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容簡介
老莊思想,博大深邃,是中華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語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這兩者的結閤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語堂突破桎梏,以莊釋老,智慧之言流於字間。作者認為,這部作品“比什麼《老子解詁》還實在,比王弼注還透徹”。此書能幫助讀者在品讀老子智慧的同時,悟齣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
> >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文化大師,作傢,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內外,四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曾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
林語堂旅居美國數十年,骨子裏仍是傳統的中國文人,其作品無不體現著儒釋道三者的結閤,傳達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氣質和情懷。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代錶作品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華煙雲》《風聲鶴唳》《蘇東坡傳》《武則天正傳》等。
> > 關聯推薦
zu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在大師的連珠妙語中,品味老莊的灑脫圓融,成就逍遙淡定的人生境界。
林語堂,中國人眼裏的文學大師,西方人眼裏的東方哲人。
zi能展現林語堂人文理想和語言魅力的經典之作。
> > 目錄
緒論
序
di一篇
道之德
002di一章 論常道
006di二章 相對論
014di三章 無為而治
019di四章 道之德
021di五章 天地
024di六章 榖神
di二篇
道之訓
028di七章 無私
031di八章 水
034di九章 自滿的危險
037di十章 抱一
040di十一章 "無"的用處
043di十二章 感官
045di十三章 榮辱
di三篇
道之體
052di十四章 太初之道
056di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059di十六章 知常道
063di十七章 太上
067di十八章 道廢
069di十九章 知所屬
074di二十章 天與我
077di二十一章 道的顯現
079di二十二章 爭之無益
084di二十三章 同於道
086di二十四章 餘食贅形
089di二十五章 四大法
di四篇
力量之源
094di二十六章 輕與重
099di二十八章 守其雌
102di二十九章 戒乾涉
104di三十章 戒用兵
106di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110di三十二章 道似海
113di三十三章 自知
121di三十四章 大道泛濫
123di三十五章 道之平
125di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驟
128di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131di三十八章 墮落
135di三十九章 全道
138di四十章 反的原則
di五篇
生活的準則
142di四十一章 道傢的特性
145di四十二章 強梁者
147di四十三章 至柔
149di四十四章 知足
153di四十五章 清正
155di四十六章 走馬
157di四十七章 求知
159di四十八章 以無為取天下
160di四十九章 民心
162di五十章 養生
169di五十一章 玄德
171di五十二章 襲常道
173di五十三章 盜誇
176di五十四章 身與邦
178di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182di五十六章 無榮辱
di六篇
政治論
188di五十七章 治術
192di五十八章 政悶
194di五十九章 如嗇
199di六十章 治大國
201di六十一章 大國和小國
203di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205di六十三章 難易
207di六十四章 終始
209di六十五章 大順
213di六十六章 百榖王
215di六十七章 三寶
217di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218di六十九章 掩飾
221di七十章 不我知
222di七十一章 病
223di七十二章 論罰(一)
224di七十三章 論罰(二)
225di七十四章 論罰(三)
227di七十五章 論罰(四)
di七篇
箴 言
230di七十六章 強弱
231di七十七章 張弓
233di七十八章 莫柔於水
234di七十九章 平治
236di八十章 理想國
238di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會談
096di二十七章 襲明
> > 在綫試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語譯】
可以說齣來的道,便不是經常不變的道;可以叫得齣來的名,也不是經常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處於無,以明白無的道理,為的是觀察宇宙間變化莫測的境界;常處於有,以明白有的起源,為瞭是觀察天地間事物紛紜的跡象。它們的名字,一個叫作無,一個叫作有,齣處雖同,其名卻異,若是追尋上去,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瞭。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談
泰清問無窮說:“你懂得道嗎?”
無窮說:“不知道。”
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
泰清說:“你所知的道,有具體的說明嗎?”
無為迴答說:“有。”
泰清又問:“是什麼?”
無為說:“我所知的道,貴可以為帝王,賤可以為僕役,可以聚閤為生,可以分散為死。”
泰清把這番話告訴無始說:“無窮說他不知道,無為卻說他知道,那麼到底誰對誰不對呢?”
無始說:“不知道纔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淺瞭。前者是屬於內涵的,後者隻是錶麵的。”
於是泰清抬頭嘆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為不知,那麼究jing誰纔懂得不知的知呢?”
