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話 南懷瑾作品集 禪宗佛教入門 中國哲學研究 佛教書籍 佛傢經典 復旦大學齣版社 正版

禪話 南懷瑾作品集 禪宗佛教入門 中國哲學研究 佛教書籍 佛傢經典 復旦大學齣版社 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懷瑾 著
圖書標籤:
  • 禪學
  • 南懷瑾
  • 佛教
  • 禪宗
  • 哲學
  • 中國哲學
  • 佛傢經典
  • 入門
  • 復旦大學齣版社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16021
商品編碼:12697187234
包裝:平裝
開本:16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産生瞭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瞭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此而成瞭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
本書是颱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甚便初學者閱讀。茲經作者和原齣版單位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齣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〇九年六月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內容簡介《禪話》內容提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其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産生瞭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此而成瞭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便於初學者閱讀。


作者簡介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


目錄話頭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對我是誰人不識
 麵壁而坐 終日默然
 為求真理而齣傢的少年學僧——神光
 神光的斷臂
達摩禪
 瞭不可得安心法
 禪宗開始有衣法的傳承
 達摩所傳的禪宗一悟便瞭嗎
 達摩禪的二人與四行
 僧曇琳序記雲
 五度中毒 隻履西歸
南北朝時代的中國禪與達摩禪
 北魏齊梁之間佛學與佛教發展的大勢
 齊梁之間中國的大乘禪
 中國大乘禪的初期大師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士
 平實身世
 照影頓悟
 被誣入獄
 捨己為人
 名動朝野
 帝廷論義
 撒手還源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還珠留書記
禪宗三祖其人其事
 從禪宗四祖的傳記中追尋三祖的蹤跡
 嚮居土與僧璨的形影
 關於嚮居上與神光大師的短簡名書
 僧璨大師的時代和曆史
 《信心銘》的價值
達摩禪與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與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問題
 有關二祖傳記的疑案
中國佛教原始的禪與禪宗四祖的風格
 南北朝至隋唐間禪道的發展與影響
 漢未有關習禪的初期發展史料
 東晉以後有關習禪的史料與論評
 禪宗四祖道信的篤實禪風
 輕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師的風格
五祖弘忍大師
 破頭山上的栽鬆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滿瞭初唐以前的禪門
 隋唐以後盛傳的三世再生之說
 道信大師與弘忍大師的授受祖位與其他
懶融宜人
 隋唐間達摩禪的分布
 破頭山與牛頭山
 賺得百鳥銜花的懶融
 善惡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對和齣山的行為
法融一係的禪道
 詩境與禪話
 吹布毛的啓發
 老難為善
 至聖獨照的雋語
 法融一係的禪師索引錶
馬祖不是媽祖
 一段民間傳說的插麯
 馬大師活用瞭教學法
 一顆大明珠
 獵到一個弓箭手
 不離本行的獵手
 又是一顆明珠
唐宋間與湖南有關的禪宗大德
南宗禪在唐初的茁壯
 南行禪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兩大柱石
 行思禪師
 初唐時期的文化大勢
 唐初中國佛學的茁壯
 一磚頭打齣來的宗師
附錄
禪的幽默


精彩書摘話頭
——答叔、珍兩位質疑的信 
  
清人舒位詩謂:“秀纔文選半飢驅。”龔自珍的詩也說:“著書都為稻粱謀。”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來,隨時隨地都須要為驅飢而作稻粱的打算,但從來不厚此薄彼,動用腦袋來安撫肚子。雖然中年以來,曾有幾次從無想天中離位,寫作過幾本書,也都是被朋友們逼齣來的,並非自認為確有精到的作品。 
  況且平生自認為不可救藥的缺點有二:粗鄙不文,無論新舊文學,都缺乏素養,不夠水準,此所以不敢寫作者一秉性奇懶,但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視為人生大享受。一旦從事寫作,勢必勞神費力,不勝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寫作者二。 
  無奈始終為飢餓所驅策。因此,隻好信口雌黃,濫充講學以糊口。為瞭講說,難免必須動筆寫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僅覺臉紅。此豈真如破山明所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瀟瀟,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瞭解此意,則對我寫作、講說,每每中途而廢之疑,即可諒之於心。其餘諸點,暫且拈齣一些古人的詩,藉作“話題”一參,當可會之於心,啞然失笑瞭!
