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18.00元
作者:周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010048895
字数:206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政治文化为考察视角来系统研究时代佛教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历史史料和佛教典籍文本,不仅对于明朝各代帝王包括朝廷提出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而且对明代佛教与社会政治文化诸因素相互交织的诸问题进行了归纳和综合分析,并通过一些典型个案,具体分析了处于明代君主极权和文化体制下的士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态度及其影响,特别是对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趋势中佛门高僧所表现的处世之道做了介绍和阐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现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
目录
序
自序
章 明代佛教与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节 明太祖对于佛教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节 明成祖之敬尊僧与利用佛教
第三节 洪煕、宣德至弘治、正德时期诸帝之宗教取向与佛教之地位
第四节 嘉靖至明末诸帝崇道迪佛之交替与佛教
第五节 明末佛教世俗化发展走势与政治文化
第二章 时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与传统政治文化
节 明代僧官体系之建立与世俗政权体系
第二节 僧伽组织禅、讲、教之界划与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第三节 规范僧人行为之约法与社会流行之佛教认识
第四节 明代对于朵甘、乌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第五节 明代佛政策的特点与传统政治文化
第三章 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释观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节 明朝开国后的学术状部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节 宋濂与佛教及其所表征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第三节 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倾向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四节 诸儒之儒释观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四章 明代高僧之处世取向与政治文化倾向
节 游移应对于世出世间的处世出世观
第二节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与统治意志之导向
第三节 佛教弱势态势下之僧人处世倾向及其意义
第五章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节 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传统及现实
引用书目
作者介绍
周齐,祖籍安徽毫州,生长于山东济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佛教研究,近年着重于明清汉地佛教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随即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学无师承,但有幸于工作环境中得机缘私淑和受益于一些前辈教师,并得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吸引的,那种对社会思潮演变的关注,让我这位长期关注明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业余研究者”感到兴奋。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比如,它对江南士绅阶层在商业活动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就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以往的论述多集中于他们的道德批判,而这本书却以翔实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展现了他们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灵活的政治手腕。特别是在描述某次涉及地方豪强的冲突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地方志中的记载,将官方叙事与民间传说并置,形成了一种张力,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真相。这种处理手法非常高明,体现了研究者对待史料的审慎和尊重。读完这部分,我对明代的社会活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僵化与保守,而是一个充满流动性和复杂性的有机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挑战既有的历史框架,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阅读历史地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程度,简直令人惊喜。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字内容,但书中那些精心制作的图表和信息图,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地域间的联系和权力扩散的路径。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漕运体系的演变图解,清晰地展示了河流改道、港口兴衰如何直接影响了特定省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影响力,这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另外,作者在讨论社会阶层流动性时,所采用的“阶层密度分布图”,简直是研究明代社会结构的一大利器。它不仅是学术展示,更是艺术创作,将原本抽象的数据可视化成了一种可感知的结构。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为我们这些图像思维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谨的史学研究和现代信息图表学的表达方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结合了文本分析和视觉探索的综合考察,收获颇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其对地方行政体系运作的细致考察上,几乎到了微观的程度。我本以为它会聚焦于京师的权力中枢,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直隶、福建等地州县一级的官员选拔、税收征缴以及胥吏集团的生态。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出不同地域间对中央政策执行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比如气候、宗族结构乃至地方方言的影响。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某位县令如何巧妙利用宗族力量推行新政,读起来就像看精彩的职场教科书,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的博弈。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相当扎实,那些我从未在其他著作中见过的碑刻、契约文书的引用,都证明了作者付出了巨大的田野考察和档案挖掘的努力。它不是一本写给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力作,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它反而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饱学之士在灯下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在阐述一些宏大的历史趋势时,作者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人物侧写,瞬间将冰冷的史实激活。比如,在谈论某一时期文官集团的派系斗争时,他没有用冗长的理论分析,而是聚焦于几位核心人物的私人信件往来,从中窥见他们微妙的政治联盟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复杂的政治画卷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论部分对历史进程的某种“宿命感”的探讨,他似乎在暗示,某些历史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特定文化基因长期作用的结果。虽然我对“宿命论”持保留态度,但这种富有哲理性的反思,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思想高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墨香扑鼻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典雅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拿起这本书,首先被它首页那幅手绘的仕女图所吸引,画风细腻入微,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风貌。尽管我更偏爱明代中后期的历史,但这本著作的开篇对明初的朝野格局和社会风气描绘得极为生动,尤其是对士大夫阶层心态变化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作者的文笔犹如行云流水,将复杂的政治事件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某位内阁首辅的论述,没有采取一边倒的赞扬或批判,而是多维度地展现了其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与智慧。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释详实却不碍阅读流畅性,这对于想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感觉,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美学的享受,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肃性与艺术的欣赏性融为了一体,让人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