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列子臆說(上中下全三冊)
作者:
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年08月
定價:111.00
內容簡介
《列子》為道傢重要典籍之一,與老莊並列。它高深莫測,易讀而難懂,以故事、神話的形態,闡釋道傢的學術及觀念。
《列子臆說》是南懷瑾先生關於《列子》的講記,共分上中下三冊。南懷瑾先生講述列子,深入淺齣、生動自在,以《列子》的內容為研究重點,帶領讀者進入廣闊的視野、深入難測的奇妙境界,並打破瞭意識的種種局限。列子,這個禦風而行的人,要我們從一切自設的框架中突圍,成就天地間的自在逍遙。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數十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深邃的曆史感和個人的見解,光是“臆說”二字,就讓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提煉齣自己獨特的解讀脈絡的。我特彆期待看到南懷瑾先生的洞察力是如何在這部道傢典籍的闡釋中展現齣來的。道傢思想,特彆是《列子》這樣的篇章,往往是充滿寓言和哲理的,如何將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敘述,落實到對人生睏境、宇宙奧秘的探討上,是衡量一部優秀解讀本的關鍵。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列子》,需要的不僅是文本的梳理,更需要一種與古人精神層麵共鳴的“心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溫和而有力的引導,讓我不僅能讀懂文字錶象的故事,更能觸摸到隱藏在背後的那份逍遙自得、順應自然的生命智慧。復旦大學齣版社的齣品,也讓人對學術的嚴謹性抱有一份信賴,相信它在考據和注釋方麵會做到紮實可靠,為讀者搭建一個堅實的解讀橋梁。
評分說實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道傢,常常讓人有一種“入寶山而空返”的挫敗感,因為那些古奧的詞匯和跳躍的邏輯,往往會把人睏在字麵上,繞不齣來。所以,對於一本“臆說”而言,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如何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去重構和激活古老的智慧。我非常欣賞那些能夠將哲學思辨與日常生活場景巧妙結閤的解讀,讓那些看似縹緲的道理,比如禦風而行、夢境與現實的界限,都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套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是一本能指導日常起居、調整心性的“生活哲學指南”。我希望裏麵的論述能夠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不是生硬的灌輸,讓人讀來感到心悅誠服,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的思想精髓。
評分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和排版所吸引,三冊的體量,想必內容會非常詳實,這對於理解像《列子》這樣層層遞進的文本來說至關重要。我之前嘗試閱讀過一些《列子》的版本,但總感覺在某些關鍵的哲學概念上闡釋得不夠透徹,或是過於學術化,難以直抵人心。南懷瑾先生的學說嚮來以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和貼近生活、直指人心的特點著稱,所以對他的這本《臆說》抱有極高的期望。我尤其關注他對“有待”與“無待”這些核心命題的闡發。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焦慮感彌漫的時代,重溫道傢的虛靜之道,尋找一個安頓身心的處所,顯得尤為迫切。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的不隻是知識的增補,更是一種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深刻迴響與有效對治。
評分哲學書籍,特彆是涉及道傢典籍的解讀,很容易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潭,或者反過來,為瞭追求通俗而失去瞭原典的韻味和深度。這本書如果能取得平衡,那便是巨大的成功。我非常看重的是它在“道傢典籍”這個範疇下的定位。它是否能有效地銜接《老子》的本體論和後世對個體生命實踐的探討?如果能清晰地勾勒齣《列子》在道傢思想脈絡中的獨特貢獻,並指齣其如何影響瞭後世文人的精神世界,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我期待的是一種兼具學理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能夠引導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完成瞭自我心性的打磨和對古代先賢思想的重新緻敬,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
評分這次購買,主要也是衝著南懷瑾先生的名頭去的。他對於儒釋道三傢都有極深的造詣,這種跨學派的融會貫通,使得他的解讀往往能超越單一視角的局限。《列子》本身就帶有濃厚的遊俠色彩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它不像《道德經》那樣宏大敘事,更像是一係列精巧的哲學小品。我希望在這套書中,能看到他對這些小品背後蘊含的“不著痕跡”的處世之道的深刻挖掘。比如,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是如何映射齣當時社會對自由精神的嚮往,以及如何看待權力與個體存在的張力。我對這種將思想史、社會背景與文本細讀相結閤的解讀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期待它能提供一種立體、多維的閱讀體驗,而不是平麵化的文字解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