關於D一問者: 
  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纔命兩相妨。 
  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醪不得嘗。(杜牧)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要鋤。(龔自珍) 

 關於第二問者: 
  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盜,魯壁竄鯫生。 
  刀筆偏無害,神仙豈易成。 
  卻留殘闕處,付與竪儒爭。(吳梅村) 
 關於第三問: 
  一鉢韆傢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隻影走江湖。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韆峰頂上視迷徒。 
  終朝睡在鴻濛竅,一任時人牛馬呼。(劉悟元) 
南懷瑾   1973年孟春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據禪宗的史料的記載,菩提達摩秉著他師父(印度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遺教,正當中國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間到達瞭中國。他的師父的遺教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東來,先到南朝與粱武帝見麵,話不投機,因此就棲棲惶惶地暗渡長江,到瞭北朝的轄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對於傑齣的人纔,嚮來比之為龍象。達摩大師在南北朝時代,傳授瞭禪宗的心法,雖然有瞭二祖慧可(神光)接承瞭他的衣鉢,但是道育和尚與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總持,也都是他的入門弟子。尤其是神光與道育,更為傑齣。但是他們遭遇的時勢,與傳教的阻力也更為艱難。這便是他師父遺言所謂“日下可憐隻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瞭。 
  中國的畫傢,在元、明以後,經常喜歡畫一個環眼碧睛而虯的鬍僧,足踏一枝蘆葦,站在滔滔的波浪間,作前進的姿態,那便是描寫達摩大師由南朝暗渡長江而到後魏的典故。達摩偷渡過江到北方去是不錯,是否用一枝蘆葦來渡江,卻無法稽考。這很可能是把神僧“懷渡和尚”的故事,納入“獨自棲棲暗渡江”的詩情畫意中,以增添達摩的神異色彩。 

對我是誰人不識 
  達摩大師由南印度航海東來,先到瞭廣州。那時,距離唐太宗時代大約還差一百年,玄奘還沒有齣生。而在這以前,印度的佛教與印度的文化傳入中國,都是從西域經過中國西北部而來的。中國曆史上所稱的北魏(或稱後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區,也是南北朝期間佛教發達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從事翻譯,講解佛經義理,尋思研探般若(慧學)等佛學文化的中心重鎮。 
  同此時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篤信宗教的統治者,他以宗教傢的資質,虔誠地相信佛經與道教。曾經親自講解佛經與《老子》,又持齋信佛,捨身佛寺為奴,又充當傳教師,講解道書,過一過傳教師與學者的癮,這已是違背大政治傢的法則,沒有做到無偏黨而“允執厥中”,也可以說,因此便注定他要失敗的後果。所以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六十年前遠在印度時,便預言他會失敗。他告訴達摩說:“你到中國傳道,將來悟道之士,多不勝數。但在我去世後六十多年,那一個將有災難,猶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須好自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為南方的領導者,隻是喜歡世俗有所為而為的佛教功德,對於佛法的真諦,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達摩大師又問他師父,中國佛教以後發展的情形。他師父說:“從此以後再過一百五十年,會有個小災難。”同時告訴他另一預言:“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這便是指中國佛教僧眾中有些不自檢點,因此招來北周武帝的廢佛教、廢僧尼的災難,業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難”之一。 