無始迴答說:“道不是用耳朵聽來的,聽來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來的,看來的道不足以稱為道。道更不是可以說得齣來的,說得齣來的道,又怎麼稱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體的本身並不是形體嗎?道是不應當有名稱的。”
繼而無始又說:“有人問道,立刻迴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連那問道的人,也是沒有聽過道的。因為道是不能問的,即使問瞭,也無法迴答。不能問而一定要問,這種問是空洞乏味的,無法迴答又一定要迴答,這個答案豈會有內容?用沒有內容的話去迴答空洞的問題,這種人外不能觀察宇宙萬物,內不知‘道’的起源,當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侖,遨遊太虛的境地。”(《莊子》外篇di二十二章《知北遊》)
有關道不可名的觀念,請參看di二十五章。
(二)區彆
古人的智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瞭,是怎樣的登峰造極呢?他們原以為宇宙開始是無物存在的,便認為那是zu好的情況,增加一分就破壞瞭它的完美。慢慢地,他們知道有物的存在,卻認為它們彼此沒什麼異處。後來,他們曉得萬物有瞭區彆,卻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們懂得“是非”的爭論後,道就開始虧損,這一虧損,私愛就隨之大興起來。(《莊子》內篇di二章《齊物論》)
(三)萬物皆一:意識和精神之眼
魯國有一個被砍斷腳的人,名字叫作王飴,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樣多。
於是常季問孔子說:“王飴是一個被砍去腳的人,跟他學習的弟子,和跟先生學習的弟子,在魯國各占一半。他對弟子不加教誨,不發議論,但他的弟子去的時候本是空虛無物,而迴來卻大為充實。莫非世上真有這樣不用言語,沒有形式,僅用心靈來教化弟子的人嗎?他究jing是怎麼樣的人呢?”
孔子說:“他是聖人。我一直想去見他,卻為事所絆,不曾見著。如果看到瞭他,我一定要拜他為師。試想,我尚且如此,何況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僅是魯國,我還要率領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說:“他斷去一隻腳,還能做人們的老師,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纔會如此。那麼他是如何訓練自己的心靈達到這種境界呢?”
孔子說:“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卻能夠控製自己的心意,不隨生死而變……他能主宰萬物的變化,並守著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問:“這怎麼說?”
孔子迴答道:“若從宇宙萬物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是自己的肝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麵去看,萬物都屬一體,當然也就沒有區分可談。能夠看到這一層,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彆是非善惡,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達到zu高的和諧境界。
“他把萬物看作一體,所以不會覺得自己的形體上有什麼得失,那斷瞭的一隻腳便與失落的泥土一般,對他而言,毫不重要。”(《莊子》內篇di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閤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閤一。把天人看作閤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閤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閤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閤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對立的人,就叫作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變化一樣,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乾預,又無法改變。然而,人們以為天給自己生命,便愛之若父,對天如此,對那獨立chao絕的道又將如何?人們以為國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盡忠效死,那麼遇到真君又該怎麼錶現呢?
泉水乾瞭,水裏的魚都睏在陸地上,互相吐著涎沫濕潤對方,如果這樣,倒不如大傢在江湖裏互不相顧的好。因此,與其稱贊堯毀謗桀,倒不如不加批評,把善惡之念拋開而歸嚮大道。
大地給我形體,使我生時勞苦,老時清閑,死後安息,因此,若是以為生是好的,當然認為死也是好的啊!(《莊子》內篇di六章《大宗師》)
(四)眾妙之門
大道的降生與毀滅均無原因,它有具體的事實而沒有可見的齣處;有久長的淵源而沒有開始的根本;有齣生的處所又看不見竅孔,但卻有具體的事實、不確定的所在,這樣就構成瞭空間(宇);有久長的淵源而無開始的根本,就形成瞭時間(宙)。
有生,有死,有顯,有滅,但都無法看見顯滅的途徑,這就叫作“天門”。天門便是“無有”,而萬物就是從“無有”産生齣來的。(《莊子》雜篇di二十三章《庚桑楚》)
……
《老子的智慧:林語堂精裝新修版》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思想盛宴,一部融閤瞭深刻哲學洞見與非凡語言魅力的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持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暢銷至今已逾六十載。這本新修訂的版本,不僅是對經典的忠實呈現,更是對老子思想精髓的深度挖掘與全新解讀,旨在帶領讀者在紛繁的世界中,尋得一份寜靜緻遠的智慧,領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獨特韻味。 本書由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師林語堂先生傾情撰寫。林語堂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灑脫的文風和獨到的視角,將老子那深邃而又樸素的道傢思想,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與易懂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他並非生硬地去解讀古籍,而是將老子的“道”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巧妙地結閤,使得那些原本顯得高遠玄妙的哲理,變得觸手可及,如同醍醐灌頂,又似一股清泉,滌蕩心靈。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他將中國古典的意境、西方文化的明快、以及他自身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體悟融為一體,形成瞭獨樹一幟的“幽默文學”風格。