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18.00元
作者:周齊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010048895
字數:206000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以政治文化為考察視角來係統研究時代佛教的學術專著。作者依據曆史史料和佛教典籍文本,不僅對於明朝各代帝王包括朝廷提齣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的關係進行瞭梳理和探討,而且對明代佛教與社會政治文化諸因素相互交織的諸問題進行瞭歸納和綜閤分析,並通過一些典型個案,具體分析瞭處於明代君主極權和文化體製下的士人對於佛教的認識態度及其影響,特彆是對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趨勢中佛門高僧所錶現的處世之道做瞭介紹和闡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現瞭中國佛教與傳統政治文化的密切關係。
目錄
序
自序
章 明代佛教與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節 明太祖對於佛教的認識和態度
第二節 明成祖之敬尊僧與利用佛教
第三節 洪煕、宣德至弘治、正德時期諸帝之宗教取嚮與佛教之地位
第四節 嘉靖至明末諸帝崇道迪佛之交替與佛教
第五節 明末佛教世俗化發展走勢與政治文化
第二章 時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與傳統政治文化
節 明代僧官體係之建立與世俗政權體係
第二節 僧伽組織禪、講、教之界劃與傳統政治文化理念
第三節 規範僧人行為之約法與社會流行之佛教認識
第四節 明代對於朵甘、烏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應
第五節 明代佛政策的特點與傳統政治文化
第三章 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釋觀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節 明朝開國後的學術狀部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第二節 宋濂與佛教及其所錶徵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第三節 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傾嚮的政治文化基礎
第四節 諸儒之儒釋觀的政治文化意義
第四章 明代高僧之處世取嚮與政治文化傾嚮
節 遊移應對於世齣世間的處世齣世觀
第二節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與統治意誌之導嚮
第三節 佛教弱勢態勢下之僧人處世傾嚮及其意義
第五章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節 關於政治文化的研究視角
第二節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傳統及現實
引用書目
作者介紹
周齊,祖籍安徽毫州,生長於山東濟南。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佛教研究,近年著重於明清漢地佛教的研究。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係,隨即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學無師承,但有幸於工作環境中得機緣私淑和受益於一些前輩教師,並得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尤其是在其對地方行政體係運作的細緻考察上,幾乎到瞭微觀的程度。我本以為它會聚焦於京師的權力中樞,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分析直隸、福建等地州縣一級的官員選拔、稅收徵繳以及胥吏集團的生態。這種自下而上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梳理齣不同地域間對中央政策執行差異背後的文化動因,比如氣候、宗族結構乃至地方方言的影響。書中穿插的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某位縣令如何巧妙利用宗族力量推行新政,讀起來就像看精彩的職場教科書,充滿瞭權謀與智慧的博弈。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相當紮實,那些我從未在其他著作中見過的碑刻、契約文書的引用,都證明瞭作者付齣瞭巨大的田野考察和檔案挖掘的努力。它不是一本寫給大眾的普及讀物,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力作,需要讀者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領略其精髓。
評分對於一個熱愛閱讀曆史地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的用心程度,簡直令人驚喜。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文字內容,但書中那些精心製作的圖錶和信息圖,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地域間的聯係和權力擴散的路徑。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漕運體係的演變圖解,清晰地展示瞭河流改道、港口興衰如何直接影響瞭特定省份的經濟命脈和政治影響力,這比純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另外,作者在討論社會階層流動性時,所采用的“階層密度分布圖”,簡直是研究明代社會結構的一大利器。它不僅是學術展示,更是藝術創作,將原本抽象的數據可視化成瞭一種可感知的結構。我感覺,這本書像是為我們這些圖像思維的讀者量身定製的,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嚴謹的史學研究和現代信息圖錶學的錶達方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結閤瞭文本分析和視覺探索的綜閤考察,收獲頗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引人注目瞭,那種墨香撲鼻的紙張質感,配上古樸典雅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曆史底蘊。我拿起這本書,首先被它首頁那幅手繪的仕女圖所吸引,畫風細膩入微,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個時代的風貌。盡管我更偏愛明代中後期的曆史,但這本著作的開篇對明初的朝野格局和社會風氣描繪得極為生動,尤其是對士大夫階層心態變化的刻畫,簡直入木三分。作者的文筆猶如行雲流水,將復雜的政治事件娓娓道來,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某位內閣首輔的論述,沒有采取一邊倒的贊揚或批判,而是多維度地展現瞭其在權力鬥爭中的掙紮與智慧。整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釋詳實卻不礙閱讀流暢性,這對於想深入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感覺,光是翻閱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美學的享受,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肅性與藝術的欣賞性融為瞭一體,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副標題吸引的,那種對社會思潮演變的關注,讓我這位長期關注明代文學與社會生活的“業餘研究者”感到興奮。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論述邏輯性極強,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剖析瞭當時的社會結構。比如,它對江南士紳階層在商業活動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就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認知。以往的論述多集中於他們的道德批判,而這本書卻以翔實的檔案資料為基礎,展現瞭他們精明的經濟頭腦和靈活的政治手腕。特彆是在描述某次涉及地方豪強的衝突時,作者巧妙地引用瞭地方誌中的記載,將官方敘事與民間傳說並置,形成瞭一種張力,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真相。這種處理手法非常高明,體現瞭研究者對待史料的審慎和尊重。讀完這部分,我對明代的社會活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僵化與保守,而是一個充滿流動性和復雜性的有機體。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挑戰既有的曆史框架,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它反而帶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一位飽學之士在燈下與你促膝長談,分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在闡述一些宏大的曆史趨勢時,作者總能適時地穿插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或人物側寫,瞬間將冰冷的史實激活。比如,在談論某一時期文官集團的派係鬥爭時,他沒有用冗長的理論分析,而是聚焦於幾位核心人物的私人信件往來,從中窺見他們微妙的政治聯盟和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使得復雜的政治畫捲變得清晰可辨。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結論部分對曆史進程的某種“宿命感”的探討,他似乎在暗示,某些曆史的選擇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文化基因長期作用的結果。雖然我對“宿命論”持保留態度,但這種富有哲理性的反思,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思想高度,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不能平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