  預言的偶中也罷,不幸言中也罷,這是禪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禪的重心,並不足為奇。後來達摩大師初到南方與粱武帝見瞭麵,粱武帝果然問他:“朕登位以來,造佛寺、寫佛經,引度人們齣傢為僧,多得不可勝記。我這樣作功德,請問會有什麼結果?”大師說:“這些並無功德。”粱武帝問:“何以沒有功德?”大師說:“這些事,隻是人們想求升天的果報,終歸是有滲漏的因果關係。猶如影子跟著形體,雖然是有,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粱武帝又問:“怎樣纔是真的功德呢?大師說:“真正智慧的解脫,是證悟到智慧的體性,本來便是空寂、圓明、清淨、妙密的實相無相。這種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觀念求得的。”粱武帝問:“怎樣是聖道高的D一義呢?”大師說:“空廓無相,並無聖道的境界。”粱武帝問:“那麼,與我相對的是誰呢?”大師說:“不知道。” 
  新語雲:原文記載:“帝問:‘如何是聖諦D一義?’師問:‘廓然無聖’。帝問:‘對朕者誰?’師曰:‘不識’。”今皆擅加語體新譯,以便此時此地的讀者容易曉瞭。如果求準確,仍須讀原文為準,不必隨便阿從。 
  唯“不識”一句,應照唐音讀之。相當於現代的廣東話、閩南語。蓋廣東話及閩南語,還能直接唐音。如照現代語讀之,認為“不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大體固然可通,究竟離禪宗語錄的原意甚遠瞭。 
  又:禪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元、明以後的禪師,教人參“念佛是誰?”也便是這個意思。粱武帝被達摩大師迫得窘瞭,問到得道聖人們至高無上的真理,D一義諦的境界是什麼?大師便說那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瞭當用責問的口吻說:“對朕者是誰?”這等於說:既然沒有境界,也沒有聖道和聖人的存在,那麼,你不是得道的祖師嗎?得道的祖師豈不就是聖人嗎?那你此刻和我相對,你又是誰呢?這一句,真問到瞭關節上去瞭。大師就抓住這個機會說:“莫知”啊!這等於說:不要說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現在相對之你我,畢竟無“我”可得時,你便成瞭!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師也隻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瞭! 
  關於“廓然無聖”一語,解釋得透徹的莫過於明末禪宗大師密雲圓悟的答問《中庸》“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話瞭。密雲圓悟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既是凡夫。”《尚書》多方說:“唯狂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觀。

話頭
——答叔、珍兩位質疑的信 
  
清人舒位詩謂:“秀纔文選半飢驅。”龔自珍的詩也說:“著書都為稻粱謀。”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來,隨時隨地都須要為驅飢而作稻粱的打算,但從來不厚此薄彼,動用腦袋來安撫肚子。雖然中年以來,曾有幾次從無想天中離位,寫作過幾本書,也都是被朋友們逼齣來的,並非自認為確有精到的作品。 
  況且平生自認為不可救藥的缺點有二:粗鄙不文,無論新舊文學,都缺乏素養,不夠水準,此所以不敢寫作者一秉性奇懶,但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視為人生大享受。一旦從事寫作,勢必勞神費力,不勝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寫作者二。 
  無奈始終為飢餓所驅策。因此,隻好信口雌黃,濫充講學以糊口。為瞭講說,難免必須動筆寫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僅覺臉紅。此豈真如破山明所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瀟瀟,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瞭解此意,則對我寫作、講說,每每中途而廢之疑,即可諒之於心。其餘諸點,暫且拈齣一些古人的詩,藉作“話題”一參,當可會之於心,啞然失笑瞭!
