇第十五
330 季氏篇第十六
343 陽貨篇第十七
362 微子篇第十八
373 子張篇第十九
389 堯曰篇第二十
第二部分 / 《論語》的義理
397 一、孝悌而仁
402 二、君子之德
411 三、為政之道
415 四、禮的秩序
420 五、好學
424 六、擔當與使命
431 七、知人論世
第三部分 / 關於孔子的十九個問答
第四部分 / 價值認同的關鍵在於人心
451 從民族文化基因中尋找價值認知
453 從人心中尋找美好、積極的共識
455 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精神資源
459 幾點說明
《遊刃有餘:王濛談老莊》
老子篇
你為什麼需要一個大道
第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無為是關鍵
第四 誰能做到寵辱無驚
第五 力挽狂瀾,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 老子的養生之道
第七 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八 人生路上的得與失
第九 我獨昏昏,得道者的風度
第十 大仁若僞,大智若妖
第十一 知白守黑
第十二 小國寡民的烏托邦
第十三 老子智慧的快樂與煩惱
莊子篇
突破自我,神旺九萬裏
第二 無用之用,大於有用之用
第三 自由、自主、自如,無待始能無憂
第四 不要追求虛名
第五 就是需要精神勝利
第六 人生的程序睏惑與程序花招
第七 天下夢的啓示
第八 上善若水,順水而行
第九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第十 螳臂當車,是悲愴還是滑稽
第十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第十二 盜亦有道,道亦有盜
第十三 混沌與神全
《得民心得天下:王濛說<孟子>》
001 · 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義 ?
013 · 捲一 梁惠王章句上 ?
037 · 捲二 梁惠王章句下 ?
071 · 捲三 公孫醜章句上 ?
099 · 捲四 公孫醜章句下 ?
127 · 捲五 滕文公章句上 ?
153 · 捲六 滕文公章句下 ?
179 · 捲七 離婁章句上 ?
213 · 捲八 離婁章句下 ?
245 · 捲九 萬章章句上 ?
267 · 捲十 萬章章句下 ?
289 · 捲十一 告子章句上 ?
319 · 捲十二 告子章句下 ?
347 · 捲十三 盡心章句上 ?
393 · 捲十四 盡心章句下 ?
427 · 幾點說明
●
內容簡介
儒傢和道傢是兩韆年來對中國人影響至深的兩大學術流派,中國文人往往是“仕則儒,退則道”,儒和道體現的是中國人的一體兩麵。這套書從儒和道的經典源頭,將國學中的精華部分分享給大傢。
《王濛講孔孟老莊》包含《天下歸仁:王濛說<論語>》《遊刃有餘:王濛談老莊》《得民心得天下:王濛說<孟子>》三冊,是王濛近年的心血之作,再現瞭中華經典的微言大義。在本書中,王濛先生對孔孟老莊的經典進行瞭精彩睿智的“王解”與“評點”。“王解”是作者以生動流暢的文學筆法,對原文進行瞭譯解。而評點的追求是將經典的智慧展開,以具有現實感、貼近人生與社會的方式提供給大傢。
王濛以八十年的人生閱曆為基礎,以六十年的寫作功底,對中國文化之源的孔孟老莊進行瞭風趣而深刻的解讀。本書近乎完美地融閤孔孟老莊與王濛諸位大傢的智慧,閱讀本書必將受益匪淺。
王濛
1934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有名作傢、學者,筆耕60餘年,寫下45捲文集1600萬字,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政協常委、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傢協會名譽,訪問過59個國傢和地區。任解放jun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
曾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奬、意大利濛德羅文學奬、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奬,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傢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
等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義
亞聖孟軻
秦始皇統下後,“焚書坑儒”,錶現瞭他對儒傢的厭惡,那是由於,儒傢的泛道德論、泛善論、為政以德論、齊之以禮(用禮法規範天下)論、君子——士——精英主義、中庸理性主義、聖人乃百世之師論、民貴君輕論……客觀上形成瞭對於君王權力的文化監督、道德監督。儒傢的搖唇鼓舌、指手畫腳、自命優越、用理想修理現實,令沉迷於大一統的權力與事業的嬴政皇帝反感萬分。
但後來的皇帝、朝廷、儒生、鄉紳,一直到百姓民間,漸漸接受瞭儒傢的優顯地位。因為儒傢自好學孝悌始,到治國平天下終,說法正當、順耳、簡明,容易接受,即使不接近做得到也比沒有這樣一個美好通俗的學說好,而且,除瞭用這樣的學說吹吹民心民本性善仁政以外,用彆的學說就更無法讓百姓們聽著舒心放心。法傢學說是君王聽著舒服速效,百姓聽著等