這種風格在此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既有對老子思想的精闢闡述,又不乏妙趣橫生的比喻和引人深思的詼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愉悅感,也讓老子那“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核心理念,不再是枯燥的學術探討,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智慧。 《老子的智慧》所呈現的,絕不僅僅是對《道德經》字句的堆砌或考據。林語堂先生更側重於挖掘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與現實意義。他認為,老子所倡導的“道”,並非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是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哲學基石。在這個快速變化、充滿競爭的時代,人們常常感到焦慮、迷失,不知所措。老子的智慧,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超越浮躁、迴歸內心的路徑。書中,林語堂先生引導讀者去理解“道”的無形無象,理解“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智慧;理解“柔弱”的力量,理解“知足”的安樂,理解“知止”的智慧。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對於平衡工作與生活、處理人際關係、尋求內心平靜,都有著極其寶貴的啓示。 本書的精裝版本,在裝幀設計上也力求盡善盡美,旨在為讀者提供最佳的閱讀體驗。選用的紙張質感優良,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宜,即使長時間閱讀,也能感到舒適。封麵設計往往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既能體現老子思想的深邃,也展現瞭林語堂先生作為文化名傢的品味。一本精美的圖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的欣賞對象,能夠給讀者帶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 新修訂本的推齣,意味著這本書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更細緻的校勘和修訂,以期達到更高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這可能體現在對原文的理解更深入,對譯文的潤色更到位,對導讀部分的補充更詳實。每一次的修訂,都是對經典的緻敬,也是對讀者負責任的態度。它確保瞭讀者能夠接觸到最準確、最精彩的林語堂先生對老子智慧的解讀,從而更深入地領悟老子思想的精髓。 品味老莊的灑脫,是閱讀本書的另一大樂趣。莊子與老子同為道傢學派的代錶人物,他們的思想雖有側重,但都充滿瞭對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對世俗羈絆的超脫。老子強調“道”的自然無為,莊子則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筆,描繪瞭一個超越物質、精神自由翱翔的境界。林語堂先生的書寫,在解讀老子思想的同時,也常常會流露齣對莊子精神的欣賞與融閤。讀者在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那種不羈的自由、豁達的胸懷、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這種“灑脫”,是麵對人生苦難時的從容,是麵對誘惑時的淡定,是麵對得失時的釋然。它是一種高遠的境界,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解放。 本書的內容,並非局限於哲學理論的探討,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林語堂先生的語言魅力,體現在他能夠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貼切入微的例證。例如,他可能用自然界的現象來比喻“道”的運行,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闡釋“無為”的妙用。這種將宏大哲理融入細微之處的寫作手法,使得本書讀起來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趣味性。讀者在享受閱讀的樂趣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老子智慧的熏陶,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種超脫與灑脫。 《老子的智慧:林語堂精裝新修版》所提供的,是一種古老而又永恒的智慧。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反思現代生活的價值取嚮。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迴歸生命的本真。它不是一本速食的讀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受益終身的經典。通過林語堂先生精妙絕倫的文字,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兩韆多年前的聖賢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並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獲得心靈滋養、追求人生智慧的讀者的珍貴禮物。它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世界;它是一麵鏡子,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它更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啓通往內心平靜與人生智慧的大門。 這本書所蘊含的,是林語堂先生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他將中國傳統哲學中最精華的部分,以一種現代人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在當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能夠通過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去深入瞭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的生活實踐,讓那些曆久彌新的思想,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光彩。 總而言之,《老子的智慧:林語堂精裝新修版》是一部集哲學深度、文學魅力與人文關懷於一體的傑作。它以林語堂先生獨具匠心的筆觸,重新演繹瞭老子關於“道”的智慧,引領讀者在品味老莊超脫灑脫的精神的同時,獲得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從容的態度。這本經過精心修訂的版本,是讀者走近老子思想、領略中華人文精神的絕佳選擇,一本值得珍藏與細細品讀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