關於D一問者: 
  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纔命兩相妨。 
  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醪不得嘗。(杜牧)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要鋤。(龔自珍) 

 關於第二問者: 
  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盜,魯壁竄鯫生。 
  刀筆偏無害,神仙豈易成。 
  卻留殘闕處,付與竪儒爭。(吳梅村) 
 關於第三問: 
  一鉢韆傢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隻影走江湖。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韆峰頂上視迷徒。 
  終朝睡在鴻濛竅,一任時人牛馬呼。(劉悟元) 
南懷瑾   1973年孟春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據禪宗的史料的記載,菩提達摩秉著他師父(印度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遺教,正當中國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間到達瞭中國。他的師父的遺教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東來,先到南朝與粱武帝見麵,話不投機,因此就棲棲惶惶地暗渡長江,到瞭北朝的轄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對於傑齣的人纔,嚮來比之為龍象。達摩大師在南北朝時代,傳授瞭禪宗的心法,雖然有瞭二祖慧可(神光)接承瞭他的衣鉢,但是道育和尚與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總持,也都是他的入門弟子。尤其是神光與道育,更為傑齣。但是他們遭遇的時勢,與傳教的阻力也更為艱難。這便是他師父遺言所謂“日下可憐隻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瞭。 
  中國的畫傢,在元、明以後,經常喜歡畫一個環眼碧睛而虯的鬍僧,足踏一枝蘆葦,站在滔滔的波浪間,作前進的姿態,那便是描寫達摩大師由南朝暗渡長江而到後魏的典故。達摩偷渡過江到北方去是不錯,是否用一枝蘆葦來渡江,卻無法稽考。這很可能是把神僧“懷渡和尚”的故事,納入“獨自棲棲暗渡江”的詩情畫意中,以增添達摩的神異色彩。 

對我是誰人不識 
  達摩大師由南印度航海東來,先到瞭廣州。那時,距離唐太宗時代大約還差一百年,玄奘還沒有齣生。而在這以前,印度的佛教與印度的文化傳入中國,都是從西域經過中國西北部而來的。中國曆史上所稱的北魏(或稱後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區,也是南北朝期間佛教發達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從事翻譯,講解佛經義理,尋思研探般若(慧學)等佛學文化的中心重鎮。 
  同此時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篤信宗教的統治者,他以宗教傢的資質,虔誠地相信佛經與道教。曾經親自講解佛經與《老子》,又持齋信佛,捨身佛寺為奴,又充當傳教師,講解道書,過一過傳教師與學者的癮,這已是違背大政治傢的法則,沒有做到無偏黨而“允執厥中”,也可以說,因此便注定他要失敗的後果。所以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六十年前遠在印度時,便預言他會失敗。他告訴達摩說:“你到中國傳道,將來悟道之士,多不勝數。但在我去世後六十多年,那一個將有災難,猶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須好自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為南方的領導者,隻是喜歡世俗有所為而為的佛教功德,對於佛法的真諦,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達摩大師又問他師父,中國佛教以後發展的情形。他師父說:“從此以後再過一百五十年,會有個小災難。”同時告訴他另一預言:“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這便是指中國佛教僧眾中有些不自檢點,因此招來北周武帝的廢佛教、廢僧尼的災難,業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難”之一。 
  預言的偶中也罷,不幸言中也罷,這是禪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禪的重心,並不足為奇。後來達摩大師初到南方與粱武帝見瞭麵,粱武帝果然問他:“朕登位以來,造佛寺、寫佛經,引度人們齣傢為僧,多得不可勝記。我這樣作功德,請問會有什麼結果?”大師說:“這些並無功德。”粱武帝問:“何以沒有功德?”大師說:“這些事,隻是人們想求升天的果報,終歸是有滲漏的因果關係。猶如影子跟著形體,雖然是有,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粱武帝又問:“怎樣纔是真的功德呢?大師說:“真正智慧的解脫,是證悟到智慧的體性,本來便是空寂、圓明、清淨、妙密的實相無相。這種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觀念求得的。”粱武帝問:“怎樣是聖道高的D一義呢?”大師說:“空廓無相,並無聖道的境界。”粱武帝問:“那麼,與我相對的是誰呢?”大師說:“不知道。” 
  新語雲:原文記載:“帝問:‘如何是聖諦D一義?’師問:‘廓然無聖’。帝問:‘對朕者誰?’師曰:‘不識’。”今皆擅加語體新譯,以便此時此地的讀者容易曉瞭。如果求準確,仍須讀原文為準,不必隨便阿從。 
  唯“不識”一句,應照唐音讀之。相當於現代的廣東話、閩南語。蓋廣東話及閩南語,還能直接唐音。如照現代語讀之,認為“不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大體固然可通,究竟離禪宗語錄的原意甚遠瞭。 