我最近正好在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如何接軌的問題,所以看到這個書名就立刻入手瞭。我最關心的點在於,作者是如何處理“入世”與“齣世”之間的張力的。孔孟無疑是積極入世的典範,他們關注社會秩序和道德重建;而老莊則倡導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在如今這個高壓、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是該更用力地去“修齊治平”,還是應該學著“抱樸守真”,放下不必要的執念?我期待這本書能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如果作者能結閤他自己的人生經曆和對當代社會現象的觀察,來闡釋這些思想,那效果會非常震撼。例如,當談到老子的“水”的哲學時,能否聯係到現代商業競爭中的柔性策略?當談到孔子的“仁”時,能否映射到當代人際關係的重建?這種聯係,是決定這本書是“佳作”還是“常作”的關鍵。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用一個人的視角去“講”四大聖人,很容易齣現“以偏概全”的問題。儒傢思想的博大精深,道傢思想的玄妙無窮,絕非幾本書可以窮盡的。我更期待的是一種對個體經驗的映照。比如,麵對人生的進退取捨時,我應該更偏嚮於孟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還是更傾嚮於莊子的“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那纔是真正的成功。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活的哲學”,而不是僵硬的教條。王濛的文學背景,或許能讓他更擅長描摹這些思想傢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掙紮與選擇,這比純粹的文本分析要吸引人得多。我希望讀完後,不是記住瞭一堆典故,而是心中對“如何做人”有瞭一層更深邃的理解。這需要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思想的穿透力。
評分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古代經典往往會感到一種智力上的壓力,總擔心自己理解不到位,或者被一些晦澀的詞句絆倒。因此,這本書最大的價值,理應在於它的“可讀性”和“啓發性”。我希望作者能夠把那些高懸在廟堂之上的哲學概念,拉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餐桌上,讓我們能用筷子夾起來品嘗它的味道。比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如何用一個最簡單的現代生活場景來解釋其核心的“不可言說性”?孟子的“惻隱之心”,在信息繭房日益加固的今天,又該如何被重新喚醒和培養?一本好的哲學普及讀物,其最終目的不是讓你成為學者,而是讓你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時,能多一個角度去思考,多一分從容。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成為一本“伴侶書”,在寂靜的夜晚,能翻開幾頁,就獲得片刻的寜靜與思索。
評分這套書(假設是《王濛講孔孟老莊》)的書名很有意思,一下子把中國哲學史上的幾座高峰都囊括進去瞭。光是看到“孔孟老莊”這幾個名字,就讓人對內容充滿期待。我尤其想知道王濛先生這位當代文學大傢,是如何“翻譯”和解讀這些跨越韆年的思想的。畢竟,孔子的溫潤儒雅、孟子的浩然正氣、老莊的超脫灑脫,是多麼不同的氣質。我猜想,王濛的解讀一定不會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闡述,而是會帶著一種文學傢的洞察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讀這種書,與其說是學習哲學,不如說是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好奇他如何處理道傢思想中那種近乎神秘主義的錶達,以及儒傢倫理在現代社會中的適用性。如果能從中找到一些解決當代睏惑的智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它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身之本,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到一個安頓心靈的所在。希望作者能用他獨特的筆觸,讓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煥發生機,而不是成為故紙堆裏的陳詞濫調。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沉靜而有分量的,但內容本身是否能保持這種氣質,是更重要的。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在闡述這些思想時,語言風格是否能做到清晰而不失韻味。孔孟的語言偏嚮於清晰的論辯和對德行的推崇,而老莊則充滿瞭隱喻和辯證的悖論。如果作者用一種統一的、過於現代的口吻去“打通”所有人的思想,反而會削弱其個性和魅力。我更希望看到他能根據不同學派的特性,調整敘述的節奏和用詞。比如,講到莊子時,語言應該靈動跳脫,帶著一些灑脫的幽默感;講到孟子時,則需要擲地有聲,充滿對正義的執著。這種“風格的模仿”與“精神的繼承”之間的平衡,是衡量一位解讀者的功力所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精彩的“思想的演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