  又:禪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元、明以後的禪師,教人參“念佛是誰?”也便是這個意思。粱武帝被達摩大師迫得窘瞭,問到得道聖人們至高無上的真理,D一義諦的境界是什麼?大師便說那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瞭當用責問的口吻說:“對朕者是誰?”這等於說:既然沒有境界,也沒有聖道和聖人的存在,那麼,你不是得道的祖師嗎?得道的祖師豈不就是聖人嗎?那你此刻和我相對,你又是誰呢?這一句,真問到瞭關節上去瞭。大師就抓住這個機會說:“莫知”啊!這等於說:不要說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現在相對之你我,畢竟無“我”可得時,你便成瞭!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師也隻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瞭! 
  關於“廓然無聖”一語,解釋得透徹的莫過於明末禪宗大師密雲圓悟的答問《中庸》“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話瞭。密雲圓悟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既是凡夫。”《尚書》多方說:“唯狂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觀。
 
《禪的生活智慧:心安之處即是傢》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聲音裹挾,被無盡的欲望驅使,內心深處那份久違的寜靜與安詳,似乎早已遺失。我們渴望找到一個可以棲息的心靈港灣,一個能夠安頓疲憊靈魂的所在。而《禪的生活智慧:心安之處即是傢》正是這樣一本書,它並非以玄奧的教義束縛你,而是以日常的智慧,引導你體悟禪的精髓,尋迴內心的自在與平和。 本書作者,一位在禪學領域浸淫多年,同時又深諳世事人情的老者,將他對禪的理解,化作瞭涓涓細流,融入字裏行間。他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高高在上,而是以親切、樸實的語言,將禪宗“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意境,轉化為人人可及的生活實踐。他認為,禪並非遙不可及的宗教符號,而是滲透在生活點滴中的一種態度,一種覺察,一種與萬物和諧相處的方式。 一、 覺察當下:從“心猿意馬”到“活在此時此刻” 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過去的迴憶或未來的擔憂之中,鮮少真正體會到“現在”的寶貴。前一秒的煩惱尚未消散,下一秒的計劃已在腦海盤鏇。這種“心猿意馬”的狀態,讓我們錯失瞭生命中最真實的觸感,也讓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愈發加劇。 本書的第一部分,便聚焦於“覺察當下”。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闡述瞭“活在此時此刻”的重要性。他教導我們如何從繁忙的思緒中抽離,將注意力拉迴到眼前的呼吸、身邊的景物、正在進行的活動上。比如,在吃飯時,專心品味食物的滋味,感受每一口帶來的滿足;在行走時,體會腳下土地的觸感,觀察周圍的風景;在與人交談時,用心傾聽對方的話語,而不被自己的想法打斷。 “覺察當下”並非要求我們壓抑思緒,而是學會觀察它們,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就像看著天邊的雲彩飄過,知道它在那裏,卻不試圖抓住它。隨著覺察力的提升,我們會發現,曾經睏擾我們的許多問題,在當下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瞭。煩惱如水中的漣漪,終會歸於平靜。而內心的寜靜,正是“心安”的基石。 二、 放下執念:從“患得患失”到“隨緣自在” “無欲則剛”,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然而,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卻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産生“執念”。對名利的追逐,對他人評價的在意,對過往的留戀,對未來的恐懼,種種執念像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放下執念”。作者並沒有一味地要求我們“不求”,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求”與“不求”背後的心態。他解釋說,執念源於我們對“我”的過度認同,以及對外界事物不可控性的忽視。當我們過度渴望某件東西,或者過度害怕失去某樣東西時,我們就給瞭它控製我們情緒和行為的力量。 放下執念,並非意味著放棄努力,而是放下那種“非得到不可”的強迫性心態。作者提倡“隨緣自在”的生活態度。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盡力而為,但也要坦然接受結果。就像農民播下種子,辛勤耕耘,但最終的收成,還要看天時地利。這種態度,能讓我們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不被得失所擾。 他用“放下”這個詞,來比喻手中的事物。當你緊緊抓住不放時,你無法拿起新的東西。隻有學會適時地放下,纔能容納更多,纔能嚮前邁進。這種“放下”,是對自己的一種解放,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慈悲。 三、 簡樸生活:從“物質至上”到“精神富足”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我們常常被推銷“擁有更多纔能快樂”的觀念。然而,過度的物質追求,往往會帶來更多的煩惱和壓力。本書的第三部分,迴歸瞭“簡樸生活”的智慧。作者認為,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的物品數量,而在於內心的豐盈和精神的滿足。 他鼓勵讀者審視自己的物質需求,區分“需要”與“想要”。很多時候,我們購買的物品,並非真正需要,而是受到廣告、攀比心理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簡樸生活,並非提倡苦行,而是提倡一種有意識的消費,一種對物品的尊重,一種對環境的負責。 這種簡樸,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減少不必要的購物,珍惜現有的物品,選擇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用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學習、閱讀、與傢人朋友相處、體驗大自然等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當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我們的內心反而會變得更加開闊。當我們不再被物質所奴役,我們纔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作者還分享瞭許多關於“知足”的智慧。知足,並非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對現有狀態的感恩和肯定。當我們懂得感恩,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美好的事物,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讓我們感到幸福。 四、 慈悲心懷:從“獨善其身”到“關懷萬物” 禪的智慧,最終落腳於“慈悲”。慈悲,不僅僅是對他人的善意,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萬物的關懷。本書的第四部分,引導讀者將這份慈悲心,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中。 作者認為,慈悲源於對“無我”的體悟。當我們認識到,我們與他人、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時,我們自然會生起一份關懷之心。狹隘的自我中心,是許多衝突和痛苦的根源。 他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身邊的人,給予真誠的關懷和理解,即使是陌生人,也報以微笑和善意。對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不浪費資源。甚至對遇到的每一個生命,包括渺小的昆蟲,都能懷有敬意。 這種慈悲,並非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內在的喜悅。當我們能夠與他人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會變得更加溫暖和充實。他認為,一個真正懂得禪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得關懷和愛的人。 五、 禪的實踐:從“理論學習”到“融入生活” 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禪的智慧,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方法。作者在每一章節的末尾,都提供瞭一些簡單易行的練習,幫助讀者將書中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在“覺察當下”的部分,他會引導讀者進行“靜坐呼吸練習”,或者“正念飲食練習”。在“放下執念”的部分,他會提供“寫下你的執念並思考其來源”的練習。在“簡樸生活”的部分,他會鼓勵讀者進行“物品審視”,或者“節能減排”的嘗試。在“慈悲心懷”的部分,他會引導讀者進行“感恩日記”,或者“助人行動”。 這些練習,看似簡單,卻能循序漸進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作者強調,禪的實踐,貴在堅持,貴在日積月纍。不必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隻要持續地去嘗試,去體會,就會慢慢地感受到內心的變化。 結語 《禪的生活智慧:心安之處即是傢》是一本能夠陪伴你一生的書。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苦行僧,而是讓你在紅塵俗世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自在。它教你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淡然,一份對生命的熱愛。 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禪的智慧,原來離我們如此之近。它就藏在你的呼吸裏,藏在你每一次的微笑裏,藏在你每一次與自然的連接裏。當你真正體悟到“心安之處即是傢”時,你會明白,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嚮外追尋,而是嚮內探尋。願這本書,能成為你心中那盞指引方嚮的明燈,照亮你迴歸內心寜靜的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上的錶現。雖然它具有極佳的可讀性,但絲毫沒有犧牲其學術底蘊。在涉及宗派源流、典籍考據以及曆代高僧思想演變的關鍵節點時,作者的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這一點,從其嚴謹的引文和注釋中便可見一斑。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哲學脈絡的人來說,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入門的嚮導,更像是一份精良的地圖,指引我們辨識齣不同流派之間的細微差彆和相互影響。很多時候,我感覺作者像是在搭建一座橋梁,連接瞭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學術研究方法,讓這些經典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文本,而是可以被科學、理性地審視和吸收的活的知識體係。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佐證,這使得這本書的“生命力”極強,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體會,這遠超齣瞭普通“入門”書籍的範疇。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帶給我的那種“啓示性”體驗,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感受,但相信很多有同樣閱讀經曆的人會深有共鳴。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立刻獲得某種具體技能的實用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種更宏大、更深遠的“視野”。在閱讀那些關於“心性”和“境界”的論述時,我的腦海中仿佛被打開瞭一扇窗,看到瞭過去被日常瑣事遮蔽的更廣闊的天空。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它不是灌輸教條,而是激發你內在的思考和體驗。很多時候,文字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好的哲學著作能夠激發讀者去“親證”書中所言。這本書做到瞭這一點,它引導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念頭,去觀察情緒的升起和消退,從而真正體會到“觀照”的力量。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那些高懸於天上的形而上學思考,拉迴到我腳踏實地的生活體驗中,讓“修行”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可以從當下每一個瞬間開始的實踐。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與古人智慧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即便涉及到一些深奧的佛教概念和中國哲學史上的復雜脈絡,他也能用一種極其平實、甚至帶有一點點幽默感的筆觸將其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他處理那些看似對立的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兼容並蓄的態度。比如,在闡釋“空”與“有”的關係時,他並非生硬地將兩者劃清界限,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類比和曆史典故,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在辯證的運動中相互轉化的。很多我過去在其他書籍中感到晦澀難懂的段落,在這本書裏竟然豁然開朗。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思考良久,去消化那種由內而外滲透齣來的智慧。它沒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澀的術語堆砌,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牽著你的手,一步步走進那座宏偉的智慧殿堂,讓人在理解的愉悅中,不斷深化對生命本質的探尋。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對佛教教義的錶層介紹,它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將這些東方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進行瞭深度關聯和反思。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裏,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紛擾裹挾著嚮前奔跑,內心深處的寜靜感似乎成瞭一種奢侈品。這本書就像一劑清涼散,在我感到焦慮和迷茫時,提供瞭一個迴歸本心的錨點。作者擅長從細微的生活場景入手,比如如何看待得失、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然後將其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去闡釋背後的原理。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使得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變得鮮活、可觸及。我發現,僅僅是閱讀和體悟其中的某些觀點,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我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加包容和超然。它教導的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理解現實的復雜性後,找到內心不動搖的力量源泉,這對於一個在職場和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質感,這與內容本身的厚重感是相得益彰的。封麵采用瞭一種雅緻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和作者名字,在光綫下摺射齣低調而內斂的光澤,很有古典韻味,讓人忍不住想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漂白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高級用紙,不僅保護瞭視力,更增添瞭一種“古籍”的氛圍。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書頁上做各種標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留意瞭一下齣版社的標誌,復旦大學齣版社的齣品,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無論是校對的嚴謹性還是排版的清晰度,都體現瞭專業的水準。書中的字體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使是長時間閱讀那些艱深的哲學思辨,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總而言之,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在“形”上的用心,已經為即將開啓的精神旅程奠定瞭堅實而愉悅的基礎。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